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与公共政策
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分异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剖析
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分异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以上海为例
为讨论上海居住空间分异状态下空间、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以及对于部分人的相对剥夺方面的相关问题,我选择了三篇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究其概念,空间分异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组成要素及其综合体在空间上的差别。
居住空间分异是在考察布局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中不同空间上居住小区有关要素的比较来考察居住小区在空间上的差别及其特征。
i
以上海为参考对象,研究者在上海选择了新福康里、番瓜弄和新泾镇三个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强调分异中的社会空间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市场转型迫切需要规划师拓展视野,关注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
ii
其次,造成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研究者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但并不存在明显的以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分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以及仍然存在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住房的影响。
最后,公共政策可为调节居住空间资源提供帮助。
研究者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
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iii
综上所述,由种种原因造成的上海严重的居住空间分异应通过公共政策进行控制,以调节空间、资源的配置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i《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王波,同济大学,2006年3月。
ii《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2004年5月。
iii《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李志刚|吴缚龙,2004年5月。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维普资讯
城 市居住 空 间分异控 制 :居住模 式 与
公 共政 策
苏振民 林炳耀
【 要 】对 城 市居 住 空 间 分异 现 象进 行 了分 析 , 摘 认
为混 合居 住 是 解 决社 会 空 间 分 异 的 重要 途 径 ;提
笔者认为城 市居住 空间的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 会的重要条件 ,因此对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的控制
【 键词 】 居 住 空 间 ;居 住 模 式 ;公 共政 策 关
CO NTRO L O VER C I TY R ES I DENTI AL SEGREGA ON:RESI TI DENTI AL MODELAND PUBLI POLCI C I ES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公平
维普资讯 httLeabharlann ://第 6卷 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XUZHOU NS TUTE I TI OF ARCHI TEC TURAL TE CHNOL OGY
Vo . № .1 I6
其所 能尽 、 其 所能得 的 平 台 ; 得 另一 方 面 还要 倡 导 先 富 帮后 富 的精神 境界 , 以尽 快 缩 小 贫 富差 距 ,
促 进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形成.
关键词 :居住 空 间分 异 ;效 率 ;公 平 ;和谐 中图分 类号 :C 9 ; O0 1 D 一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9 2 2 0 ) 10 6 — 3 0 98 9 ( 0 6 0 —0 60
Ke o d : r sd n i l p c e r g to y w r s e i e ta a e s g e a i n; e f in y; e u t ; h r n s fi e c c q iy a mo y
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1, 11(4), 418-42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mhttps:///10.12677/mm.2021.114054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许越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由来已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分异状况日益加剧,不同收入社会地位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因素是多重的。
文章从该现象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总结,以期为正确应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提供思路。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阶层,城市规划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Residential SpaceYue Xu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Rural Plann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People with different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begin to separate and gather separately. The original mixed people begin to belong to different residential area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are multi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factors, manifest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makes a summary on this basis, in许越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Keywords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Social Class, Urban Plann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背景分析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物业管理角度看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从物业管理角度看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我国学者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物业管理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本文在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及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物业管理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得出二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物业管理,相互影响一、居住空间分异在我国的发展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指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聚集的居住区。
这种分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必然现象。
合理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能起到正确体现城市土地价值、集约利用土地、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生活水平、居住质量的需求和稳固国家金融秩序的作用。
1、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原因在西方国家,经济水平、社会等级、种族差异等都是居住空间分异的诱因,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影响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种族因素极不明显,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成为分异的主导因素。
