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学案
语文2.9《黄鹂》学案
《黄鹂》学案学习要点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孙犁及其代表作。
2.培养分析评价课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赏析哲理散文的写法,领悟写作之道。
3.把握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重点讲解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抓住本文的“文眼”内容含蓄隐晦的文章总有一两句话透露出用意,本文也是这样。
本文的“文眼”有两句。
一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可见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
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意在我们眼前立即显豁了。
另一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可见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
黄鹂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其次,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创作自由的根本观点邓小平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
”“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懂得这个根本观点,就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作者渴望和憧憬的“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是列宁所说的“广阔天地”吗。
第三,要联系历史背景一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就容易理解那时的黄鹂为什么发着“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为什么“金黄的羽毛上映着阳光,美丽极了”。
课文黄鹂的教案设计
课文《黄鹂》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黄鹂》,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学会保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 学会保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分段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谈论自己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注意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鸟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邀请动物保护专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黄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黄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黄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黄鹂》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黄鹂》这首诗歌中的情景描写和感受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作者刻画黄鹂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对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黄鹂》的情景描写和感受描写;2. 掌握诗歌的结构与修辞的运用;能力目标:1. 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发展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2.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教学内容】1、情景描写全诗以黄鸟的鸣声为线索,通过情景描写展示彼岸花开,桥上人来人往,草色依旧绿的春天景象,对表达黄鸟欢畅的心情有着深刻的衬托。
2、感受描写通过对黄鸟的描写,表现出黄鸟的欢畅心情,并通过黄鸟的心情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读者情感体验。
3、结构与修辞运用全诗采用4句4句结构,使语言简练、旋律优美,朗朗上口。
采用黄鸟鸣叫这一音乐符号贯穿全诗,营造出愉悦、愉悦的氛围。
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主,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使全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OHP幻灯片呈现黄鸟图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黄鸟吗?看起来怎样?并播放有关黄鸟的卡通视频,加深学生对黄鸟形象的认识。
2、欣赏导入通过观察诗歌文字、情境、意境,配合音乐、画面呈现黄鸟的欢畅鸣唱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
3、逐段解析依次解读《黄鹂》的每个段落,强调文学句式、修辞手法、韵律、韵脚和节律,并结合课堂感受和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4、集中阅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黄鹂》,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段落及其含义,并结合形式、内容、语言及主题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讲解。
5、接龙导读学生分组接力朗诵诗歌,每个小组为学生分配特定的诗句或诗句,要求其掌握韵律和节律,准确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强化语感和意感的练习。
黄鹂教案优秀5篇
黄鹂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鹂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本店铺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黄鹂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黄鹂》教学设计简案(篇二)
《黄鹂》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由叙事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教学重点:
1。
分析评价本文的哲理。
2。
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语言片断。
教学过程:第一步:初读——感知哲理
诵读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图揭示的哲理是什么,体会由抒情到说理的自然过渡。
第二步:再读——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础
穿插诵读文章几次写到黄鹂的片断。
学生讨论,发言,点评这几次描写。
第三步:三读——评价拓展哲理
教师学生朗读末几段,学生再次体会哲理,并思考——你怎样评价这一哲理,由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顺向,可逆向——但必须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发表有理有据的见解。
第四步:四读——揣摩精彩语段
教师选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让学生自己选取精彩的文段诵读,揣摩语言。
教师不要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分
析评价,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即可。
《黄鹂》教案设计
《黄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鹂》。
(2)理解诗歌《黄鹂》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掌握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如“黄鹂”、“翠柳”、“鸣叫”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黄鹂》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一些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黄鹂的认识和记忆。
(2)展示黄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黄鹂》。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与短语:(1)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通过例句来理解和运用这些生词和短语。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3. 生词与短语:通过练习题和写作来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黄鹂的图片。
2. 诗歌《黄鹂》的文本。
3. 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4. 写作练习的题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歌《黄鹂》的内容,发挥想象力,写一篇关于黄鹂3. 展示与分享: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定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黄鹂》教案设计
《黄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鹂》。
(2)理解诗歌《黄鹂》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黄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黄鹂》的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黄鹂》的作者杨洪基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鹂、翠柳、蓝天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体会。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大自然的感悟。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维拓展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黄鹂》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3. 学生自评、互评:(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2)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黄鹂》的内容,掌握作者杨洪基的背景信息。
