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论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阴阳学说名词解释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一种哲学思想
和观念,用来描述和分析人体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两个互相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本要素
组成,即阴和阳。
阴阳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相对,互为对立面,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
论中,阴阳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
原则。
其次,阴阳是描述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词语。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功能、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阴性的特征
包括凉、静、收敛、内蕴等,而阳性的特征则包括热、动、发散、
外露等。
此外,阴阳还可以解释为相对动态的过程。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是一种相对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
事物的阴阳状态可以随着
时间、环境、个体的变化而变化。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人体健康与
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
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判断其阴阳盛衰的状态,进而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中医希望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一种描述和分析事物的哲学观念,
它包含对立统一、属性特征和相对动态等多个层面的解释。
在中医
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治病的原理,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一、阴阳原理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
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
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
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
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
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
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
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
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
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
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
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
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
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
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
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之道
中医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之道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平衡是中医强调的健康之道,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目的。
本文将从阴阳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医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之道。
一、阴阳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以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为基础的,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阴指事物的柔和、内向、负责收藏、生长的能力,而阳则指事物的刚强、外向、负责散发、运动的能力。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决定了事物的变化和生命的存在。
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将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例如,阴虚火旺会导致口干、咽痛、失眠等症状;阳虚则表现为畏寒、倦怠、腹泻等表现。
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
三、阴阳平衡的实践方法中医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调节和维持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阴阳平衡的实践方法:1. 饮食调节:中医强调“饮食为天然之道”,适宜的饮食可以帮助恢复阴阳平衡。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大枣;而阴虚体质的人则应多吃寒凉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瓜果。
2. 草药调理: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的治疗,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改善身体状况。
例如,人参具有热补阳气的作用,可用于阳虚体质的人;白芍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可用于阴虚体质的人。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手法,如推拿、穴位按摩,不仅可以舒缓疲劳,还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身体的阴阳交感区,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4. 调节生活作息:合理的生活作息对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足够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能够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 阴阳别论》是中医经典中关于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探讨了阴阳区分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述了阴阳在病理和疗法中的应用。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对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部经典首先解释了阴阳的本质区别,强调了阴阳的一元对立和动态变化,同时也指出了阴阳非常依赖于对比和相互补充。
这表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体,是维持人类健康的基础。
除此之外,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关于阴阳理论的应用,如阴阳的病理分析和防御疾病的方法。
这些阐明了阴阳理论在防治疾病中的普适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并通过针、灸、药、食疗等手段根据不同的病情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健康。
此外,在阅读《阴阳别论》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阴阳不仅存在于人体内部,也存在于自然界。
阴阳之间相互作用,也是自然界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阴阳的平衡和谐是自然界的自律机制,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黄帝内经- 阴阳别论》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医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领悟到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中医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采用平衡阴阳的方法,已经成为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这种方法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按照中医学的阴阳理论,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肾藏先后天之精,精属阴,所以称阴精,气属阳,所以称阳气,合称阴精阳气。
肾精属阴精,阴精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其中又可分为阴精中之阳精和阴精中之阴精。
阴精中之阳精亏虚时,有腰膝酸痛、腰脊萎弱、骨酸疲惫、易疲劳等症状表现,阴精中之阴精亏虚时有腰膝酸软、足跟痛、口干舌燥、消渴、失眠多梦等症状表现。
阴精中之阳精亏虚时多与肾阳虚关系密切,阴精中之阴精亏虚时多与肾阴虚关系密切。
所以肾阳虚时除了有畏寒怕冷等表现外常伴有腰膝酸痛、腰脊萎弱、骨酸疲惫、易疲劳等症状,肾阴虚时除了有阴虚燥热等表现外常伴有腰膝酸软、足跟痛、口干舌燥、消渴等症状。
