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半导体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焦耳热效应和有机物热分解

合集下载

丁苯酞应用原理是什么样的

丁苯酞应用原理是什么样的

丁苯酞应用原理是什么样的1. 丁苯酞的基本介绍丁苯酞是一种有机合成的化合物,化学名为4,4’-Bis(diphenylamino)biphenyl,分子式为C24H20N2,属于二芳基胺类化合物。

它是一种颜色稳定、电子传输性能良好的有机半导体,常用于有机薄膜场效应晶体管(OFET)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电子器件中。

2. 丁苯酞的应用原理丁苯酞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光电性能,其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载流子传输特性丁苯酞分子的结构中包含两个芳基胺基团,这两个基团能够提供不同的电子态能级,并形成互补的电子输运通道。

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中,丁苯酞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能够通过控制外加电场调节载流子的传输行为。

丁苯酞分子的电子能级结构可以实现电子注入、输运和收集,从而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放大。

2.2 光电性能丁苯酞分子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器件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丁苯酞受到外加电压激发时,其分子内部的电荷会发生重新分布,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在此过程中,丁苯酞分子释放出能量,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经过光电致激发作用后,在有机发光层中产生荧光或电致发光效应,最终形成有机发光。

2.3 分子结构稳定性丁苯酞分子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这使得它在电子器件中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寿命和稳定性能。

丁苯酞分子的分子内键结构能够有效地抵抗环境中的化学和物理变化,使其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不易发生分解或降解。

3. 丁苯酞的应用领域丁苯酞作为一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领域,具体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丁苯酞作为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层材料,通过调节外加电场控制载流子的输运行为,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放大。

这种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柔性等优势,可以应用于显示器、逻辑电路、传感器等领域。

3.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丁苯酞作为有机发光层材料,能够通过电致发光效应实现光的产生和发射。

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光伏,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光伏,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光伏,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有机电致发光是指利用有机材料,通过电场激发,发射出光波的现象。

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由于其具有颜色可变、光效高、柔性高、加工成本低等优点,逐步在平板显示、汽车
照明、室内照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一般包括导电层、发光层和
金属电极层,通过对层间电场的调节,实现器件发光或关闭。

近年来,凭借其应用广泛和
市场潜力大的优点,有机电致发光成为了新兴市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有机光伏是指利用有机材料的光伏效应产生电能的技术。

有机光伏器件主要由有机半
导体、电极和介质构成。

有机光伏具有材料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柔性好、透明度高等
优点,逐渐成为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

有机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
一个研究热点,该技术具有减少污染、可制备化、利于应用与环保等优点。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是指利用有机半导体作为载流子传输通道,通过控制门极电场调节
通道导电性的一种场效应晶体管。

该类晶体管主要由源、漏、栅和有机半导体等部分构成,通过栅极间电场的强弱控制晶体管的导电能力。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与传统硅基晶体管相比,具有低工作电压、大量产量制备和可弯曲性、可刻蚀性等独特优点。

大量研究表明,该类
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是未来新型电子产品中的关键部分之一。

总之,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光伏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是有机电子器件中常见的三种器
件类型。

它们都有着独特的优点和应用领域,在人们的生活和产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
发展前景。

电子材料中的电致发光效应研究

电子材料中的电致发光效应研究

电子材料中的电致发光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光电子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电致发光效应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致发光效应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材料产生发光现象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电子器件、光电显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致发光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和有机材料两个方面。

半导体材料是目前最常用的电致发光材料之一。

它们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和较高的发光效率,广泛应用于LED、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中。

有机材料则因其较低的制备成本和较高的柔性特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

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OLED已经在手机屏幕、电视显示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提高了电致发光效应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掺杂不同的杂质,可以调节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从而改变其发光波长。

此外,通过引入量子点等纳米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这些研究为半导体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有机材料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电荷输运和发光机制的研究。

有机材料的发光机制主要包括荧光和磷光两种。

荧光是指电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出的光,而磷光是指电子在激发态停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基态时发出的光。

研究者们通过调控有机材料的分子结构和能级分布,提高了荧光和磷光的量子效率。

此外,研究者们还通过掺杂杂质和引入新的有机材料,扩展了有机材料的发光波长范围。

除了半导体材料和有机材料,其他电子材料中的电致发光效应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例如,铁电材料中的电致发光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显示技术中。

铁电材料具有可逆的电致发光效应,可以通过改变外加电场的方向和大小来控制发光强度和波长。

这一特性使得铁电材料成为了新一代显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电致发光效应的研究为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改变电子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研究者们不断提高电致发光效应的效率和稳定性。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1.1引⾔有机光电材料(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是具有光⼦和电⼦的产⽣、转换和传输等特性的有机材料。

⽬前,有机光电材料可控的光电性能已应⽤于有机发光⼆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1,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ge,OPV)[4,5,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7,8,9],⽣物/化学/光传感器[10,11,12],储存器[13,14,15],甚⾄是有机激光器[16,17]。

和传统的⽆机导体和半导体不同,有机⼩分⼦和聚合物可以由不同的有机和⾼分⼦化学⽅法合成,从⽽可制备出⼤量多样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这对于提⾼有机电⼦器件的性能有⼗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近⼗⼏年来受到了⼈们极⼤的关注。

