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与《史记》的关系

合集下载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导读: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

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汉书·公孙弘传》)后来又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

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

硃买臣拜会稽太守一事也富有情趣: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

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

食且饱,少见其绶。

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

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汉书·公孙弘传》)后来又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

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

硃买臣拜会稽太守一事也富有情趣: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

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

食且饱,少见其绶。

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浅谈《史记》与《汉书》

浅谈《史记》与《汉书》

浅谈《史记》与《汉书》泗县职教中心赵贤超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人物刻画和史学的思想性。

这对于初学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而《汉书》则秉承《史记》的优长,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史书的先河。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认知它们的各自特点,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本人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对《史记》与《汉书》的认知。

一、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后因李陵事件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发愤继续著书,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历时十六年。

2、家境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过太史令,这在中国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很幸运的,毕竟那时的孩子有学习条件和机会的人是很少的。

据说,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汉代大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跟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为司马迁来后来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漫游与侍驾由于司马迁受父亲的指点和家境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很强烈的。

因此司马迁在加冠礼之年,决然出游,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有关的历史传说。

后来他官至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

其中一次西巡,曾到过巴蜀。

随驾出巡更开阔了司马迁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

这些都给司马迁后来的撰写《史记》,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受宫刑著史书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开始接触皇家藏书,整理选录历史典籍,为写史书作准备。

,《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点

,《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点

史记与汉书的相同之处
1、二者史书形式相同:《史记》与《汉书》皆为纪传体,都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2、二者都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3、《汉书》和《史记》都有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其中《汉书》更是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 年的史事。

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文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部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而读书要看作者“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

”①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必要的。

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

“迁生龙门”②在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有司马迁祠,北距龙门约40 公里处。

祠为四级高台,前三台为建筑物,后一台为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冢。

祠内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

班固陕西扶风安陵人,今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有班固墓。

可以说陕西一地西汉、东汉前后同出两位史学伟人。

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

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

班固出身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

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死板束缚,缺少见识。

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对史学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司马迁遭遇坎坷,由李陵案受牵连入狱,狱中受尽折磨和苦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经历使他更加自强不息的发愤著书,所以写作上更具批判性和鲜明的爱憎感情,虽历经磨难,但靠坚强的意志最终一人完成。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史记》与《汉书》都是我国经‎典的历史学‎巨作,同属“二十四史”,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

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史记》首创纪传体‎,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种题‎材相互配合‎,又丰富了书‎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同创于汉代‎的两部纪传‎体鸿篇巨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首先,体例方面,《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从二书体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体例的差别‎根本在于二‎人背后治史‎理念的差《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发异‎:‎展规律,重通变思想‎、重历史现实‎、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汉书》重刘氏正统‎,用断代史、重上层社会‎、重史‎发展之脉络‎。

正统、重体例之严‎谨。

从史学思想‎上的比较来‎看,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

类史文学作品《史记》与《汉书》的历史意义比较分析引言类史文学作品《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两部重要著作。

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细节,还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历史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它们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史记》的历史意义1. 多元性《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志体结合的真实历史性著作。

在文字选材上,它涵盖了自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这个广泛且漫长的时间段,记录了各类人物、政治事件和社会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 知识源泉《史记》不仅包括一般政治军事事件,还涉及地理、医药、音乐等各领域内容。

它成为后来传世典籍中最重要的学科百科全书,为后代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知识。

3. 思想启示《史记》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例如,司马迁强调“史无常非”,揭示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性;他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矛盾斗争推动前进的。

二、《汉书》的历史意义1. 体系化《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以纪传体完全叙述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并按照各个皇帝进行了详细编写。

它总结了中国西汉时期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历史著作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典范《汉书》着力描述当时官僚制度与禅让制度,并将王朝兴衰归因于沟通正统与道统之间是否保持平衡。

这一观点进一步规范和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在后世影响深远。

3. 文学价值《汉书》的文学风格独特,相比于《史记》更加细致入微。

它以平实、煞有介事的语言叙述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这一文学特点使得《汉书》在后世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其他历史著作的重要参考。

三、两部作品的异同点与互补关系1. 不同视角《史记》侧重于整体性而不顾个别人物,注重揭示历史大背景和思想意义;而《汉书》则更注重个人传记,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当时各界人士的丰富故事。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两部作品在辨证法上存在差异。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2019-6-7
谢谢观赏
1
项羽(前232—前202)
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 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 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 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 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 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 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 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 《谭嗣同传》
2019-6-7
谢谢观赏
9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19-6-7
谢谢观赏
10
教师示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 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一刻我 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就算明 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 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准备好棺材,诀别妻 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 拒绝逃亡,为变法斗 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 “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 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 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 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 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 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 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 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 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 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汉书史记区别

