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理论复习全集孙学蜂讲义
2016年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考研辅导班考研真题参考书目解析
考研真题就业学费,参考书目考试科目,考研经验考研笔记,考试大纲招生简章,考研辅导复试真题,考研答题技巧考研模拟考试,考研调剂录取分数线,考研答题考研真题答案,考研资料考研专业课,考研参考书金融硕士,考研免费资料下载,考研公开课考研报名,考研预测考研押题,2016年2015年2014年,金融硕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汇丰商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夏令营,801经济学综合,802经济学综合,815经济学综合--育明教育姜老师整理该文档包括第一部分:招生目录,第二部分:参考书目,第三部分:录取名单,第四部分:育明教育独家资料,第五部分: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招生目录招生专业: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030221)计划招生数:5人拟接收推免人数:备注:研究方向考试科目01.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02.国际经济合作研究03.区域化比较研究04.比较政治经济研究05.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研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3法语③639政治学概论④851国际政治经济学联系方式球球是一七三七五零三四九八第二部分:参考书目专业一:“政治学概论”重点参考书育明解析:政治学概论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各学术型专业考研的统考科目,由于这门课涵盖量大、内容较为抽象、记忆内容多,因此一直是北大国关院考研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可以说,只有在本科目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至少105分以上)才有可能进入复试和被成功录取,这门课往往也是各专业初试成绩排名的决定性科目。
本科目的考试中包含如下几个部分的考察: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国际政治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3.海伍德《政治学》(本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需重点把握)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专业二:“国际政治经济学”重点参考书育明解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课二的复习量相对较小,主要考试内容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中国的重大国际经济战略,主要的出题老师是王正毅、王勇和朱文莉,主要参考书目是:1.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核心参考触目)2.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配合王正毅的书使用)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4.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5.关注出题老师对于中国国际经济战略的评论及他们新近发表的论文(非常重要)育明考研课程中心姜老师解析: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育明教育:北外国关院考研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笔记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北外国关院考研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李少军授课笔记)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一、古典现实主义二、新现实主义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第二节跨国主义一、理想主义二、新自由主义三、民主和平论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世界体系理论二、规范理论三、女性主义理论四、批判理论五、历史社会学六、后现代主义七、建构主义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第一节主权国家一、主权的概念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政府间组织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三、跨国公司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第四章权力与世界格局第一节权力一、权力的概念二、影响权力的因素1、领土与地缘因素2、人口因素3、自然资源4、经济发展水平5、军事能力第二节国际权力结构一、“极”与权力模式二、权力体系的变革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二、安全研究的发展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现实主义安全观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一、国家安全的判断二、国家安全的维护三、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国际冲突与战争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二、战争的起因第二节冲突战略一、冲突手段的选择二、游戏与对策第三节国际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二、国际规制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二、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一、对外决策的类型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二、对外政策工具第三节外交一、外交的界定二、外交的历史演变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四、外交谈判第八章干涉与干涉主义第一节“干涉”的基本概念一、“干涉”的界定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形成及其受到的挑战三、“干涉例外论”与“正义战争论”第二节新干涉主义一、新干涉主义的概念二、干涉与霸权第九章国际组织与争端解决第一节冲突解决模式一、世界联邦主义二、集体安全三、第三方的介入四、功能主义第二节联合国与冲突解决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解决争端2、强制行动3、维和行动二、科索沃危机与联合国的边缘化三、联合国的未来第三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两难关系一、共同利益问题二、道德问题三、国际组织的力量大小问题第十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安全一、南北的鸿沟二、联合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第四节危机与安全一、石油危机二、金融危机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与世界政治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人类面对的生态威胁一、人口压力与城市化二、资源的过度消耗三、环境日趋恶化1、气候变暖2、森林在减少3、生物物种减少4、耕地减少与土壤劣化加速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第三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冲突一、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冲突?二、案例分析——水资源与国际冲突三、生态与政治第四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第十二章恐怖主义第一节恐怖主义的界定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类别与行为特点一、恐怖主义的类别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意识形态第三节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第十三章民族主义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一、什么是民族?二、什么是民族主义?第二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二、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三、建立独立国家问题四、实现民族统一问题五、对待其他民族问题第三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一、民族自决的困惑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第十四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二、关于核禁试问题三、关于美苏(俄)的核裁军第二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一、理论观念上的挑战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三、拒签约国家的挑战四、签约国提出的挑战五、体制内在症结提出的挑战第三节有关核武器未来的思考附录:中国与核军控体制一、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基本立场与主张二、中国对核不扩散体制的参与第十五章难民问题第一节难民问题的严重性第二节难民的理论界定第三节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第四节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六章从文明发展看中国与世界第一节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第二节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一、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二、以“天下”观为特征的中国的世界主义第三节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一、中华“和合”文化二、中国的外交哲学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复习范围,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五章政府第二节立法机构一、立法机构的结构对于立法机构的结构,可以从其组成和程序两方面来理解,在组成方面可以分宏观(整体形式)、中观(委员会组成)和微观(人员构成)三个层次考察。