有机电致发光主要有两个应⽤:⼀是信息显⽰,⼆是固体照明。

在信息显⽰⽅⾯,⽬前市⾯上主流的显⽰产品是液晶显⽰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它基本在这个世纪初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被⼴泛应⽤于各种信息显⽰,如电脑屏幕,电视,⼿机,以及数码照相机等。

但是,液晶显⽰器也有其特有的缺点,⽐如响应速度慢,需要背光源,能耗⾼,视⾓⼩,⼯作温度范围窄等。

所以⼈们也迫切需要寻求⼀种新的显⽰技术来改变这种局⾯。

有机发光⼆级管显⽰器(OLED)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代显⽰器。

因为其是主动发光,相对于液晶显⽰器有着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可视⾓⼴,器件结构可以做的更薄,低温特性出众,甚⾄可以做成柔性显⽰屏等优势。

但是,有机发光显⽰技术⽬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蓝光显⽰上,还需要⾯对蓝光显⽰的⾊度不纯,效率不⾼,材料寿命短的挑战。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材化1111班王蒙 1120213122摘要:简要论述有机电致发光设备的发光机理、器件结构及彩色显示方法,详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组成、特点和研究近况,并对其用途和前景,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作了一定介绍。

另外还指出了有机电致发光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发光材料,进展,应用。

正文: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信息显示系统的性能,如亮度、对比度、色彩变化、分辨率、成本、能量消耗、质量和厚度等均提出了高的要求。

在已有的成熟显示技术中,电致发光显示设备能够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另外它还具有宽视角、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固有的强度等优点。

电致发光显示设备一般包括发光二极管(LED)、粉末磷设备、薄膜电致发光设备(TFEL)和厚介质电致发光设备等。

目前的信息显示市场上真正的参与者主要是TFEL和有机LED (OLED)。

OELD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但发展速度较快。

近几年,随着市场对高质量、高可靠性、大信息量显示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OLED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OLED产品投入市场。

1997年,日本Pioneer公司推出配备有绿色点阵OLED的车载音响,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OELD生产线。

1998年,日本NEC、Pioneer公司各自研制出5英寸无源驱动全彩色四分之一显示绘图阵列(QVGA)有机发光显示器。

2000年,Motorola公司推出了有机显示屏手机。

2002年,Toshiba公司推出了17英寸的全彩色显示器。

清华大学与北京维信诺公司共同开发出国内首款多色OLED手机模块。

2003年,台湾奇美电子公司与IBM合作推出加英寸的OELD显示器。

2004年5月,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研制成功的40英寸大屏幕OLED显示器以全彩、超薄、动态影像显示流畅的特点成为OELD显示市场上最大的亮点。

2006年,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的子公司SeoulOptodeviceCo.Lid.以控股方式与美国SensorElectronicTechnology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的世界唯一的短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UVEL D)产品已开始量产。

电致发光及原理

电致发光及原理

电致发光及原理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是物质在一定的电场作用下被相应的电能所激发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电致发光EL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

早在20世纪初虞瑟福就发现了SiC晶体在电场作用下的发光。

电致发光作为一种平面光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爱好。

人们企图实现照明光源从点光源、线光源到面光源的革命。

自从无机发光板硫化锌和磷砷化镓化合物发明以来电致发光已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尽管粉末电致发光现象早在1937年就被发现但直到50年代将硫化锌和有机介质涂敷在透明导电玻璃上再做上第二电极加上交流电压才实现稳定的电致发光。

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性能更为优良的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工艺更简单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1.电致发光材料从发光材料角度可将电致发光分为无机电致发光和有机电致发光。

无机电致发光材料一般为等半导体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依占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小分子和高分子两大类。

小分子OLED材料以有机染料或颜料为发光材料高分子OLED材料以共轭或者非共轭高分子聚合物为发光材料典型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为PPV及其衍生物。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依据在OLED器件中的功能及器件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空穴注进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进层EIL等材料。

其中有些发光材料本身具有空穴传输层或者电子传输层的功能这样的发光材料也通常被称为主发光体发光材料层中少量掺杂的有机荧光或者磷光染料可以接受来自主发光体的能量转移和经过载流子捕捉carriertrap的机制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样的掺杂发光材料通常也称为客发光体或者掺杂发光体英文用Dopant表示。

从发光原理角度电致发光可以分为高场电致发光和低场电致发光。

2.电致发光的原理和器件结构从发光原理电致发光可以分为高场电致发光和低场电致发光。

高场电致发光是一种体内发光效应。

发光材料是一种半导体化合物掺杂适当的杂质引进发光中心或形成某种介电状态。

影响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1]

影响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1]

影响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Ξ卞祖强,黄春辉3(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摘要:在综述稀土铕和铽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稀土材料本身,探讨了影响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一些主要问题,指出一个优异的稀土电致发光材料应兼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效率、热稳定性和成膜性以及载流子传输性能。