从补肾中药中可以看出海龙、蛤蚧、鹿茸、羊鞭、羊外肾、淫羊藿、肉苁蓉、阳起石、锁阳、韭菜子、鹿角胶、杜仲、巴戟天、骨碎补、狗脊、仙茅等补肾中药具有温肾阳、益阳精(阴精中之阳精)的作用,熟地黄、制首乌、枸杞子、龟甲胶、女贞子等具有滋肾阴、益阴精(阴精中之阴精)的作用,因此对于肾精亏虚要补肾精时要分清阴阳之分,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肾阳虚对人的影响要比肾阴虚大,人体内阳主阴从,阴阳互根。
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降钙素、维D3等都属于阳精(阴精中之阳精)的范畴。
雌激素、褪黑激素、胰岛素等大都属于阴精(阴精中之阴精)的范畴。
艾灸: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艾炷灸3~9壮,或艾条温和灸,每穴3~5分钟。
兜肾囊:盘膝端坐,解衣调息,将双掌搓热,然后左手兜肾囊(阴囊),梢向上用力,右手摩擦气海、关元部位,兜擦81次,再左右手调换,再兜擦81次。
摩肾俞:临睡前坐于床,解衣垂手,略作纳呆闭口,舌抵上颚,目视顶门,提缩肛门,数十次,然后两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作环形摩擦120次。
摩涌泉:端坐或单盘坐,双手擦热,一手握持足趾,另一手施摩涌泉穴,不计其数,以热为度,左右手互换,再加上法施摩另一边涌泉穴。
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阴和阳。
阴阳两种属性在事物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对立:阴和阳在人体或自然界中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相互制约、排斥、作用,维持着人体或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2. 阴阳互藏:阴与阳相互包含,互为依存。
任何一方的存在都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 阴阳消长:阴与阳在人体或自然界中的比例和程度上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人体的体温、气机、精气神等方面,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现象。
4. 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5. 阴阳平衡:人体或自然界中的阴阳两种属性必须保持平衡,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运用阴阳学说可以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的表现和症状,推断内在的阴阳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比如,对于阴盛阳虚的病人,可以采取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对于阳盛阴虚的病人,可以采取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还通过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等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应象大论解读
阴阳应象大论解读
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以下是对该篇章的解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二、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由阴阳平衡维持的。
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通过阴阳失衡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
3.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病人,医生会采用滋阴降火的中药进行治疗。
三、五行在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阴阳学说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平衡可以维护人体健康。
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因此养肝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四、整体观念
阴阳应象大论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全面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
总之,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学说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学说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它深入阐述了许多中医理论,其中包括了阴阳
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通过对阴阳相互作用和平衡的认识,人们可以理解和调节自身的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
阴阳是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阴阳表现在人体的各个方面,包括器官、气血、经络等,甚至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情绪。
在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
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阴阳失衡,那么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比如疲劳、失眠、消化不良等。
因此,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调节阴阳的方法。
其中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气功调
节等。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人们可以摄取不同性质的食物来平衡阴阳。
同时,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一些传统的气功练习也可以调节阴阳失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平衡阴阳,促进身心健康。
阴阳学说不仅在中医领域有重要意义,也对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养生保健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理论,在中国的古代盛行已久,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学说,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
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 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中医学习惯上称之 为“传变”。
五行学说小结
• 1.五行含义:金、木、水、火、土。 • 2.五行特性: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
水润下。 • 3.五行归类:取象类比法,推演络绎法。 • 4.五行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是具 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归类
• 1.归类的依据:五行特性 • 2归类的方法:
a比类取象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反映本质 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 定其五行的归属。如日出东方,与木之升发特 性相似,帮东方归属于木。
3.阴阳的基本特征
• 阴阳属性的特征
• 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 2 阴阳的相关性,划分阴阳必须处在同一
范畴、同一层次、同一统一体中。 • 3 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划
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面是相对的、 可变的。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 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即 抑制、约束。阴阳相互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 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制约、相互约 束。
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 水。 • 5.五行乘侮: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 土乘水;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木。 • 6.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
谢谢大家
THE END
第二章 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概念 • 2 五行的特性 • 3 五行的归类 • 4 五行生克乘侮关系 •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理论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不仅被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还在心理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面临心理失衡时,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理论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调理方法。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
在人的心理状态中,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例如,兴奋与抑制、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等都是心理阴阳的表现。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的心理是健康、稳定的;而当阴阳失衡时,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阴阳失衡在心理层面是如何表现的呢?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焦虑、紧张的状态,这就属于阳盛的表现。