究其整体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两院制的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
尽管后来这种两院体制采取了不同形式,但它基本上仍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
在两院制议会中,两院的职权划分各国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1)下院占有明显的优势。
如英国;(2)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
如美国;(3)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
如法国。
学界曾对一院制或两院制的优劣有过争论。
主张一院制的学者从卢梭的主权是对公意的运用、公意只有一个的观点出发,坚持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学说,设定人民的共同意志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实现。
反之,实行两院制,如果两院意见一致,则实属多余;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将拖延法案的通过,阻碍社会发展,同时容易被行政机构利用这种议会内部矛盾。
他们认为,实行一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统一和政治稳定,避免立法机构内部相互扯皮、推诿,导致立法活动效率低下的现象。
另外,还有利于简化机构,节省人力、物力。
主张实行两院制的学者则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出发,认为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可以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议会专制,防止“多数暴政”;还可以防止草率立法。
同时,较之一院制,两院制的人力和组织更能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性任务,也有利于扩大议会人员构成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一国的议会形式,既与其历史选择有关,也应适应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喝和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各国立法机构都设立了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几乎是专门性的,但有些国家因其特殊情况也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大多是常设性,但也有临时性的,比如调查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委员会等。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大纲,李少军最新版最新考点汇编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
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
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
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
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
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
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
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
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
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间还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城邦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演变为“城邦”之称,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2.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利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共和政体使不同阶级愿意以法律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党派私利服从于城邦利益。
3.政治哲学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
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谈到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4.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
广义政治科学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5.行为主义革命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
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
军事理论教程复习资料重新整理版
第一章国防概述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国防是有哪些因素构成?①、国防的概念:主体:国家,国防是一种活动,必须有组织者和参与者。
整个过程即任务: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
目的: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内容: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2海里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00千米领空。
]②、国防的基本要素一、国防的政治要素二、国防的经济要素——经济过对国防建设具有制约作用1 经济是国防总体设计的物质基础。
2 经济是国防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3 经济是国防潜力建设的捂着基础。
三、国防的科技要素——科技对国防建设具有促进作用1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
2 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结构的变化。
3 科学技术引发了作战样式的变革。
4 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效能。
四、国防的自然要素五、国防的军事要素2、现代国防有哪些基本类型和特征?①、基本类型扩张型(美国)防御性(中国)联盟型(一元体——美:日、韩;多元体——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立型(瑞士——全民皆兵;圣马力诺——完全不设防)②、特征1.现代国防存在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
2.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经济实力是基础,国防实力是支柱,民族凝聚力是灵魂。
3.现代国防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4.现代国防具有威慑作用的功能。
威慑是和平时期国防的主要功能。
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目标按内涵可分为:生存目标、发展目标按范围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3、国防的职能是什么?1.保卫国家主权(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2.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国家领土是指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括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他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领土又是提供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名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我国领土总面积=1040+300=1340平方千米]3.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4.保卫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发展(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4、中国的国防历史类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北大国政、国关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国际关系理论考试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十章国际政治第二节国家政治的权力格局一、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
正确判断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格局,必须明确:(1)主要行为体是什么,是几个?(2)行为体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主要关系?(3)行为体和主要关系通过什么形式显示出来?“行为体”、“主要关系”和“形式”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
关于权力格局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但一般而言,最典型的国际政治权力格局有三种类型,即多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单极格局。
多级格局表现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战略力量相对均衡、相互制约,各种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相对独立,互相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两极格局则表现为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在整个国际事务中起着支配性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格局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并且更多地表现为两个大国集团的对立和相互制约。
