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解剖”原子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这节《解剖原子》的课程时,意图让小朋友们通过对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设计思路方面,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方式,让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小朋友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小朋友们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小朋友们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 让小朋友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原子的结构,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和质子、中子的性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模型、质子和中子的模型。

2. 学具:每个小朋友一份原子模型,一份质子和中子的模型。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小朋友们观察到原子的性质。

实验内容为:用一个磁铁靠近原子模型,观察到原子模型被磁铁吸引。

2. 讲解:向小朋友们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 实践: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操作,将质子和中子模型放入原子模型中,理解原子的结构。

4. 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小朋友们巩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练习内容为:请小朋友们画出一个原子的结构图。

活动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和质子、中子的性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们对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朋友对原子核的组成和质子、中子的性质还不够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小朋友们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请教,了解更多关于原子的知识,如原子的质量、电荷等。

下次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个小分享,让小朋友们互相交流所学的知识。

10.3解剖原子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0.3解剖原子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0.3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粒子的组成。

2.知道各种粒子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每种粒子的带电情况。

3.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模型及其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领会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想象、类比、论证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知道模型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方法的神奇魅力,培养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

【教学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原子的图片,经常用在科技图书的封面上以及科技宣传的海报和电子产品的宣传广告上。

那么什么是原子,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分子可以再分吗[阅读课本]P113“分子可以再分吗”[思考]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提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思考]分子很小,能不能继续分割呢?[提示]人们通过化学的方法,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为原子。

[思考]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原子构成相同吗?[提示]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

[思考]一个分子是由多少个原子组成的呢?[提示]大多数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多原子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有些分子是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单原子分子。

铁、铜、金、铂等大多数金属,它们的分子也就是原子。

探究点2把原子“切开”[阅读课本]P114把原子“切开”[思考]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提示]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从原子内部发出,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思考]电子有多大呢?[提示]电子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粒子,它的质量m e=9.11×10-31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半径小于10-16 m。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解剖”原子》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解剖”原子》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

10.3 “解剖”原子【教学内容】:《10.3解剖原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3课(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按照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组成,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情分析】: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

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教学理念】: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5-7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二、新课教学: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10.3解剖原子教案

10.3解剖原子教案

10.3解剖原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三.设计思路: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及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在科学史实展示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过程中迈出飞跃性的一步的过程,自从电子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原子也是可分的,从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包括著名的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由于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进一步提出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10.3 “解剖”原子》教案3

《10.3 “解剖”原子》教案3

《”解剖”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理念】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

例如将水电解,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

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5-7 (a)。

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

二、新课教学: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0页“电子的发现”一段, 指出历史上汤姆生正是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一一电子,并指出它带负电荷。

2、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展示课本图5-10 (a),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然而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好像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

”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2024-2025学年沪粤版8年级物理第10章3.“解剖”原子_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粤版8年级物理第10章3.“解剖”原子_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粤版8年级物理第10章3. “解剖”原子_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原子世界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夸克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模型原子、视频资料。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利用PPT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重点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夸克的概念。

3. 模型观察:让学生观察模型原子,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4. 视频资料:播放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组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活动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夸克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但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夸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解剖”原子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10.3  “解剖”原子  教案

教学
过程
一个电子带的电量是多少?
2、原子结构模型: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内容猜想原子的内部结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实验或现象的分析、推理、进一步的猜想,让现场同学一起与科学家来探索微观世界。

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和卢瑟福的核实模型。

3、核实模型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及核实模型的猜想。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放射现象。

并猜想,如果原子结构是汤姆孙的模型,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原子结构与卢瑟
福核实模型结构相似,会发生什么现象?老师最后应简单介绍一
下最前沿的原子模型理论,电子云理论。

4、原子核内的结构
质子,中子。

任何原子中都有质子,大部分原子有中子,少数的可能没有中子,比如氢原子。

各种元素中质子数和核子数一般
是不同的。

5、夸克的概念
简单提及最新的夸克理论,不作为本节课内容讲解。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回忆小结。

四、自我评价及作业
教学反思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不少老师比较轻视,因为它在中考中占比很小,一般就考察分子动理论知识,2-4分。

其实微观粒子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最新的前沿理论都设计到微观粒子研究,涉及到量子力学范畴。

虽然中学阶段学的内容很浅,但是太的作用还是有的。

本章的学习对物态变化部分的内容理解及化学中化合价及电荷守恒以及以后高中阶段的天体物理的学习都有帮助。

而且,本章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拓展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种下希望的种子。