关键词:光致发光;电致发光;稀土配合物中图分类号:O614.33;O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343(2004)01-0007-10 自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1]发表了低压启动的高效高亮度的小分子有机薄膜双层结构的电致发光(EL)器件以来,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引起了世界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 EL器件被普遍认为能同时兼有低能耗、广视角、大面积的平板显示技术。

历经十几年的研究,以平板显示为主要目标之一的有机电致发光已经基本步入工业化阶段,用红、绿、蓝三基色为基础的普通有机/聚合物彩色显示也已做出了实用样机,并有少量商品化显示屏幕问世[2~3]。

但是,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发光谱带宽(半峰宽50~100 nm),影响发光的单色性,不能很好满足实际显示对色纯度的要求,严重地制约着有机电致发光的商品化进程。

稀土元素的显著特点是大多数稀土离子含有未充满的4f电子,且4f电子处于原子结构的内层,受到外层5s,5p电子对外场的屏蔽,因此其配位场效应较小。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属于受配体微扰的中心离子发光,其发光波长取决于金属离子,发光峰为尖锐的窄谱带,是彩色平板显示器中高色纯的理想发光材料。

而且,由于在稀土配合物中配体受激激发后的单重激发态,能够经过系间窜越到达激发三重态,再由激发三重态将能量传递给中心金属离子,使中心离子激发产生荧光。

所以,稀土离子发光既可利用配体的激发三重态能量,又可利用激发单重态的能量,其理论发光效率高达100%(一般有机荧光材料仅利用了激发单重态能量,理论上最大发光效率为25%)。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能源资源存在使用寿命短、环境污染等问题,迫使人们转向寻找新型的清洁能源,太阳能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而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展开讨论,探究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

有机半导体材料是一类由碳、氢、氮、氧等元素组成的高分子材料,具备导电性能。

与传统的硅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越的柔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具备较大的潜力。

首先,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光吸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可以通过调整来实现在特定波段的吸收,因此可以实现对太阳光谱的高效吸收。

此外,与硅基太阳能电池不同,有机半导体材料可以灵活地制备成薄膜形式,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光吸收量,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其次,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载流子输运方面具有优异的特性。

由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较为复杂,其中电子和空穴在载流子输运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散射中心,因此在载流子输运过程中阻碍较大。

然而,研究者们通过改进分子结构,提高了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在更低的电场下实现了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此外,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和易加工成型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半导体材料可以在低成本、大面积和柔性可弯曲的基板上制备,因此可以在窗户、建筑物表面等多种场景中进行应用。

此外,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可以进行功能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然而,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空气、湿气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复杂,光(电)激发态的自旋、荷电分布相互作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电致发光及其器件

电致发光及其器件

电致发光的历史: 无机电致发光: 1936年:基于ZnS构造了第一个粉末电致发光磷光体(phosphor);并制 造了第一个有效的掺Mn的ZnS薄膜电致发光显示装置(ELD)。
人们曾经将这种ELD和光导膜结合,用于光放大器和x射线增强器, 1960年在日本曾用于电视成像。 196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明第一个无机半导体GaAsP的商 品化光发射二极管(LED)。 在无机电致发光化合物中,目前主要的方向是发展掺杂稀土元素的 多色显示材料。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视频器件、音响设备和测控仪 器中,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一步考虑LS耦合后还可以得到按光谱支项 2S+1LJ 表示的更细微的能级分 裂。其能级高低的规律是:当L、S都相同时,对于小于半充满f的电子组态, J值越小的电子组态越稳定;对于大于半充满的电子组态,则J值越大的越 稳定。前图中用光谱支项2S+1LJ(因能级太密,在图中用(2S十1)LJ表示)所标 识的各个Re3+多重态能级图,反映了这些规律,其中谱项的宽度大致表示 不同能级在晶体场中的分裂程度。
3、稀土离子的激发机理 稀土的发光有直接激发和间接激发两种机理。 直接激发机理: 由于热载流子(一般是动能约2一10eV的电子)和掺杂的稀土离子直接相互 作用而使稀土离子的4f(5d)电子激发到激发态。 一般认为,在电致发光中主要是热载流子在绝缘体和金属界面处与掺杂稀 土离子发生电子碰撞而发生激发。这种碰撞激发可以看做热载流子与稀土 离子的非弹性碰撞。 间接激发机理: 在光致发光中十分重要。间接激发是一个多步骤 过程。首先,光子激发一个并不发光的中心(即光 敏剂S,这时相当于给体D),再由该中心通过能量 传递而激发稀土离子(受体A)。右图表示了这样一 种通过激发的给体—受体对(DAP)进行能量传递而 激发稀土离子的过程。 在这种间接过程中,速率限制性步骤一般是从光敏剂激发态到稀土离子的 能量传递过程。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开题报告范文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而有机半导体器件以其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取材广泛、体积轻巧等显著特点^正在成为信息时代中越来越受瞩目的焦点,因此,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在信息领域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相关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研究热潮,目前备受广泛关注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包括: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thin,filmtransistors,OTFTs)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OLEDs)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存储取绝益寺。

研究有机半导体最早是在1954年,日本科学家赤松、井口等人发现掺a的芳香族碳水化合物的薄膜中能产生电流,导电率为O.lS/cm,于是首次提出了有机半导体这一概念,从此开辟了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领域。

