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合集下载

学困生转化研习报告

学困生转化研习报告

学困生转化研习报告1. 引言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针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step by step thinking”的角度,介绍学困生转化的过程和方法。

2. 学困生的特点学困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持续投入学习。

•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低。

•自我管理不善:缺乏计划、目标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 “step by step thinking”理念“step by step thinking”指的是逐步思考和行动的理念。

针对学困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3.1 分析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学困生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所在。

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记录、成绩单和教师的观察中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困生存在的具体问题。

3.2 制定目标根据问题的分析结果,制定学困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可以分解为多个小步骤。

3.3 制定计划针对每个小步骤,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计划应该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并且合理安排学习顺序。

3.4 实施行动根据制定的学习计划,学困生需要按照计划逐步实施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5 反思总结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学困生需要进行反思总结。

总结可以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收获和不足,并且对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在实施“step by step thinking”理念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4.1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小组讨论或者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

4.2 激发兴趣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转化研修总结报告

学困生转化研修总结报告

学困生转化研修总结报告我们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学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心理层面的障碍等。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研修活动,并邀请了专业的教师团队来执行这些计划。

在基础知识方面,我们采取了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困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逐渐弥补知识上的空白。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互动式教学工具,如智能白板和在线问答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学习方法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专题讲座和工作坊,教授学生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如何高效记忆和理解新知识、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

这些技能的训练,让学困生逐渐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实施了积极的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小目标和奖励制度,让学困生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我们还鼓励家长和老师给予更多的正面反馈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心理层面的支持同样不可忽视。

我们安排了心理咨询师为学困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面对挑战和压力。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学习方法更加科学,学习态度也更加积极。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学困生的研究,不断优化转化策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并探讨其转化的途径,以提供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在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学困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2.访谈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选择部分学困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学困生的个体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学困生的成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出以下学困生的成因:(1)学习方法不当:有部分学困生对学习方法不了解或误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3)学习环境不佳:一些学困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学习环境差,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限制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4)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透彻:部分学困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入,影响了学习效果。

(5)心理问题:一些学困生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压力过大等,导致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2.学困生转化途径通过与学困生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如下:(1)及时发现并提供学习帮助:学校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学困生,并提供帮助,如开展针对性的辅导,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

(2)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方法讲座、提供学习技巧指导等方式来实现。

(4)心理辅导: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困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5)培养学习兴趣: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结论和建议1.结论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环境不佳等因素。

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生。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特点,制定我校2010-2012年“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

结合我校特点和朝阳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转化课题开题报告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我们提出了本项研究课题。

以下是本课题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学困生的存在是教育工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转化,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现状;2.探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4.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2.设计问卷,对学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3.选取典型的学困生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转化策略;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形成一份详细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报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2.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2个月):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2.第二阶段(2-3个月):设计问卷,对学困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3.第三阶段(3-4个月):选取典型的学困生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转化策略;4.第四阶段(4-5个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转化措施和方法;5.第五阶段(5-6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六、结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汇报人:***2024-01-01•学困生定义与特征•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学困生转化措施目录•个案研究•结论与建议01学困生定义与特征这些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达到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这些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智力、能力、兴趣、动机、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学困生通常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不佳,可能经常遇到学业上的失败和挫折。

这些学生可能缺乏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无法有效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学困生可能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缺乏自我激励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律等。

0102030402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表现。

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情绪问题自我管理能力差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不良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面临困难。

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部分学生,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03学困生转化措施提高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提高学习效率。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化学习、情境模拟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鼓励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定时复习、整理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

提供学习策略指导针对不同学科和知识点,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

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

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

课题研究:“学困生”成因、特点及转化策略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身为人师,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之所以选择此课题,是因为我校是一所公办半寄宿学校,除了部分通校生外,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

学校班级里学生众多,他们性格迥异,学业成绩更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

学困生更是令很多师者难解的疑难。

“学困生”就是相对于好生而言的。

顾名思义,说白了无非是他们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学习成绩差一点。

但是,他们之所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时如此的,追根究底,是由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生活、学习管理较少、辅导不到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千方百计、肯下功夫、循循善诱、锲而不舍,在生活上、学习上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通过教师细心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把学困生转化成好学生的。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从新找到自信,让他们走出学习的阴影,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申报了这个研究题目。

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

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有效的方法,以求得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1、阐述小学“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和特点;2、通过调查研究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3、使“学困生”开心的生活,快乐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学习质量。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学校里每一个学困生爱生活、爱学习,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尝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本课题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分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并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工作,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大家都要写毕业设计,一般我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如何把开题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欢迎阅读与收藏。

开题报告之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篇1一、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策略。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1篇)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1篇)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1篇)在当下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篇1【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

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

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

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

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研究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

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

学困生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转化调研报告学困生转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学困生是指在学业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下,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需要特殊的教育帮助和支持的学生群体。

