史记·卷058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058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三十世家
《史记》三十世家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延边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宝龙吉林延吉133002)摘要:自扬雄提出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看法后,代相沿袭,几成定论。
以致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责备汉赋歌功颂德,华而不实。
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汉赋很少有只“劝”不“讽”的,汉赋的最终着眼点始终在“讽”上。
当然,在文字比例上,“劝百讽一”也是事实。
但人们对于这一事实却缺少客观冷静地分析。
“劝”多“讽”少格局的形成,一者绝非作家个人之过,二者也非文本本身之过,其成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作家身上。
探究起来,这里面的内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中颇多合理因素,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由。
关键词: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劝百讽一”是有关汉赋批评的经典论说,而汉赋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境惨淡,备受讨伐,极大程度上就源于这句出自名赋家之口的具有误导性质的批评观点。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汉赋实际上有着很好的讽谏传统,这自枚乘《七发》之后,诸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扬雄的《羽猎》、《甘泉》、《河东》、《长杨》四大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讽意甚明。
如枚乘在《七发》的序言中就已经尖锐地指出“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
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
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其后铺写七事,反复渲染,目的就在于“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又史载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好驰射,即上疏以谏,复上《哀秦二世赋》以讽,又见汉武帝好神仙,一位“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于是上《大人赋》以讽谏其事。
事实上每个汉赋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是有着清醒的讽的创作目的和明晰的讽的表述方式的,扬雄自己便有“赋者,将以风之”的话,而“劝百讽一”也并非无讽。
时人和后人也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司马迁评司马相如的赋时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祝尧也说“《上林》、《甘泉》,极其铺张,终归于讽谏,而风之意未泯”。
.汉赋“劝百讽一”成因初探txt
1.受当时经学影响。任何文学创作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两汉四百年间,意识形态里领域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经学研究,而经学研究中影响之大又以《诗经》为首,而“汉儒言诗,不外美刺两端”(程廷祚《青溪集?论诗十三?再论刺诗》)。这种“美刺”观念不但是汉代一切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还是汉儒评价汉代一切精神产品基本标准。其中又以“美”为正,为主;以“刺”为变,为辅。受这种观念的左右,所以汉赋作家常常欲讽先颂,或寓讽于颂。委婉的讽谏是目的,但必须通过正面的颂扬这种主流形式表现出来。这可能已成为根植于每个汉代赋作家头脑中的不容置疑的指导原则。汉大赋盛行时,又正值景武宣等盛世之时,国势昌隆,物富民丰,政治清宁,四边安定,人心鼓舞,群情振奋,面对着这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感受着那种激荡胸怀的时代精神,实在也是容不得那些性好慷慨的骚人墨客们不去颂扬她。时代思想的影响和时代精神的感召是古今中外所有作家都无法逃避和拒绝的,汉赋作家自然也在所难免。所以他们的作品喜欢用美颂的方式来歌颂统一帝国的宏大气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况且,这种影响和感召一方面固然造成了那个时期的作家创作的某些局限,但也常常造就了他们独有的艺术风格;汉赋之蔽在于“美”,其特色也正在于“美”。正是因为这种美颂也即“劝”的写法,汉赋才充分淋漓的展示了大汉帝国的赫赫声威,其作为“一代之文学”的特质也正在于此。
4.受汉赋体制渊源的影响。关于汉赋体制渊源所自历有争论。班固以为源于《诗经》,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踵其说,刘勰也认为汉赋的初源在《诗经》,同时又认为与《楚辞》关系密切。今人则有单元和多元之说。单源论者或以为源于《诗经》,或以为源于《楚辞》,或以为源于先秦纵横之文等等;多元论者以为是吸收了《诗经》、《楚辞》、纵横家的文章、先秦俳优的有关因素等等综合而成的。龚克昌对此观点的论述颇为详尽有力,也较为目前学界所认同。这一点从汉赋自身也可得到明确印证。不过这多重渊源还应分成两个层面来分析。汉赋虽与诸多文体因素相关相承,但所吸收的艺术成分各有不同的。从《楚辞》、纵横之文那里主要是取其形式,而从《诗经》那里主要是纳其精神。取其形式,所以承袭了纵横家们“欲文言以达旨”、“……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的手法,和《楚辞》“排比铺叙,夸张描写”的文风,行文上注重辞采,肆意铺排,力求恢奇敷张,气势雄浑,以打动读者;纳其精神,所以吸取了《诗经》的赋颂传统,所谓赋颂传统,即是“美颂德之形容”,故而汉赋总是欲刺先美,而且美必采用“推而隆之”的方式,尽情发挥。综此两端,便形成了汉赋“义尚光大”、“侈丽闳衍”的审美特点,所以非常讲究“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内容涵盖和“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精心组织。这种审美追求本身,必然导致颂多讽少。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的结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赋的讽谏力度,但在实质上,细心的读者稍加注意的话,便不难发现,实际上赋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去精心描绘的,正是作者所最终否定的,描绘是虚而否定是实,就好像精心设计一个靶子而后才有的放矢一样。这实际上是汉赋的个性所在。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导语:《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目录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梁孝王世家全文
史记·梁孝王世家全文梁孝王世家原文及翻译刘军译注【说明】本篇虽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实际载述孝文三王刘武、刘参、刘胜的行事。
善举著以包之,是《》多见的一种写法。
汉王朝统治地位得以稳定之后,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必然要逐步消减同姓王的权势,这就决定了刘武家族衰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骄横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
刘武依仗其母窦太后对他的溺爱、孝景帝对他的放纵,骄横恣睢。
出言跸,入言警,因为未能继承帝位,怨恨并暗杀议臣十余人,以致险遭杀身之祸,最终忧郁而死。
其子又依仗他受宠,或恣行忘礼,或滥杀无辜。
五人中四人的封国被废除,甚至有的被贬为庶人。
汤谐《史记半解》云:一篇写太后之溺爱梁王,正所以几危梁王,为千秋炯戒。
后写罍樽事,则又见梁王这急于货宝,正所以危其后人也。
