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二册13--23课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历史(13-23)课复习提要

历史(13-23)课复习提要

第十三课、第十四课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经济联系加强,要求市场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2、汉民族逐步形成,与周边民族交往逐渐频繁,为统一奠定基础;3、东周时期,群雄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条件:1、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打下基础;2、连横的措施瓦解了六国的联合;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抵抗之力;4、秦始皇任用贤才,雄才大略。

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有利于生产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2、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3、秦始皇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历代所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一)政治方面: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

(二)经济方面:修驰道;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车辆形制,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统一度量衡单位。

(三)军事外交方面:在疆域北方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在疆域南方征兵夷越,修建灵渠。

(四)文化、思想方面:规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毁了文化。

六、秦的灭亡:(一)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1、意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后世人民为反抗腐朽的政权而斗争。

2、原因(1)秦的暴政;(2)秦朝时徭役、兵役、赋税十分沉重,人民无法生存;(3)秦朝刑法严酷,使社会矛盾尖锐化。

(4)秦二世荒淫无度,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

3、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率众起义。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A)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1、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历史必修二中国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中国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耒耜)-----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木器石器骨器—商周:有了少量的青铜农具,但主要的生产工具仍是木石骨----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松土工具)—隋唐的曲辕犁相当完善,一直被后世沿用,有犁评,调节土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4、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不用人力)、风力水车(明清)三、小农经济出现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原)2、特点:①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具有分散性②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为满足自己需要和缴纳赋税,一般不出售,具有封闭性,落后性③难以承受自然灾害,具有脆弱性④农民赋税和徭役沉重,为解决温饱,努力提高产量,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和两半社会中的主导经济形态,农业税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税收来源。

4、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近代史占主体地位的经济仍是小农经济)(1)原因:鸦战后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2):购买商品的农民增加;传统手工业衰落,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出口增加,日益卷入世界市场(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三大经营形态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室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最精美的产品一般来自于民营民营(私营)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原因:民营手工业面向市场)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一般不出售农户的副业二、手工业的发展1、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2、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战国铁力牛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3、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秘色瓷是属于青瓷的一种,唐三彩不是瓷器,是彩陶);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珐琅彩4、纺织业: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①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行业:首先在丝织业②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一、清朝(1644-1911)
1、建立:
(1)满清入关,清朝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以统治全国。

(2)康熙帝颁布《大清会典》、确立清礼制度,制定全国政策,使
清朝得以稳定。

2、穆桂英抗清失败:
(1)清朝建立后,受到穆桂英的反抗,因粮不足,抗清势力被击溃,穆桂英义死,清朝的统治也更加稳固。

(2)经历英烈的反抗,清朝对广大百姓实行更加严厉的政策,包括
封建秩序全面恢复,严格控制百姓收税和迁徙。

3、崇祯帝之后的:
(1)崇祯帝时期开始实施文化大革命,采用统一派的体制,取消地
方官的设置,重新建立军政机构,买入制改为耕田租税,大大减轻农民的
负担。

(2)崇祯帝重新制定《大清会典》,加强国家治理,重点发展内政
和外交,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使清朝面临的局面得到改善。

4、孝庄帝的:
(1)孝庄帝继承崇祯帝的思想,推进以义务劳动和土地租税为主的新制度,放松官府对农业的控制,以促进农业生产。

(2)孝庄帝还推行“兴办农业园”制度,发展农业,发展教育,加强兵力,开疆扩土。

13--24复习提纲

13--24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课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一、秦的统一:⒈时间地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特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③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⑴政治方面: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①自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⑵经济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对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⑶思想方面:“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控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⑷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

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 水系连接起来。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附:巩固统一的措施一览表: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一、隋唐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部编版)六年级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P3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1课――第8课:隋、唐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都长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2)科举选拔官员;(3)开凿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联系;(以洛阳为中心,东北达涿郡,东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隋末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1)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2)善于用人,重视纳谏;(3)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4)科举增加考试科目,重视文化教育。

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

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755――763,安禄山、史思明,唐由盛转衰;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象。

唐末农民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特点:流动作战;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唐。

唐朝经济:粮食以粟、稻谷为主;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曲辕犁、筒车;丝织品以轻盈精薄著称。

陶瓷:“邢白越青”、唐三彩;长安城,“坊”“市”分立。

民族关系:(1)西域旧地,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东突厥颉利可汗(2)回纥,骨力裴罗建立回纥汗国(后为回鹘),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今维吾尔族祖先(3)粟末靺鞨,大祚荣,唐玄宗册封他为“渤海郡王”,后以“渤海”为号,“海东盛国”(4)南诏(今彝族、白族祖先)皮罗阁,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5)吐蕃(今藏族祖先)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都逻些(今拉萨)对外交流:对新罗: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一、从古代至明清时期
1、中国古代的形成
(1)古代统一:从商、周的兴起,到西周统一帝国,再到秦国的统一,以及后来汉、魏、晋、隋等朝代的建立;
(2)艺术、文化的发展:汉代诗歌、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和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完善;
(3)民间文化的发展: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古老的庙宇等。

