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合集下载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史记》与《汉书》都是我国经典的历史学巨作,同属“二十四史”,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

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史记》首创纪传体,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种题材相互配合,又丰富了书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着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同创于汉代的两部纪传体鸿篇巨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首先,体例方面,《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从二书体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体例的差别根本在于二人背后治史理念的差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重通变思想、重历史现实、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

《汉书》重刘氏正统,用断代史、重上层社会、重正统、重体例之严谨。

从史学思想上的比较来看,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来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

汉书史记异同

汉书史记异同

1.在叙述体例上,《史记》开创纪传体形式,《汉书》进一步整齐纪传体体例,将通史改为断代史;
2.两书都贯彻“实录”的叙述思想,但《史记》比《汉书》更富有小说性,司马迁尚奇,因而作品中多想象和代言;
3.在叙述视角上,两书作为史学著作,其要求客观写实的原则决定着其叙述视角必然以全知视角为主;
4.在叙述时空上,两书都采取了顺叙、逆叙、插叙等众多叙事手法;叙述结构上都注重整体性原则;
5.两书的叙述语言风格迥异,《史记》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古雅、力求简洁、尚骈偶,《史》、《汉》语言之不同可见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演绎轨迹;
6.两书总体叙述特色不同,《史记》借史抒情,《汉书》含蓄内敛;《史记》“圆而神”,《汉书》“方以智”;《史记》为性情之作,《汉书》为伦理之书。

汉书与史记对比

汉书与史记对比

浅析《史记》与《汉书》之异同摘要《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的世界通史,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 年左右的历史。

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

《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在查阅了《史记》与《汉书》的多篇论文与资料之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书》与《史记》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一个浅析探讨。

关键字:写作动机,语言风格,鸿门宴,体例正文:一、相同点首先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汉书》在体制上继承《史记》,部分略有不同,如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其次,《汉书》的思想上面继承了《史记》的实录精神,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百姓的民生疾苦,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都有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尊重客观历史真实,表现出了一定进步倾向。

最后,《汉书》在其批判性上与《史记》亦有相同的地方,班固继承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稀罕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外戚把持朝政等等,都有着深刻的揭露。

例如《外戚传》既写汉朝宫闱秽行,也写帝王后妃残忍阴毒,其中借录司隶解光奏文,揭露赵昭仪,汉成帝杀死徐美人一事,尤其令人发指。

1与《史记》一样,《汉书》无论是史学上还是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二、不同点关于不同点,我将主要从写作动机,体例,语言风格和思想层面上进行分析,就思想层面将结合同一历史人物的文本进行我的浅析。

⒈就写作动机来说,司马迁继承父训:“...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勿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又言:“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2由此可见,继承父志,发扬《春秋》史学传统,是司马迁著史的内在动力。

汉书和史记异同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 年的史事。

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文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部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而读书要看作者“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

”①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必要的。

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

“迁生龙门”②在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有司马迁祠,北距龙门约40 公里处。

祠为四级高台,前三台为建筑物,后一台为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冢。

祠内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

班固陕西扶风安陵人,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

可以说陕西一地西汉、东汉前后同出两位史学伟人。

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

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

班固出身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

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死板束缚,缺少见识。

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对史学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司马迁遭遇坎坷,由李陵案受牵连入狱,狱中受尽折磨和苦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经历使他更加自强不息的发愤著书,所以写作上更具批判性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虽历经磨难,但靠坚强的意志最终一人完成。

《史记》与《汉书》之异同比较(未央宫墙,盛世大汉)

《史记》与《汉书》之异同比较(未央宫墙,盛世大汉)

《史记》与《汉书》之异同⽐较(未央宫墙,盛世⼤汉)《史记》与《汉书》之异同⽐较(未央宫墙,盛世⼤汉)⽆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司马之⼀⾔,汉家之江⼭。