课文黄鹂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黄鹂》。
(2)能够理解课文《黄鹂》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课文中黄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灵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黄鹂》的正确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 分析黄鹂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黄鹂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鹂的鸣叫声,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2)简要介绍课文《黄鹂》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黄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5.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黄鹂的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熟读课文《黄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黄鹂》的正确性和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黄鹂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的把握。
4. 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分享。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音乐《黄鹂》教案
小学音乐《黄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鹂》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包括歌词、曲调等。
2. 研究唱准《黄鹂》这首歌曲。
3. 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黄鹂》歌曲的录音或伴奏音频。
2. 打印好的《黄鹂》歌词。
3. 音乐教室或教学场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歌曲,为今天的研究做铺垫。
- 介绍《黄鹂》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研究歌曲- 播放录音或伴奏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整首歌曲。
- 手持歌词,逐句教唱《黄鹂》这首歌曲,并重复多次,确保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曲调和歌词。
- 分角色练唱歌,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唱某个部分,然后整合起来进行合唱。
3. 评价和巩固- 评价学生的唱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合唱展示,展示他们掌握的歌曲和合唱能力。
-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创作歌曲的歌词,或者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用《黄鹂》这首歌曲的曲调进行演唱。
2. 研究相关的音乐知识,比如音符、音阶等,扩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邀请学生参观音乐厅或观看音乐表演,增加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记忆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 是否有学生在合唱时表现出色,展示出良好的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以上是一份小学音乐《黄鹂》教案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完善。
学案1:黄鹂——病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
“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白洋淀纪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小说《荷花淀》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创了“荷花淀派”。
作品:短篇小说集《芦花荡》《采蒲台》,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村歌》,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散文集《津门小集》《耕堂散文》,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最具代表性,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1962年,孙犁先生49岁。
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
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
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
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
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3.荷花淀派“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为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黄鹂》教案设计
《黄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鹂》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鹂》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郑振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黄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结构:分析《黄鹂》这首诗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诗歌内容:解读《黄鹂》这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探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重点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黄鹂》这首诗的主题,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帮助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个人经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2 诗歌分析:教授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难点4.1 诗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如“黄鹂鸣翠柳”等。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描绘,感受意象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4.2 修辞手法:解释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频,引导学生注意黄鹂的外貌和声音。
提问学生对黄鹂的认识和印象。
5.2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黄鹂》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讨论其意义和效果。
5.3 写作与创作:引导学生以黄鹂为主题,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受。
5.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对《黄鹂》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黄鹂》教案设计
《黄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鹂》的基本背景和作者。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和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和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黄鹂》原文阅读。
相关评论和解析。
2.2 教学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作者的观点和主题的深入分析。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技巧。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黄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鹂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简单介绍《黄鹂》的作者和背景。
3.2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组阅读《黄鹂》原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3.3 写作技巧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象征、隐喻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黄鹂》的生词和短语。
写一篇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
4.2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寻找其他关于黄鹂的文学作品或评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黄鹂的看法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5.2 评价标准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第一课时:《黄鹂》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欣赏《黄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2. 熟悉古诗《黄鹂》的内容和韵律结构,并能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