同时,由于历史发展遗留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政府的居住区规划等,都成为形成新的居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2、居住空间分异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不同区域的居住空间,反映的是住宅主人的单位性质和身份地位的差别,而财富和收入的差别在居住上的反映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伴随城市土地的有偿供应产生的地价差异,房地产开发商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开发房产,使居住区域在住房价格、物业管理、邻里素质、周边环境等许多方面产生差异,最终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出现。
与西方国家较为明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不同,由于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上存在缺陷,城市郊区难以享受到与市中心同等质量的市政设施服务,因此,富裕阶层居住在地价房价高昂的城市中心区域,享受城市发展创造的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配套设施不健全城市郊区则以其相对低廉的住房价格吸引了不富裕的工薪阶层和外来流动人口。
二、物业管理与居住空间分异的相互影响居住物业的管理是物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下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公平——以武汉为例
法在居住 空间选择 上和满足弱势群体居住 需求上体现社会公 平。文章得 出结论 : 在进一 步加 快经济适 用房 建设 的 同时, 必须建立 完善和公平 的经济适用房 的运行机 制 , 这样 才能一方 面控制城 市居住空 间分异 的加剧 , 另一 方
面 体 现 经 济适 用房 存 在 的 根 本 意 义 。 关 键 词 : 济 适 用 房 运 行 机 制 ; 住 空 间 分异 ; 会 公 平 ; 汉 经 居 社 武
n,
凡 0
oc 5 M , s c
oc s
e0
,舰 n4 07 , 朐 ; 口 3 0 4
n Ⅱ;3 . c “ n 0; c 加 Z , o ^ 4o8 , 鲫 3 0 l
吼 407 3 0 4,
4 n o mu t珊 &c 日 . 口c m nc 00 o
p e s ti n c sa y t o t l h e i e t 1 p c i ee t t n f m ih t el i lm o il e rg t n o 0 mc s .I s e e s r oc n r e r sd n i a e df r n i i l wh c o r f n f 0t as f l a0 r 0 r a r s ca g e a i rs 一 0 s o ca i e e t t n Wu a ild f rn i i . f l ao h n,i o e0 e e r e t i o p i ee 0 0 c& s i b e h u i gi h n .C mp r d t e s n f h a 1 s t t mvd c n mi t i cy u t l o sn n C ia a o ae t oh h g e n s h c n my& s i b e h u i g p ie y W u a o e u e d ma d ,t e e o o u t l o sn mv d d b a h n g v mme ti s i a k n s t ll c .F r e r ,t e e ae l u t r mo e h r r h si n rb e x i d i c n my& s i b eh u i g o e a in me h n s i u a1 h c yma e i o s m- tl l ma y p 0 lms e ct n e o o e ut l 0 sn p rt c a im n W h I,w ih ma k sc n u a o t e s mi de—a d—lw ca s s e p si ei e ct p c e e t g a c l rt e i e t l p c i ee t t n,s c a r, d l n o l se ,b a sv n t i s a e s l ci , c e e ae r s n i a e df rn i i h y n d as f l ao 0 il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离和心理距离 , 而形成 相互 疏远 、 阂、 从 隔 离散 、 斥甚 至敌对 的 中有 仇富心理蔓 延 , 排 因为对富人 的仇 恨 , 引发 了一些诸 如绑架 、 抢 状态。它 反映的是 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 网 中的位 置 , 居住 的分异 劫甚 至杀人等恶性刑事 案件 。而在富裕社 区, 奢侈浪费 异 问题 及 城 市 规 划 对 策
曾 刚
摘 要: 对城 市居住 区空间分异 问题 的产生及其表现 出的危害作 了较为深 刻的分析 , 从经济 收入 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 间 分异现象进行 了论述 , 讨 了城市规划在缓解 空间分 异 问题 中的重要作用 , 出适度混合居住模 式有利 于不 同阶层 的和 探 指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 9期 20 0 8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D 兀 瓜 E
Vo .4 No 1 13 . 9
J1 2 0 u. 0 8
・ 47 ・
文章编号:0 962 (0 8 1 —0 70 10 —8 5 20 )90 4 —2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0 6 20 . 的、 局部 的土地开发与 交通 系统 之 间的关 系 , 另一方 面是 对宏 观 [ ] 程远 清 . 市土地收购储备及 整治成本 分析 [] 山西建筑 , 4 城 J. 的、 整体的城市土地布 局利 用 的补充 和细化 , 对于 为城市 规 划管 2 0 ,3 2 )2 627 0 7 3 (0 :7 —7 . 理部 门提供决策依 据 , 制定 合理 的土地 开发 政 策 , 效控 制 土地 有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1.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空间是城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载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建设环境两方面共同组成,是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的场所。
从狭义上理解,居住空间就是指能满足人类群居生活的要求的具有居住功能的实体空间。
广义上的居住空间还涵盖居民的社交活动及社会关系等范畴的含义,是一个具有住宅功能的实体空间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空间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的表现。
“分异”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反映事物由简单到复杂,同类到异类的变化特征。
总体而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居住行为的各种形成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体现在空间上的差别。
造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包含经济、文化、享受资源的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分异的具体体现也会随之变化。
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国家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总和,涵盖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交通、养老设施、社区管理设施、商业设施等。
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分级配建的方式,目前各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并不完全相同。
2018年,我国颁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以及居住街坊。
十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5-10万人,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中学、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
十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1.5-2.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小学、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生鲜超市等。
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0.5-1.2万人,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站、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
居住街坊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 0.1-0.3万人,配置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共设施,例如: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便利店等。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本文作者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能出发,提出了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关键词:居住分异基本功能城市规划对策1背景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不断深化、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变迁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2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生机制2.1市场机制是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住房也逐渐由以前的分配制转向商品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下居民有了自主择居的机会。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争相抢占城市中的优良地段,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地铁站和滨水地区等,这些地区往往成为资本集聚的首选地区,并在此建造各种设施齐全品质高端的商品住房,而城市中环境较差的地区,难以吸引资本,逐渐衰败。