单极格局则表现为国际体系中存在一个占压倒性优势的国家,即所谓的霸权国。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近代世界权力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如果用国际政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的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称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政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
政治学概论考研孙关宏复习笔记,复习重点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三章 国家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一、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个被人为塑造出来的现代政治组织;相反社会则伴随着人类的群居生活而存在,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在现代异军突起,它从各个方面向社会进行权力渗透、扶持和控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相应地引起了社会的反弹。
曼瑟尔·奥尔森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称为“固定的匪帮与流动的村庄”理论。
由于国家毕竟是社会的一个外部、异己的力量,况且国家又是一个如此专制的暴力机器,因此它的崛起难免引起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的众说纷纭,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排观点认为国家促进了社会发展,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国家破坏了社会生活。
纵观历史,国家—社会关系这两种倾向其实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生活。
国家兴起之后,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去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市场契约,更主动地创造各种社会交往和合作的机制,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另一方面,国家也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削弱本本来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
按照奥尔森关于“固定的匪帮”观点,对于社会来说,来自国家这样的外部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在于这种干预是以巧取豪夺还是合作共赢为目的。
只要国家与社会形成了利益一体化,就会产生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国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如果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是分离的,国家干预无非是为了巧取豪。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经验,政治学考研参考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时,首先要树立唯物政治观,同时,在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时还要树立政治辩证法。
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一)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加以考察。
找出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
在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二)经济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是经济决定政治,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受后者的制约。
另一方面,政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阶级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早期研究者由于深受传统政治哲学和欧陆国家学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1)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2)历史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孙关宏等
� 利益是社会成员结成政治关系,做出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动因。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 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 � 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组织及其制度围绕特定利益而建立,同时为那个利 益服务; � 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但是实际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 益相联系的形式,而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论述来表达; � 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JCH pp52-54
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GL p16 3.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政治观(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 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并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政 治辩证法(把社会政治生活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来从社会政治现 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去发现政治活动的规律) 具体的: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GL pp18-19 【具体方法】 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准则及 其相应的政体设计。 现代政治科学的:早期,制度研究、历史比较;行为主义,去除价值,数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个 体出发,经济人假设;新制度主义,从制度的动态运作中探求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跨学科的】 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生物政治学(人的政治行为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政 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政治经济学、政治 心理学 (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etc. 拉斯韦尔)GL pp18-27 4. 中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详见 GL pp27-43
政治学 孙关宏(1-10章 全)
《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笔记孙关宏胡春雨任军峰法典总结小军整理第一章绪论本书框架:同《政治学》(MPA系列)第一部分: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学,政治学的研究历史和方法第二部分:政治主体,探讨国家、政府政党等第三部分:政治运行、包括政治发展、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第四部分:国际政治,主要阐述全球化、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权力格局,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内在联系*******************************************************************************㈡权力与暴力的关系1.共同特点: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统治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
①权力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而暴力则刚刚相反它以摧毁这种社会关系为目的2.区别②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依赖于对权威的应用,争取被统治者的认同而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不需要被支配着的认同③权力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而暴力则是相反,其特征就在于即时打击,暴力的应用恰恰意味着打破秩序三、谁得到权力?伯恩斯《领袖论》:权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二是能力,即个性论和资源论。
㈠个性论(动机)1.西方先哲:柏拉图“哲学王”、马基雅维利“爱国者”、霍布斯“丛林法则”2.现代研究: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按照这一理论,社会中存在两种权力性格:①一种人拥有“权力意志”②另一种人则有“奴隶意志”3.“个性论”的缺陷:①其科学研究的取证非常困难②个性与权力之间的联系始终是个疑问㈡资源论:1.观点权力的大小与资源的占有是成正比的。
权力是指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的社会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水岭在于占有不同的资源。
因此权力的取得通常于某种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的垄断。
2.权力资源的类型①人格②财富③组织④武力⑤象征⑥知识2.2 政治权力一、政治权力的特征㈠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㈡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利的使用㈢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二、政治权力的构成㈠权力基于一个政治共同体产生、维持和发展的需要,历史地形成的。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 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的政治内涵。
