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

合集下载

《素问 热论》

《素问 热论》

广义伤寒
•虽名伤寒,实际包含了伤 虽名伤寒, 虽名伤寒 于风邪、温邪、寒邪、 于风邪、温邪、寒邪、温热 之邪的种种发热病证。 之邪的种种发热病证。亦可 通称为外感发热的病证。 通称为外感发热的病证。
热病= 热病=伤寒
狭义伤寒
类似《伤寒论》之太阳表实证。
热病病因、 2.热病病因、主症 病因: 病因外感邪气 主症: 主症:发热为主 •寒言其因,热言其成也。 -----姚止庵 寒言其因,热言其成也。 -----姚止庵 寒言其因
三、严重热病的发病规律
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里俱病 有表证、 1.症状 有表证 又有里证、 2.迅速传 一日 饮食 神志 口干 烦满 二日 不欲食 谵言 三日 水浆不入 不知人
热病死亡的原因分析: 热病死亡的原因分析:
(1)邪气充斥,脏腑气血不行; (1)邪气充斥,脏腑气血不行; 邪气充斥 (2)胃气竭绝,故水浆不入; (2)胃气竭绝,故水浆不入; 胃气竭绝 (3)神气绝, (3)神气绝,故“不知人”,即不省人事。 神气绝 不知人” 即不省人事。
病情复杂、正虚邪实、传变迅速. 病情复杂、正虚邪实、传变迅速.
二、一般热病的发病规律
[分析] 分析] 1、传变次序及症状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一天传一经? 一天传一经? 发热? 热病 一定 发热?
热虽甚不死? (2)热虽甚不死?
•机理:正气抗邪的应答反应. 机理:正气抗邪的应答反应. 机理 •反之,当热而不热,冰伏火势,凶险。 反之,当热而不热,冰伏火势,凶险。 反之
(3)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3)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必不免于死?

内经练习题

内经练习题

内经练习题第七单元病之形能素问·热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则()A、病轻B、病甚C、易已D、必不免于死2、《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少阳受之D、太阴受之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四日,则()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太阴受之D、厥阴受之4、《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5、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6、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则()A、太阴病衰B、少阴病衰C、厥阴病衰D、阳明病衰7、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A、少阳病衰B、阳明病衰C、太阳病衰D、少阴病衰8、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A、太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太阴病衰9、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A、泻下之法B、泄热之法C、发汗之法D、涌吐之法10、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单选答案1. (D)2. (B)3. (C)4. (C)5. (B)6. (C)7. (A)8. (B)9. (B)10. (A)二、多项选择1、据《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邪则()A、不得卧B、头项痛C、烦闷D、腰脊强E、耳聋(B、D)2、据《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少阴受邪则()A、口燥舌干B、囊缩C、渴D、烦满E、鼻干(A、C)3、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日太阴病衰,则()A、少腹微下B、渴止C、腹减如故D、头痛稍愈E、思饮食(C、E)4、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厥阴病衰,则()A、囊纵B、思饮食C、身热少愈D、少腹微下E、舌干已(A、D)5、《素问?热论》认为,病热少愈当禁()A、食肉B、多食C、食热D、食冷E、食甘(A、B)6、《素问?热论》认为其两感于寒者,少阳与厥阴俱病,则()A、口干B、烦满C、头痛D、耳聋E、囊缩而厥(D、E)7、《素问?热论》对于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包括()A、汗法B、下法C、吐法D、泄法E、消法(A、D)8、《素问?热论》以夏至节为标志,将外感热病分为()A、中风B、伤寒C、温病D、暑病E、湿温(C、D)9、据《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则出现()A、身热B、目疼C、鼻干D、渴E、不得卧(A、B、C、E)10、据《素问?热论》,伤寒热病治疗大法是()A、根据病变脏腑的经脉予以调治B、治其未传之经C、治其已传其经D、病在表可发其汗E、病在里可泄其热(A、D、E)11、据《素问?热论》,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出现()A、头痛B、耳聋C、口干D、烦满E、厥(A、C、D)12、据《素问?热论》,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出现()A、头痛B、腹满C、身热D、不欲食E、谵语(B、C、D、E)三、填空题1.据《素问·热论》,热病治疗中未满三日者,;其满三日者,。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日数),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 身熱(指身体发热,按之烫手,愈按愈热。阳明主肌肉,所以热甚于 肌肉,比发热深重),目疼而鼻乾,不得臥(阳明受邪,经气 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和,所以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 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
•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七日与下文八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
日都是指热病过程中,正气恢复,邪气渐退,病情转愈的时间概数,其时间的 长短由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来决定),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
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 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 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 (阴囊收缩与少腹拘急的症状渐见舒缓),大氣(指邪气)皆去,病日已 矣。 • 译文:岐伯继续说:如果不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 那么到第七天,太阳经的病气就会减退,头痛减轻;到第八 天阳明经的病气减退,身热渐渐退下来;到第九天少阳经的 病气减退,耳聋好转,听觉稍有恢复;到第十天太阴经的病 气减退,腹部胀满消失,食欲好转;到第十一天少阴经的病 气减退,舌干口渴,烦闷不安的症状都消失了,阳气通达和 畅,开始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经的病气减退,原来收缩 的阴囊舒缓了,少腹部的拘急也有所缓解而感到舒服些了, 由于各条经脉的邪气都已经消退,所以疾病也就一天天逐渐 好转。
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汗而已)
者,故可汗而已。
•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听感受寒邪以后的发病情况。 岐伯说:人体被寒邪伤害,第一天是太阳经感受邪 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头项部位疼痛,腰和脊柱感 到僵硬而不舒缓;第二天病邪传入阳明经,阳明和 肌肉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阳明主管肌肉。阳 明的经脉挟鼻并和两目连系,所以阳明经病变出现 身热严重,眼睛发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等症状; 第三天病邪传入少阳经,少阳和骨有特殊的内在联 系,所以,少阳主管骨,它的经脉沿着两胁行走并 和两耳相连系,邪气沿着经脉向上侵犯就出现胸胁 疼痛和耳聋等症状。三阳经脉都已感受邪气而发病, 但邪气尚在体表而没有传入于里时,可用“汗”法 治愈疾病