城市居民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相应档次的住房,由此就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形成机制。
2.2城市政策没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尽管居住空间分异是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产物,但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公共政策未能加以有效引导不无关系。
如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许多城市在近郊建设大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从而导致大量以简单劳动为主的低收入制造业工人在郊区集聚。
又如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多是实行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导的强权开发政策,在项目操作运行过程中基本上是家长式管理,很少考虑被拆迁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且现行动拆迁补偿政策明显不利于低收入者,旧城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仅靠动拆迁补偿难以返回原拆迁地域。
而改造过的旧城区,大都变成价格昂贵的高档住宅和高档写字楼,迅速成为“富人区”,客观上对不同收入阶层又进行了一次分选,促使分异程度的不断加深。
[白友涛、陈赟畅著:《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2.3 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进一步激化了居住分异西方社会学者对北美城市生态因子的实例分析表明: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是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大都市居住问题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衡 、公 共资 源配置 的空间失衡 ,以及 城 市功 能布局 中的工作 空 间失衡 ,治理路 径也 应 以
结构调 整为入 口
关键 词 :居 住 紧张
公共 资源配置
社会 空 间分 异
【 中图分 类号】 C 9 1 2 . 8 1 d o i : l 0 . a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4 — 7 1 7 8 . 2 0 1 4 . 0 2 . 0 1 7
制在追求效率和利润时难 以兼顾全体的 、 多层 次 的需 求 ,这 导致 在住 房需 求 旺盛 的
现 阶段 ,城 市住 房 问题 是 困扰我 国政 卖方 市 场上 ,利润 较高 的高 档住 房供 应 充
府 管 理 和人 民生 活 的重要 问题 ,基 于城市 足 ,而利润较低的小户型、普通型住宅尤 土地 资源 供应 稀 缺 、住 房市 场进 入 门槛较
COMP ARI S ON
大都 市居住 问题 的社会 、空间分异研 究
◎ 杨 卡
摘
要 :结合 北京 、上 海 等城 市的 统计 数 字 ,本 文 重点 分析 了大都 市居 住 问题 的
社会 分 异 特征 和 空 间差异状 况 ,指 出大都 市居 住 紧张的根 源在 于住 房供 需的 结构 性 失
京市公共资源配置空间均衡 化的路 径与制度创 新研 究 )成果。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研究综述【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
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对策一、前言“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
”[1]在古代,居住空间的分布受到居民身份等级的严重影响,统治阶级的专制使得居住空间分异十分严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福利分房,出现了“单位大院”式的居住空间分布特征,虽然一个单位里没有社会阶层的隔离,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融合受到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的现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使得居民收入差异日益增大,商品房的推行以及居民对住房的经济支付能力、对居住品质的不同要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居住空间分异,并且这种分异越来越明显。
过度的居住空间分异会使得社会阶层极化和断裂,阶层之间产生隔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最极端的情况便是城市贫民窟的产生,由于房价的过滤作用,经济能力较低的群体无力支付高额的房价,因此聚集形成贫民窟。
二、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由于我国目前处在郊区化的初级阶段,向郊区迁移的人口数量仍相对少于向城市中心聚集的人口数量,因此在城市边缘区多是经济能力相对弱一些的群体,不存在大规模的富人向郊外迁移,穷人滞留在城市中心区。
万勇、王玲慧认为我国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比较突出。
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房地产的市场化影响了城市公共资源的占有情况,并逐层淘汰经济能力较低的人群。
但我国不同家庭结构等其他类型居住空间分异尚不明显。
[2]姚秀钊争对大连市近百年来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作了一定分析,她认为在殖民统治背景(1899--1945)下的大连居住空间分异具有强烈的殖民色彩,有着森严的居住空间等级和明确的划分界限。
我国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调控与引导
我国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调控与引导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我国大中城市的社会空间内明显出现了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一致的城市空间分异,导致贫富相对聚集,主要体现为群体消费资源、住房、工作的变动性和可接近性的趋同现象。
而这种城市空间的分异又集中体现在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上。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可视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
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正常表征,有利于城市机能的良性运作,而过度的居住空间分异不仅会阻碍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原则。
可以看到,目前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不断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其实质不仅仅是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差异的表征,更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隔离日渐明晰化的体现。
受其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趋向,不同阶层的居民无法对城市公共服务获得同等的接近性,其所享受的设施服务水平也有着十分明显差别。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将会使不同阶层问的对立与冲突更加激烈。
因此,城市规划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政策手段,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适度调控和引导,使其即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又可矫正城市居住空间的过度分异。
1.城市范围: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社会区域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一定社会生活区域,并伴有空间衍化的倾向,其形成是一种城市动态社会生活平衡的过程。
这些由不同社会属性居民构成的社会区域有一定的职业结构、公共机构来维持其内聚性,因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一空间特征。
尽管城市社会区域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促进居民的交往与融合,防止社会区域之间出现过于明显的差异,从而引导城市形成较为合理的社会区域。
1.1优化城市整体用地结构。
避免形成单中心城市单中心结构的城市,其土地区位级差地租由中心向周边递减,这一趋势将大大强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表征;而多中心结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用地均质化、分散化,将不同的城市职能合理转移到了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削减中心城的压力;同时,也间接引导了城市居民择居方向的多元化,增加了不同居民选择同一区域的可能性。
