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共118页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得应用及其意义免疫组化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得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得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与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得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得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与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与组织芯片)与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与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就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得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得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就是免疫组化中首选得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得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得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得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得修复液就是pH6、0得0、01 mol/L得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得染色方法根据标记物得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与组织化学法,后者就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得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得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一、病理外检中常用抗体标记上皮类标记AE1/AE3最常用,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与低、中分子量角蛋白反应,肝细胞为阴性,而胆管细胞阳性,用于确定肿瘤为上皮源性;CAM5、2胞浆阳性着色,细丝状,包含CK8 与CK18,主要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与腺上皮,正常鳞状上皮阴性,用于染小细胞癌、胸腺瘤与梭形细胞癌、肝细胞癌:AE1/AE3 CAM5、2 (+),用于乳腺外得Paget’s病;CK34BE胞浆阳性着色,鳞状上皮与鳞状细胞癌阳性,用于染前列腺得基底层细胞,鉴别浸润癌,染涎腺肿瘤得肌上皮,用于染Mallory小体;EMA细胞膜/细胞浆阳性着色,上皮标记得替代品,浆细胞阳性,很好得内对照,用于染滑膜肉瘤、大细胞分化不良性淋巴瘤、L&H 富于淋巴细胞得结节状何杰金、脑膜瘤EMA(+)AE1/AE3(–)、浆细胞瘤;CK7与CK20胞浆阳性着色,两者联合应用可鉴别很多种癌得原发部位,CK7 常常在胃肠道得癌为阴性,CK20 只有胃肠道癌与Merkel 细胞癌阳性。

【精编】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精编】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免疫 组化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 分析,减少人为误差。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标准化和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免疫组化操作指南和标准,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和可靠 性。
临床转化应用
加强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水 平。
多学科合作
加强病理学、肿瘤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合作,共同推动免疫组化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
总结词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乳腺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分子分型,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常见的乳腺 癌免疫组化指标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
肺癌免疫组化诊断
05
案例分析
乳腺癌免疫组化诊断案例
总结词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在 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 。这些标志物的表达状态对于乳腺癌的分类 、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ER和PR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对内分泌治疗 敏感,而HER2阳性则提示患者可能从靶向 治疗中受益。
总结词
肺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肺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对肺癌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有助于肺癌的分类、分期和预后评估。常 见的肺癌免疫组化指标包括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等。
结直肠癌免疫组化诊断
总结词
结直肠癌免疫组化诊断是利用免疫组织 化学技术对结直肠癌进行诊断的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中的应用共识

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中的应用共识

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许多妇女的生命威胁。

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系统紧密相关,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乳腺病理学中,免疫组织化学可以用于鉴定生物标志物、评估肿瘤的分子亚型、判断预后以及指导靶向治疗等方面。

目前,关于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学中的应用尚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本文旨在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学中的应用的共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学中的应用概况1. 乳腺癌标志物的鉴定免疫组织化学可以用于鉴定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等。

这对于确定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评估肿瘤的分子亚型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鉴定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如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型、三阴性型等。

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因此对肿瘤分子亚型的准确评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3. 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因素,如Ki-67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为临床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4. 指导靶向治疗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评估乳腺癌患者对于靶向治疗的应答情况,如HER2阳性患者对于Trastuzumab治疗的应答情况。

这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治疗效果。

三、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病理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方法标准尚不一致目前,关于乳腺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法标准尚不一致,不同的实验室和医院可能采用不同的操作流程和标准,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生物标志物的解释存在争议针对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解释存在争议,如在ER和PR的阳性定义标准、HER2的表达标准等方面。

这导致了不同实验室和医院对于生物标志物的诊断结果存在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扰。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He)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诊断肿瘤、肿瘤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

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必须熟悉各种抗体真阳性反应部位,实现实验室间免疫组化标准化,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发挥最大的辅助作用。

在病理诊断中,随着各种抗体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及越来越多的新型抗体的出现,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深入研究免疫组化原理和技术,并努力实现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