但是由于材料的迁移率最初很低,使其实用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近十年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它这一新的研究热点,最初是用存机小分子作为功能层的场效应器件和电致发光器件,并取得了令人激动的结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工业界的兴趣,因此投入大量资金。

在此研究中,从有机小分子到聚合物材料,不断发现或合成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功能和应用方面展现了更多结果和更多可能性:工作电压变的更低,迁移率变的更高,制作方式更加灵活简单,发光器件和激光器件具有更高效率。

随着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多种多样的器件构建和制备方式也不断出现目前,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迁移率和开/关电压比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乎接近可以选择性应用的程度。

对有机半导体薄膜器件的研究世界上比较出色的实验室有:贝尔实验室(BellLaboratories,LuncentTechnologies);IBMT.J.WatsonResearchCenter(在有机半导体薄膜的生长机制和器件新工艺方面较为出色);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光电子学组(R.H.Friends领导的小组在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研究和新工艺方面有很多出色的工作);美国宾州大学电子工程系薄膜器件中心(T.N.Jacksoii领导的该组在器件性能提高方面较为出色,有机半导体器件中场效应迁移率最高的数值就是由他们报道的。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罗志勇20042401143摘要:发光材料种类繁多,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现象。

本文通过按照不同的发光机理,将现在常见的发光物质进行分类,并介绍他们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发光材料发光机理进展1.前言物质的发光可由多种外界作用引起,如电磁辐射作用、电场或电流的作用、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等。

根据不同的发光原因,可以将发光材料分为光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化学发光材料等等。

发光材料涉及了无机和有机功能材料和固、液、气三种聚集状态,所以又可以将发光材料分为无机固体发光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等等。

现在人们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光致发光材料、有机偏振发光材料、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等等。

不同的发光材料可以应用于各种光源、显示器等现代显示技术之中。

2.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2.1光致发光材料发光机理光致发光材料是指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材料分子中基态电子(主要是π电子和f、d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电子从高能态回到激发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来,达到发光的目的。

这种发光材料称为荧光材料,大部分的稀土发光材料均以这种方式发光,原因是稀土元素基本都具有f电子,并且f电子的跃迁方式多样,因此稀土元素是一个丰富的发光材料宝库。

2.2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电致发光是在直流或交流电场的作用下,依靠电流和电场的激发使材料发光的现象,也称场致发光。

电致发光的机理有本征式和注入式两种。

本征式场致发光是用交变电场激励物质,使产生正空穴和电子。

当电场反向时,那些因碰撞离化而被激发的电子,又与空穴复合而发光。

注入式场致发光是指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接触时,在界面上形成p-n结。

由于电子和空穴的扩散作用,在p-n结接触面的两侧形成空间电荷区,形成一个势垒,阻碍电子和空穴的扩散。

n区电子要到达p区,必须越过势垒;反之亦然。

当对p-n结施加电压时会使势垒降低。

半导体 光催化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半导体 光催化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光电化学性质使得其具有光催化活性,可以促进光催化反应的进行。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化和环境净化方法备受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特性、光催化反应原理以及其在环境净化、水分解、CO2还原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系统地介绍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机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简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说明各个部分的内容和主题。

在这篇关于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文章中,文章结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光催化反应的原理以及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感想和建议。

通过这样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特性、光催化反应原理以及现有应用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也旨在引起更多科研工作者和工业界的关注,共同推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技术的进步,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正文2.1 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半导体材料是一种具有特定电子结构和导电性质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1. 带隙能量: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宽的禁带带隙能量,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这使得半导体材料在受到光照激发后可以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参与光催化反应。

2. 电导率可控: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杂质浓度或施加外加电场进行调控。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介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简介
空穴注入层通常由宽带隙半导体材料 组成,如二氧化硅(SiO2)或氮化硅 (Si3N4),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将 正电荷注入到空穴传输层中。
空穴传输层
总结词
空穴传输层负责传输空穴到发光层。
详细描述
空穴传输层通常由有机材料组成,如多苯基小分子或聚合物,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能够有效地将空 穴传输到发光层。
度的显示效果。
THANK YOU
多色与高分辨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进展
多色与高分辨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未 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研究进展主 要集中在彩色显示和高分辨率显示两个
方面。
在彩色显示方面,研究者通过合成不同 颜色的发光材料和精细的掺杂技术,实
现全色显示和多色动态显示。
在高分辨率显示方面,研究者采用高精 度印刷和纳米光刻技术,制备高分辨率 的像素电极和功能层,从而实现高清晰
照明应用
总结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高效、环保、可弯曲 等优点,在照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高,能够实现 高效照明,同时其环保无汞的特性符合绿色 照明的趋势。此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可 以制成柔性照明产品,如柔性灯带、可折叠 灯具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生物成像与传感应用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发光寿命较长, 且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因此在有机 电致发光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
显示应用
总结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显示领域具有高对 比度、宽色域、低能耗等优势,被广泛 应用于电视、显示器、广告牌等显示设 备。
VS
详细描述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电流激发有机材料 ,产生可见光,具有自发光的特性,无需 背光源,因此可以实现高对比度和宽色域 的显示效果。同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 能耗较低,能够降低显示设备的运行成本 和维护成本。