弹唱天⼭,春风⽟关,昭君迎⽉,单于映雪。

盛世汉疆,名家风范《史记》与《汉书》之异同⽐较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因同为写史,两书可资⽐较的地⽅实在太多,固长期以来,⽐较两书的异同已经成了⼀门专门研究的学问。

虽司马迁和班固⼀样,都⾃称是周公和孔⼦的信徒,但司马迁作《史记》有其独创性;班固作《汉书》则倾向于⽂献保存。

本⽂仅从体例、内容、思想、艺术等⼏⽅⾯略作⽐较。

⼀、体例内容的⽐较《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我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取材于《史记》⽽并⾮完全照搬,承袭《史记》⽽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世家⼀律编⼊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些史书沿袭下来。

第⼀,《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表中有⼀篇《古今⼈表》,从太昊帝记到吴⼴,有「古」⽽⽆「今」,因此引起了后⼈的讥责。

后⼈⾮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分为⼗四级、三⼗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的升降迁免。

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前。

第⼆,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和内容作了调整。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志》、《地理志》、《艺⽂志》。

《刑法志》第⼀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和⼀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政区划、历史沿⾰和户⼝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注⽬。

《艺⽂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浅析《史记》和《汉书》

浅析《史记》和《汉书》

浅析《史记》和《汉书》【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篇巨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体通史,记载了西汉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结束。

《汉书》所叙述的西汉两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一半和《史记》重叠,因此自古至今,有很多人把《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也许这更是两种不同时代环境的比较、两个家族的比较、两个人物思想意识的比较。

通过比较更深刻的把握他们写作的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对写作的影响,进而造成写作上的差异。

【关键词】《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比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闻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本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而读书要看作者,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

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

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作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

班固出身于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

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史记相对于汉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在某些方面与汉书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相对较为匮乏,有些时期的史料不够完备,导致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者不足之处。

其次,史记在史家的立场和观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这可能影响了作品的客观性。

另外,史记在史料的呈现方式上较为简单,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可能不够全面。

此外,史记的体裁和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虽然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具有创新性,但在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上可能显得有些单薄,无法完全满足读者对于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需求。

另外,史记在历史事件的编排和组织上可能显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使得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感到有些支离破碎。

总的来说,史记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史家的立场和观点、史
料的呈现方式以及体裁和结构等方面相对于汉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然而,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
地位和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引言类史文学作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两部重要著作。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细节,还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历史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史记》的历史意义1. 多元性《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志体结合的真实历史性著作。

在文字选材上,它涵盖了自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这个广泛且漫长的时间段,记录了各类人物、政治事件和社会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 知识源泉《史记》不仅包括一般政治军事事件,还涉及地理、医药、音乐等各领域内容。

它成为后来传世典籍中最重要的学科百科全书,为后代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知识。

3. 思想启示《史记》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例如,司马迁强调“史无常非”,揭示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性;他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矛盾斗争推动前进的。

二、《汉书》的历史意义1. 体系化《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以纪传体完全叙述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并按照各个皇帝进行了详细编写。

它总结了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历史著作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典范《汉书》着力描述当时官僚制度与禅让制度,并将王朝兴衰归因于沟通正统与道统之间是否保持平衡。

这一观点进一步规范和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在后世影响深远。

3. 文学价值《汉书》的文学风格独特,相比于《史记》更加细致入微。

它以平实、煞有介事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这一文学特点使得《汉书》在后世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他历史著作的重要参考。

三、两部作品的异同点与互补关系1. 不同视角《史记》侧重于整体性而不顾个别人物,注重揭示历史大背景和思想意义;而《汉书》则更注重个人传记,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当时各界人士的丰富故事。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两部作品在辨证法上存在差异。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