《素问·热论》讲稿

《素问·热论》讲稿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 身热⑶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⑷ 目,故身热⑶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⑷。
⑶身热: 张介宾注云: 身热: 张介宾注云: 伤寒多发热, “ 伤寒多发热,而独此云身热 盖阳明主肌肉, 者,盖阳明主肌肉,身热尤甚 也。 ”按发热与身热有浅深之 别,发热多在皮毛,身热则在 肌肉,故发热摸之烙手,久之 发热摸之烙手, 亦然, 身热则有愈按愈热之 感。 不得卧也: 邪在阳明, ⑷不得卧也: 邪在阳明, 经气壅滞,胃中不和, 经气壅滞,胃中不和,故不得 逆调论》 卧。《素问 · 逆调论》云:阳 明逆,不得从其道, 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 也。下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 与此同义,可合参。 安。与此同义,可合参。 二日传于阳明经 受病,阳明主肌肉, 受病,阳明主肌肉, 为多气多血的经脉, 为多气多血的经脉, 故邪入阳明、 故邪入阳明、正邪激 烈交争而身热; 烈交争而身热;足阳 明经脉挟鼻络于目, 明经脉挟鼻络于目, 故邪入阳明、 故邪入阳明、化热灼 津而目痛、鼻干; 津而目痛、鼻干;邪 在阳明、胃中不和, 在阳明、胃中不和, 且热盛扰神、 且热盛扰神、神志失 故不能安卧。 宁,故不能安卧。
[图表分析] 图表分析]
热病的成因与预后
今夫热病者, 成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也, 因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广义伤寒, 广义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
(狭义伤寒,指寒邪伤及太阳) 狭义伤寒,指寒邪伤及太阳)
预后良好 其非两感于寒者, 预 其非两感于寒者,热虽甚不死 单纯伤寒) (单纯伤寒) 正气强盛
篇章大意
一、阐明热病的概念,论述热病的六经 阐明热病的概念, 传变规律及其临床特点。 传变规律及其临床特点。 二、指出热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法。 指出热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法。 三、论述两感热病的脉证特点与预后,并指出 论述两感热病的脉证特点与预后, 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 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胃气”的存亡。 四、提出伤寒成温的初步临床分类, 提出伤寒成温的初步临床分类, 疗原则。 并强调暑病的治 疗原则。