然财物多太后所赐,则祸胎仍太后所贻,而溺爱这失益见矣。
至其文境沉雄于淡泊深志之中,具生龙活虎之势,哪得不令人叹绝!梁孝王刘武,是孝文帝的儿子,与孝景帝为同母兄弟。
他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为太子,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参;四子名胜。
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封刘武为代王,封刘参为太原王,封刘胜为梁王。
过了两年,迁代王为淮阳王。
把代国的封地全部划归太原王,号为代王。
刘参在位十七年,于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谥为孝王。
孝王的儿子刘登继位,这就是代共王。
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于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
共王的儿子刘义继位,这就是代王。
过了十九年,汉朝扩充关塞,以常山为界,迁代王为清河王。
改迁时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起初,刘武封为淮阳王的第十年,梁王刘胜去世,谥为梁怀王。
怀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儿子,比其他的儿子更受到宠爱。
第二年,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
刘武初受封为梁王,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
梁王自起初受封为代王到改封为梁王,前后为王已十一年了。
梁王十四年(前165),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连年入朝,并留在京师,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国。
陈涉世家字词翻译
通过文中语言描写“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不甘贫穷,要 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
通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那么展现其远大理想,政治抱负, 从而提挈全文内容,为以后指导起义作伏笔,是画龙点睛之笔。
预习第二自然段:
1、请识记以下字词解释
闾左 適戍 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度已失期 等死,死国可乎 天下苦秦久矣 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者……也 古汉语中判断句式的一种形式,可译为“是〞
少时
年轻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顿;去、往
怅恨久之
绝望;句末语气词,起增加、协调音节的作用
苟富贵,无相忘 假如
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你
陈涉太息曰
长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感慨词,相当于“唉〞;怎么;天 鹅
第一段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 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顿耕作走到田埂上〔田畔高地〕休息, 惆怅怨恨了很久,说道:“假如将来我富贵了,不会 忘记你们。〞佣工们笑着答复道:“你给人家雇佣耕 地,哪里来的富贵啊?〞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 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预习第一自然段:
1、注意字词解释: ……者……也, 少时 尝与人佣耕
2、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3、作者有没有从陈胜出生写起,详写 了什么?怎样写的?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4、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苟富贵,无相忘
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读《史记》之梁孝王世家—飞扬跋扈,自取灭亡
读《史记》之梁孝王世家—飞扬跋扈,自取灭亡梁孝王刘武是汉孝文帝的儿子,孝景帝的同胞弟弟,他与孝景帝都是窦太后的儿子,因为是幼子,深得窦太后宠爱。
因此窦太后总是希望在孝景帝之后由梁孝王继承大位,这就导致窦太后对于刘武处处照顾,偏心偏向无处不在,以至于让刘武慢慢变得飞扬跋扈起来,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梁孝王刘武刘武做为诸侯王还是立有大功的,因为在“七国之乱”时,他坚定的站在了孝景帝的一方,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和孝景帝是亲兄弟,七国之乱是要推翻汉景帝和窦太后,如果成功自己也没有好果吃。
第二个原因说起来比较搞笑,刘武不是个勇敢的人,他本来也不想掺和进来,但是造反的诸侯没有管这些,直接开打把刘武差点给干掉,为了自保刘武只好参战。
虽然被封为梁王,有自己的封地,但每年都会回到皇宫住一段时间,陪伴母亲窦太后和哥哥孝景帝,孝景帝对这个弟弟也非常好,经常与他同车出猎。
应该说刘武的飞扬跋扈和汉景帝及窦太后分不开的,哥哥和母亲的宠爱造就了梁孝王飞扬跋扈的性格,也为后来梁孝王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刘武将自己的宫殿和出行的车马都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做,同时天下很多豪客和野心家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在梁孝王刘武的周围。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个是客观规律,汉景帝的一句话不仅害了弟弟刘武,也把窦太后给欺骗了尽管不一定是有心之举,但是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本来是汉景帝酒后的一句戏言,说自己百年之后皇帝之位传给梁王,这一看就是喝多了的醉话。
一般人是不会当真的,但是梁王就信了,窦太后也很相信。
于是窦太后和梁王都向这个方向开始努力,不过很多时候天不遂人愿,很多事情决定的因素很多,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和办成的。
但是汉景帝的这个想法大臣们是反对的,因为不立自己的儿子而传位于弟弟,这是从古至今都没有过的事情。
就像废长立幼一样,这是破坏规矩,是不能被允许的。
其实从孝景帝来讲,当然是立自己的儿子比较好了因此孝景帝之后顺水推舟,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下梁王刘武很失落,在他看来这是大臣们坏了他的好事。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
母,窦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
正义汉书“胜”作“揖”。
又云“诸姬生代孝王参、梁怀王揖”。
言诸姬者,众妾卑贱,史不书姓,故云诸姬也。
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为代王,【集解】:徐广曰:“都中都。
”【正义】:括地志云:“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
”以参为太原王,【集解】:徐广曰:“都晋阳。
”【正义】:括地志云:“并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即古晋阳城。
智伯与韩魏攻赵襄子於晋阳,即此城是也。
”以胜为梁王。
【集解】:徐广曰:“都睢阳。
”【索隐】:汉书梁王名揖,盖是矣。
按:景帝子中山靖王名胜,是史记误耳。
【正义】: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在州南二里外城中,本汉之睢阳县也。
汉文帝封子武於大梁,以其卑湿,徙睢阳,故改曰梁也。
”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
【集解】:徐广曰:“都陈。
”【正义】:即古陈国城也。
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
参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谥为孝王。
子登嗣立,是为代共王。
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
子义立,是为代王。