阳盛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失眠、烦躁、易怒等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沮丧、消沉、缺乏动力,这就是阴盛的情况,可能引发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
而阴阳两虚则表现为时而兴奋过度,时而情绪低落,缺乏稳定的心理状态。
中医心理学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首先注重的是个体的整体状态。
它不仅仅关注心理症状本身,还会考虑到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
比如,一个体质偏阳热的人,容易出现阳盛的心理失衡,可能需要通过清热降火的方法来调整。
而体质偏虚寒的人,若出现阴盛的心理失衡,则需要温阳散寒来改善。
在调理方法上,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心理失衡的发生。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
就作息而言,遵循自然的昼夜节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阴阳的平衡。
白天属阳,应充满活力地工作和学习;夜晚属阴,要安静休息,让身心得到放松。
运动方面,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阳气;而像瑜伽、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则有助于滋养阴气。
饮食上,根据阴阳属性选择食物也很重要。
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有助于补充阳气;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可以清热滋阴。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中医心理学有多种具体的调理手段。
中医阴阳学说
中药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 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 、芍药。
妊娠禁忌
禁用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等;慎用药物如桃仁、红花 、牛膝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 脂,人参畏五灵脂。
案例一
患者因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经中医辨证后给予六 君子汤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
善。
案例二
患者因肝肾阴虚导致头晕目眩、腰 膝酸软,经中医辨证后给予六味地 黄丸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案例三
患者因气滞血瘀导致胸痹心痛、心 悸失眠,经中医辨证后给予血府逐 瘀汤治疗,两周后症状显著减轻。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排 斥、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 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 以转化为阴。
阴阳平衡与失调
阴阳平衡
是指人体内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相对均势的状态,从而维持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阴阳失调
是指人体内阴阳双方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的 发生。常见的阴阳失调有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等。
季节变化时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春季养肝
夏季养心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应养肝疏肝。 建议早睡早起,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以辛 甘发散之品为主,如韭菜、香菜等。
夏季炎热多汗,易耗伤心气。应晚睡早起 ,适当午睡,保持心情平静,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之品为主,如西瓜、冬瓜等。
秋季养肺
冬季养肾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和变化的规律。
阴性代表寒凉、静止、内敛的特点,而阳性则代表热燥、活动、外放的特点。
2.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生长、相互转化。
阴阳必须同时存在,
并且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当身体的阴阳平衡受到干扰时,
会出现各种不适或疾病。
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4.阴阳相生:阴阳相生是指阴阳之间存在产生和滋养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互相补充、
调节和控制,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5.阴阳相背:阴阳相背是指阴阳相对而存在,互为对立。
例如,夜晚为阴,白天为阳;冬
季为阴,夏季为阳。
阴阳相背的变化和对立推动着事物的运行和发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属性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病情及其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人体运行原理
中医人体运行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运行原理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理论。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人体运行原理。
阴阳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阴阳是天地两种相反且互相依存、制约的力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无处不在,并在人体内外相互作用。
阴阳理论是描述人体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中医还使用“五行”理论来描述人体的运行原理。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生命活动中的五个基本物质和运动状态。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滋养,例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指的是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和消耗,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在人体中,不同脏腑和组织器官对应五行中的其中一元素。
中医师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表现、望诊、切诊等方法来判断人体内五行的运行状态。
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经络系统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通路,它连接了全身的脏腑和组织器官,使其能够相互协调和运行。
经络中有气血运行,保证了脏腑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
气血是在呼吸中获得的营养物质与人体内经脉系统循环的血液相结合而形成的。
气血在经脉系统中流动,养育脏腑和组织,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出现。
中医师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总结起来,中医人体运行原理包括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经络系统理论以及气血运行理论。
这些理论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对于人体运行原理的理解和调理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外部表现和内部运行状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五行平衡、经络通畅和气血运行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简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自易经,肝胆为木,心小肠为火,脾胃为土,肺大肠为金,肾膀胱为水!在人体当中,心脏就像是太阳,而肺就像天空,脾就像是大地,肾如江河湖海,肝如大地上的树木!太阳“心”的能量照耀天空“肺”中的水汽下降传递到大地“脾”渗透到溪河“三焦”灌溉大地滋养万物“肝”而江河湖海的水“肾”又蒸发到天空“肺”循环不已!1 心脏主血液的动能,2 脾脏生肉,主口中之湿,3 肝脏开窍眼目,之性为连贯全身,4 肺脏主皮毛与鼻,5 肾脏生骨髓开窍于耳,在地为水,水生血!腑主宣泄,脏主收藏。
腑可实不可满,脏可满不可实!实者泄其子,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青黑为“痛”红黄为“热”白色为“寒”1 酸入肝为木,青色2 苦入心火,红色3 甘入脾土,黄色4 辛辣入肺金,白色5 咸入肾水,黑色腑主宣泄,脏主收藏。
腑可实但不可满,脏可满但绝不可实。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行诸外”,即不同类型体质对疾病有不同的亲和性。
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知道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相克治疗原则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
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论(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认识阴阳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中医理论最核心的东西是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
