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史记》与一代之文学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史记》与汉赋》 课件
新授 《上林赋》片段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 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 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 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 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 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 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 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 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穹 隆云桡,宛潬胶戾。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批岩 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 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
新授
司马迁祠 位于陕西韩 城,是后世 人民为了纪 念我国西汉 时期著名的 史学家司马 迁而修建的。
司马祠——高山仰止
新授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新授 司马迁的重要作品——《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 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 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 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 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 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 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 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新授
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历史巨著《史 记》 ? 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 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 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察、访问、 收集大量资料。最后,他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 意志,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 愤著书。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 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能一遇到 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史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史记阅读
史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史记阅读编者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技巧,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小学各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Download tips:Provide you with modern Chinese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modern reading skills, including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ll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史记阅读原文及试题吴智勇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展开全文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二、汉代骚体赋及其流变三、枚乘与司马相如四、东汉辞赋与张衡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汉赋是兴盛于汉代的,以体物为内容偏重,以铺排夸饰为其艺术特点的便于吟诵的散文文体。
1、关于“体物为主”体物,即描摹景观和器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洞箫赋》《屏风赋》《柳赋》《笙赋》《扇赋》《灯赋》2、关于吟诵吟诵也就是带着特别声调的朗诵。
这恰恰显示了汉代文学过渡性的特点。
汉赋已经是较为纯粹的书面文学样式,但仍追求声韵的和谐、语句的整齐,以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
3、关于汉赋这种文体的名称由来一种认为取于诗六义中的第二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即“铺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另一种认为赋之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取义于诵读。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还有第三种综合意见,认为赋作为文体之名,兼取铺陈与诵读二义。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二)汉赋的来源“诗源说”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辞源说” 《离骚序》又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战国诸子说”刘师培“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二)汉赋的来源汉赋即是在《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文学样式。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 刘勰赋的产生与楚地创作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来看,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楚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就都是以赋名篇的作品。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及答案解析(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史记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陈豨[xī]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司马相如辞赋_辞赋
司马相如辞赋_辞赋司马相如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
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六篇。
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上前后相接,故司马迁《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概括它的主旨是用以讽谏。
司马相如的赋重铺排,重夸饰,极富于文采美和音乐美,为汉代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从而使汉赋成了一代鸿文。
明代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下面选取司马相如的几篇著名的赋得部分内容,进行简单赏析:(1)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
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
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鉴赏:《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
其序言提到西汉司马相如作于汉武帝时。
据说是受了失宠的陈皇后的百金重托写成的。
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
但由于序言提及武帝的谥号,司马相如不可能知道,而且历史上武帝对陈皇后也没有复幸之事。
所以有人认为《长门赋》是后人伪作。
长门赋,开骈体宫怨题材之先河,是受到历代文学称赞的成功之作。