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北京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北京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研究随着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不断深化,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减轻交通压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进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探讨了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首先,通过对北京市居住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不同居住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和结构特点。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和类型。
其次,我们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的现状。
交通是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和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我们需要考虑到交通拥堵情况、公共交通的覆盖情况以及周边设施的配套情况,以确定合适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
不同区域的居民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教育、医疗、文体等。
我们需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以确保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满足度和便利性。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的人口和城市规模仍在不断增长,因此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具备可持续性。
我们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提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策略,以适应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北京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统计和分析居住人口的分布情况、考虑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的现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并且注重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策略,为北京市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将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下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公平——以武汉为例
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下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公平——以武汉为例张祚;李江风;刘艳中;黄琳【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08(000)010【摘要】虽然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是为了防止空间分异演变为社会分化或社会隔离必须加以控制.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其建设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在供需不平衡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经济适用房购房者在居住空间被动选择,并可能加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另一方面无法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和满足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上体现社会公平.文章得出结论:在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和公平的经济适用房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一面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另一方面体现经济适用房存在的根本意义.【总页数】7页(P37-43)【作者】张祚;李江风;刘艳中;黄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31【相关文献】1.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公平 [J], 张崴崴2.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与社会公平 [J], 秦红岭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发展中的农民工家庭生存空间探析——以呼和浩特三合村为例[J], 云淑萍4.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新疆S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J], 王歆;李沫燃;任书庆5.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J], 王海若; 陈晓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政策引导研究
作者: 龙丽民[1];李云庆[2];王丰[3]
作者机构: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16;[2]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厅,石家庄;[3]北京伟业精锐商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城市居住空间;公共政策;住房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城市社会;“城中村”;低收入阶层
摘要: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空间类型。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居住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民“安居”不仅仅是有房而居,安居概念逐渐变成了以“美居”为核心和以生态环境及社会融洽相协调的“居住”。
与此同时,一
些“城中村”、低收入阶层的城市贫民和外来打工人员等由于经济状况较差而不得不在条件较为恶劣、环境污染严重、低矮的房屋或棚户区居住。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3)06-0076-04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万 勇 王玲慧 〔摘 要〕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住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6;T 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城市住宅开发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背景下进行的。
多元化的住房开发模式和商品化的住房市场经营方式,使得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变迁过程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居住空间分异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所谓居住空间分异,借用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解释,即因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
居住空间分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自古有之。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
《管子・大匡》中所描述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表明仕、商、工、耕者的居住地域已出现一定的分化。
而在封建社会中,官宦大族集中居住的府第区与平民区界限分明,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居住空间阶层分异特征:府第区多近宫府衙门,环境优美,建筑也多为带有大小天井的宽敞院落,质量较好,其周围较好地段还往往辟建为私家园林;而平民区多近城市商业贸易活跃地段,形成城内、城厢大片密集的平房建筑群。
居住空间分异在西方亦不例外。
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剖析其社会空间,展现出一幅景象多变的社会区域马赛克式镶嵌图,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非常明显。
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到空间和环境上日益突出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使城市具有适合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 当前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 11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社会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整体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城市地区生活已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浅析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对策
安
力。合理进行各级居住用地资源配置,对于新建的居住区,应该
(增).