汉书史记区别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在他手里完成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与当时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等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得益于家庭影响。

他父亲司马谈向当时天文、易学、道论的专家学习过,曾写过《论六家要旨》的论文。

司马迁深受这个学术空气浓厚家庭的熏陶,幼年时除参加部分劳动外,即开始学习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为太史令,举家迁居长安,他又学习“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知识准备对于写作《史记》十分重要。

其次,司马迁进行了大量的录访搜集阅读考订史料的工作,对社会政治事件有亲身的体会和实感。

二十岁时有过一段漫游大江南北的壮举,在漫游中已开始注意寻访历史遗迹,搜集人物的传闻。

例如到淮阴,搜集有关韩信的传说;到沛县、丰县一带,搜集了刘邦及曹参、萧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开封考察了夷门监侯赢供职的地方,弄清所谓夷门即大梁(今开封)的东门等等。

漫游后仕为郎中,侍从武帝巡狩、封禅,使他接触了更多的祖国山川,目睹封建王朝的礼仪典礼,还曾参加武帝亲自带头的堵黄河决口的壮举,获得写河渠书的第一手资料。

他又曾奉使西南夷,接触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对于写作《西南夷列传》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当司马谈病逝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有条件接触“金匮石室之书”,即皇家所藏的书史及档案。

第三,时代思潮的影响。

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

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同时,这与司马迁的要求也不无关系。

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随武帝封泰山,因病滞留洛阳,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要向武帝述职。

赶到洛阳时,见到垂危父亲,父亲谆谆嘱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书而未能完成的事业,司马迁在父亲面前作了保证。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

《史记》、《汉书》的比较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鉴于以往的教训,公孙弘根本没有信心,百般推托。

出人意外的是,对策之后公孙弘名列榜首,“召入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汉书·公孙弘传》)后来又屡屡升迁,数年后便拜相封侯。

公孙弘后期的人生奇迹,和他先前的仕途受挫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非常鲜明。

硃买臣拜会稽太守一事也富有情趣: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

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

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

食且饱,少见其绶。

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作者:杨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史记》和《汉书》都是记载历史的史书,只是《史记》所记载的年数跨度大,上起三皇五帝的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

《汉书》则主要记载汉代的历史。

本文将从从语法、从语言用字和从语言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史记》;《汉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20-01《史记》和《汉书》都是记载历史的史书,只是《史记》所记载的年数跨度大,上起三皇五帝的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

《汉书》则主要记载汉代的历史。

两则有一部分的重叠,班固写《汉书》,汉武帝以前的材料基本上是照抄《史记》的,但也对《史记》中的词语有改写。

现仅选一两篇两书均有的文章来看看两者的不同。

所选文章是《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余传第二;《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与《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从此两篇文章来比较两书。

一、从语法方面来看(1)《汉书》和《史记》在使用判断句的格式上有所不同。

《史记》的判断句多在第一个的分句后用“者”来表示提顿,以引出谓语。

句末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句式比较单一,也即“…者,…也。

”的格式。

《汉书》判断句的格式比较多样,采取“…,…也。

”或“…,…。

”“…者,…。

”的格式。

没有“…者,…也”的格式。

例如:{1}《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张耳者,大梁人也。

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2}《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陈余,亦大梁人,……。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陈余者,亦大梁人也……”(2)《汉书》和《史记》在介词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在引出地名时,《史记》使用介词“于”,《汉书》无此字。

四史的逻辑关系名词解释

四史的逻辑关系名词解释

四史的逻辑关系名词解释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承载着无数人的努力、智慧和奋斗。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总结历史,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史书体系,即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四部史书不仅有血脉相承的关系,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呈现出了其独特的逻辑关系。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史记》,它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汉代学者司马迁所著。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将历史人物和事迹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史记》以正统历史为核心,还融入了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它也是一部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指南,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成功和失败,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接下来是《汉书》,它是东汉时期的历史著作,由班固等人编撰而成。

《汉书》承继了《史记》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历史记载的体系和方法。

与《史记》不同的是,《汉书》更加注重权力的分析和官员的职责,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政治史和制度变迁。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它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政权的运行规律。

同时,由于编写时期较晚,它对前代的史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使得我们对汉代的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后汉书》是在东汉末年编写的,由弟兄班固、班彪等人共同完成。

