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前四史

合集下载

《史记》资料

《史记》资料

史记简介《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史记》题库

《史记》题库

1、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史学习资料

四史学习资料

四史学习资料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部史籍,记载了从黄帝即位到西
汉刘邦去世的史实,以及包括战争、政治变迁以及文化介绍。

史记的作者
是春秋战国的史学家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史之首,由五十三篇
编撰而成,于公元前105年出版发表。

《汉书》是中国古代史籍,由中国历史学家班固编撰而成,由一百六
十一篇编撰而成,记载了从西汉开元十五年至东汉元始二年期间的历史变迁。

《汉书》是四史第二部,详细记载了汉朝时期的历史事实,极大地丰
富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

《三国志》,又称《后汉书》,由晋朝历史学家陈寿完成编撰,总共
三百八十四篇,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从蜀国创立到晋朝重组为止,是策谋历史时期的杰出作品。

《三国志》的特点在于叙事风格的直白,对
历史人物的评价言犹在耳,所记载的事实聚焦严谨,透着史家的非凡洞察力,是四史第三部。

《后汉书》又称《东晋书》,由西晋历史学家董仲舒完成编撰,总共
六百四十九篇,书中收录了东晋时期的历史变迁,从东汉末年衰亡到东晋
建立。

《后汉书》以古代史书为蓝本,因此在记载上着重于书谱名称和时
间节点,是四史第四部。

《史记》资料

《史记》资料

史记简介《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史记简介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

史记简介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

史记简介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史记简介5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50字《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简介1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100字《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记简介2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200字《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史记简介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300字《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读书笔记.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1]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扩展资料:《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主要特色:精妙的叙事艺术1.五体会通。

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

3.多维透视。

4.旁现侧出。

旁现侧出法,又称为“互现法”,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悲壮的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前四史分别是

前四史分别是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具体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前四史”即“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分别是以下著作:《史记》《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后汉书》《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

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

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2019-6-7
谢谢观赏
1
项羽(前232—前202)
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 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 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 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 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 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 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 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 《谭嗣同传》
2019-6-7
谢谢观赏
9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19-6-7
谢谢观赏
10
教师示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 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一刻我 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就算明 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 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准备好棺材,诀别妻 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 拒绝逃亡,为变法斗 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 “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 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 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 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 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 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 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 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 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 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经典故事有哪些

史记经典故事有哪些

史记经典故事有哪些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那你知道史记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经典故事:趁机而入正当北方的齐、赵地区战火又起的时候,刘邦的汉军也趁机平定了三秦。

项羽听说了各地诸侯的反叛,非常愤怒。

于是他又封原来的吴令郑昌为韩王,命令他前往韩地阻击汉军;又命令萧公角等人进攻彭越。

彭越打败了萧公角的部队。

这个时候,刘邦派遣张良攻取了韩地。

紧接着刘邦派人给项羽送去书信说:“汉王所得的封地原本不是他应得的地区,他想要得到关中地区。

假如项王能够履行义帝订下的先入关中者即为关中王的盟约,汉王便会立即停止进攻,不会再东进。

”随后刘邦又派人把齐国与梁国的反叛书信交给了项羽,并且对他说:“齐国打算与赵国联合起来灭掉楚国。

”见到刘邦如此有诚意,项羽便打消了向西攻打刘邦的意图,转而向北进攻齐国。

汉王二年冬天,楚军北进到了城阳,田荣率军前来会战。

结果田荣战败,逃到了平原,被当地人杀死了。

楚军继续北进,一路上烧毁房屋,夷平城池,坑杀齐国降兵,俘获齐国的妇女与老弱、儿童。

这激起了齐国人更大规模的反叛。

田荣的弟弟田横聚集了几万名散落的齐军士卒,在城阳与楚军交战。

项羽便留在了城阳,接连不断地与田横军厮杀,但是始终不能攻克城阳。

刘邦充分利用了楚军主力北上的机会。

他于第二年春天,纠集了五路诸侯,共计五十六万人的大军,向东进讨楚国,攻取了彭城,收取了楚国的财宝与美女。

项羽的处境也因此变得十分不妙。

史记经典故事:四面楚歌后来,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两军罢兵而归。

但刘邦很快便撕毁了协议,掉过头来攻打楚军。

他根据韩信、彭越等重要将领的意见,率几路大军逐渐把项羽合围在了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地区。

项羽在垓下地区修筑了防御工事,但是楚军兵少而粮食也将尽。

汉军与诸侯军队将楚军层层围困。

一天夜里,楚军营地四周都有人唱起了楚地民歌,项羽十分吃惊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国全境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楚国人在唱歌呢?”项羽起身在军帐中饮酒。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前四史概述

前四史概述

前四史概述
前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四部大型史书,它们共同记录了从上古时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1.《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计130篇。

《史记》分为本纪和表、书、世家、列传等五个部分。

它以简练的文字记述了从上古五帝到秦朝的历史,着重描写了历代帝王的事迹和政绩,同时也有一些列传记录了民间人物和社会风俗。

2.《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
共计100篇。

《汉书》延续了《史记》的编年体系,以史实为基础,详细记述了自秦朝末年到西汉王朝的历史及人物,特别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家族。

3.《后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范晔等人所著的一部历史
著作,共计120篇。

《后汉书》主要记录了自东汉建立之后到东汉灭亡的历史,特别是东汉王朝的皇帝及其朝廷、典章制度、官僚机构等方面的内容。

4.《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计65篇。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和吴书三部分,
详细记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这四部史书在中国历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中国古代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丰富而详细地纪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与什么合称前四史

史记与什么合称前四史

史记与什么合称前四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什么合称前四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前四史指的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三国志》《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后四史指的是哪四部书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那你知道史记中大禹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大禹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大禹的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三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的精华。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本纪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表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记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书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世家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史记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列传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叔齐列传第一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史记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史记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史记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史记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史记卷一百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史记卷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史记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史记卷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史记卷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史记卷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删去“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

注疏汉书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

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

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

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

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后汉书》中华书局版《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

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

”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

”(《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

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

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

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

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

《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中载其《陈时政》一篇,《张衡传》中载其《客问》、《上陈事疏》和《请禁图谶》等三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等等。

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