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

目录一、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念 (1)二、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2)(一)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2)(二)大部分弱势群体曾为国家做出过贡献 (2)(三)弱势群体具有较强的相对剥脱感 (2)(四)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大 (3)(五)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3)三、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主要途径 (3)(一)促进就业 (4)(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5)(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6)(四)加强教育事业建设 (6)参考文献 (8)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改善其现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完善弱势群体保障体系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弱势群体保障体系完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很不均衡,一些人逐渐沦为了弱势群体。

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上看,我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弱势群体具有庞大的规模,不论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还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弱势群体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关注弱势群体,制定措施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是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

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在社会政策中,保障与支持弱势群体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并分析其意义和挑战。

一、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和生活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这些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减轻了他们在生活、医疗、退休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医疗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健康保障。

通过医疗保险,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医疗服务,降低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养老保险是保障弱势群体晚年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养老保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退休金,确保他们在老年时依然能够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另外,失业保险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时间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就业困难期,减少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二、社会扶持政策除了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政策还包括一系列扶持政策,用于支持弱势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教育扶贫政策是社会扶持政策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投入教育资源、提供免费教育、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政府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加社会竞争力。

其次,就业扶持政策是帮助弱势群体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就业机会、减免税收等方式,促进弱势群体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另外,住房扶持政策可以解决低收入、无住房或住房不适宜的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公共住房、补贴房租或购房款项等方式,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社会政策的意义和挑战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政策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和支持,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满足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住房保障服务。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当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住房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发展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成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租赁住房,即政府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即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补贴或贷款支持。

在发展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各地积极推进政策,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也成为促进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动力。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扶持力度。

1.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目前,保障性住房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负责,由政府制定政策、安排资金、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等工作。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工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 审批管理体系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审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相应的住房保障,政府对住房的产权、使用权以及租金等进行严格管理。

除了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外,市场参与也是当前保障性住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三、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虽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引言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旨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其社会地位。

本文旨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二、弱势群体的定义与分类1. 弱势群体的定义: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经济或社会等因素,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

2. 弱势群体的分类:弱势群体可以分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低收入家庭等多个类别。

三、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1. 养老保险制度:介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政策和存在的问题。

2. 医疗保障问题:探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3. 社会福利问题:分析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1. 残疾人就业保障:介绍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康复与教育保障:探讨残疾人康复和教育保障制度的不足和改革措施。

3. 福利与扶助政策:分析残疾人福利和扶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和问题。

五、儿童社会保障问题1. 教育保障问题:介绍儿童教育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方案。

2. 儿童福利问题:探讨儿童福利保障的不足和加强措施。

3. 儿童照护问题:分析儿童照护制度的现状和改革建议。

六、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问题1. 最低工资保障:介绍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2. 医疗保障问题:探讨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3. 住房保障问题:分析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 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文件2. 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名单3. 儿童教育保障政策条例4. 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申请表格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 社会保障:指国家为解决社会成员在退休、失业、疾病、养老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

2.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

3. 残疾人康复:指对残疾人进行医疗、康复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综合保障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能力。

弱势群体住房问题论文

弱势群体住房问题论文

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研究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中弱势群体产生的特殊原因以及针对社会存在的隐含社会问题来说明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性;试阐述重庆现开展的公租房惠民政策及开展情况,将重庆与其他城市的公租房进行比较,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租房夹心层重庆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a一、弱势群体从何产生,解决其住房问题重要性(一)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

现今,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学者们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给与了不同的解释。

(1)经济学角度:陈成文认为,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2)社会学角度:郑杭生、李迎生认为,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群体。

(3)政治学角度:刘书林认为,“弱势”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

可以说弱势群体的群体特征有:(1)收入水平都较低,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支出仅限于食品,没有娱乐的费用支出,没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心理压力较于常人也大得多。

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也正是由于不少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也就是造成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原因。

(2)弱势群体实际上是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差别的扩大,这一差别的扩大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共识,也是社会承认的事实。

差别可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这是它的积极意义;同样,一个社会要保持稳定发展,差别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之外。

所以我们研究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引言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无法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导致一些人仍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不过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着执行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面对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字数:290】1.2 问题意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导致了市场上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些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虽然得到供给,但是居住条件却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一些政策执行主体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了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有限,许多低收入家庭仍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住房安全隐患。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运营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量大于供给能力。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依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分析引言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保障性住房需求逐渐增大,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角度探讨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 经济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保障性住房需求的重要驱动因素。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低收入群体逐渐增多,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此外,经济增长不均衡也导致城市中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使低收入群体面临更加紧迫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增大了保障性住房的需求。