第二章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第⼆章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第⼆章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均为共轭有机分⼦,依据休克尔分⼦轨道理论(HMO ),并结合半导体理论中的能带理论,可将有机共轭分⼦中的最⾼分⼦占有轨道HOMO 类⽐为能带理论中的价带顶,最低空轨道LUMO 为导带底,这样就可以⽤半导体理论模型对有机电致发光进⾏理论研究。

有机电致发光和⽆机电致发光相似,属于载流⼦双注⼊型发光器件,所以⼜称为有机发光⼆极管,其发光机理⼀般认为是:在外界电压驱动下,从阴极注⼊的电⼦与从阳极注⼊的空⽳在有机层中形成激⼦,并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物质的分⼦,使其受到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受激分⼦从基态回到基态时辐射跃迁⽽产⽣发光。

具体发光过程可分以下⼏个阶段:(1) 载流⼦的注⼊: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空⽳和电⼦分别从阳极和阴极向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注⼊,即空⽳向空⽳传输层的HOMO 能级(相当于半导体的价带)注⼊,⽽电⼦向电⼦传输层LUMO 能级(相当于半导体的导带)注⼊。

电⼦的注⼊机理⽐较复杂,可分为电场增强热电⼦发射;场致发射,其过程是在强电场作⽤下,电⼦通过势垒从⾦属⾄半导体的量⼦⼒学隧穿。

在低温时,⼤多数电⼦是在⾦属的费⽶能级上隧穿势垒的,这形成场致发射(F 发射),在中等温度时,⼤多数电⼦是在能级Em (⾼于⾦属的费⽶能级)上隧穿势垒的,这形成所谓的热电⼦场致发射或热助场致发射(T-F 发射),在极⾼温度时,主要贡献是热电⼦发射;隧穿发射,如果绝缘体⾜够薄或者含有⼤量的缺陷,或者两者兼有,则电⼦可直接从电极注⼊到有机层。

(2) 载流⼦的迁移:载流⼦在有机分⼦薄膜中的迁移被认为是跳跃运动和隧穿运动[9,10],并认为这两种运动是在能带中进⾏的。

当载流⼦⼀旦从两极注⼊到有机分⼦中,有机分⼦就处在离⼦基(A +、A -)状态,(见下图)并与相邻的分⼦通过传递的⽅式向对⾯电极运动。

此种跳跃运动是靠电⼦云的重叠来实现的,从化学的⾓度来说,就是相邻的分⼦通过氧化-还原⽅式使载流⼦运动。

OLED器件结构与发光机理解读

OLED器件结构与发光机理解读

OLED器件结构与发光机理解读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致发光的现象。

OLED器件具有以下结构:有机发光层、阳极、阴极和电荷传输层。

OLED器件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多层有机材料和金属电极构成。

在这些层的相互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发光层中复合,生成光子而发光。

阳极(正极)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的,通常使用氧化铟锡(ITO)薄膜;阴极(负极)则是由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铝(Al)或钙(Ca)。

电荷传输层(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作用是传输电子和空穴至发光层。

OLED器件中最重要的是有机发光层,它是由有机半导体材料构成的。

有机半导体分为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两种。

在有机发光层中,电荷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分别由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载流。

当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内相遇时,通过复合过程会释放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过程很特殊,充满了奇妙的物理现象,被称作电致发光。

OLED器件的发光机理可用头肩模型(TADF)来解释。

头肩模型认为,在有机发光层中存在一些分子能级相近的激发态能级与基态能级之间的跃迁。

这种能级跃迁发生时,光子会以电致发光的方式释放出来。

头肩模型解释了头肩效应的产生原因和机制,也为OLED器件的设计和性能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OLED器件的发光机理还可以通过能带理论来解释。

有机半导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了空穴和电子输运层及其价带和导带。

空穴在阳极处注入,电子在阴极处注入,经发光层的输运而相遇发生复合,导致释放出光子。

不同有机发光材料的能带结构不同,所以对应的电致发光机理也有所不同。

总之,OLED器件的结构与发光机理解读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有机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复合,释放出光子产生发光现象。

通过头肩模型和能带理论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致发光产生的机制,这为OLED器件的设计和性能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OLEDs磁效应的理论研究进展