2、中国明清时期发展
(1)明、清朝的形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中心的朝代,
也是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最为发达的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

(2)社会发展:清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新的法律制度,了地方政府,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下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化发展: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的
典籍,其中有传统文学的发达,如明清间的文学家和诗人;也出现了科技
文化的发展,如明清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二、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
1、民国时期发展
(1)政治上的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最艰难的时期,其中经历了政党间的斗争,政治变革的尝试以及政府的更替;。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201302温馨提示:复习时,应注意结合课本对应的注释、插图、图片、地图、阅读卡片等。

一、隋朝大运河(观察大运河图)1、运河开凿的目的、帝王、中心、南北起点、四段(要按顺序)、沟通的五大水系、地位、作用。

2、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谈一谈你的看法。

(P6思考与判断)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第2课、第3课)1、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是、,相关的帝王分别是、。

3、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或者说:唐太宗采取的措施)4、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指的是。

5、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的朝代是。

唐朝出现的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新的灌溉工具是。

唐朝丝织业最为有名的是、、。

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7、唐朝的长安城分为()和()。

既是,又是。

注意结合P15图片。

8、全程精练:P18解析三、隋唐科举制:(第4课)1、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2、正式诞生的标志:3、科举制创立于(),完善于(),废除于(),在我国延续了()。

4、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科举制的影响:(1)(2)(3)四、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第6课)1、唐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

2、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3、唐朝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人物分别是、。

3、唐与日本的交流表现在:(1)派来华学习唐文化。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4、唐朝从进口货物最多。

5、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写成《》,作用:。

五、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第10课)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2、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1)从越南引进的(),在江南地区推广,()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2)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的谚语,(3)棉花的种植,由扩展到。

3、手工业的兴旺表现在哪四个方面?4、商业的繁荣表现在:(1)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

《中国历史》第二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

《中国历史》第二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1)

《中国历史》第二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文知识结构图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文知识结构图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文知识结构图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单元知识结构图。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1.建立: 年, 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 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 年, 隋灭, 南北重归统一。

3.兴盛:(1)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 改革制度, 发展生产, 注重吏治。

(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 社会经济繁荣, 史称开皇之治。

4.开运河:(1)时间: 年皇帝: 隋炀帝(2)目的: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统治。

(3)位置:以为中心, 北达, 南至, 全长两千多公里。

(4)评价:①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②它的开通,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

5、灭亡:隋炀帝后期, 统治残暴, 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 年, 在长安建立唐朝, 他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1)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重视发展生产, 轻徭薄赋。

③注意“戒奢从简”, 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 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⑤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统治:(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改国号为周。

(2)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

(3)表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开元盛世:1.原因:(1)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 “励精为治”。

(2)重视地方吏治, 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崇尚节俭。

2.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 政治清明, 经济空前繁荣, 仓库充实, 人口明显增加,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

3.盛世经济:(1)农业:①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②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产量大增。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3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古代中原文明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包括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点等。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君王统治下的贵族阶层具有很大的权力。

在这个时期,以夏、商、周三代的王朝建立和衰落为主线,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王朝的建立、统治和衰落过程,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2. 社会结构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为基础,贵族阶层士大夫拥有土地和人口,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而平民百姓的地位较低,受到贵族的统治和剥削。

3. 经济生活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兴起。

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如夏商时期的二里头战国时期的襄阳等。

4. 文化特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礼乐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祭祀活动的兴盛,工艺品和殷墟文化的繁荣等方面。

这些文化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周秦汉时期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周朝的建立、分封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

其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 周朝的建立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周朝的建立过程、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

历史第二册复习提纲1.铁器时代与奴隶社会的兴起1.1铁器时代的起源与特点1.2黑人三角贸易与大西洋三角贸易1.3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特点1.4古埃及与古希腊奴隶制度的比较2.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1封建社会的起源与特点2.2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3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4印度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5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特征3.世界宗教与帝国的崛起3.1佛教的传播与印度的四大帝国3.2基督教的传播与罗马帝国的统一3.3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辉煌3.4印度教与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4.中古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4.1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繁荣4.2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繁荣4.3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农奴起义4.4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藩镇割据5.南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与欧洲殖民5.1印加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起5.2南北美原住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点5.3哥伦布的航海与欧洲殖民的兴起5.4非洲奴隶制度与美洲的种植园经济6.亚洲的帝国与国际贸易6.1蒙古帝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6.2明朝与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贸易6.3印度的孟加拉帝国与南亚的棉布贸易6.4东南亚的大城市与红毛商人7.文艺复兴与宗教7.1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与特点7.2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7.3宗教的兴起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变革7.4宗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8.1科学革命的起源与发展8.2哥白尼、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贡献8.3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思想家的理念8.4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9.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工业革命9.1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早期商业革命9.2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发展9.3资本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9.4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0.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与殖民主义10.1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征10.2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与革命10.3殖民主义的起源与特点10.4殖民主义对原住民的影响与抵抗11.二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1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发展11.2盟军与轴心国的冲突与战争11.3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与重塑11.4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秩序的重建以上提纲总结了历史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各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和关键概念。

初二第二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第二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第二册历史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13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13课