素问·评热病论

素问·评热病论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裏刺 之.飮之服湯.
治疗:泻太阳之表,补少阴之气。
三、劳风
症状:发热,俯仰,强上冥视, 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病机:因劳受风,化热壅肺 治疗:巨阳引,救俯仰,咳出涕 预后:与体质精气盛衰有关
素问· 评热病论
一、阴阳交
【原文】
黄帝問曰:有病温者.汗出輒復熱.而 脉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 名爲何?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狂言,不能食。
病机 温
温邪侵袭,邪正交争而发热。
汗出 正气祛邪外出,邪随汗解。
辄复热 邪胜正却。 脉躁疾不为汗衰 邪热炽盛,正不胜邪。 狂言
三死:脉汗不应,狂言,不能食
二、风厥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 爲汗解.此爲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 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 厥.
症状
病机
身热,汗出,烦闷。 身热,汗出 烦满
邪在太阳。
热从内生,少阴虚火。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 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 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热陷心包,心神失养。
不能食 胃气衰败,正气乏源。
【原文】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 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 者.是邪却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 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 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 也.
【原文】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 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 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與汗相應.此 不勝其病.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 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 生.雖愈必死也.

《素问·热论讲》课件

《素问·热论讲》课件
中的价值和意义。
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在传承《素问·热论讲》等经典著 作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培养跨学科人才
未来应培养更多既懂中医又懂现 代医学的跨学科人才,以推动中
医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05
CATALOGUE
《素问·热论讲》的争议与批判
学术界的争议
要点一
内容真实性
有学者质疑《素问·热论讲》内容的真实性,认为其中一些 观点和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导。
详细描述
介绍现代医学在热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 疗等;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热病治疗的现代医学视角
总结词
现代医学治疗原理
VS
详细描述
阐述现代医学对热病治疗原理的认识,如 药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原 理;结合传统医学理论,深入探讨各种治 疗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个体化治疗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的人文关怀 和辩证施治的理念。
对个人学习的反思与启示
01
学习态度
通过学习《素问·热论讲》,认识到学习中医需要具备踏实、认真的态
度,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0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热病治疗的现代医学视角
总结词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结合
详细描述
探讨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热病治疗方面的结 合点和创新点;分析如何将传统医学理论和 方法融入到现代医学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CATALOGUE

十四素问热论黄帝内经

十四素问热论黄帝内经
[原文内容] 一、热病之病名、成因与症状特点
将热病命名为伤寒。此言广义伤寒; 其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以“寒”赅之; 其症状特点以发热为主,乃正气抗邪之表 现。
外感热病,以病因言之称为“伤寒”, 以症状特点言之称为“热病”,故伤寒与 热病名异病同。
二、热病之传变与六经证候
传变规律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轻至重
三、热病之治疗与禁忌 原则: 据六经证候以针刺通调脏腑经脉 具体针刺方法: 针刺 未满三日(病在三阳之表)—汗 已满三日(病在三阴之里)—泄 治疗目的:以祛邪为主
禁忌(热病护理注意事项)
多食与食肉。热病稍愈而勉强多食则 可致余热稽留;热病已愈而进食厚味则可 使病再度复发。
四、热病之预后与重视胃气的思想 (一)、取决于传变方式,病若按次序相 传则预后较好;病若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正衰邪盛(两感)则病情重、预后差。
(二)、取决于胃气之强弱,水浆不入、 胃气竭绝,则难免于死。再现中医重视胃 气的思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暑病与温病之别及暑病治疗 同:暑病
均为外感热病(伤寒) 温病
异:温病——夏至前发病
暑病——夏至后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
暑病治疗:以清暑泄热为正法,不可止汗。 若误以止汗收敛,反致门关寇留、暑热内闭, 甚则逆传心包,酿成危证。
厥阴
六经病主证
六经
经脉所过
症状
太阳经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从巅入脑、下项、挟脊抵腰 挟鼻络目 循胁络耳 布胃络嗌 贯肾、络肺、系舌本
循阴器,络于肝
头项痛、腰脊强 目疼鼻干,身热不得卧 胸胁痛,耳聋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烦满、囊缩
特点:以经脉论证,限于足之六经而未及手 之六经;只言热证实证而未及虚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黄帝内经第四十八讲《素问.热论》