OLEDs磁效应的理论研究进展

OLEDs磁效应的理论研究进展姜文龙;吕继峰;高永慧;由中奇;孙继芳;路莹;侯雪怡;王双;贾萍【摘要】文章讨论了OLEDs磁效应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OLEDs磁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了这些模型的理论意义.【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OLEDs;磁效应;研究进展【作者】姜文龙;吕继峰;高永慧;由中奇;孙继芳;路莹;侯雪怡;王双;贾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831 OLEDs磁效应的发展现状有机自旋电子学(Organic Spintronics)是自旋电子学与有机半导体相结合的交叉学科[1].微电子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载流子的输运特性.传统的微电子学不会考虑电子的自旋,它的输运受电场控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半导体的组件已经逐渐减小到纳米级,许多宏观特性将会丧失,这时就需要考虑到电子的自旋.自旋电子学主要通过研究电子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自旋弛豫及相关的性质应用等来研究电子的行为变化.最近,受电子自旋效应的影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磁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磁效应是指在不含任何磁性功能层的OLED中,其电流或发光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发生改变.器件的电致发光随磁场的变化,称为磁电致发光效应(magneto-electroluminescene,MEL);器件的电流随磁场的变化,称为磁电导效应(magneto-conductance,MC),亦称为有机磁电阻效应(organic magnetoresistance,OMR).由于薄膜器件的磁效应灵敏度较高,室温条件下它的绝对值也比较大,因此研究薄膜器件的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1].薄膜器件磁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R.E Merrifield等人[2-3]研究了磁场对有机晶体光致发光的影响,为了解释实验现象,提出了基于三线态激子行为的理论模型,但由于当时发现的磁效应比较弱,而且需要较强的磁场来驱动,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后,Frankevic等人[4]发现蒽等材料的光电导率随磁场的变化而变化.2003年,Kalinowski等人[5]在结构为ITO/TPD:PC/Alq3/Ca/Al的器件中发现,磁电致发光达到5%,磁电导达到3%,从而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2004年,Kalinowski等人[6]制备了基于磷光铱配合物(Ir(ppy)3)和铂配合物(PtOEP)的磷光掺杂器件,当磁场为500 mT时,器件的磷光效率分别增加了6%和2%,他们认为磁场调节超精细耦合作用,使磷光效率增强.2006年,Odaka等人[7]制备了结构为ITO/α-NPD/LiF/Alq3/LiF/Al的器件,发现在室温下,当外加磁场为500Oe时,电致发光(EL)的变化率最大有8%的增加,且达到饱和.2007年,Hu等人[8]在MEHPPV薄膜中掺杂CoFe纳米粒子制备的ITO/MEHPPV:CoFe/Al的器件中发现,当掺杂浓度为0.1%时,磁场使器件的发光量子效率提高了5%.2008年,Wohlgenannt等人[9]制备了结构为PEDOT/Alq3/Ca的器件,发现室温下电致发光磁场效应的绝对值达到了56%,已经突破了激子模型的理论值,且磁电导在室温下也达到27%.2009年,Xin等人[10]发现,MEL随偏压的增加,在7 V左右将出现由正到负的转变;他们认为MEL的产生同样来自于磁场对二次载流子自旋相干性的干涉作用.2010年,张勇等人[11]制备了结构为ITO/CuPc/NPB/Alq3/LiF/Al的器件,并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了恒流偏置下电致发光随磁场的变化,结果发现器件的电致发光分为瞬时荧光和延迟荧光,两者均受到磁场的影响,但与磁场的关系不同.同年,阚敏等人[12]在结构为ITO/NPB/Alq3:DCM/Alq3/LiF/Al的器件中发现,它发光随磁场的增加迅速增加,50 mT时达到最大,之后随磁场的增加逐渐减弱,且掺杂浓度越高、外加偏压越大,高场减弱越明显.当前,虽然各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磁场效应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实验现象的内容来看,磁场效应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例如,磁场效应可分为低场部分和高场部分[12],有机磁电阻可正可负[13],磁电致发光可正可负[10]等;从研究机理的角度来看,有激子—电荷反应模型[14]、双极化子模型[15]、二次载流子模型[16]、超精细耦合作用模型[5]、三线态—三线态激子相互淬灭模型[2]等,这些模型多少能解释部分的实验现象,对于大部分的实验现象还没有合理的说明,只是一些推测.因此,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来探索规律和建立理论模型,从而完善有机半导体的理论体制,推动有机自旋电子学的发展.2 OLEDs磁效应的理论模型2.1 电子—空穴对模型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从阴极注入的电子和阳极注入的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相互靠近,电子和空穴分别与周围的晶格相互作用而形成极化子.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因为库仑相互作用,极化子之间将形成极化子对.极化子对包括单线态极化子对(PP)1和三线态极化子对(PP)3.在基态时,按照Pauli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存在两个电子,并且它们是自旋反相的;在激发态时,两个电子位于两个不同的轨道,如果两个电子自旋反相,那么称其处于单线态,自旋量子数之和为0(2S+1→1);当两个电子自旋同相时,分子处于三线态,此时的自旋量子数之和为3(2S+1→3).当极化子对中电子与空穴之间距离发生进一步减小时,就形成了处于激发态的激子.单线态激子可发生非辐射衰减,也可通过辐射衰减发射荧光,三线态激子不可发射光子.超精细耦合作用使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通过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相互转化,而转化方向取决于单线态极化子对和三线态极化子对分别演化成激子的相对速率.通常,有机半导体器件中ISC的转化速率远大于极化子对形化成激子的速率[17].外加磁场对单线态激子无影响,但会使三线态激子发生塞曼分裂,形成和解除了和与(PP)1间的简并,此时超精细耦合作用减弱[18],抑制了单线态激子到三线态激子的转化,改变了器件中单线态和三线态的数量.由于激子中电子和空穴的距离较近,交换能量较强,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能级间隔较大,即使施加较大的磁场,也不能使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能级发生重叠,所以超精细耦合作用使单线态激子转化成三线态激子的过程非常艰难,通常认为在一般磁场作用下,激子间的ISC与磁场无关[19].