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该写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该写什么?

按:这篇短文只针对教育学领域,请其他专业的读者自行判断其参考价值。

教育学是个尴尬的学科,这基本上是整个圈子的共识。这个学科所捣鼓出来的东西,无一例外要受到圈外人士的反复嘲讽和攻击。在教育界内部,来自教师的攻击就更不留情面了。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第一,教育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单独运作,后者不善,则前者也离恶不远;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头脑和意识,与邻近学科相较而言,它比医学飘渺,比心理学多变,又比哲学“真刀真枪”。总而言之,人人都关注它,人人都谈论它,但人人都能变换立场和视角,说别人的观点是狗屎,而又无从证伪。既然是这样,要你们这帮家伙做教育研究有什么用呢?你们说出过什么确凿的东西呢?你们能对真正的教育行为有什么助益呢?——教育学的尴尬正在于此。

所以,教育学的学位论文就成了一个大难题——究竟怎样算是好的题目啊?我离教育学专家还差得远,也不准备要做这个专家,但还是愿意系统谈谈我的观点:我旗帜鲜明地主张硕士学位论文专注于“发生了什么”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教育学的选题有哪些类型[1]。

第一类是讨论“发生了什么”(what)的问题。随便举几个宽泛的例子:某种新的研究性教学法对某校初二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什么影响?某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什么?某地某时曾经发生过的某个教育事件是什么,它和另外一件事情的关系又是什么?这类问题关注的是具象事实。

第二类是讨论“怎么做”(how)的问题。例如: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考改革应该怎样改?怎样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类问题关注的是实践操作。

第三类是讨论“为什么”(why)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小学要开设英语课?为什么道德教育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关系性?这类问题关注的是价值判断[2]。

熟悉教育理论的人能看出来,这其实是布列钦卡的元教育学体系。(没办法,尽管他的理论又晦涩又远非时髦,我还是推崇他,并固执地以为每一个教育学研究生都应该拜读他的著作。)“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即布列钦卡所说的“教育科学”,“怎么做”即他的“实践教育学”,“为什么”即他的“教育哲学”。

我从来不掩饰我对国内教育学界醉心于“为什么”问题的鄙视和失望。翻开教育学期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价值判断,它们全是思辨性质的论述,不需要事先证实,也没人能给它证伪。哎呀呀,这样做才是对的啊,哎呀呀,那样东西又很重要呀。关键是:谁还不知道这些哪?谁倒是来说说,究竟该怎么实现呢?——这下子没人作声了[3]。

那么,什么问题重要呢?当然是“怎么做”的问题。教育学归根结底是指向实践的学问:政策制定者盼着你为他们出谋划策,校长盼着你给他们指点迷津,父母盼着你帮他们

带好子女,教师更是盼着你让他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美好,让他们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他们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变得更加高亢。这或许便是为何,多数的论文在一番思辨或实证之后,总要来些“启示”,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的东西带不进实践中去。但是,改造实践,谈何容易?没有试点做得到吗?没有评估做得到吗?没有调整做得到吗?——归根结底,区区一介硕士生,没有名头、经费和人力,做得到吗?

因此,咱们只剩下“发生了什么”这一个问题了。这便是我的主张:硕士生应该研究“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深入一个高中课堂,去看看某个新的化学课程是怎样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映在具体的课堂形态里的;我们可以深入某类特定的家庭,去看看某个普遍的教育观念,是怎样体现在父母和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可以收集某个教育事件或某次教育改革的文献与数据,去钻研它是如何渐渐弥漫在整个教育系统里去的;我们还可以设计一套测量工具,去探索某类教师或学生对你感兴趣的某个话题或理念究竟有怎样的“本土认识”(local understanding)。当我们限定了问题的范围,对每一个相关的概念都做出了操作性定义的时候,这一类问题是可以得到答案的。更关键的是,这样的答案,将是未来的“怎么做”和“为什么”的基石。中国的教育弊病如此难解,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此艰辛,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论,我们教育研究者的责任在于:我们对“发生了什么”的理解太少、太浅、太不系统了。

教育学的同行们,当我们看到网上的不知啥人都可以口若悬河地谈论教育时,当身边的人质疑我们的学业和工作时,当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朝我们的领地步步逼近时,我们当然会生气、羞愧和失望,但千万别忘了,我们有自己的立足点:我们探索课堂里发生的事情。

——探索课堂里发生的事情,这乍看是一项令人气短的微末工作。但千万别忘了,没有“什么”,就永远别想有“怎样做”和“为什么”。就教育事业而言,只有收集与理解了千千万万个不同情境中的“什么”,才可能慢慢提炼出一些“怎样做”,才能够渐渐想明白“为什么”。

[1]不一定全面,更不一定正确,只是我此时此地的想法。这三类问题,算是一个比较经典和基本的分类。但在后来的研究界,对它的反思也不少。

[2]再举个例子,fateface前不久的一条广播里的讨论:让孩子学到东西,和让孩子开心,哪个更重要?这也属于一个价值判断的“为什么”问题(即下文所说的“教育哲学”的问题)。

[3]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这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只能留待以后另文探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