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
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
她独自徘徊,对爱的期盼与失落充满心中。
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
7 二十六 史记与秦汉散文
司马迁和《史记》
参考书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韩兆崎《史记选注集说》 江西人民
出版社1982年版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三 联书店1984年版 4、聂石樵《司马迁论稿》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7年版 6、张大可 《司马迁评传》 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4年版
公文文体。亲朋间往来的信件亦称为“书”。 为加以区别,前者一般称为“上书”或“奏 书”,属公牍文的“奏疏”;后者单称“书” 或“书札”、“书简”、“书牍”。汉代, 后者脱离公牍性质,基本成为个人交流思想 感情的工具。
写作背景
《史记· 李斯列传》载: 李斯拜为秦客卿。适值韩人郑国来作间
谍,被秦发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 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也在此列, 乃上此书。历叙客的有功于秦,力陈逐 客之失。
《史记》叙事艺术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历史事实与逻辑的统一。
时间顺序以类相从的原则。
《史记》叙事艺术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 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 都详写;而对 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2]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到紧张的背景 场面中加以刻画。 [3]善于塑造人物形象:项羽见后
突出运用行动、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运用 对比、烘托、映衬等手法突出人物运用描写 琐事的手法表现人物个性。
[4]采用互见法: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
论《史记·货殖列传》对汉赋的借鉴
论《史i己货殖列传》财汉赋硇借鉴口河池学院韦晖摘要:人们关注《史记货殖列传>,往往多着眼于它的思想内容。
而对它的文学性往往视而不见。
实际上。
它是一篇明显带有赋体文学色彩的史传散文。
内容之丰富。
文字之多彩。
结构之恢弘,体现出了汉大赋的铺张扬厉的审荚特征。
关键词:货殖列传;辞赋化:简论汉赋与《史记》是盛汉时代文坛上的两支奇葩,二者虽然体裁不同,但在时代的气质上它们有共通之处。
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文学性在二十四史中首屈一指。
汉大赋善于体丰繁之物、言阔大之志的形式美特征同样在<史记>中也得到体现。
比如在写实中融人艺术想象,并浑然一体;在艺术结构上均求大、求全、求奇,以“雄深大”为美;“讽谏”、“讥刺”均融入作品中等等。
西汉赋体文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辞赋的艺术风尚,必然使包括《史记》在内的汉代散文受到感染而艺术化。
<史记.货殖列传》其实是一篇文学性相当突出的作品。
对汉大赋的借鉴尤为明显。
但纵观历年以来《货殖列传》的研究论文。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疑难词语的考释、体例归属、地理学、经济思想、伦理思想等方面,文学分析非常之少。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货殖列传》是借助赋体文学的手法写就的。
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不妨把它看做一篇散文大赋。
一、借鉴汉赋的结构形式汉大赋多以问答、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成篇。
一般采用首、尾议论,多用散文;中间主体部分铺叙张扬,文辞浩荡,多用韵文的形式来铺开。
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第一段由子虚与乌有先生交谈引入。
正文部分子虚极尽夸耀云梦风物和楚王田猎的盛况,最后是乌有先生听后阐发议论。
<上林赋)则从亡是公与子虚、乌有对话引入;主体部分把楚壬事换为汉天子事,结尾以“解酒罢猎”进行讽劝。
其实两赋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
‘货殖列传’虽然没有采用问答式.但在结构安排基本上也是采用了汉赋通常的构架。
《汉赋与汉代》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汉赋与汉代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
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
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
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
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
这是时代的产物。
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
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
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
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
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
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
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
史记与汉代散文
董仲舒
青年时期的漫游经历。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 了漫游生活。《史记〃太史公 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 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 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 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 归‛。 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 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 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 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 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 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 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 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2、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 符瑞,封禪,改正朔,易 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 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 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 道。 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 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 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 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 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 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 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 见的不可胜数。
司马迁,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人,县 治在陕西韩城西南。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 中元五年(前145 年)。