黄帝内经第四十八讲《素问.热论》

黄帝内经第四十八讲《素问.热论》第五章病证现在讲第五章,教材171页,病证。

所谓病,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也就是形于神两方面,无论哪方面的失常,两方面的失常,都叫做病。

那就是说,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其实就是病,有病理才可以出现病。

严格地说,《内经》把什么叫做病?其实它把气血阴阳失调就叫做病。

更简单地说,就是阴阳失调就叫病。

这是关于疾病的概念问题。

最概括的说法就是阴阳失调就叫做病,最经典,最概括,而且应该说是从中医理论,从中国传统的角度考虑,那是最准确的概括,其他的概括都没有这个更概括、更准确。

心理和生理,本教材上说的生理和心理,这无非是说疾病,它包括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

不管生理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它总是阴阳失调了。

因为什么呢?因为说阴阳失调了,就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或者说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了。

那就叫病。

当然教材说法也不错,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应该说在生理或心理,也就是形与神,神或形失常。

《内经》说“病”,有的时候说病,有的时候说“疾”,有时候说是“候”,而称“证”字的时候比较少。

《内经》称“证”字时候比较少。

只有一个。

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上,有一个“证”字。

出现“证有中外”,有内有外,有内证,有外证。

再有,病上里头加这个“正”字,所谓“症”字晚出,不见于经,在《内经》里头没有这个“症”,没有这个字。

所以我们现在中医写辨证论治,辨证论治都不写这个“症”,而写这个“证”。

这个“症”只是写症状的时候写这个“症”,写证候的时候就写这个“证”。

写辨证的时候还是写的这个“证”。

“证”者,证也,就是证据。

这好像是在中医界已经约定俗成了。

又讲“证”与“候”同义,“证”与“候”在中医学里头有的时候是相同的。

所以后人就把“证”、“候”合称了。

合称为证候。

当然,“候”字本身具有时间性在内,时候,什么时候呢?鸟类有候鸟,冬天往南方飞,夏天往北方飞。

那叫“候”,有时间的概念。

这个“候”,是多长时间叫做“一候”呢?在《内经》里头,在《六节脏相论》里头说了,叫“五日谓之候”。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 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 生,虽愈必死也。
译文:
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 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 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 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 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 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 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论在《刺法》中。
译文: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 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应 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 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 部,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 动困难。若病在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仰 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 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 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 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译文:
黄帝道:有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又是什么 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的,是由 于气机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素问。热论(金)

素问。热论(金)

(三)预后不良
“水浆不入” 胃气衰败 表里两感 脏腑俱病 “不知人” 神气乃绝 阴阳 脏腑 俱伤

死的主要机理是:阳明胃气衰败。 “其气乃尽,故死矣。”
(四)两感于寒的病机: 邪盛正衰,脏腑俱败。 (五)两感于寒证的变化特点: 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情重、预 后差。
• 病案: • 伤寒两感,太阳少阴为病。太阳为寒水之经, 本阴标阳,标阳郁遏,阳不通行,故发热恶 寒而无汗。少阴为水火之脏,本热标寒,寒 入少阴,阴盛火衰,完谷不化,故腹痛而洞 泄,胸闷呕吐,舌苔白腻,食滞中宫,浊气 上逆,脉象沉迟而细。仲圣云,脉沉细,反 发热,为少阴病,与此吻合,挟阴挟食,显 然无疑。症势非轻,姑宜温经达邪,和中消 滞。(净麻黄、熟附子、藿苏梗、制川朴、 枳实炭、仙半夏、赤苓、白蔻仁、六神曲、 生姜、干荷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伤 寒》2007:180)。
(四) 热病后遗症的产生及处理 (即热病的护理)
1.遗热的症状: 余热遗留不去或反复发热。 2.遗热的成因: 热甚而强食之。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3.外感热病遗热的机理: 邪热与谷热相薄,两热相合。 4.外感热病遗热的治疗: “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5.外感热病遗热的护理: 禁多食宜少食, “多食则遗”。 禁食肉宜清淡, “食肉则复”。
四、论温பைடு நூலகம்与暑病的区别及治疗原则
(一)温病与暑病的区别 1.温病:发病时间---夏至以前 热型---热较轻 2.暑病:发病时间---夏至以后 热型---热较盛
(二) 暑病治疗原则: 当以清暑热为主,“暑当与汗皆 出,勿止。”
[复习思考题]
1.词解:伤寒、治之各通其脏脉、人 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两感于寒。 2.背诵: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勿止。”