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
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1)阴阳的关系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
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
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
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
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
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
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
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
这是阳生阴长。
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
大家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
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
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
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
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
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
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
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的状态,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
欲成大医,能舍《易》乎?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
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
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
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
《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
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临、泰、大壮、(诀去讠)、乾、姤、遯、否、观、剥、坤,如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诀去讠)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
"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聎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
从十二消息卦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
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
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
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
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
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
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
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
"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
夏为阳,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阴生"的变化,就有这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
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
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
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
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
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
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从上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涵。
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2)主导问题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阴随阳生而长,阴随阳杀而藏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两个更具体的主导问题。
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
这也是前面所讲的"夫唱妇随"的关系。
阴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更为具体的例子就是男女,就是夫妇,就是一个家庭关系。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妇两个以对立为主,一个面南,一个面北,水火不相容,那这个日子怎么过,连基本的日子都没法过,更不要谈事业了。
所以,家庭的关系,夫妇的关系,阴阳的关系应该以协同为主导。
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
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
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
有关这层主导关系,我们可以在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
前面《素问》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收、藏。
生、长、收、藏虽然用于表述一年里万物的变化情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更实质的东西,更内涵的东西,则是阳的变化。
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导致了这个万物的生、长、收、藏。
有关这一点,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楚:"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
……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
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
"大家考察一下自然,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草木也好,昆虫也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确实是在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
而春夏秋冬怎么来?春夏秋冬由什么来决定?大家知道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
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就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
因此,春夏秋冬即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阳的状态。
什么叫春呢?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占的时段,依次,夏就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秋就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占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占的时段。
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这个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阳(男)作为主导的地位就更为明确,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不需多谈。
上面我们谈阴阳用了十二消息卦,看到这些卦象的变化,也许大家还是容易将阴阳分开来,对立来看。
比如从复到乾这个阳局的变化,明明是阳日增,阴日消,我多你少,你死我活,这个对立好像很鲜明。
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看。
阳日增,说的是这个阳的生发,释放的增加,阴日少,不是说随着阳的增加,有另外一个独立的东西(阴),它在慢慢的减少。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阴阳,那就会出根本上的问题。
阴日少,我们确实看到这个阴爻从复卦以后,在慢慢减少,直到乾卦减为零,那,我们是否可以说在乾所主的这个时候,是纯阳无阴呢?一点阴都没有,那不成了孤阳!《内经》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可是我们看到夏三月的景象是万物蕃秀,真正的一派繁荣。
可见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阴阳。
上述这个阴日少,说的是随着阳气生发、释放的增加,阳的收藏自然就日益地缩减,前面我们不是申明过,阳的收藏状态为阴吗?释放增加了,收藏自然地就减少,不可能又释放,又收藏,就像我们的拳头,打出去再收回来,收回来才能再打出去,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候,又收回来,又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