十九年,汉广关,以常山为限,而徙代王王清河。
【集解】:徐广曰:“都清阳。
”【正义】:括地志云:“清阳故城在贝州清阳县西北八里也。
”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
怀王最少子,爱幸异於他子。
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
【索隐】:谓自文帝二年初封代,後徙淮阳,又徙梁,通数文帝二年至十二年徙梁为十一年也。
梁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二年,孝文帝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复入朝。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
”王辞谢。
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太后亦然。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
吴楚先击梁棘壁,【集解】:文颖曰:“地名。
《史记-梁孝王世家臣为郎时》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梁孝王世家臣为郎时》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梁孝王世家臣为郎时》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臣为郎时,闻之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1]。
《史记·梁孝王世家》参考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梁孝王世家》参考答案及原文翻译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
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王辞谢。
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
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
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
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
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
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
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
以事秘,世莫知。
乃辞归国。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
逐其贼,未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
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三十五年冬,复朝。
上疏欲留,上弗许。
归国,意忽忽不乐。
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从容言曰平静的样子B.以距吴楚抵御C.大治宫室管理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暗中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太后亲故以事秘,世莫知B.迎梁王于关下拟于天子C.上疏因留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D.梁之侍中公孙诡之属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①千秋万岁后传于王②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③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④窦太后义格⑤天子意梁王,逐贼⑥上疏欲留,上弗许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
史记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白话译文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刘军译注【说明】本篇虽以“梁孝王世家”名篇,实际载述孝文三王刘武、刘参、刘胜的行事。
善举著以包之,是《史记》多见的一种写法。
汉王朝统治地位得以稳定之后,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必然要逐步消减同姓王的权势,这就决定了刘武家族衰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骄横也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
刘武依仗其母窦太后对他的溺爱、孝景帝对他的放纵,骄横恣睢。
“出言跸,入言警”,因为未能继承帝位,怨恨并暗杀议臣十余人,以致险遭杀身之祸,最终忧郁而死。
其子又依仗他受宠,或恣行忘礼,或滥杀无辜。
五人中四人的封国被废除,甚至有的被贬为庶人。
汤谐《史记半解》云:“一篇写太后之溺爱梁王,正所以几危梁王,为千秋炯戒。
后写罍樽事,则又见梁王这急于货宝,正所以危其后人也。
然财物多太后所赐,则祸胎仍太后所贻,而溺爱这失益见矣。
至其文境沉雄于淡泊深志之中,具生龙活虎之势,哪得不令人叹绝!”梁孝王刘武,是孝文帝的儿子,与孝景帝为同母兄弟。
他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为太子,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参;四子名胜。
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封刘武为代王,封刘参为太原王,封刘胜为梁王。
过了两年,迁代王为淮阳王。
把代国的封地全部划归太原王,号为代王。
刘参在位十七年,于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谥为孝王。
孝王的儿子刘登继位,这就是代共王。
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于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
共王的儿子刘义继位,这就是代王。
过了十九年,汉朝扩充关塞,以常山为界,迁代王为清河王。
改迁时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起初,刘武封为淮阳王的第十年,梁王刘胜去世,谥为梁怀王。
怀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儿子,比其他的儿子更受到宠爱。
第二年,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
刘武初受封为梁王,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
梁王自起初受封为代王到改封为梁王,前后为王已十一年了。
梁王十四年(前165),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连年入朝,并留在京师,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国。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
《史记》的工匠文化观关于《《史记》的工匠文化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
文章拟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匠”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
文章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史记》;工匠;工匠文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工匠及其工匠文化问题,应该走向历史前台,成为人类历史研究的核心要素,成为学术、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对工匠文化进行历史性的系统梳理、考察与研究,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传承、创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典籍中的“二十四史”应该属于最为基本的历史线索性文本,有必要对其展开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拟尝试性地考察《史记》中的工匠文化问题。