2、司马迁的经历 少年时代——‚读万卷 书‛: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迁少年时代在家乡耕 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 文。约十七岁时,又从董 仲舒学《公羊春秋》,向 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二、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民族凝聚力 《史记》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史记》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原 因有四: 1、民族文化的浓缩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2、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
如主张国家、民族统一的历史观;主张 贤人治国,反对暴政的政治观;主张农、 工、商、虞并行发展,人人致富的经济观; 主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义利观;悲壮浓 烈的生死观等等。
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两汉文学)
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xx文学)第二编一、填空题:1、▁▁▁▁▁被后世誉为汉代“一代之文学”。
汉代初期的辞赋多为▁▁▁▁▁赋。
贾谊传世的辞赋有▁▁▁▁▁和▁▁▁▁▁。
(汉赋,骚体,《吊屈原赋》,《鵩鸟赋》)2、▁▁▁▁▁的▁▁▁▁▁堪称的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子虚上林赋》的作者是▁▁▁▁。
枚乘《七发》xx3、西汉后期的赋家首推▁▁▁▁▁。
班固辞赋以▁▁▁▁▁最负盛名。
(杨雄,《两都赋》)4、《二京赋》是▁▁▁▁▁最著名的赋作。
(张衡)5、汉代散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和▁▁▁▁▁。
(哲学政治文化批6、▁▁▁▁▁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评散文,历史散文,书信书奏)7、《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采用的是▁▁▁▁▁的体例,全书由十二▁▁▁▁▁、▁▁▁▁▁表、▁▁▁▁▁书、三十▁▁▁▁▁,七十▁▁▁▁▁五种体例构成,其中▁▁▁▁▁、▁▁▁▁▁和▁▁▁▁▁最具有文学价值。
(纪传体,本纪,十,八,世家,列传,世家,列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8、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最大宏愿和伟大目标是▁▁▁▁▁、▁▁▁▁▁、▁▁▁▁▁。
9、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实质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0、▁▁▁▁▁是文人五言诗的最早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11、《古诗十九首》中纷繁复杂的情感可分为三种类型。
即▁▁▁▁▁▁▁▁、▁▁▁▁▁▁、▁▁▁▁▁▁▁▁。
(“宦游失意的士子悲哀,困守家园的思妇伤别念远,对年命短暂的悲哀”)二、名词解释:1、骚体赋:骚体赋是从汉代产生的,追步楚辞的传统,采用骚体的形式来抒写个人遭际和感伤的赋体作品。
骚体赋的创作自汉初一直绵延不绝,几乎所有的汉代赋家都有骚体作两汉文学品。
2、xx:乐府本是汉代的一种音乐机关,这里的“乐”即是音乐,“府”即是官府。
乐府在汉初就已经出现,汉武帝把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官署。
乐府由官署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始于六朝。
10《史记》《汉书》第九-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10《史记》《汉书》第九【内容梗概】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
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原文呈现】《史记》《汉书》第九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有两个原因。
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
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生,卒年不详)。
最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汉赋
枚乘的《七发》(见作品选第186页)
(四)艺术特色 刘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
云构,夸丽风骇。”《七发》的主要手 法就是铺张夸饰。 1、 从不同角度铺张夸饰。比方说“观涛” 一节先总写涛的特征,再从两旁岸边的 涛势,再写涛由缓到急的过程。 2、用形象地比喻来夸饰。
贾谊的《吊屈原赋》(见作品选第196页)
枚乘的《七发》(见作品选第186页)
(二)结构: 序文:太子之疾,非药石针灸所能医,须以要言妙道上。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1、 音乐——病未能听。 2、 饮食滋味——病未能尝。 3、 车马——病未能乘。 4、 游观声色——病未能游。 5、 田猎——有起色矣。 6、 观涛——病未能观。 7、 要言妙道——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汉赋的体裁特点
它的特点是:直书其事,以叙述描写为 主要手法,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 不歌而诵,脱离音乐。 体物写志,辞采飞扬。
汉赋的源头
一是认为赋源于《诗经》。 二是认为赋源于《楚辞》。 三是认为赋源于战国纵横家说。 四是认为赋源于荀况的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将汉赋的起源归于 “不歌而诵”,归于铭、箴、颂、诔等 应用文,归于南方的民众文学这样的观 点出现。
这一时期盛行咏物抒情小赋,以张衡的《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赋》和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为代表。
枚乘的《七发》(见作品选第186页)
(一)题解:
“七发”之义有两解:一是七窍所发。刘 勰《文心雕龙•杂文》中说“盖七窍所发, 发乎嗜欲,始邪末证,所以戒膏粱之子 也。”二是用七件事情来启发。《昭明 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 太子也。犹楚辞七谏之流。”我们取后 一说。
汉 赋 常识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汉赋的体裁特点 汉赋的源头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1第15课《史记》与汉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 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 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 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 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 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 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 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 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 心来记载历史的
难点
《史记》的编写体例和篇章结构为以后历代 “正史”的编写开辟了先河。理解和记忆像“纪 传体”以及“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这样抽象的数字和概念,结合《史记》 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及编写目的,给学生作进一步 的解释。
一、史家之绝唱——司马迁与《史记》
说一说你所知 道的关于司马迁 的相关史实。
一 、佛教的传入
1.传入的时间和路线
佛 教 传 入 路 线 图
西汉 末年 古印 从 度 经 丝绸 之路 中原 到 地区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 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 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 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 “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 “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以《道 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 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能力拓展
阅读材料: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 请回答: (1)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
的 著作是什么?有何价值?