徽
提倡组团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服设施配置水平和服务程度, [3] 王慧斌.浅议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J].科学之友,2007(9). 节约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倡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郊 [4] 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1. [11] 李 燕.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J].研究探讨,2005(5).
!!!!!!!!!!!!!!!!!!!!!!!!!!!!!!!!!!!!!!!!!!!!!!!
(上接第 28 页)
给方式去满足差别化的住房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住房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以此促进社会稳定经
在高收入小区布置相对较多,在低收入小区相对不能满足要
建
gradual perfection of community security system, advocacy of diverse
求,因而产生事关居民生活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发展下去
筑 思
communication spaces etc.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ettle the problem of differentiation of living spa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ving
作者简介:王海若(1985- ),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城 市规划与设计。
(下转第 46 页)
交等公共服务设施。 5.3 十二条干道搭起启动区框架
整个区域道路交通框架主要将由 12 条干道来构建,其中包括:南 北向 4 条干道、东西向 8 条干道。据了解,这 12 条道路均按照高规格、 高标准建设,道路红线与车道均在 50m、6 车道以上。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苏振民;林炳耀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7(031)002
【摘要】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苏振民;林炳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南充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实证研究 [J], 熊曼
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r——基于天津的调查数据 [J], 高原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J], 张旭坤
4.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J], 王海若; 陈晓键
5.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J], 许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李志刚 薛德升 魏立华【摘要】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住空间;居住模式;公共政策C ON TR OL OV E R CIT Y R ES IDE NT IA LSEGREGATION: RESIDENTIAL MODEL ANDPUBLIC POLICIESSU Zhenmin; LIN Bingyao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urban residentialsegreg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ousing mix is animportant approach to reduce social segregation. Itprovides two housing mix patterns, one is the mix ofthe middle and lower-income class, the other is themix of the middle and higher-income class. And thenit makes policy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prop-erty tax, public investments and social housingsecurity.KEYWORDS: residential space; residential model;public policy.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倡导或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对这种现象是进行倡导或进行控制,认识上并没有完全统一。
李志刚等(2004)认为中国城市空间还不存在西方大规模的郊区化问题,也不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我国的城市中心区处于快速发展的繁荣期,因此不提倡发展控制[1]。
但是另有很多研究认为,社会居住空间的分异会对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提出控制的具体对策[2-4]。
笔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的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1)城市居住空间的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对城市空间分异的控制,有利于对社会分化的抑制,实现社会的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从系统学角度看,和谐是指各分系统集成后能够共处一体,而采用拟人语言来说乃是“心情舒畅”,乐于“共生共荣”,和谐与否的参考判据是“1+1≥2”[5]。
没有和谐,系统就会逐步走向无序,甚至混沌,不能维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
李培林等在研究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时认为社会整合为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价值模式的整合和需求倾向”,亦即基于内在价值的意愿性行动和满足生物本能需求的外在强制性行动,称为“社会学的基本动力原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根据这一原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两手都要抓”,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社会整合的两项主要机制,社会化解决成员的自律问题,社会控制解决他律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对于社会秩序来说二者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6]。
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控制,正体现社会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两个方面。
(2)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并非单纯的社会分层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导致社会阶层化、社会封闭趋势显性化的重要机制。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的制约,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这表现为,在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中,集中居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大致相似的人群。
并且,在这样的封闭性社区中,人们逐渐养成了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地位认同,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产生了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群体[7]。
(3)居住空间是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变量。
公共空间是一种公共物品,属于个人与组织的领域性空间,也对社会产生一定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苏振民 林炳耀【作者简介】苏振民(1958-),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究生。