3. 学会正确朗读《黄鹂》,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音乐感。
4. 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景物,体验美好的自然情感。
【教学重点】1. 熟悉古诗《黄鹂》的内容和韵律结构。
2. 学会正确朗读《黄鹂》,并表达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并朗读古诗《黄鹂》。
2. 理解并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共读《黄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呈现与感知(10分钟)1. 展示《黄鹂》的诗句,向学生描述黄鹂的形象。
2. 鼓励学生回忆并描述黄鹂的形象特点。
3.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自然中的鸟儿。
三、欣赏与鉴赏(10分钟)1. 朗读《黄鹂》,学生跟读。
2. 欣赏黄鹂的优美歌声,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
3. 向学生介绍《黄鹂》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
四、理解与解读(10分钟)1. 分析古诗《黄鹂》的韵律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格律特点。
2. 解读古诗《黄鹂》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 引导学生理解“啁啾”、“辰时”等生词并展示句子的语境。
五、朗读与表演(15分钟)1. 指导学生朗读《黄鹂》,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分组表演《黄鹂》,通过表演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感受自然之美。
2. 鼓励学生以《黄鹂》为启发,创作一首自己喜欢的小诗。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熟悉了古诗《黄鹂》的内容、韵律结构,并通过朗读、欣赏、表演等形式,感受了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了解到了黄鹂的形象特点,增强了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鹂》。
2. 面向自然,观察并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
《黄鹂》教案1.doc
《黄鹏》教案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探讨文章蕴含的粋理,以及现实意义。
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
教学课时:i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1、投影⑴:课题2、投影⑵:你认识黄禍,了解黄祸吗?3、投影⑶:你读过有关黄禍的诗吗?4、投影出示关于“黄禍”的四首古诗词。
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
出示投影片一。
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两个黄硒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口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独怜幽草涧边牛,上有黄鹏深树鸣。
(韦应物)还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明?杨基《天平山小》)4、投影⑷:现代诗人徐,忐摩也写有《黄禍》一诗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鹏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那么,黄鹏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5、投影⑸:学习重点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及步骤解析结构——把握整体——抓关键句段——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对于长篇文章來说,解析结构,从梏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
我们先听录音朗读,并将文章的1〜23段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小表格的要求, 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
6、投影⑹:表格——放录音朗读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填表。
7、投影⑺:问题讨论:课文为什么写到与黄鹏无关的海鸥?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第四部分的语言表达什么特点?(1) 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悄感。
(2)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鹏在平和优美坏境中口由生活的极致Z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Z后终于看到黃鹏获得理想的生活Z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黄鹂》导学案
《黄鹂》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脉络。
3.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4.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孙犁,原名_______,河北安平人,______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散文集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还有一些散文集、论文集。
优秀短篇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
【荷花淀派】形成于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地区作家为主的现代著名文学流派,就是因__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而得名。
作品
以____________为主,在现实主义基调上,洋溢着气息,有鲜明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浪漫主义。
三、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62年,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前夕,已经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人的自由被束缚,文学家的创作困难,孙犁先生厌倦了创作,生病疗养。
四、自主预习
正音:
红靛儿黧鸡儿苇咋儿阜平谛听孵雏窠巢
契诃夫长堤不暇
探究案
一、全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情怎样?完成下列表格。
二、写黄鹂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最终目的不在黄鹂本身,意味丰富深长,试分析概括本文的主旨。
三、借鉴写作方法,品味精彩语言
在文章后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黄鹂》徐志摩 教学方案
《黄鹂》徐志摩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其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鹂》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修养。
4、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黄鹂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难点(1)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分析法: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比较法: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与《黄鹂》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鹂鸟的叫声,让学生猜测是什么鸟的声音,从而引出黄鹂这一主题。
(2)简单介绍黄鹂鸟的特点和习性,如美丽的羽毛、悦耳的叫声等。
2、作者介绍(1)通过 PPT 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出生、求学经历、文学成就等。
(2)重点介绍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如浪漫主义、抒情性强等。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诗歌解读(1)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问:诗歌中黄鹂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黄鹂的外形、叫声、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翘着尾尖,它不作声”等诗句,体会黄鹂的灵动、美丽。
探讨黄鹂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如象征着自由、美好、希望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提问: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诗歌描绘的场景、色彩、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营造出一种宁静、期待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鹂》·学案
学习目的
一、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艺术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哲理。
二、培养自己对本文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欣赏评价能力。
三、学以致用,学习并借鉴文章在写法及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学法指津: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作者写黄鹂,大有深意。
因此,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进行本单元训练要点——欣赏评价、借鉴吸收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主旨的高明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评价,并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吸收本文写作及语言表达的技巧。