司马迁;《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课外阅读】《史记》与“一代之文学”汉赋 (2)
【课外阅读】《史记》与“一代之文学”汉赋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记》,“直可孤行天地,不当与群书为伍”(《古欢堂集》卷6)。
在历史与文学结合上,百代之下,罕见其比。
长期以来,当人们谈及在历史上享有绝高声誉的《史记》成因时,多从民族文化的积淀,时代氛围的陶冶、个人遭际等方面探讨,却绝少提及“一代之文学”汉赋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似乎与汉赋绝缘,超然于这一文化现象之外。
这不外是由于建国以来极“左”思潮的影响,对汉赋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漠视“一代之文学”成就所致。
今天,当我们将《史记》与西汉时期的汉赋加以对比考察,不难发现汉赋之影响。
汉赋为最早脱离学术的纯文学,它不仅是一代文学的正宗,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文学自觉的先声。
本来,“赋者,古诗之流”(班固《汉书•艺文志》)。
而萧统的《文选》却将“赋冠诗前”。
这不是萧统对于赋的偏爱,而是他认识到,赋体文学的出现,是文人创作的开端,这正是把文人文学创作摆在文学史的中心地位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的认同。
汉赋所以获得“一代之文学”的殊荣,主要是因为它气魄宏大,可以“苞括宇内,总揽人物”,适应表现伟大时代的需要;也由于它具有辞藻的美“极声貌以穷文”的特点,最能表现作家的才华与主体意识。
“它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强烈地突出了作为一种自觉的美的创造的特征,不再只是政治伦理道德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赋是不愧为“汉一代之文学”。
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比司马相如小34岁。
司马相如大约于公元前139年完成《上林赋》的,当时司马迁16岁,正在京都读书。
司马相如死后十几年,即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为太史令。
一代赋人司马相如及其大赋对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汉大赋的成就司马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文学家(主要是辞赋家)立传的人。
至于《史记》中西汉大赋杰出代表、第一个创立并完成大赋体制的作家的《司马相如列传》,正如韩兆崎先生在《司马迁的文学观》一文中所说:司马迁是把司马相如“列入‘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那一类的。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史记》与“一代之文学”汉赋
作者: 宋嗣廉
作者机构: 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6页
主题词: 《史记》;汉赋;司马迁;司马相如
摘要: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
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
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
《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
一文一赋,两支奇葩。
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汉赋名篇]汉赋
[汉赋名篇]汉赋第一篇汉赋: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1.《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
"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重点篇章:《采薇》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4.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汉赋与史记
名家名作
形成期: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 枚乘<七发> 全盛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方朔<答客难> 模拟期:扬雄<羽猎赋>、<长杨赋>、<解嘲> 班固<两都赋> 转变期: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服鸟赋
<汉书贾谊传>载:“谊为长沙 傅三年,有服鸟飞入谊舍,止于坐 隅。服鸟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 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 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温故知新
诗:诗经-楚辞-两汉诗歌(乐府/古诗) 汉赋 散文:卜辞-诸子/历史散文-政论/史传散文
赋
赋是一种既有韵文成分又有散
文成分、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 学形式。 赋萌芽于战国后期 荀子的<赋篇>是其滥觞
渊源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 刘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诗经>六义--“赋”名称由此借用。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楚辞--华美富丽的词彩和宏伟的体制。 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游说之词。 特点内容--“体物写志” 艺术--“铺彩摛文”
<七发能读出什么?
解析
这篇赋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祸福无常, 死生荣辱不足介意的道理; 体现浓厚的老庄道家思想色彩; 同时也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不平,表 明了无论如何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 人生态度。
七
发
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去探问,互 相问答,构成八段,首段是全文的序曲, 指出太子病源是生活过于安逸,应该从 思想上进行治疗。以下以七段写吴客分 述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宫苑、 田猎、观涛、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 微,理万物之是非”,以启发太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史记》与“一代之文学”汉赋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记》,“直可孤行天地,不当与群书为伍”(《古欢堂集》卷6)。