文章在梳理《史记》工匠文化问题的文献基础上,从“工”的意涵、“工匠”来源、“工匠”的重要发明以及“工匠”其他相关问题诸如工官的类别、工商业的赋税问题、民间雇工问题等几个方面,粗略地描绘出《史记》中的工匠文化世界。
本文的研究力求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丰富《史记》的研究;另一方面为秦汉及其之前工匠问题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史记》及其研究状况概述《史记》乃司马迁的经典之作,首开中国纪传叙史之先,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从文本构成来看,《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载、勾画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面貌。
草菅人命的故事
草菅人命的故事: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人。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
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
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
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
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
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草菅人命”形容视生命如草芥,任意杀戮。
《汉书?贾谊传》相关人物介绍:1、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国籍是中国汉朝,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
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著有《新书》十卷。
赋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著有《新书》十卷。
赋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
母,窦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
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为代王,以参为太原王,以胜为梁王。
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
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
参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谥为孝王。
子登嗣立,是为代共王。
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
子义立,是为代王。
十九年,汉广关,以常山为限,而徙代王王清河。
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
怀王最少子,爱幸异於他子。
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
梁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二年,孝文帝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复入朝。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
”王辞谢。
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太后亦然。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
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
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
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
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
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
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
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大治宫室,为複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
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东西驰猎,拟於天子。
出言跸,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
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
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於关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
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
以事秘,世莫知。
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
逐其贼,未得也。
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盖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
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於长公主园。
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
於是梁王伏斧质於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
悉召王从官入关。
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三十五年冬,复朝。
上疏欲留,上弗许。
归国,意忽忽不乐。
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
太后亦爱之。
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
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
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飡。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是为共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
及死,藏府馀黄金尚四十馀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
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为平王。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陈太后。
共王母曰李太后。
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
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
任王后甚有宠於平王襄。
初,孝王在时,有罍樽,直千金。
孝王诫后世,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
任王后闻而欲得罍樽。
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
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
”任王后绝欲得之。
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罍樽,赐任王后。
李太后大怒,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遂不得见汉使者。
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李太后内有淫行,亦已。
后病薨。