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而且能长期保存;石蜡切片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2.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抗体检测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bc1-2),be1-2阴性;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1-2的高表达,bc1-2阳性。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 5.腺管型 主要见于腺癌和具有腺癌样结
构的胚胎性肿瘤。上皮标记物多为胞浆 表达。胃肠低分化腺癌中有时HE很难鉴 别腺样结构,但用癌胚抗原、上皮膜抗 原或结肠癌相关抗原则容易显示出来。
• 6.腔缘型 阳性颗粒主要位于腺癌腔缘的
微绒毛处,沿腺管腔缘表面内衬一薄层 黄色颗粒,基底部多为阴性。结肠癌相 关抗原在胃肠腺癌、胆囊腺癌、乳腺癌 中常表现为这种类型;卵巢癌相关抗原 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亦是如此;肿瘤相关 粘液抗原在许多腺癌中也显示腔缘阳性。
片液中。
(五)某些抗体不着色 1.需要消化而没有消化。 2.封闭内源酶时使抗体活性下降。 3.切片在裱片或干燥时过热。 4.抗体过度稀释,一抗浓度小于二抗。 5.抗体过期或频繁冻融.
(六)内源性酶活性: H2O2 -甲醇封闭不恰当。 (七)脱片 1.切片无粘附试剂。 2.切片不干净。 3.冰冻切片:组织在贴片前已经充分固定。 (八)核轮廓模糊 1.切片已干燥(特别是冰冻切片)。 2.苏木素染液欠佳。
(二)部分区域背景着色 1.切片部分区域干燥。 2.显色反应物在封片介质中是可溶的,造成弥散。 (三)部分区域不着色 1.脱蜡不完全。 2.切片部分区域干燥。
(四)各种孵育结果所有抗体均不着色 1.H2O2终浓度不够或存放过久失效。 2.稀释液中有错误的正常血清(如猪抗兔酶
标抗体稀释液中有正常兔血清)。 3.显色反应物溶于脱水的酒精、二甲苯或封
4.免疫组化与HE切片诊断应以HE切片 诊断为准 当免疫组化诊断结果与HE切 片诊断不一致时,应再结合临床资料、X 线等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综合分析,不 能用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推翻HE切片诊断。
二、引起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原因
1.假阴性结果的原因主要是: (1)抗体已失活或浓度不当或抗体本身达不到应有的敏感度; (2)由于组织自溶,抗原扩散而导致抗原消失,特别在长期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PPT课件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PPT课件
活性,因此被用来发展为一种简便而迅 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即用SPA代替 PAP技术中的次级抗体,因SPA可与多种 动物的抗血清反应,而不需因不同种动 物而制备相应的第二抗体。SPA可以结合 大多数IgG分子,可以充当第一抗体和衍 生自不同种属的抗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桥 接物即SPA-过氧化物酶联法。同时由于 SPA与FC段的高亲和力可以减少非特异性 背景染色。
6
PAP法是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复合物, 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原 组成的可溶性复合物为五环状结构,3个分子辣根过 氧化物酶和二个抗体分子组成,极为稳定,比免疫 荧光法敏感100-1000倍,比酶桥法敏感20倍,其原理 是特异性初级抗体(一抗)的Fab段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在一抗与PAP复合物之间形成分子桥联, 此时一抗与PAP中的免疫球蛋必须是同一种属,以使 得衍生自其它种属的二抗,对一抗分子PAP中的FC段 及稳定成份都具有特异性。
3
1966年NakaNe和Averameas等建立了免疫酶标技术, 1970年seerNberger等人发展了一种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 物酶(PAP)技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杂交瘤制 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这些对于外科病理的发展是一个 重大的技术里程碑。随着辣根过氧化物酶代替荧光素 异硫氰酸盐,作为初级抗体的标记物,一种全新的信 号分子得到了应用,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中加入显色的 底物进行染色,产生一种能被普遍光镜所观察的稳定 显色反应。酶免疫组化法对于病理学家诊断肿瘤、对 其分类、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 人们对于各种疾病与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 理诊断与研究水平。
8
免疫酶学技术还包括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 酶(APA-AP)系统[2] 及葡萄糖氧化酶─抗葡萄糖氧化 酶(GAG)系统等,这些技术与PAP技术相似,只 不过是将碱性磷酸酶或葡萄糖氧化酶代替辣根过 氧化物酶而已,据称这两种技术可以减少背景染 色的干扰,因为相应的内源性酶在组织中分布有 限,尤其是APA -AP技术更适用于血液标本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价值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乳腺癌是乳腺组织恶性病变的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帮助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分子亚型,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

乳腺病理诊断中,往往需要鉴别良恶性肿瘤,尤其对于一些较难鉴别的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不同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肿瘤。