在历史与文学结合上,百代之下,罕见其比。
长期以来,当人们谈及在历史上享有绝高声誉的《史记》成因时,多从民族文化的积淀,时代氛围的陶冶、个人遭际等方面探讨,却绝少提及“一代之文学”汉赋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似乎与汉赋绝缘,超然于这一文化现象之外。
这不外是由于建国以来极“左”思潮的影响,对汉赋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漠视“一代之文学”成就所致。
今天,当我们将《史记》与西汉时期的汉赋加以对比考察,不难发现汉赋之影响。
汉赋为最早脱离学术的纯文学,它不仅是一代文学的正宗,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文学自觉的先声。
本来,“赋者,古诗之流”(班固《汉书•艺文志》)。
而萧统的《文选》却将“赋冠诗前”。
这不是萧统对于赋的偏爱,而是他认识到,赋体文学的出现,是文人创作的开端,这正是把文人文学创作摆在文学史的中心地位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的认同。
汉赋所以获得“一代之文学”的殊荣,主要是因为它气魄宏大,可以“苞括宇内,总揽人物”,适应表现伟大时代的需要;也由于它具有辞藻的美“极声貌以穷文”的特点,最能表现作家的才华与主体意识。
“它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强烈地突出了作为一种自觉的美的创造的特征,不再只是政治伦理道德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赋是不愧为“汉一代之文学”。
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比司马相如小34岁。
司马相如大约于公元前139年完成《上林赋》的,当时司马迁16岁,正在京都读书。
司马相如死后十几年,即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为太史令。
一代赋人司马相如及其大赋对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汉大赋的成就司马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文学家(主要是辞赋家)立传的人。
至于《史记》中西汉大赋杰出代表、第一个创立并完成大赋体制的作家的《司马相如列传》,正如韩兆崎先生在《司马迁的文学观》一文中所说:司马迁是把司马相如“列入‘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那一类的。
在这篇传记里他收入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上疏谏猎》、《论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使之成了《史记》中收文章篇章最多的篇章。
全传九千二百多字,比《项羽本纪》还要长。
……这里的确表现了他对司马相如这种文学家的高度重视”。
司马迁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人”的需要。
正如刘熙载所说的:“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赋寓之。
《史记》、《汉书》之例,赋可载入列传,所以使读其赋者,即知其人也”(《艺概》)。
可以说,司马迁与他所为之立传的几位辞赋家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的“赋心”是相通的,那就是为大一统的汉王朝“兴造功业”,为“士不遇”而“发愤以抒情”。
他认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贾谊也是一样,就是被疏之后做梁王傅期间,仍然十分关注汉王朝的命运。
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评赞中,把司马相如的大赋与《诗》中大小雅相提并论。
他认为司马相如的大赋“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这恐怕就是司马迁“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的主要原因吧。
司马迁对辞赋家、辞赋特殊关注,这与他本人也是赋家分不开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先有赋8篇,列入“陆贾赋”类。
但仅有《悲士不遇赋》见载于《艺文类聚》卷30。
虽然司马迁赋的语言,似更接近于荀况之赋,殊少屈原之遗音,而与宋玉、司马相如之作则几乎毫无关系。
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屈原、贾谊的骚赋、司马相如的大赋的偏爱与高度评价。
二、《史记》与汉赋同是西汉鼎盛时期表现“宣汉”思潮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文之道,时为大”(《艺概》)。
就是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都要把反映时代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司马迁是这样,司马相如也是这样。
西汉初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和东汉初王充的名著《论衡》中的《宣汉篇》,他们提出一代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文学家的一个共同关心的课题:“过秦”与“宣汉”。
这两个口号的提出,体现了西汉的时代精神。
所谓“宣汉”,则是对汉代社会进步的大力肯定。
如果说西汉初年,从陆贾开始到贾谊,他们的辞赋、论著均以“过秦”为主题的话,那么到了武帝以后,从司马相如到司马迁,他们的赋作、文章则以“宣汉”作为主要倾向了。
武帝时汉帝国建立了七八十年,经过“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无论对内对外,都得到了空前的巩固与发展,“文德武功”,声威远服。
和以往的时代相比,割据削平了,战乱平息了,边境安宁了,疆土扩大了,经济繁荣了,国家强盛了,民族表现出从来没有的生气勃勃的风采。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阶级,对此情此景,怎能不极度兴奋。
在理想中把自我发展的方向与大一统的发展,即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起来,故而内心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欲望,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
而时代也向他们召唤,要他们以绚丽的笔触表现民族的现在,刻画大汉精神与帝国不可一世的姿态。