病时,任后未尝请病;薨,又不持丧。
元朔中,睢阳人类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与淮阳太守客出同车。
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於车上而去。
淮阳太守怒,以让梁二千石。
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执反亲戚。
反知国阴事,乃上变事,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
时丞相以下见知之,欲以伤梁长吏,其书闻天子。
天子下吏验问,有之。
公卿请废襄为庶人。
天子曰:“李太后有淫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
”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后首于市。
梁馀尚有十城。
襄立三十九年卒,谥为平王。
子无伤立为梁王也。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为济川王。
七岁,坐射杀其中尉,汉有司请诛,天子弗忍诛,废明为庶人。
迁房陵,地入于汉为郡。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
二十九年,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
所杀发觉者百馀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
所杀者子上书言。
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地入于汉,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
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
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於天子。
然亦僣矣。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闻之於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
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欲为不善者,事从中生。
今太后,女主也,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
大臣不时正言其不可状,阿意治小,私说意以受赏赐,非忠臣也。
齐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何以有后祸?景帝与王燕见,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后传王。
”太后喜说。
窦婴在前,据地言曰:“汉法之约,传子適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於是景帝默然无声。
太后意不说。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
”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
”成王曰:“吾直与戏耳。
”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於是乃封小弟以应县。
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孝经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此圣人之法言也。
今主上不宜出好言於梁王。
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后传王,而实不行。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
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
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
小见者,燕见於禁门内,饮於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
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
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
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
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馀岁一至。
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
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
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语言私说。
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
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景帝跪席举身曰:“诺。
”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
”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
周道尊尊者,立子。
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
周道,太子死,立適孙。
殷道。
太子死,立其弟。
”帝曰:“於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
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
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
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
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
以故国乱,祸不绝。
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
臣请见太后白之。
”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
”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
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
而梁王闻其义出於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
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著身。
视其剑,新治。
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
”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
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馀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
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
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
於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
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
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
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
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
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
”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
”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
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
少见之人,如从管中闚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