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小觑本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教学。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解剖”原子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3. 电子的分布:能级、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4.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分布规律。

难点:电子的分布规律,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原子现象,如激光、核辐射等,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原子定义及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复习原子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原子的基本性质。

(2)原子核的结构:讲解质子、中子的概念,介绍原子核的结构特点。

(3)电子的分布:讲解能级、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和分子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原子的结构,并说明原子核的结构特点。

2. 请阐述电子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

3. 请解释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体教学设计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严谨、准确,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八年级物理上册“解剖”原子教案1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解剖”原子教案1 沪粤版
二、新课教学: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0页"电子的发现"一段,指出历史上汤姆生正是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一一电子,并指出它带负电荷
2、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5-7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
展示课本图5-10 (a),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学情分析】: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10.3 “解剖”原子

10.3 “解剖”原子

10.3 “解剖”原子【教材分析】:教材按照从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编排,前两节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概念与原子的组成,教材中重视介绍人类探索粒子和宇宙的历程,并预示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情分析】: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

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教学理念】: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 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10-21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二、新课教学:1. 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2. 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展示课本图10-25 (a),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0.3节“解剖”原子。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核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电子的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形成电子层。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排列的,可以反映出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电子层元素周期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原子的结构,并画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图。

答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形成电子层。

2. 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氧、氢、碳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答案:氧元素原子结构为2, 6;氢元素原子结构为1;碳元素原子结构为6, 4。

氧元素具有氧化性,氢元素具有还原性,碳元素具有可燃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八下物理第10章第3节《解剖原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电视遥控器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

2. 讲解:讲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示例:通过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5. 练习: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讲解。

7. 拓展:讲解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原子能、放射性等。

六、板书设计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关系: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相互吸引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答案:1.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原子核][电子]2.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是通过电磁力相互吸引的。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电磁力使得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稳定的原子结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

但在练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1. 原子能:原子的裂变和聚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原子能。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10.3《解剖原子》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难点:让幼儿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模型、电子图、PPT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绘画。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讲述一个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冒险之旅,引导幼儿对原子产生兴趣。

2. 观察学习:展示原子模型和电子图,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原子的基本结构。

3. 动手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纸和笔绘制自己心中的原子结构。

4. 分享交流: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难点:让幼儿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认为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但在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同时,我还计划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原子的了解还较为基础,但在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1 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1 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的全部内容。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本节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本节难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感受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2、以多媒体作为平台演示微观世界学生想不到的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3、教师引导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想。

学习方法:1、通过积极思考、猜想分析,对问题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2、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 电子排布规律:电子首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能级,当一个能级填满后,电子将填充下一个能量更高的能级。每个能级可以容纳的电子数是有限的,当一个能级的电子数达到最大值后,电子将跳到下一个能级。
3.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如果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那么它更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如果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3,那么它更容易获得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4.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根据原子序数(即质子数)来排列的。元素周期表分为七个周期,每个周期代表一个能级的电子排布。每个周期内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相邻元素的电子排布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5. 原子的性质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变化,导致原子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发生变化。元素周期表展示了原子性质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规律等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3. 实验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子模型制作、光谱分析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策略上,我尝试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法,通过类比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原子结构的概念。然而,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电子排布的复杂性时,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存在个别组员不积极参与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采取更加明确的分工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粤版)10.3《“解剖”原子》教案1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粤版)10.3《“解剖”原子》教案1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沪粤版)10.3《“解剖”原子》教案1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希望通过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我选择了一种“解剖”原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拆解”原子,从而深入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并能够用模型或图示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是原子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重点是原子的基本组成和内部结构。

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准备了PPT演示文稿、原子模型和电子排布图。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和进行随堂练习。

第一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苹果,并提问:“苹果由哪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然后,我会展示一个原子模型,并提出问题:“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第二步,我会用PPT演示文稿详细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并解释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三步,我会分发原子模型和电子排布图给每个学生,让他们亲自“解剖”原子,即拆解原子模型,并用电子排布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第四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拆解原子的过程和理解。

我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步,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回顾原子的基本组成和内部结构,并强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活动重难点是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我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有疑问,我会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巩固这部分知识。