在乳腺纤维瘤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中,通过检测细胞角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骨架蛋白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对指导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相关标记物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

通过检测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53(抑癌基因突变)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随访。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患者的分子亚型和靶向分子的表达情况要求较高。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HER2、PD-L1等靶向分子的表达情况,帮助确定患者的分子亚型和靶向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标记物选择、试剂的品质、操作的标准化等,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标记物和检测方法,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应用潘华雄

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应用潘华雄

表达,但在 DCIS 通常阴性 ER 在良性病变中通常呈局灶性阳性表达,而在 低度DCIS 呈弥漫强阳性表达,提示为克隆(肿 瘤)性过程
四、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在腺管周围有基底或肌上皮细胞的器官,
此问题已能够解决,如乳腺、前列腺、涎 腺 在原位病变中,仍然有完整的基底或肌上 皮细胞围绕,虽然有时拉长或稀疏了,而 浸润性病变周围缺乏这些细胞
乳腺的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Actin、calponin 或 p63能清晰地显示乳 腺肌上皮细胞
硬化性腺病与小管癌的鉴别
小叶癌化的导管内癌/硬化性腺病还是真正的浸
润性癌?
下列情况除外: (1) 腺样囊性癌有丰富的肌上皮/基底细胞围绕 (2) 微腺管腺病是一种良性病变,缺乏肌上皮细胞
前列腺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
在某些淋巴瘤中,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提供
预后信息
高Ki67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的不良预后有关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者预后好于ALK-
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ZAP-70是与不良预后 有关的非突变Ig 基因的替代标记物
原发性系统性 ALCL的总体生存率
(Falini et al, 1999)
浆膜腔积液或活检:异常细胞 是癌细胞还是反应性间皮细胞?
浆膜腔积液或活检中的一些异常细胞很难确定
是癌细胞还是反应性间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
TTF-1:肺癌表达阳性
BerEP4 或 MOC-31:阳性倾向为癌 Calretinin:阳性倾向为间皮细胞
侵袭过程的证据
主要适用于滤泡性淋巴瘤和反应性滤泡增
达) MOC-31 TTF-1(肺源性腺癌)
六、肿瘤的预后判断:预后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3. 改善组织的透过性 原因:当待检抗原是存在细胞内或有膜
被、而抗体是大分子的时候,抗体 就很难通过细胞的质膜顺利达到接 触抗原。
办法:用净化剂(即表面活性剂三硝基甲 苯)TritonX-100溶解于PBS中,液 体浸洗组织切片或涂片。
第二部分
免疫组化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化临床应用的范围及意义
各1支;相应的吸嘴。 磨砂玻片; 空调1台; 恒温箱1台; pH计1台(PHS-25型)。
免疫组化室常用设备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
二、免疫酶标技术
20世纪70年代建立 80年代为发展高峰 90年代在国、内外病理科广泛应用
1.免疫酶标技术原理:
将抗原和抗体反应与酶的催化反应相结合 而建立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
对肿瘤临床有意义的主要有: c-erbB:肿瘤恶性度高→阳性率↑ c-myc:核内瘤蛋白,高表达预示促进肿瘤生 长、发展→ 易出现浸润、转移 p53:通常检测的为突变型,高表达→ 预后差。
组织脱水、浸蜡、包埋等) 缓冲液及有关试剂的配制 抗体的稀释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阻断 非特异性染色的消除 实验对照及结果的观察分析等。
基本过程(SP法)
1.切片脱蜡至水。 2.0.3%H2O2甲醇处理切片10-20分钟。 3.水洗。 4.抗原修复。 5.PBS洗3次,1分钟/次。 6.加入血清孵育10分钟。 7.摔去血清,加入一抗孵育30-60分钟。 8.PBS洗3次,每次2分钟。 9.加入二抗,孵育20分钟。
1.基本原理
维生素H(biotin,生物素)缺乏症:给动 物喂养大量卵蛋白,会导致动物出现维生 素H缺乏症,即蛋白质伤害。
卵蛋白(avidin)与生物素有极高的亲和力, 且具有与其它示踪物质(荧光素、铁蛋白、 过氧化酶等)相结合的能力。

免疫组化的应用

免疫组化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肿瘤的诊断、分类以及预后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准确性。