北京中医药大学22春“中医学”《内经B》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2

北京中医药大学22春“中医学”《内经B》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2

北京中医药大学22春“中医学”《内经B》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素问·热论》所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原因是()A.热甚而强食之B.房事C.劳作D.七情E.又感受邪气参考答案:A2.《素问•热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的临床见证为()A.头项痛,腰脊强B.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C.胸胁痛而耳聋D.腹满而嗌干E.口燥舌干而渴参考答案:C3.《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之“府”是指()A.六腑B.神明之府C.经脉D.膻中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的理论,“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C.气滞而血瘀,血瘀而肿D.血瘀而气滞,气滞而肿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5.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共同症状是()。

A.腹满B.不思饮食C.发热D.烦闷E.头痛参考答案:C6.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当治宜()A.咸寒B.辛凉C.苦温D.咸凉E.甘热参考答案:B7.下列哪项不是《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五色诊的内容()A.赤,不欲如赭B.青,不欲如苍壁C.白,不欲如盐D.黄,不欲如黄土E.黑,不欲如地苍参考答案:B8.C.伤血D.伤骨E.胜燥参考答案:C9.阳胜病耐冬不耐夏的原因是()A.又感受暑热之邪B.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C.阴精竭绝D.阳气耗亡E.过服温热药参考答案:B10.现存最早的分类研究内经的注本是()。

A.读素问纱B.类经C.医经读D.黄帝内经太素E.内经知要参考答案:D11.《素问·汤液醪醴》中“开鬼门”是指()。

A.利小便B.通大便C.发汗D.刺络放血E.催吐法参考答案:CB.卒然而痛C.卒然痛不知人D.痛不可按E.痛而按之无益参考答案:C13.《黄帝内经》书名中“黄帝”实指()A.作者名称B.伪托之词C.上古时期之人D.古代帝王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14.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实者,散而收之”此“实”系指()。

古代不发热的疾病名称叫什么

古代不发热的疾病名称叫什么

古代发烧叫温病。

病温。

热病。

燥热。

《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服了药……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

”《红楼梦》第一百回:“今日是张大爷的好日子,所以被他们强不过,吃了半钟。

到这时候脸还发烧呢。


《三侠五义》第八回:“他的精神短少,饮食懒进,还有点午后发烧。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

计六奇《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

41素问·热论.

41素问·热论.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
针 刺
3.遗热和食复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 不当)——(邪气)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 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 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 (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
•暑邪易伤气阴。
•“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 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 源——清暑益气汤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其症状命 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狭义伤寒则指伤于 寒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篇所言伤寒, 指广义者,与“热病”同。
2.六经分证既是外感热病六种证候类型, 又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 变。
内容提要
1.热病的病因病机。 2.伤寒的六经传变。 3.热病的治疗大法。 4.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一、热病之病名、成因与病机
1.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热病
外感引起的发 热性疾病 (以症状命名)
伤寒
(1)外感热病的 总称(广义,也 包括多种传染 病)
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 不可拘定,仅是一般规律,并非 固定不变。
发热
(2)六经分证及预后
按各经脉循行部位及六经次序排列:
太阳——“头项痛,腰脊强”(行腰背,上头项)
阳明——“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挟鼻络于目)
少阳——“胸胁痛而耳聋”(循胁络于耳)
太阴——“腹满而咽干”(布胃中络于嗌)
少阴——“口燥舌干而渴”(系舌本)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 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 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且其所 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 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 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 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 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 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 ●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 ●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译文】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