三线态激子之间除了系间窜越之外,还存在着相互淬灭作用(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当两个三线态激子相互作用后,通常变为激发态的单线态激子和基态的单线态激子,在这种三线态间的相互淬灭作用中会产生荧光.Wittmer等人[20]认为磁场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比较微弱.2.2 激子—电荷反应模型在荧光器件中,发光主要来自单线态激子的辐射退激过程,所以它的磁效应与单线态激子的浓度有关.Desai等人[21]认为,三线态激子是引起OLEDs磁效应的关键因素.虽然荧光器件中三线态激子的辐射退激过程是自旋禁阻的,但由于三线态的激子寿命和扩散距离远大于单线态激子,所以参与激子—电荷反应模型主要是三线态激子.三线态激子还会和自由载流子发生反应[3],形成一个短暂的激子—电荷结合态.结合态可能分解,造成自由载流子和激子的散射;也可能反应,使三线态激子分解为自由载流子.外加磁场能够抑制结合态的反应速率[16],也能抑制结合态的产生[3,20],从而引起磁效应.Hu等人[16]认为当注入的电子和空穴数量严重不平衡时,器件中会存在大量剩余载流子,这时自由电荷和三线态激子的反应占主导地位.激子—电荷发生反应的结果就是三线态激子解离为自由电荷,而外加磁场会抑制这个反应的过程.2.3 双极化子模型Xiong等人[11]认为在有机材料中,电子和空穴都能够引起材料的介电极化.介电极化可看作是束缚载流子的陷阱,我们将这种处于束缚态的载流子当作准粒子,称为极化子;而同种极化子形成的准粒子称为双极化子,如电子—电子双极化子或空穴—空穴双极化子.通常,有机半导体材料中存在大量的电荷陷阱,而这些电荷陷阱可以辅助极化子克服相互间的库仑排斥,对于双极化子的形成是有好处的.双极化子模型建立在双极化子形成过程的基础之上.通常,我们认为单极化子的迁移率远高于双极化子.因为迁移率是指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快慢,运动得愈快,迁移率愈大,而迁移率大,对电流的贡献也增加.外加磁场影响单极化子和双极化子的相互转化,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磁效应.目前,双极化子模型仍然存在一些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像是双极化子的形成机制是借助于共同的分子形变还是借助于深能级电荷陷阱等.进一步研究极化子和双极化子的性质,会大大拓展人们对有机半导体材料中载流子输运性质的认识,也有利于正确解释OLEDs磁效应的产生机制.2.4 二次载流子模型Hu等人[16]在实验中发现,OLEDs中电子和空穴的注入由平衡态转为非平衡态时,MEL由正值转变为负值.他们认为在载流子非平衡态注入下,器件内三线态激子和载流子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大量二次载流子,二次载流子在库仑作用下进行自旋重组.外加磁场影响二次载流子和空穴的自旋相干性,促进单线态激子向三线态激子的转化.但磁场如何影响载流子的自旋相干性,还需进一步研究.2.5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电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必然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若把电子看成静止的,就会发现电场是运动的,而运动的电场会产生磁场,这时磁场其中E为电场强度,v为电子的运动速度.这个磁场对电子的自旋的作用称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Spin-Orbit Coupling),它是研究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中至关重要的相互作用之一.所谓的Rashba自旋—轨道耦合是其重要形式的一种,其哈密顿量为(1)表达式中的p是电子的动量,z是电场方向的单位矢量,kso是参数,它和原子序数的4次幂成正比.由于有机材料主要由C、H等轻元素构成,所以它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较弱,这是自旋电子学中区别有机半导体和无机半导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当有机材料中掺杂重金属原子时,就会增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Mermer 等人[22]对含铂的聚合物与不含铂的聚合物测试时,发现两者的OMR效应非常接近,他们认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OMR效应的影响十分微弱.Rolfe等人[23]也认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比率没有影响,对OMR 效应几乎无影响.2.6 超精细耦合作用原子核有一定的大小,不可看作质点,其自身电荷有一个电四极矩的分布,还有磁矩和自旋角动量,而这些量都会对电子的运动造成影响,使电子光谱发生分裂.由于分裂的程度小于精细结构,故称为超精细耦合作用,其表达式为Hhyperfine=α∑si·Ii(2)α是相互作用强度,si是电子自旋,Ii是核自旋角动量.原子核受到超精细耦合作用后,它的能级位置发生微小移动,简并部分或全部消除,形成超精细结构.一般来说,超精细耦合作用引起的能级分裂,比原子的精细结构要小三个数量级.虽然超精细相互作用很弱,但它可反映出原子核周围环境的变化.超精细耦合作用是OMR效应的主要原理之一,它的磁场量级大约在50 mT左右,而有很多实验表明当外加磁场B超过50 mT时OMR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饱和.2.7 塞曼效应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把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中,原来的一条光谱线可以分裂为几条偏振的谱线,分裂的条数也随能级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现象的发现使塞曼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不同自旋取向的载流子在磁场下能量发生劈裂,称为塞曼效应,其表达式为(3)g为朗德因子,μB为玻尔磁子,μB=5.796×10-5 V/T,s为电子自旋.载流子在传输或碰撞的过程中,自旋简并消除的载流子的行为是不同的,它会改变器件的性能而产生磁效应.由于根据得到有关能级的数据,可计算原子总角动量量子数和朗德因子g的数值,因此至今它仍然是研究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也是继法拉第效应和克尔效应之后又一项反映光的电磁特性的效应.由于进一步涉及了光的辐射机理,因此人们将其视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除此之外,在磁场中运动的电子还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这与电子的电荷有关.在磁场较弱的情况下,载流子的能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它的动量可能会改变.所以在量子力学描述下,该相互作用通过动量来体现,即其中A=×B为磁矢势.3 结论上述这些模型只能对部分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说明,而且这些理论没有达到合理的统一,有的只是一些猜测.为了认清有机自旋电子学中电子的一系列行为,必须综合以上种种实验结果,进行中和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OLEDs磁效应.它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拓展有机半导体载流子的输运性质、激发态间作用机理的认识,对有机自旋电子学理论与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Naber WJM,Faez S,Van der Wiel anic spintronics[J].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2007,40(12):205~228.