就文献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深入学习这一技术的原理有利于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更好的开展以及对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夯实基础。

IHC是组织化学的一种。

组织化学又可称为特殊染色,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或细胞的化学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特殊化学成分(如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脂类等),同时又能保存组织原有的形态改变,达到形态与代谢的结合。

IHC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种技术,由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结合而形成。

IHC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具有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的存在的特点。

IHC染色方法有很多,按标记物的性质可分为荧光法(荧光素标记)、酶法(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免疫金银和铁标记技术;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间接法;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标记的葡萄糖聚合物(labelled dextran polymer,LDP)法,以及亲和连接,如标记的链亲和素-生物素(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LSAB)法等,其中LSAB法和LDP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IHC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由于反应性增生与肿瘤性增生在B淋巴细胞增生的克隆性上有区别,反应性增生呈现单克隆性增生,而肿瘤性增生呈现多克隆性,我们可以通过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抗体来检测。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周期素(Cycling),核抗原(Ki-67)通过对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作者:王晓强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4期摘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对a1-抗胰蛋白酶(a1-AT)、突触泡蛋白(Sy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烯醇化酶(NSE)、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LMW)在肥大细胞癌、肺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癌组织中的表达。

其结果与肺癌细胞来自相同干细胞的假设相符。

此外,在对肺癌病理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能够发挥极为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病理学临床诊断肺癌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4-0-01在进行肺癌病理学分型与诊断的过程中,免疫学表型、癌细胞分化程度、肺癌組织发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对肺癌临床防治带来重要的支撑。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许多多的资料显示发生各种类型的肺癌组织,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源自于共同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来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之中。

细胞在出现癌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多向性的分化,进而产生多样化的细胞表型,这为肺癌病理形态学的分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镜进行细致的观察,细支气管肺泡癌逐渐分化为了大细胞癌,肺乳头状腺癌的柱状癌细胞对a1-抗胰蛋白酶(Alpha 1-antitrypsin,a1-A)进行表达等一系列的现象。

通过对相关医学报道的分析发现,上述现象和肺癌细胞的治疗、诊断、表型、分化和评估预后等各个方面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1.资料与标本收集吉林省卫生学院结合肺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准则,收集了其附属医院2013年、2015年、2016年(下半年)大细胞肺癌和肺腺癌2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3例(共50例),挑选出26例,每一例挑选癌组织蜡块2—3块,连续切片8—9张,准备对这些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作者:胡咏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19期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是临床病理诊断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肿瘤分类、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但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探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近年来由于具有准确、快速等诸多优点而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这项技术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是也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加强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肿瘤性质的判断:对B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采用免疫球蛋白(Ig)的轻链抗体进行检测能够区别肿瘤是属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

如果患者的肿块性质为滤泡反应性增生,则细胞凋亡蛋白(bcl-21不会表达在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中,而是呈现为bcl-2阴性;但是如果患者的肿块性质为滤泡性淋巴瘤,那么9/10以上的患者肿瘤性滤泡细胞中存在bel-2高表达的情况,并且bcl-2呈现为阳性;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能够通过周期素(cycl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核抗原(Ki-67)等来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能够对增生细胞的良恶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肿瘤分期的确定:肿瘤分期与患者是否出现血管侵袭、有无淋巴管以及是否浸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分期的确定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的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能够通过Ⅳ型胶原以及层粘连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对基膜的主要成分进行清晰的显示,从而能够对原位癌和浸润癌进行准确的区分,如果出现上皮性癌未突破基膜则可以判定为原位癌,如果突破基膜的情况则可以判定患者为浸润癌;除此之外,标记物第8因子相关蛋白、Anti-HAP40抗体、D2-40等能够对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清晰的显示,从而能够使肿瘤对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清晰地显示。