第12—13课提纲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革结束,但“左”倾错误仍然继续;(“两个凡是”)(2)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3)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2、内容:(1)确立、抛弃:思想路线的转折—“左”倾转向实事求是;(2)作出、确定:政治路线——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3)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路线开始拨乱反正;3、意义:(1)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2)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根本原因: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内容:(1)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发展乡镇企业;(3)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村民委员会;3.意义:(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3)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1)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国家宏观调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其内容和特征是: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管理体制上,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③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2、背景:(1)国内: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3、建立过程:(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4、作用:(1)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2)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第13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

中国历史第二册学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学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二册学习提纲初中《历史》第二册学习纲要第一单元(1—9课)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堂导学】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知识梳理】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

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4、隋朝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何、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三、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小结】繁盛一时的隋朝{ “繁盛” {①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自我检测】1、--------年---------(人)建立隋朝,都--------,年号------。

2、-------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4、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以-------为中心,北达-------,南至-------,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连接------、------、-------、------、---------五大河流。

5、-------年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课堂导学】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知识提纲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知识提纲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知识提纲2.过程1)华北事变:1935年,日军向察哈尔、热河等地进攻,___被迫派兵抵抗。

2)一二·___:1935年12月9日,上海学生组织大规模抗议,要求停止华北事变。

3.影响:加速了全国抗战的形成,___两党开始合作。

二、全面抗战一)卢沟桥事变与___第二次合作(1937)1.背景:日本加强对华侵略,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一线与日军爆发冲突。

2.过程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抵抗。

2)淞沪会战:1937年8月,日军攻占上海,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3)___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召开洛川会议,___两党达成抗日合作协议。

3.影响:全面抗战开始,民族团结得到加强,___两党合作稳步推进。

二)日本侵华罪行1.南京大: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实施大规模。

2.其他罪行:日军在侵华期间,不仅在军事方面有罪行,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犯罪行为。

课堂练】1.请简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

2.卢沟桥事变与淞沪会战的关系是什么?3.简述日本侵华期间的罪行。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实施了许多暴行。

这些暴行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针对占领区的暴行。

政府犯罪是其中之一,南京大、细菌部队和“慰安妇”制度都是其恶劣表现。

此外,日本还试图通过扶植傀儡政权来“以华制华”。

在经济方面,他们也采用了“以战养战”的策略,野蛮掠夺资源,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并强征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其次是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暴行。

他们采用了“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以及“治安强化运动”,在华北农村疯狂扫荡,造成了大量的焦土。

最后是针对国统区的暴行,包括了重庆大轰炸,导致了超过一万人的死亡。

总的来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实施了许多残忍的行为,这些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其中四大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第二册13---23课复习提纲
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宋元时期科技成就?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广泛用于
航海。

3、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
于战争。

意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们的“四大发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发现于战国。

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北宋的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讲述从五代到战国的历史。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词,代表人物有苏轼: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生活时代:北宋。

李清照:生活时代:两宋之交,词特点: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显得格外清闲自然。

辛弃疾: 生活时代:南宋特点:把豪迈派发扬光大。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构成。

关汉卿,窦娥冤。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元代,赵孟頫,画被称为“神品”
宋元时期,盛行行书。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赵孟頫的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16课明朝君主加强
明前期加强军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对皇帝负
责。

(明太祖)
3、设锦衣卫和东厂特务机构。

(明太祖和明成祖)
4、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明太祖)
5、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和明成祖)
6、迁都北京(明成祖)
八股取士的目的:为了能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命题。

根本目的:加强君权。

危害: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实际学问。

八股取士的评价:1、有利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

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3、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4、培养的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靖难之役的原因: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性质:争皇位。

双方:建文帝、朱棣。

结果:朱棣称帝。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目的: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17课郑和下西洋
前提:明前期的国力强盛
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1405—1433
次数:7
出发地:刘家港
到达地区:亚非等三十多国,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交往:人员交往、贸易交往。

意义:1、比欧洲航海家早半多个世纪,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2、促进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促进友好关系。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

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们的支持。

2、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戚家军与其他军种的配合。

4、戚继光优秀的个人才能。

葡萄牙是第一个入侵中国的西方国家。

时间:1553年
18课君主集权的加强
君主集权的加强的措施?
1、清初。

设内阁和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乾隆帝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4、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危害
1、造成社会极度恐怖。

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

3、禁锢思想,阻碍中国进步。

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1、同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3、后金反抗明朝的民族统治,夺取辽东七十余城。

皇太极的主要功绩:1、他重视农业发展,改革内政,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2、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3、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顺治帝是入住北京的第1个皇帝
19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尼布楚条约
时间:1689年
地点:尼布楚
双方:中俄两国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对外: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康熙帝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4、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东段边界。

对内:A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B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C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D乾隆帝时,妥善安置重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清前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21课闭门锁国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②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④害怕沿海地区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的落后于世界。

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阻隔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条件:
时间:地区:
行业:表现:
关系:含义:
性质:
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明清时的科技成就
1、明成祖时。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

是古代城市
建筑的杰作,城中自荐陈红,是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3、明朝与药学家李时珍,写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4、明末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

23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