林炳耀(1940-),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6-07-26【文章编号】1002-1329(2007)02-0045-05【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居住区规划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P l a n n i ng46第一类小区 C B A的影响,因此空间稀缺性是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变量,不合理的空间利用方式及其所引起的空间稀缺性会损害社会总福利[8]。
从城市发展过程看,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组织,离不开政府的干预。
(4)空间利用存在着外部性问题。
关于外部性问题的案例很多与相邻空间的利用方式有关,如居民在自己住宅周围种树使邻居受益、污染严重的厂家会给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损害等[8]。
市场机制的重要缺失就是对外部性问题无效,对市场缺失的修补途径就是政府的干预。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控制在国外已经受到重视,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房地产的介入,避免住房市场对住房的分派过度的市场化;二是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实现居住的混合[9]。
美国等国家实现城市居住空间融合的实践目前效果还不太好,这是因为居住空间涉及到许多方面,仅从城市规划角度或对房地产的干预很难解决。
这两种措施应该进行整合,以规划的居住模式为目标,通过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实现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控制。
2 分类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是目前解决社会分异的一种重要途径。
“花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理论和“精明增长”都倡导不同阶层混合居住。
在我国有些学者还提出新的混合居住形式,即大混住、小聚居模式。
但是,混合居住模式在我国受到很多的质疑,部分学者认为混合居住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1)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2)从社区建设和管理角度,也会带来一些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城市公共设施还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混合居住模式很难建成适应各个阶层不同物质、精神需求的配套设施;(3)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它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其引起的社会后果。
即使采用大混住、小聚居模式,也同样不能克服这些局限[10]。
从经济学角度看,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是居住空间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不能完全从经济角度考虑。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必经之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城市空间组织的社会公平[11]。
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大的阶层差异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下,会产生沟通的困难。
吕露光的调查中所反映的人们对混合居住的排斥心理具有一定代表性[10]。
但是,不同阶层的沟通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是必须的。
因此,从空间角度看,选择一个合理的混合居住模式是控制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在进行具体的规划时,采用分类混合居住方法是目前条件下的一种有效选择。
2.1 分类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即将居住小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由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另一种由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规划在第一种类型小区。
居住区的建设质量标准,根据中间阶层的愿望和需求来确定,政府对中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保证他们的住房需要。
根据房地产发展的情况,在规划上可以规定第一类建筑面积不大于一定的面积C(如120m2),第二类面积不少于一定的面积B(如80m2),而两类之间有一个重合,让中间阶层有较大的选择。
C、B的面积可以根据城市的主导销售面积与城市的宏观控制要求确定,并规定两类居住区中B到C之间的比例不低于50%,以保证中间阶层在居住区中占主导地位。
第一类的面积分布从A到C,A表示小户型的面积;第二类分布从B到D,D表示最大的居住面积(图1)。
两类居住小区相互联系,使部分环境与设施可以共享,形成丰富的多样性设施,满足不同需要。
这种基于中间阶层的分类混居模式,它的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利于社会的持久稳定。
其次,由于混居的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减少阶层间的心理影响,增加社区归属感,实现阶层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由于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房地产商在开发经营中进行市场定位,也减少政府的宏观控制难度。
实现分类混合居住的途径可以参照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HUD)的方法。
HUD在公共住宅项目中,为减少贫穷的集中,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方法。
其一是把将要开发的公共住宅单元划分成小的组团,分散在现有的中高收入阶层邻里中。
其二是将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结合起来开发,在同一个邻里中,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的比例视当地住房市场的状况来确定。
一般而言,HUD允许公共住宅的比例在20%-60%之间。
混合居住的47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李志刚 薛德升 魏立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浮动范围是平均收入水平的50%-200%[12]。
对第一类混合居住区,可以参照后一种方法,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结合起来通过市场机制由开发商统一开发,统一经营。
但是,为保证混合居住,应根据当地居住标准确定面积A。
这种方法需要对现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对第二类混合居住区可参照HUD的第一种方法,将高档住宅的组团分布在中间阶层的住区中,通过组团方式进行融合,D由当地居住标准确定。
富人与中等阶层的融合和穷人与中间阶层的融合一样重要,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分类混合居住,开发商可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项目建设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同时由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质量与商品房的质量相同,也为实现混合居住提供了重要的条件[12]。
2.2 分类混合的主导价值观念混合居住的一个核心是邻里的整合。
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生活方式作用于同一邻里环境,当找不到契合点时,很容易发生冲突,更谈不上社区感的形成了。
因此,混合居住邻里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从分类混合居住的安排看,中间阶层的价值观应成为主导的价值观。
尽管到目前为止,中间阶层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制定各种政策中的实际应用。
直观地看,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13]。
选择中间阶层价值观作为主导的价值观是由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作用决定的。
首先,中间阶层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碍,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