与《汉书》相似,《后汉书》也注重官吏及其重要事件的记载,但它更着重于历代帝王的评述和批判,对政治斗争进行了深入剖析。

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简单记载,更是一部政治家和学者的警示录,通过反思历史上的错误和教训,提醒当今的统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最后是《三国志》,它是三国时期的史书,作者是陈寿。

《三国志》重点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的历史,特别是著名的三国时代。

与前面提到的三部史书不同,《三国志》不仅注重政治和军事,更加重视文化和人物的塑造。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逐一记录,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勇豪情。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和《汉书》皆是汉代史学‎家所撰写的史‎学著作,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以求在比较中‎得出二者在史‎学史领域里究‎竟谁的贡献较‎大。

下面,本人将尝试从‎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楚地‎理解二者对史‎学史的贡献谁‎多一点。

一从编撰的方法‎上比较㈠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在《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中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本人认为《史记》可以贯通上下‎3000年的‎历史,要将这么长的‎时间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记载下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史书编年体的‎体裁形式有两‎点严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是不能突出‎表现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编年体的不足‎引发了司马迁‎对史书撰写的‎框架提出了一‎个全新构想。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结合记言、记事,这种体裁的史‎书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记述范围广泛‎,便于突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

司马迁可以综‎合各种体列,然后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使得《史记》得以有序地记‎载过去和当时‎所发生的事,在创造性方面‎的确比班固的‎《汉书》强。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

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不同点:《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纪传体史书,《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体例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量增添了一些新材料、新史实,极大地丰富了记事内容。

其次,班固对《史记》的一些篇目和内容也作了调整。

《汉书》还开辟了一些新领域,扩大了史学范围,也增补了《史记》的不足。

思想上,和《史记》相比,《汉书》的局限性还是很大的。

这是由于司马迁是一位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却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因此,《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它没有像《史记》那样热情赞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没有赞颂游侠、刺客、商人、医生等下层人物的品质和才能。

相反,他从封建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游侠“不入于道德”,《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很浓。

从文章风格而言,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司马迁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文章风格要。

《史记》与《汉书》解析

《史记》与《汉书》解析

项羽本纪
留侯世家
报任少卿书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班 固 ( 公 元 32——92 年 ) , 字 孟 坚 , 扶 风 安 陵
(今陕西咸阳)人。明帝永和元年( 58年)开始私撰 《汉书》。有人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班超上书解释,明帝召为兰台令史。继续编著 《汉书》,经 20 余年,至章帝建初七年( 82 年)基 本完成。班固死后,一部分“志”、“表”由其妹 班昭和马续续成。
作品选析:一、《苏武传》
二、《史记》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它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它创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 “正史”中能被后人称之为 传记文学 的是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 《新五代史》中若干篇章。
《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经 典之作。
鲁 迅 赞曰 : “ 史 家 之绝 唱 , 无 韵 之离 骚 ” (《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诞生 随着大帝国的形成,总结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 并从而给大一统局面以哲学的、历史的解释,就成 为统治阶级的迫切需要。 司马迁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上述需要最充分的一种 表现。
刺客列传,……淮阴侯列传,……
儒林列传,……游侠列传,……日者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 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 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史记· 秦楚之 际月表》)
《汉书· 司马迁传赞》: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 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 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为《国语》。又 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 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 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 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 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 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 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汉书和史记异同

汉书和史记异同

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与《史记》的关系
《汉书》在体例上仿照《史记》,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班固生活在儒家正统已经确立的东汉前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是正统的儒家文人,以儒家经典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

而且,《汉书》与《史记》性质不同,它是奉旨修撰的官书,在民主性和批判精神上迥异于《史记》。

班固同情司马迁的遭遇,但是批判他的史学观点。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

”(《汉书·司马迁传》)因而,《汉书》虽然有大量篇目直接来自《史记》,但班固大量改写了“列传”中的“太史公曰”。

二、价值
1、为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立传。

如《苏武传》、《卫青霍去病传》、《赵充国传》
2、与《史记》相比,立传更注重整体,评价更注意大节。

如司马迁对晁错的评价:“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亡其躯。

”有失偏颇。

班固的评价则中肯得多:“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虽不终,世哀其忠。


3、语言风格详赡严密、工整凝练,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评价为:“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后汉书·班固传》)《汉书》有相当部分篇目直接来自于《史记》,在移植过程中进行了一定加工,就文字而言,更简洁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