浅论《史记》与《汉书》的思想差别——以《史记》《汉书》中的项羽形象为视角摘要:《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分别开创了我国史学史上纪传体和断代史两种体例,促进了我国史学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两书作者分别生活在西汉和东汉,都叙述了秦亡汉兴到汉武帝时期九十多年的历史,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个人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导致对历史认识的叙述和评价的差异,为此本文选取了秦汉之际左右政局的风流人物——项羽为切入点,通过对照两书对其叙述的特点,试阐析司马迁和班固思想的差别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项籍差别一、《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均产生于汉朝,分别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史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很多人非常有兴趣把这两部书及这两位作者进行一番比较,进而对两书的写作上有更清晰的了解。

本文以项羽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书的叙述差异,进而分析两书作者思想的差别。

(一)就项羽在两者书中所处的体例而言,《史记》要比《汉书》高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项羽归入到“本纪”中,在卷七《史记·项羽本纪》,而班固将项羽与陈胜列于一处,同归于“列传”,在卷三十一《汉书·陈胜项籍传》中。

据司马贞《史记索隐》:“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又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

”1故知本纪,一是专叙天子及其世系,二是按年月次序叙事。

司马迁将非天子的项羽列入天子之列,充分体现出司马迁对项羽功绩的肯定和欣赏。

司马迁在其自序中有言,“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1转引自:《<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刘学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2011年1月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史记》《汉书》的用字多有不同,这些异文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标签:异文多样言语风格继司马迁创作《史记》后,东汉班固又作《汉书》,这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部史书,它们与《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而《汉书》则记录有汉一代的史事。

两书在刘邦建国至汉武帝太初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

班固在编写这段历史时,多采用《史记》文字,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对部分文字进行增损和更替,这就形成了《史记》《汉书》的异文。

这里所说的异文是校勘学上的“异文”,即“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

”①《史记》和《汉书》异文的关系是多样的,它们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下面选取《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陈胜项籍传》中的部分句子,对《史记》、《汉书》的异文进行直观具体地分析(为了书写和阅读方便,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例句为a句,选自《汉书·陈胜项籍传》的相应句子为b句。

同时在后面注明页码。

)。

一、单纯的同义关系(1)a.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

(296)b.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

(1796)析:“掾”,《说文·手部》:“掾,缘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

”所以按《说文》的说法,“掾”的本义是“佐助,辅助”。

引申为历代属官的通称,属官即起辅佐作用的官员。

《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

”《集韵·线韵》:“掾,官名。

”“史”,《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

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与内容

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与内容

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与内容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正史巨著,分别由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班固所撰写。

两部作品在体例和内容上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体例方面:
1. 纪传体:两部作品均采用纪传体的体裁,即将编年体和传记体相结合。

纪是按年代编年顺序记录大事,传是根据人物的重要性依次撰写传记。

2. 十二纪:史记和汉书的前十二纪基本一致,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代王朝和重大事件。

3. 世家、列传:除了纪之外,两书后面都附有世家和列传,记载重要的外戚、功臣以及各类人物的事迹。

内容方面:
1. 记载范围: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武帝永元六年(公元前23年),汉书则记载到东汉景帝永元七年(公元189年)。

2. 记载重点:史记主要记载西汉的兴亡史以及各族的沿革,汉书则多记东汉史事,同时也对西汉做了补充。

3. 内容丰富程度:汉书比史记更加详细翔实,记载内容更加丰富。

4. 写作风格:史记语言凝练流畅,汉书文笔较为平实。

史记和汉书作为中国古代两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在体例和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共同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典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全文

【经典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经典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试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但二者在写作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经师儒生,虽缺少传奇色彩,却富有戏剧性。

《史记》主要写那些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汉书》则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浮沉的情景。

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

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

《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

《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少恩寡义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四、《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如对各类逸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

《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

《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

《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
【史记》和《汉书》是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奠定了不朽的历史记录。

这两部典籍大相径庭,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一回顾当下,它们拥有多端对应分析:
一、内容方面:
1、《史记》主要以记叙表述的形式,涉及到1950年至前方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由多人视角全景式地叙述记录下来,内容涉及到领土边境、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
2、《汉书》则以编年体叙述历史,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期约400年中发生的事件,以及那些一再重复出现的宗教、军事、经济形式,及其根源等等,均有持续性且详尽的叙述。