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

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一篇:热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一篇:热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一篇:热论(二)‖SW32—C0101→C0123‖→‖SW31—Q0301‖SW32—C0101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而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热患者,小便先黄、腹痛、多躺卧、身体发热、热气与正气相争,就会口出狂言而令人震惊、胁部满而痛、手足狂躁、不能安睡;逢庚辛日加重,甲乙日大汗;肝气异常,就会庚辛日死。

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肝热异常,就会痛得头晕脑转,这是血液受热而上冲头部。

C0102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心热患者,先闷闷不乐,数天后才发热。

热气与正气相争,就会猝然心痛、烦闷、易呕、头痛、面红、无汗;逢壬癸日加重,丙丁日大汗;心热异常,就会壬癸日死。

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C0103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脾热患者,先头部沉重、两颊痛、烦心、额青、想吐、身体发热。

热气与正气相争,就会腰痛、不可用于俯仰、腹满腹泻、两颔痛;逢甲乙日加重,戊己日大汗;脾热异常,就会甲乙日死。

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C0104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热患者,先淅然寒厥、竖起毫毛、畏风寒、舌上发黄、身体发热。

热气与正气相争,就会喘咳、痛感跑到胸膺和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不堪、汗出而生寒;逢丙丁日加重,庚辛日大汗;肝热异常,就会丙丁日死。

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出血如大豆,立即康复。

素问热论热病的治疗方法

素问热论热病的治疗方法

素问热论热病的治疗方法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阳气亢盛,致使身体出现发热、口渴、赤目等症状。

根据《素问热论》中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体内的正常状态来治疗热病。

首先,根据《素问热论》中的观点,热病的发生是因为体内的阳气过盛,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治疗。

《素问热论》提到了一种叫做"寒热并至"的治疗方法,即通过散寒来退热。

可以用药物来达到这一目的,如玄参、黄芩等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

其次,《素问热论》还提到了治疗热病的饮食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热病是由于体内火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体内的火气。

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丝瓜、藕等,以及寒性食物,如梨、西瓜等,来帮助降温退热。

此外,根据《素问热论》的观点,热病的治疗还可以通过汗出来排毒。

在中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排汗,如艾灸、泡脚、熏蒸等。

其中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使体内热气排出,达到降温退热的效果。

另外,《素问热论》强调了热病的注意事项,如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体力,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同时,在饮食上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加热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热病的治疗还可以参考中医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认为热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六经有关,因此可以根据六经的不同病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热病表现为四肢热而腹冷的症状,可以考虑寒冷证,采取温散法来治疗。

而如果症状表现为身热口渴,可以考虑热证,采取清热法来治疗。

总结来说,《素问热论》中提到了一些治疗热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治疗热病的关键是通过调节阳气,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可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调节饮食,增强体质,排汗排毒,注意休息等措施。

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法,针对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养生,避免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

素问·评热病论文言文

素问·评热病论文言文

素问·评热病论文言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俛仰。

巨阳引。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然(疒龙)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热论
题解
热,指热病。

本篇专论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故名。

内容提要
1.热病的病因病机。

2.伤寒的六经传变。

3.热病的治疗大法。

4.两感于寒的病候及其主死机理。

5.热病的禁忌和食复、遗热的病机。

6.暑病的病机和治疗大法。

目的要求
·掌握热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

·理解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了解两感于寒的病机及预后。

·了解食复、遗热的病机和治法。

·了解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疗大法。

一、热病的概念及病机
1.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外感热病之一种,伤于寒邪而致者(狭义)(以病因命名)热病
伤寒外感引起的
发热性疾病
(以症状命名)(1)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即“皆伤寒之类也”—以寒邪
概括、代表六
淫)
2.病因: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概括六淫)
3.病机:
巨阳(太阳):
(1)诸阳之属,为三阳之藩篱——外邪首犯太阳。