针对学困生问题,学校和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化方法和途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学困生转化情况,找出转化的关键因素,为学困生转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学校教师和学困生家长。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教师对学困生转化的认知和教育经验进行了调查;个别访谈主要了解学困生家庭背景和对学困儿童教育的期望。

三、调研结果1.学困生转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转化率整体较低。

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学困生转化存在时间较长、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而学困生家长普遍对学校关于学困生的教育帮助和支持表示满意,但对学困生的转化结果持观望态度。

2.关键因素分析教师认为,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专业的教育支持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教育资源的充足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因素。

同时,学困生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3.转化途径和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转化途径和措施:(1)建立学困生转化队伍:培养专业的学困生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为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辅导服务。

(3)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过家长培训和家访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形成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建立学困生案例库:收集学困生转化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为其他学困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建议和展望本调研提出了一些学困生转化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今后还需加强与学困生家庭的沟通和合作,探索更加有效的转化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成功率和效果。

五、结论学困生转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本次调研发现,学困生转化率整体较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

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

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

学困生成因研究报告学困生成因是指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家庭因素等。

本文将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探究,并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学习困难的生成常常与学生个体特征有关。

例如,学生的学习风格、动机和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其学习成绩。

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差,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缺乏学习兴趣,也容易出现学习困难。

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学习困难生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

一些学校教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善,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进度过快等,都会导致学习困难的生成。

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再次,家庭因素也是学习困难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

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鼓励,容易导致学习困难;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缺乏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家庭应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其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学困生成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家庭因素等。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应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其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学业困难学生发展的研究报告

学业困难学生发展的研究报告

学业困难学生发展的研究报告
概述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业困难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相关因素。

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希望能为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背景
学业困难是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可能导致他们的研究成绩受损、自信心下降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不同学生可能面临不同的学业困难,例如语言障碍、研究障碍或家庭环境不利等。

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学业困难学生的数据,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我们还对一组学业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了对比,以便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学业困难学生在研究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他们通常缺乏对研究的兴趣,研究
目标不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此外,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会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讨论
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应采取综合的措施。

教育者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目标和制定研究计划。

此外,加强家校合作,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困难。

结论
通过研究学业困难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相关因素,我们深入理解了学业困难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强调了个性化支持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

我们鼓励教育者和决策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全面发展。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情况进行调研,探究学困生问题的原因,为解决学困生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以某市五所高中的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一年级学生及曾经面临学困问题但已成功转化的学生。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根据学困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涵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家庭教育背景等信息。

2.个别访谈:选择了学困生的家长、任课老师和成功转化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学困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四、调研结果:1.成因分析:(1)学习习惯不良:学困生容易疏于学习,存在拖延症等问题,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

(2)学习动力不足: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出现厌学心理,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

(3)家庭教育背景:部分学困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缺乏良好的督促和引导,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榜样。

2.转化调研:(1)家庭教育的改进:成功转化的学困生认为,家长的关注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2)个人努力的提升:学困生在成功转化后,发现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积极参与学习,他们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学校的支持与帮助:转化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心理辅导、课外辅导班等。

五、调研结论: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和解决。

家庭教育、个人主动性和学校的支持是学困生成功转化的重要因素。

解决学困生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学困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六、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为学困生提供更好的督促和引导。

(2)加强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课外辅导班,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3)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态度。

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报告
摘要
研究学困生转化一直是教育界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深入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现象,找出它背后的原因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

本研究基于58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其中包括542份初中学困生调查问卷,38份家长调查问卷,以及政府教育部门调查问卷。

研究发现,学困生转变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家庭教育水平,其次为学困生本身对学业及改变的意愿,最后是老师对学困生给予协助的程度。

此外,该研究也发现教育政策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缺乏有关学困生转化的重视度,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等。

本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转化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不只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反,家庭教育水平,学困生本身对学业及改变的意愿,以及老师对学困生给予协助的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困生的转化。

本文还建议,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应被重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以便尽快解决学困生转化问题,提高学校教育效果,从而为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家庭;老师;政策。

小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活动记录

小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活动记录

小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活动记录1. 引言这份活动记录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并提供一些转化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学困生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改善数学研究情况,提高研究成绩。

2. 成因分析学困生在数学研究方面面临的主要成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法不当:学困生可能缺乏正确的研究方法,导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记忆困难。

- 研究动力不足:学困生可能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

- 知识理解不全面:学困生可能在之前的数学研究中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导致后续研究困难。

- 家庭环境不利:学困生可能来自家庭环境不良,缺乏良好的研究支持和资源。

3. 转化策略针对学困生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转化策略来帮助他们改善数学研究情况:- 制定个性化研究计划: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他们研究特点和需求的个性化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

- 建立良好研究动机:通过激发学困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化研究和实践应用。

- 强化基础知识训练:针对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训练,帮助他们夯实基础,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加强家校合作:与学困生的家长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提供必要的研究支持和资源。