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出于主导地位。
4、现代政治的内涵。
权力政治观;以现代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1)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尤其没有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政”与“治”分开始用,各有自己的含义。
(2)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中国古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满道德色彩的行政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1)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说法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
(2)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三)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列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北大国关院考研政治学概论考试的范围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复习方法吗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八章政治发展第一节政治发展的概念一、政治发展的含义对于政治发展的含义,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从狭义角度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研究,从狭义上讲,属于政治学研究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
政治发展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学术界,系统地展开则是60年代以后。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促成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活跃的大体上有两股潮流:一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是政治学研究方法中的“行为主义革命”。
这一方法要求把理论的严密性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并通过系统的多国比较来考察普遍性,从而在概念、方法、数据统计等方面大大促进了发展理论的研究。
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包括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历史背景、体制选择、政治参与、文化因素、政治变迁等。
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体系功能方法、社会进程方法、比较历史方法等为主要方法的系统。
路逊·派伊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政治发展的含义:(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由现代化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5)政治发展主要是一个国家行政和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可达成政治发展;(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2014年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要点,国关理论常考点
国际关系理论精要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孙雪峰防御性现实主义(Defensive Realism)该学派认为:(1)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
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
(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当“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s Politics,1999) (1)理解国家对外行为的原因,首先应该考察该国的相对力量和外部环境,而国家之间的内部差别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国际体系强大而直接的压力会使在体系中处境相似的国家采取相近的行动。
(2)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尤其是大国采取进攻性战略,尽可能多的获得权力,因为无政府状态下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谋求安全,(3)扩大自身的相对力量是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毕竟一个拥有力量的国家比一个没有力量的国家要更安全,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冲突和战争。
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无政府体系中安全状态基本充足稀缺国家目标防御性:安全上奉行满意原则,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
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doc
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一)一、导论理论(定义和功能)国际关系民族(主权)国家二、现实主义1.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相对/绝对收益国家利益权力软权力霸权(定义)均势卡普兰六模式国际体系国际结构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比较)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2.古典现实主义(摩根索六原则)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两极稳定、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文明冲突新帝国论三、自由主义1.国际合作(合作条件)相互依存(敏感性/脆弱性;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国际机制国际制度2.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比较)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民主和平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四、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依附新帝国主义五、建构主义国际社会文化(认同/规范)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六、方法论层次分析(个人/国家/体系层次)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一、导论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期末复习指导概要
(2015.06.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期末复习指导(文本)孙红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指导大家好!我们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期末复习指导,欢迎大家的参与。
导论1.时代主题的转变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的表现形式第一,发展成为第一要务,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第二,怎样才能取得有快速的发展,就是科学技术。
第三,发展后的结果,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称,具体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主要贡献在于,它回答了一个基础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第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1.实事求是的意思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解释:实事: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1)解放思想是前提(2)与时俱进是品质(3)求真务实是条件(4)实事求是是精髓第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含义主要有两层: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不容质疑;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论//理论(定义和功能p3-4/138)国际关系(p11) 民族(主权)国家二、现实主义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139) 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376比较387)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2.古典现实主义(p37-39;摩根索六原则p67-68)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137/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p125/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144/301、两极稳定141、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302)文明冲突(420-421)新帝国论三、自由主义1.国际合作(321/合作条件326)相互依存(336敏感性/脆弱性341;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155/342) 国际机制(360)国际制度2.理想主义(p33-36; 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p39)新自由主义(156与新现实主义比较132-135)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157-158) 民主和平(451-452)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180) 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419)四、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332)依附(339-340)新帝国主义五、建构主义国际社会(236) 文化(424认同/规范226-227)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224-226)六、方法论层次分析(p99个人/国家/体系层次273-274)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p91/117/191)一、导论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感情,即忠诚于操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关注其命运的发展。