(2)其脉连于风府(督脉)——为诸阳主气,统摄营卫。

邪正抗争于太阳,卫阳为邪气所郁,故“伤于寒则为病热”。

4 .热病的预后
热虽甚不死
发热—邪正交争,正气抗邪—正确运用汗法—邪随汗解而病除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表里两经受邪—邪气迅速传内—伤及脏腑—救治不及时—预后差
一日、二日…仅言其次序,不可拘定,仅是一般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太阳阳明少阳厥阴
少阴太阴二、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治疗大法
1.伤寒六经分证、传变规律及预后
(1)传变规律
按各经脉循行部位及六经次序排列:--“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挟鼻上于目)--“胸胁痛而耳聋”(走胸胁而络于耳)--“头项痛,腰脊强”(行腰背,上头项)足太阳阳明经足少阳手少阴--“口燥,舌干而渴”(挟舌本)足太阴经--“腹满而咽干”(走腹部)足厥阴--“烦满,囊缩”(绕阴器)
(2)六经分证及病候
(3)预后:
(六经传遍),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死。

不死(不两感于寒)则依下述次序逐经病解: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的道理。

2.治疗大法
各通其脏脉:通调脏腑所属的经脉
未满三日(邪在三阳之表):可汗而已(解表)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
阳明-柴葛解肌汤
已满三日(邪在三阴之里):可泄而已(清里泄热)太阴热邪入里--增液承气汤
厥阴热盛—四逆汤、金铃子散
3.遗热和食复
遗热:热病热甚而强食之(进食过多或不当)——(邪气)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遗热不清,余热羁留不去。

食复:热病少愈(热势已衰但未尽去)而食肉——肉味甘肥助热——热势复炽。

(与遗热均发于热病后期,但病情不同)
热病禁忌: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遗热、食复的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指导意义:
(1)提示必须重视热病饮食护理(注意忌口);
(2)提示遗热、食复的治疗大法:须通下食滞,又须清热祛邪,亦须扶正。

《宋元明清医案》--叶天士医案
炒半夏、川连、枳实、杏仁、厚朴、姜汁、草蔻—偏清热
人参、山楂、枳实、干姜、姜汁炒半夏—偏清食
三、两感于寒
病机: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病变规律及病候:
一日:巨阳、少阴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太阴腹满,身热,不食,谵语三日:少阳、厥阴耳聋,囊缩,厥
两感于寒不免于死的原因: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水浆不入(胃气
衰败),不知人(亡神失志)——三日后(发病第六日)死(胃气已尽)。

“三日”(两感第六日)后才死的原因:
阳明者,十二经之长,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
其气乃尽,故死矣。


* 意义:提示热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四、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及治暑大法感受寒邪即发病——伤寒
伏而不发,至来年春天发病——温病
至来年夏天(后夏至)发病——暑病
* 暑病、温病之别:时令气候对疾病的不同影响。

暑病的治疗大法: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出汗是机体祛暑邪,降低体温的反应机制。

•暑热之邪,最易燔炽阳明。

•暑邪易伤气阴。

•“无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暑热盛,汗大出,勿轻用酸敛收涩止汗)——清暑热,滋汗源——清暑益气汤
小结
1.广义伤寒又称热病,热病系以其症状命名,伤寒则以病因命名。

狭义伤寒则指伤于寒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

本篇所言伤寒,指广义者,与“热病”同。

2.六经分证既是外感热病六种证候类型,又反映其传变规律,但这种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3.本篇有关伤寒六经分证的内容奠定了后世伤寒病的辨证论治基础,为《伤寒论》所直接引用,但两者比较,尚有差异。

(1)本篇六经病皆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六经病则寒热虚实皆论及;(2)本篇所言病机病候皆以经脉为主,《伤寒论》则言及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的病机;
(3)本篇以足三阴三阳经病机病候为主,《伤寒论》虽亦以足经为主,但尚论及手经,且三阳病多实热,三阴病多虚寒。

4.本篇所言热病治法,原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合药物疗法,其基本原则是邪在三阳之表宜解表,邪入三阴之里宜清泄里热。

且其所论系针对实热证而言,后世《伤寒论》更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发展为113法(八法)。

5.遗热和食复是热病后期的常见变证,提示热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后世在此基础上更对药复、食复等作进一步发挥。

6.暑病与温病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令季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之说对暑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的病机是什么?
2.说明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和病候。

3.热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如何理解?
4.遗热和复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5.如何区别暑病与温病?治暑的大法是什么?
6.解释:(1)伤寒;(2)两感;(3)未入于脏;(4)烦满而囊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