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我会考虑进行一些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并能够用模型或图示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辨别真伪、理性思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原子概念的理解和原子结构的认识尚处于初步阶段,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3.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安排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放射性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分享,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放射性元素等知识点。
2.强调原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原子学科价值的认识。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原子奥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和放射性元素的知识点。
-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掌握原子序数、原子量等概念,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设计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以放射性元素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其性质、衰变过程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验设计要结合所学知识,旨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或放射性现象。

《3. “解剖”原子》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3. “解剖”原子》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10.3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知道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知道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很小。

知道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相等。

(3)了解关于原子结构的汤姆生“枣糕模型”和卢瑟福“核式模型”,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支持卢瑟福“核式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领会在事实基础上通过想象、类比、论证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知道模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验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方法的神奇魅力,养成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电子的发现、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

本节的难点在于: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回顾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那么它能不能再分呢?引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1、分子可以再分吗?多媒体展示分子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

2、把原子“切开”多媒体展示阴极射线试验。

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原子内部一种带负电的粒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4页关于电子的介绍,让学生与原子对比,对电子之“小”有更形象的认识。

3、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由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带电导出汤姆生“枣糕模型”。

指出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这只是一种假说,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检验,继而引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加以思考,最后明确卢瑟福提出的“核式模型”,并加以延伸。

4、原子核内有些什么教师简单介绍质子、中子及其组成——夸克。

通过模型展示原子内部结构,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

三、归纳小结: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

华宁县某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华宁县某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3解剖原子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10.3 “解剖”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粒子的组成。

2.知道各种粒子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每种粒子的带电情况。

3.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模型及其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领会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想象、类比、论证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知道模型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方法的神奇魅力,培养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图景。

【教学难点】两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和验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原子的图片,经常用在科技图书的封面上以及科技宣传的海报和电子产品的宣传广告上。

那么什么是原子,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分子可以再分吗[阅读课本]P113“分子可以再分吗”[思考]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提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思考]分子很小,能不能继续分割呢?[提示]人们通过化学的方法,发现还有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称为原子。

[思考]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原子构成相同吗?[提示]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原子构成也不同。

[思考]一个分子是由多少个原子组成的呢?[提示]大多数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多原子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有些分子是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叫做单原子分子。

铁、铜、金、铂等大多数金属,它们的分子也就是原子。

探究点2把原子“切开”[阅读课本]P114把原子“切开”[思考]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提示]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

这种射线是由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从原子内部发出,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思考]电子有多大呢?[提示]电子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粒子,它的质量m e=9.11×10-31 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半径小于10-16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课题3《“解剖”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教学难点】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实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论证提出的。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课上交流探讨、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化学的发展,到18世纪,人们已经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非常小,直径约为10-10 m
那么比分子还要小的是什么呢?
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分子可以再分割吗
活动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还可以分割吗?
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

活动2: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金属分子是由一个金属原子组成的。

一个铁原子就是一个铁分子。

(二)把原子切开
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原子内部的电子。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向人们宣告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具有内部结构,是可分的。

电子的发现是与微观物质组成有最直接的关系,它是原子的一部分。

信息链接:
电子是比分子、原子更小的物质微粒。

它的质量Me=9.11×10-31kg,约等于氢原子质量的1/1837,半径小于− m,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很少,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才是1c(库)【知识巩固】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C )
A.电子
B.质子
C.分子和原子
D.中子
(三)原子结构的两种模型
1、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
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核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象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这个模型不久就被实验事实否定了
2、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
(1)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散射。

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2)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及解释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说明电子质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

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原子中的微粒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子内部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原子核相当于场中的一颗足球。

(四)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

【知识巩固】
下列粒子中,不带电的是( B )
A.电子 B.原子 C.质子 D.核子
(五)原子的结构
实验证明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进一步证明了原子直径约为10-10 m
微观世界的尺度
分子(10-10 m),原子(10-10 m),原子核(10-14 m),电子(<10-16 m),夸克(<10-17 m)【知识巩固】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科学家们用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大量微小粒子的存在.下列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B )
A.原子、原子核、夸克、质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D.质子、夸克、原子核、原子
三、课堂练习:
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气体可以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之间只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分子的体积很大
B.分子的直径很大
C.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
D.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3、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
A.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没有空隙
C.破镜不能重圆,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只有排斥力
D.当物体的温度降至0℃时,分子就停止运动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总结】
第三节“解剖”原子
1、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9年卢瑟福在进行α离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原子内部结构,概念比较抽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无限的奥妙,使他们更热爱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