理论是对现象的有规律联系的解释(p.25)。
规律是静态的;理论是动态的,是人类主观建构的结果,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要发现规律,创造理论,而不是相反。
理论的基本功能:(1)描述:切实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2)解释(account for,说明原因和理由):理论超越所观察的对象,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
(表现形式:如果……那么)例子:军备竞赛---战争;(3)预测:理论具有概然的预测力,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非具体事件。
经验性非经验性评价性意识形态,或描述世界应当如何的信仰宗教,或描述超自然力的指示的信仰非评价性科学,有关知识是反映经验世界实际运作的信念逻辑,运用计算法则的理性体系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较早地使用了层次分析法。
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人、国家、战争》中,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发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即他提出的3个著名“意象”(image),即国际关系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体系因素。
按照第一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第二种基本概念认为,国家内部结构是导致战争原因。
如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同独裁国家相比,民主国家更加爱好和平)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国家会煽动战争,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会带来和平)。
第三种基本概念断言,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战争的原因。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指国际社会缺乏能有效维护和平的法律和组织。
体系理论与还原理论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的理论可以分为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reductionisttheory)。
前者指体系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体系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后者指单位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单位特性作为解释依据的。
要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只有体系层次研究才可以完成。
二、现实主义*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呈无政府状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体系性质无政府(anarchy),行为体之上没有统治者。
自助体系,处于自然状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有序(hierarchy),有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统治者,维持秩序。
契约体系,个人自愿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统治权威(政府)。
法律效力不具有普遍强制力强制实施,违法者受到惩罚武力实施谁都不能垄断使用武力的权力,导致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和猜疑。
政府垄断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
共同体观念全球共同体观念很弱,对正义和合法问题经常具有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人把国家正义摆在国际正义前面。
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观念,并且因此产生了共有的效忠对象、正义标准和合法权威。
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即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其目标、行为和利益不同于任何国家内部社会力量和集团的利益。
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的社会集团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目标,但是国家的目标却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
只有这些整体、统一的目标才能构成国家利益,其中民族国家之生存的超越时空的国家最根本利益。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即在某一给定环境中,国家能够确立自身利益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对于现实主义,国家的理性基本上属于赫伯特·西蒙所说的实质理性,即只强调行为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按照预期效用的大小排列和选择政策方案,而不必考虑行为者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根据这个假说,可以推断,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国家决策者,无论是谁,都会作出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
因此,国家的行为也会基本相同。
*安全困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
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清楚地区别开来,使对方得到明确的非进攻信号,安全困境就会得到缓解,国家之间就可以实现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调整博弈的支付结果,加大相互合作的收益、增加单方不合作行为的成本,加强各方对对方合作的预期期望。
国家利益(1)利益是需要,可望可及,需要不是欲望(可望不可及);(2)国家利益有两种概念。
对内:与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对应;对外:与其它民族国家利益相对应。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
(3)国家利益性质。
具有先验性(如生存和财富);等级结构,可以排序;(生存、承认、发展、主导、贡献。
);国家利益是变化的,超越国界;超道义性,最高的道德就是维护国家利益;(4)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得关系:对外政策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原则和计划;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检验对外政策标准。
*权力(1)权力是做事情和控制他人的能力,体现行为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达尔将其界定为,让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即在行为体利益存在冲突的时候,权力可以使一个行为体的意愿胜过另一个行为体的意愿,尽管可能遭到抵抗。
因此,权力是零和游戏,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行为体的权力基本上能够根据结果判断,谁拥有权力,谁获胜。
(2)权力的基础是实力(capability),即权力的资源基础。
基本内容:(摩根索)地理、自然资源(粮食、原料)、工业能力、军事准备(技术、领导能力、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人口(分布、趋势)、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实力。
克莱因国力方程:Pp=(C+E+M)x(S+W)确认的国力=(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X(战略意图+政治意志) (3)衡量实力的三种错误:绝对化、永久性、单一因素(地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4)不同实力之间的转换性(fungibility)问题。
经济、军事实力不可互相替代;经济实力向军事实力转换需要时间,是长期的过程;军事实力无法保障经济必然发展;经济强大并非必然形成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
(5)软实力(同化权力):使别人追求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改变他人的偏好。
例子:父母影响孩子的信念和偏好。
软实力来源包括:文化(行为方式)和经济(制度模式),不一定以硬实力为基础。
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成为霸权国要具备三个条件,国家力量和影响具有压倒性优势,具有将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对国际事务、其他国际行为体进行干预的愿望,具有强行推行其意志的行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二)作者:孙学峰博士时间:2005年04月25日*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
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
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
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
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
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