免疫组化(IHC)在妇产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ppt课件

免疫组化(IHC)在妇产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ppt课件

Calponin
钙调节蛋 白
平滑肌特异性蛋白 主要 用于标记平滑肌肿瘤,还 标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 肌上皮细胞,及乳腺病变 中的肌上皮细胞的分布。
项目成员
S-100 酸性钙结
合蛋白
神经组织来源标记,用于神经性肿瘤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Vimentin
波形蛋白
是正常间叶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的
特异性标记,也用于间皮瘤与腺癌鉴
抑制剂,与多种肿瘤有关,称为多 种肿瘤抑制剂。主要用于HPV感染 辅助诊断。在CIN中呈阳性表达,
1 而在正常宫颈、萎缩宫颈、移行上
皮化生、未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等非 肿瘤病变中表达阴性。p16用于高 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与低 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鉴 别诊断,前者90%P16呈弥漫强阳 性 ,后者阳性表达率低、呈散在局灶 弱阳性表达
TITL E
免疫组化(IHC)在妇产科 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DIAGNOSTIC IMMUNOHISTOCHEMISTRY
目录页
介绍免疫组化
方法学概念
1
免疫组化是什么
2 免疫组化在病理
诊断中的角色、 作 用和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3 4
免疫组化在妇产
科病理诊断的应 用、诊断及鉴别
5
诊断
•我们怎么利用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用于判定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原发部位
问题一
内膜和宫颈活检或诊刮标本中均有腺癌时, 需对其来源进行判定 就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宫颈原发腺癌常 ER、PR阴性,波形抗原(vimentin)阴性 ,癌胚糖蛋白抗原(CEA)阳性;而内膜原 发腺癌ER、PR阳性,vimentin阳性而CEA
别。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进展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是一种方法学,是用免疫学的方法把抗体标记上可见的颜色如荧光素、酶、某种金属等呈色物质,使抗体由不可见变为可见,来寻找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抗原,即组织细胞中的化学成分,所以也是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组织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从而达到诊断和研究疾病的目的。

近20年来,由于免疫组化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用。

1 免疫组化技术的进展1.1检测技术的进展自1941年Coons及其同事发表免疫荧光技术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1],嗣后免疫组化技术也逐步发展。

检测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敏感性的提高,以及特异性增强,即可使用较少的抗体检测出针对性的抗原,而又有极少或没有非特异背景呈色。

此外,整个免疫染色时间也更加缩短。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检测步骤有直接法走向间接法。

包括一般间接二步法、PAP法、ABC法、LAB-SA法,现在大家认为以LAB-SA法最为优越[2]。

目前曾有将多聚体氧化酶直接连接在第一抗体上,用直接法染色,敏感度也大大提高,但毕竟存在每一单个一抗都需酶标记以及对核抗原效果不好的缺陷。

1.1.2标记物有荧光素、酶、胶质金等。

近年来,新出现的荧光素具有荧光更强、封片后不易褪色的特点,或是与其他荧光素可用相似波长的滤光片组合以激发荧光,但颜色不同,更有效的进行双重染色。

在胶质金作为标记物方面,使用银加强剂,可使用较小的胶质金标记二抗,经银加强剂及显示棕黑色或黑色,大大增强了敏感性[3]。

在酶标记方面,则仍以辣根氧化酶及碱性磷酸酶为常用。

1.1.3标记技术近年来,由于生化技术的进步,免疫组化中个别试剂的质量也大有提高,包括二抗的亲和力,标记物的质量等,从而提高了检测系统的灵敏度。

例如,Zymed的LAB-SA系统,由于生物素标记二抗,酶标链霉亲生物素蛋白新技术的应用,使得Zymed第二代LAB-SA产品比第一代产品,在敏感度上提高了2-4倍,同样有非常清晰的背景染色。

病理学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教程

病理学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教程

病理学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教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特定的抗体与组织标本中的抗原相互作用,从而提供关于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的信息。

本文将为您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所需材料和试剂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之前,准备好以下材料和试剂是必要的:1. 抗体:选择特异性强、经过验证的一抗,可以有多种来源如商业供应商或自制。

2. 血液清晰剂:例如牛血清白蛋白(BSA)或牛血浆等。

3. 缓冲液:常用的有生理盐水、Tris缓冲液等。

4. 清洗液:例如磷酸盐缓冲液、Tween-20等。

5. 可可粉末或3,3'-二氨基联萘(DAB)显色底物。

6. 高质量的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和封片剂。

二、步骤以下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通用步骤:1. 组织样本准备:采集病理标本并固定在适当的组织固定剂中,如4%的中性缓冲甲醛。

确保标本大小适宜,以便于透明度好和抗体能够充分作用。

2. 标本处理:将固定的组织样本进行去水和石蜡包埋等处理。

3. 反应抗原修复:使用热蒸汽或酶解剂(例如胰蛋白酶)进行抗原修复以恢复抗原的活性。

根据不同抗原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

4. 抗体染色:将组织样本与目标抗体进行孵育。

将抗体稀释到推荐浓度中,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孵育。

5. 清洗:用缓冲液或PBS清洗标本,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6. 二抗处理:加入适用于一抗的二抗,例如抗IgG。