二、文体方面:
1、《史记》采用记叙文体,由客观史实出发,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以客观的叙述;
2、《汉书》以编年体叙事,以列传施以概括,由故事及评论性的见解传承出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风格方面:
1、《史记》注重记录,突出室史观,以详尽的细节叙述历史;
2、《汉书》注重概括,结构安排有序,对历史进行简洁的概括,但又不失其详尽性。

四、立足点不同:
1、《史记》的立足点在于史实,客观叙述史实,真实记录古代历史;
2、《汉书》的立足点在于内容的丰富,多方面的历史概括体现了其丰富的历史素养,为我们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质。

从上述对比来看,两部历史名著有着显著的对应分析,它们穿越时空,交流出来的历史古迹,让我们可以凭借他们慢慢了解历史。

所以,看《史记》《汉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永恒与唯一之间坚韧不拔的进步。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皆是汉代史学‎家所撰写的史‎学著作,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以求在比较中‎得出二者在史‎学史领域里究‎竟谁的贡献较‎大。

下面,本人将尝试从‎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二者对史‎学史的贡献谁‎多一点。

一从编撰的方法‎上比较㈠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中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本人认为《史记》可以贯通上下‎3000年的‎历史,要将这么长的‎时间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记载下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编年体的不足‎引发了司马迁‎对史书撰写的‎框架提出了一‎个全新构想。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

司马迁可以综‎合各种体列,然后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使得《史记》得以有序地记‎载过去和当时‎所发生的事,在创造性方面‎的确比班固的‎《汉书》强。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汉书》异同之我见相同点: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

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不同点:《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纪传体史书,《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体例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量增添了一些新材料、新史实,极大地丰富了记事内容。

其次,班固对《史记》的一些篇目和内容也作了调整。

《汉书》还开辟了一些新领域,扩大了史学范围,也增补了《史记》的不足。

思想上,和《史记》相比,《汉书》的局限性还是很大的。

这是由于司马迁是一位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却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因此,《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它没有像《史记》那样热情赞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没有赞颂游侠、刺客、商人、医生等下层人物的品质和才能。

相反,他从封建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游侠“不入于道德”,《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很浓。

从文章风格而言,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司马迁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文章风格要比班固更丰富多彩,《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汉书》更高,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汉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第一,班固写人叙事不以夸张场面见长,不像《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一种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炼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心理神情也生动地闪现在读者眼前,如《苏武传》写苏武就是如此。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不如汉书的地方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史书,都是由司马迁所著,但它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从体裁上来说,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以纪事本末的方式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

而汉书则是一部纪传体的专史,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着重介绍了汉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对于汉朝历史的记载更为详尽。

其次,在史书的撰写风格上,史记以其雄浑有力的文笔著称,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辞藻华丽的文风,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

而汉书的文字风格相对更加平实,注重事实的陈述和史实的考证,相较于史记显得更加朴素。

此外,在内容的选材和安排上,史记着重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和评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更多地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和资料的整理,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史记和汉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史记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更为突出,而汉书在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客观性上更具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和汉书在不同的方面各有所长,而并非可以简单地说其中一部书不如另一部书。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汉书

A.《史记》和《汉书》比较《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凡属数千年的历史。

《汉书》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史记》、《汉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被后人并称为“史”、“汉”,自古以来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就非常多,所以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

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对比: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学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并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神圣的使命。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而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此外,《太史公自序》云:“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2]可见史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汉书叙传》说:“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
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⑤
二、体例内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

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
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⑥
三、史学思想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叙事风格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⑦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

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司马迁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批判性强;班固则谨守传统、奉行儒教、歌颂皇权。

《汉书》来源于《史记》,堪称为与《史记》比肩的体大思精之作。

注释: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④《汉书叙传》,班固
⑤《古文观止·报任安君书》,吴楚材、吴调侯
⑥《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赵毅
⑦《后汉书·班固传》,范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