学习中,要进一步落实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学习心得,答案不必拘泥,可以是多角度、多样化的。
这样,“深入理解——欣赏评价——借鉴吸收”三个环节互相联系,着重体现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教师行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优秀的散文篇目,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家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外国著名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高尔基的《海燕》等等。
这些文章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别有深意,读后总能让人或心旷神信或领悟真谛。
然而无论是哪类文章哪种写法,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殊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名家的散文——《黄鹂》,体会一下这篇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了解有关的外部语境
1.作者简介: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并加强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曾用“芸夫”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冀中解放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后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注意。
新中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孙犁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作品的一部小说与散文的合集。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济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的历史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
三、检查预习情况,挑出重点字词
1.正音的字:勾当()阜()平县一幢()
窠()巢乍()而乍晴
2.解释的词:
①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②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
③网罗——名词,捕鱼的网和捕鸟的罗。
动词,从各方面搜寻招致。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本文是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要准确把握文意,先要弄清文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理清作者的思路。
1.本文几次写了“我”与黄鹂相遇的情景?每次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完成下列表格)
小结:全文围绕黄鹂以顺序展开。
四次写到黄鹂,通过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说明了事物只有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
2.深入把握文意,从文中找出能够具体、深刻诠释中心的句子。
提示:有的散文,写得含蓄隐晦。
但阅读时注意筛选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句或抒情句,
会较容易明辨作者的用意。
阅读本文,要抓住以下几处:一是在第一回遇到黄鹤后,作者发出了“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的议论。
这句话暗示给我们两点”,一是“我”的职业是作家,二是对黄鹂的向往追求就是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所以,黄鹂是美的化身,是美的艺术的化身。
第二处在段。
作者由谈黄鹂扩展到谈“”。
又说“”。
可见,文章的哲理不光在于,谈,还包括,意义非常丰富。
小结:作者由写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说明不仅黄鹂,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第二课时
一、简单评价本文的思想内涵。
提示:“评价“是评定价值高低的意思。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
因此,对文学作品作出评价是阅读能力培养中最高级的一环,难在评价的客观、合理。
现在,我们要评价《黄鹂》的思想内涵,那么,就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上。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从本文来看,作者借助黄鹂,真实地反映了六十年代初,文学艺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束缚,不能达到极致的现状。
邓小平在1979年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而孙犁在1962年,就呼吁要为文学艺术发挥自己的极致创造理想的环境,谴责那种战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是何等可贵!。
2.从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
.........上。
思想倾向是否是有积极意义,是否给读者以健康的审美感受,是衡量艺术作品思想价值的重要尺度。
《黄鹂》中的人生哲理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它给人的启发和思考,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渗透着积极的思想倾向。
特别是文章中最后遇到黄鹂的那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更是寄托了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他多么希望能给艺术、给各种事物一个广阔的天地,使它们都能发挥到极致啊!虽然在被“左”倾思潮束缚的1962年,作者的这种呼唤难以得到热烈而认真的响应,但他这种乐观的预示,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无不闪烁着先知的光辉。
小结:合理准确地评价一篇文章的思想性,一定要联系相应的外部语境,这样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客观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分组讨论。
谈一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并联系写作实际,谈一谈哪些方法可以借鉴。
(提示:本文的写法,值得借鉴的有两点。
)
1.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比如上册书我们学习的《过万重山漫想》,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未知、艰难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也成为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
象征这种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生动化
...,从而给人一种美的
感受。
另外,象征手法还有含蓄
..的特点,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阵见解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法还能收到发人深省、引人寻味的作用。
如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虽不直抒己见,却一样通过艺术化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有力的讯息、坚强的精神力量。
谈谈本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2.叙事以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
①散文的材料一般较多,但围绕中心组材的说法太笼统,不具体。
从本文的几个片段的安排来看,是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篇末的说理也就处于情理之中,易于理解了。
②在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议论恰到好处的使用。
如本文,点到为止,若隐若现,这才耐人寻味。
三、从揣摩语言的角度,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加以分析交流,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提示: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发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语言,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比如,对黄鹂作者有两次集中的描写,一次是战火中的英姿飒爽的黄鹂,一次是被缚的、任别人玩弄的凄惨的黄鹂。
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中筛选重要词语,辨别修辞方法。
会体会到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
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写,用笔简省,用语平淡,但正是在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描写中。
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别外,与这个语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文言文句子表达的技巧:对仗——“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排比——“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暗的天气……
对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这两种迥然不同语言风格的熟稔使用,使得文章清新、流畅、活泼、自然。
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日之功,对于写作的同学们来说,要加强练笔,注意积累,并学会恰当地使用。
四、作业:以某种动植物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注意:
1.立意富有哲理;2.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自然恰当;3.语言清新、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