而最能表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强盛气象的汉赋,逢此机缘便勃然而兴,成为“一代之文字”。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着力记叙了司马相如是怎样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时代呼唤下,走上大赋创作道路。
“小时好读书,学击剑”;“既学,慕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
表明他欣逢盛世,以蔺相如作榜样,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他感到为景帝的武骑常待,乃“非其所好”,便“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客游梁”。
他认为只有从事赋的创作,才能一吐为快,“乃著《子虚》之赋”。
而这正是时代之需要,故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当武帝得知司马相如是狗监杨得意的“邑人”时,则大惊,迫不及待地“召问相如”,“令尚书给笔札,以为赋”。
《西京杂记》卷2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
几百日而后成。
其友人盛览,长通,䍧牱名士,尝问以作赋。
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司马相如所说的“赋迹”、“赋心”可谓相如赋学观有机结合,即大赋创作中铺陈风格与容纳万境的结构完全契合。
司马相如这段赋论,不仅仅说明了作赋技法,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大一统帝国历史风貌与昂扬激越的时代精神及其审美需求,表现出以大为美的风尚与理想。
正如王世贞所说:“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艺苑片言》卷1)。
而这也正是“盛汉之隆”,社会思潮与审美风尚对其影响的结果。
李贽在《藏书》卷37《儒道传》中就指出了这一点:“论者以相如词赋为千古之绝。
若非遭逢汉武,亦且徒然。
”无怪乎汉武帝读到《子虚》赋后叹服不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子虚》与《上林》无不表现着国家强盛的气象,和强大帝国的声威。
这种大赋已从汉初骚体狭谷中走出,不再停滞于含蓄淳蕴的个人哀怨情结,走向展示雄浑壮阔的时代。
就其讽谏思想而言,也由个人心情的感发,转化为历史的整体忧患。
赋中通过虚设人物(主客各代表一方)先将齐楚大国诸侯的声势张扬一番,似乎已无以复加。
然后再以“天子之事”压倒对方。
在前者陪衬下,后者显得更加伟大无比。
以达到歌颂中央集权、贬斥诸侯拥国自重的目的。
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所作《子虚》《上林》赋,推言上林之广大,盛赞天子的排场,所表现的大一统观念,是“合德”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子虚》、《上林》中对“天子之事”的铺陈,写事以多为胜,摹物以大为美,篇幅洋洋大观,这正是强大帝国养就的浩然之气在文中的体现,确有一种融古今为一体,含四海为家的味道,体现着“大汉精神”。
这种精神既然已形成时代风尚,就不能不感染泽及成书稍晚于《子虚》《上林》、对大赋特别关注的司马迁。
有趣的是司马相如的绝笔是《封禅文》大约作于公元前117年。
文中力主汉武帝去泰山完成封禅大典。
他认为:“大汉之德,逢涌源泉,洵谲漫衍,旁魄四塞,云專雾散,上畅九垓,下沂八埏。
”和历代帝王相比,汉武帝完全有资格去泰山封禅:“修礼地祗,竭款天神,勒功中岳,以彰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
愿陛下全之。
”汉武帝读了《封禅文》后,“沛然改容,曰:悔乎,朕其试哉!”决心去泰山封禅,以完成大汉盛事:“司马相如既卒五岁(前112年),天子始祭后土。
八年(前110年)而遂先礼中岳,封于泰山,至梁父禅肃然”。
就是在庆太平、告成功的“建汉家之封”的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
而这一年“不得与从事”的太史谈“发愤且卒”。
司马谈出乎史家的责任感,临终时嘱咐为郎中的儿子司马迁要著述史书,以反映“汉兴海内一统”的时代,歌颂“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司马谈这份珍贵的遗嘱,可以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36岁的司马迁自觉地负起了这个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俯首流涕”发出誓言:“非子不敏,请悉论先生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
因此当上大夫壶遂询问《史记》欲以何月时,他诚恳地回答: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
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诸未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为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圣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之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显然,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一样,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把歌颂国家的统一兴旺、社会进步、君臣建树的功业,视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这也是整部《史记》体现了“宣汉”思想的原因所在了。
汉大赋一改骚体婉曲回旋之态而为气势雄张、洪流急注之文。
正如清人浦铣云:“汉人赋,气骨雄健,自不可及”(《复小斋赋话》下卷),胡韫玉也说,《子虚》、《上林》二赋,“浩气内转,精充外溢,譬之长江巨河,大波堆银,细沫喷雪,心骇目惊,莫可言状”(《读汉文记•朴字斋丛刊》)。
《史记》是以人明史,“描述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对世界直接征服取得辉煌成就,表现了‘汉兴一统’时代人们心胸的开阔,气魄的雄沉,以及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
它与‘从容委曲’、‘辞气不通’的《左传》不同,而与‘楚汉间文相近’,即‘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艺概》)”。
当然,《史记》为上下3000年的历史画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子虚》《上林》中所见只有林苑而已;司马相如是以“《诗》之讽谏”奉献“赋心”;司马迁则以“一家之言”表其“尊汉”之志。
三、西汉大赋与《史记》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基本艺术特征西汉大赋与“无韵之离骚”《史记》另一个时代印记就是都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某些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