[2]Merrifield RE.Theory of magnetic fields effects on the mutual annihilation of triplet excitons[J].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68,48:4318~4319.[3]Ern V,Merrifield RE.Magnetic field effect on triplet exciton quenching organiccrystals[J].Physics Review Letters,1968,21(9):609~611.[4]Frankevich E,Zakhidov A,Yoshino K,et al.Photoconductivity of poly(2,5-diheptyloxy-p-phenylene vinylene) in the air atmosphere:Magnetic-field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charge carriers[J].Physics Review B,1996,53(8):4498~4508.[5]Kalinowski J,Cocchi M,Virgili DP,et al.Magnetic field effects on emission and current in Alq3-based lectroluminescent diodes[J].Chemical Physics Letters,2003,380:710~715.[6]Kalinowski J,Cocchi M,Virgili D,et al.Magnetic field effects on organic electrophosphorescence[J].Physical Review B,2004,70(20):205303~205307.[7]Odaka H,Okimoto Y,Yamada T,et al.Control of magnetic-field effect on electroluminescence in Alq3-bas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6,88(12):123501~123501.[8]Wu Y,Hu B.Metal electrode effects on spin-orbital coupling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6,89(20):203510-1~3.[9]Nguyen TD,Sheng Y,Rybicki J,et al.Magnetic field-effects in bipolar,almost hole-onlyand almost electron-only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devices[J].Physics ReviewB,2008,77(23):235209-1~5.[10]Xin L,Li C,Li F,et al.Inversion of magnetic field effects on electrical curr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in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based light-emittingdiod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9,95(12):123306-1~3.[11]张勇,刘荣,雷衍连,等.基于Alq3 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瞬时荧光与延迟荧光[J].中国科学,2010,40(4):416~424.[12]阚敏,陈平,曹绍谦,等.三重态激子在不同荧光染料掺杂体系中的湮灭过程[J].中国科学,2010,55(14):1358~1364.[13]张勇,张巧明,刘亚莉,等.Alq3 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正负磁电导转变[J].中国科学,2011,56(18):1425~1430.[14]Desai P,Shakya P,Kreouzis T,et al.The role of magnetic fields on the transport and efficiency of aluminum tris(8-hydroxyquinoline) bas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s[J].Journal Applied Physics,2007,102(7):073710~073710.[15]Bobbert PA,Nguyen TD,Van Oost,et al.Bipolaron mechanism for organic magnetoresistnce[J].Physics Review Letters,2007,99(21):216901-1~4.[16]Hu B,Wu Y.Tuning magnetoresistance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s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J].Nature Materials,2007,6(12):985~991.[17]Steiner UE,Ulrich T.Magnetic field effects in chemical kinetics and related phenomena[J].Chemical Review,1989,89:51~147.[18]Lei Y L,Zhang Y,Liu R,et al.Driving current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t magnetic-field modulated electroluminescence in Alq3-bas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J].Organic Electronics,2009,10(5):889~894.[19]Hu B,Yan L,Shao M.Magnetic field effect in 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J].Advanced Materials,2009,21:1500~1516.[20]Wittmer M,Zshokke-Granacher I.Exciton-charge carrier interactions in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of crystalline anthracene[J].The Journal of ChemicalPhysics,1975.63:4187~4194.[21]Desai P,Shakya P,Kreouzis T,et al.Magnetoresistance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of Alq3-based OLEDs[J].Physical Review B,2007,75(9):094423-1~5.[22]Mermer O,Veeraraghavan G,Francis T L,et rge magnetoresistance in nonmagnetic π-conjugated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devices[J].Physical Review B,2005,72(20):205202~205214.[23]Rolfe NJ,Heeney M,Wyatt PB,et al.Elucidating the role of hyperfine interactions on organic magnetoresistance using deuterated aluminium tris(8-hydroxyquinoline)[J].Physical Review B,2009,80:241201-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