4. 结论通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成因,并提供了相应的转化策略。

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情况,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关注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教学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学习难题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学习难题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学习难题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研究难题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研究背景研究难题生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的学生。

他们面临的研究问题可能包括研究动力不足、研究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等。

了解研究难题生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转化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研究效果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探究研究难题生的成因,并探索有效的转化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研究难题生的特点和问题根源,我们希望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研究难题生克服困难,提高其研究成绩和自信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我们对研究难题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找到转化方法。

研究发现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研究难题生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动力不足:部分研究难题生缺乏研究的动力,对研究缺乏兴趣和目标。

2. 研究方法不当:研究难题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不知道如何高效地研究。

3. 注意力不集中:一些研究难题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精力研究。

4. 自信心不足:部分研究难题生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较低。

在转化方法方面,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激发研究动力:通过激发研究难题生的内在动机和提供积极的研究环境,增强研究动力。

2. 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为研究难题生提供适合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研究内容。

3. 培养注意力:采取一些培养注意力的方法,如专注训练、减少干扰等,帮助研究难题生提高注意力水平。

4. 建立自信心: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研究难题生建立自信心,增强其对研究的信心和自我评价。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研究难题生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转化方法,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研究效果。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研究难题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困难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研究难题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J]. 教育科学,20XX, XX(X): XX-XX.[2] 王五, 赵六. 学习难题生的转化方法探讨[J]. 心理学研究,20XX, XX(X): XX-XX.。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差生” 等带有贬义色彩的字眼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学困生”作为对智力发展正常、暂时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称谓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1、家庭原因溺爱:现在家庭中孩子越来越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两个孩子转,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

这种社会现实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百依百顺,养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骄横、任性、惟我独尊的性格。

放纵:农村家长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另外部分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部分家长意识不正确,认为学习无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吃、穿、用上。

以上原因都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放纵。

2、自身原因适应性差:学生在升入小学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是崭新而陌生的,他们在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而谁能很快适应,谁就学得轻松,反之就形成学困生。

行为习惯差:通过调查了解多数学困生过多的依赖他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难以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时间一长逐渐变为学困生。

智力欠缺: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

久而久之变为学困生。

3、学校原因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新,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相悖;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动性全无;有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和指责,甚至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发生;有的老师对学生表扬得不合理,批评得没理由;有的老师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生。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特点,制定我校2010-2012年“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

结合我校特点和朝阳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害怕,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研究课题的依据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

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

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困生”发展的有效育人氛围,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2.因材施教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②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③ 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2)对教师“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策略研究定期评价教师对学困生的指导转化工作是否有效,依据所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习惯等转化情况,依据教师在过程中实验探索的成果,撰写个案分析的情况等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评选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优秀个人。

如:①调查法:学困生进步情况调查② 座谈法:通过和教师谈话了解学困生的转化效果,转化措施是否有效。

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③ 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比较法: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郭延峰副组长:辛洪涛金铭立组员:张军堂才惠丁文超刘羿青管永新2.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3.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模式每个干部负责五个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家长、一个优秀学生和两个学困生。

组成“干部+教师”、“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干部、教师、家长、优秀生和“学困生”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的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一)管理措施:1.学校把“学困生”的转化及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困生”转化研究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支持,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2.“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在“四加一”的管理模式下实行“学困生”工作专人负责制,学校干部主要负责“学困生”的宏观管理、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落实,教师负责“学困生”的管理,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教学效果。

3.学校对“学困生”要加强跟踪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将“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4.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培训,系统学习有关学困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提高认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工作。

5.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6.领导要加强指导,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7.强化对“学困生”的关爱,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教学措施:1.学科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该学科,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既有个别辅导,也包括集体辅导,对学困生采取倾斜对策,让学困生吃“偏食”,赋予他们更大的学习优先权——从行动上帮助学困生解困,要给“学困生”补旧帐,不让“学困生”欠新帐。

4.走下讲台,亲近“学困生”,走进家庭,联系学困生,向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让学困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相信爱,被爱感动。

5.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对“学困生”采取跟进对策,切中时机,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走出困境。

6.“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十、课题研究步骤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04——2010.06)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0.6——2010.10)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现状调查分析,提交“学困生”名单,建立“学困生”档案,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

阶段成果:《“学困生”成因研究》的调查报告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10——2011.07)具体实施,搜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经验论文。

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调查问卷、个案分析、实际观察等,收集各类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尝试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方法的实效性分析及改进措施》第四阶段;检验修改阶段。

(2011.07——2011.09)整理、分析、提炼研究结果,对照研究目标提出改进方案。

第五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2011.09——2012.02)针对改进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广、验证、提升研究实际效果。

第六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2012.02——2012.06)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写好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阶段成果:个案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1.组织保证:由校长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组成由干部、教师为主的课题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