二抗通常与标记物(如酶或荧光染料)结合,以便于检测。

7. 清洗:再次用缓冲液或PBS清洗标本,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8. 显色:接下来加入可可粉末或DAB等显色底物,观察标本是否出现所需的显色反应。

9. 染色修复:在显色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执行染色修复以增强显色效果。

10. 去水和挂片:用梯度酒精进行去水,然后将样本挂片,以便于后续显微镜观察。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室安全: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到可能有害的试剂和组织样本。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118页PPT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118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在病理诊 断中的应用。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免疫组织化学和天狼猩红双重染色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和天狼猩红双重染色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和天狼猩红双重染色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4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84-02【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一种常规技术手段,在病理科疑难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单一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降低了病理诊断和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必要时进行免役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可以帮助确诊。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了免疫组织化学和天狼猩红双重染色方法,染色效果较为满意。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剂常规梯度脱蜡,脱水试剂,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

载玻片,盖玻片。

自行制备天狼猩红染色剂和酸化水。

1.2双重染色方法选择结肠癌组织,制备石蜡切片,60℃-65℃的烤箱中烘烤12小时以上。

使用前再次烘烤,将加热的组织切片直接进入二甲苯溶液脱蜡,乙醇梯度脱水,3%HO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专用微波炉进行抗原热修复,按SP法作免疫组化流程染色,DAB显色,显微镜下观察,蒸馏水终止染色,将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组织切片直接从终止的蒸馏水中取出,苏木素重染细胞核20分钟,盐酸酒精分化,流水返蓝约10分钟。

浸入苦味酸天狼猩红液1小时左右,染色时间的长短取决与试剂配置时间的长短和周围环境的湿度,此外,周围环境湿度高,染色时间也需要适当缩短,反之则需要适当延长。

此步染色时间的掌握比较重要,着色过浅也影响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实验结果。

然后入酸化水浸洗2次(时间不宜过长)滤纸吸净多余水份,梯度酒精脱水,无水酒精30分钟以上,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盖玻片使用1%盐酸酒精处理。

2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显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被染成棕黄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天狼猩红染液将I型胶原染色为粉红色,III型胶原为绿色,通过双重染色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肿瘤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形态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肿瘤细胞侵犯间叶组织,肿瘤细胞同胶原蛋白交互排列。

临床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

临床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

临床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准确的诊断是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关键。

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发展。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结合并形成可视化的反应产物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定位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并据此对组织的正常与异常状态进行判断。

在癌症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被应用于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分期以及预测预后等方面。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作用1. 确定肿瘤类型在癌症诊断中,确定肿瘤的类型对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来辅助确定肿瘤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ER、PR和HER2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区分乳腺癌的亚型,进而指导相应的治疗策略。

2. 预测预后及治疗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能力以及分子表型等指标,从而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

通过检测Ki-67、p53和Vimentin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对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3. 监测治疗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动态变化,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药治疗时,通过检测HER2标志物的表达变化,可以及时判断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以便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发展1. 技术改进与标准化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体和检测方法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操作步骤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对技术进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化。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研究摘要】伴随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免疫组织的化学以及众多分子的生物学应用,促使肿瘤的临床诊断技术有了长远进步。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肿瘤的临床诊断水平,而且也进一步客观反映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临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标准化应用问题、抗体不稳定性、非特异的染色问题等。

为了有效提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主要介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改进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肿瘤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097-02The Application of Immu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in Pathological Diagsis of Tumor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Abstract】Clinical diagsis of tumor has had a long-term progr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ell bi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 of immulogic tissue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widespread use of immu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in pathological diagsist on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linical diagsis of tumor effectively, but also reflec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inical operation of immuhistochemical techlogy objectively. These problems include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problems, antibody instability, andnspecific staining probl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mmu histochemical technique in pathological diagsis of tumor, this study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immuhistochemical technique in pathological diagsi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immu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tumo pathological diagsi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免疫组化)是临床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基本理论上开展的全新病理诊断技术,具有特异性强与灵敏度高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中,为肿瘤的治疗与预后提供重要指导性依据[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