2. 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因素对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老年人口增多、家庭结构变化等社会变化使得低收入群体面临更多的住房需求。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也对保障性住房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往往是城市中最弱势的群体,需要政府提供适应他们需求的保障性住房。

3. 政策角度分析政策是影响建设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保障性住房政策对需求的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并逐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但需求仍然远远超过供给。

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结论从经济、社会和政策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需求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增长,低收入群体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社会变迁和政策导向也对市场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为满足市场需求,政府需要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障性住房。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正文部分分析了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指出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分配政策矛盾和资金难题。

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增加建设资金、完善设计标准等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解决保障房分配不公、加快建设进度和提升品质的重要性。

当前保障房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改进政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难,为我国的保障房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强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我给出的关键词如下:保障房发展、问题、对策、政策现状、建设面临的问题、分配政策矛盾、建设资金难题、提升品质、政府监管、分配不公、建设资金增加、设计标准完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保障房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保障房政策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和质量也面临着一定的批评和争议。

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保障房是保障国家贫困人口基本住房权利的一项重要政策。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保障房政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深入研究保障房分配政策的矛盾和建设资金难题,有助于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高保障房建设效率和质量。

探讨提升保障房品质的对策,能够为未来保障房建设提供指导,促进保障房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有效推进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我国保障房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实现全体人民都有住房的目标。

保障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前言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而住房保障体系作为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方式,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公屋缺口、房价高涨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住房保障体系的稳定发展。

今天,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1、公屋缺口问题严重公屋作为政府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住房保障的主要手段,是保障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权利的重要保障措施。

但是,公屋缺口问题一直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难点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租赁住房(包括公有产权住房、公租房等)3673万套,但是需要租赁住房的人数却超过了9000万,其中租房压力最大的城市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租房供不应求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出现的长期公租房排队现象更是折射出了公屋缺口问题的严重性。

2、购房压力大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城市中的购房需求也在逐步加强。

但是,由于房价的高涨,普通居民的购房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中国城市房价高企的情况下,许多普通百姓需要依靠多年积蓄才能在城市中安置下路,而购房压力的不断加剧,更是让许多年轻人无法找到合适的住房,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节奏。

3、住房质量和环境问题除了公屋缺口和购房压力外,住房的质量和环境问题也成为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住房卫生、饮水、电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另外,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噪音、污染、交通等,这些环境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为了解决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对策,以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权利。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自古以来,衣食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本前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颗“定心丸”,这一识性的认识决定了实现“居者有其”是个人和政府共同力的目标,住房问题不能完全向市场化,政府应负责的承起为人民提供住房障的重任。

房改以后,府建立了一套保障中低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住房障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式:一是住房公积制度;二是面向中低收人家庭的济适用房政策;三是面向最低收入的廉租房政策。

但在具体落实过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保障作用的发挥,本文就我国住房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其真正发挥对中低收人家庭的住保障作用。

二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题。

我国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然严峻,住房保障工作任重道远。

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住房保障度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建了严格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住公积金制度,但仍有相应问题存在:第一,建遭遇“软阻力”。

让地政府拿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和金以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开建设,意味着政府突破以往“以地生财”模式,牺牲分土地收益,向保障住房“输”,对此,出现了保性住房比例不足的现实第二,政策缺位。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普遍上,商品房价格出现了大幅的上涨,经济适用房价格通过二房买卖也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在经济适用房的再转让上的政缺位,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资性购房、炒房的具。

第三,缺乏住房普查统数据,住房保障缺乏期规划。

目前,我国不仅乏城市居民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缺乏住房普查数据。

因此很难准确地把握住房困难的实际况而做相应的举措。

这些制度随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具体执行节还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套措施还不够健全。

2.障性住房的结构设计不合且覆盖面较小,经适用房重购买轻租赁,经济”而不“适用”。

主要的问题是存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租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和档住房的市场供应结构比失衡,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低收入庭的住房需求。

中国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

中国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

中国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在新闻媒体关于网易经济学家60人论坛的报道中,给我的一段发言安上了一个极具刺激性的标题:“高房价不应骂房地产商”。

[1]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讲,我能够理解编辑的苦心,但这却不是我的本意。

近年来,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其张力已经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心理极度扭曲。

从社会主流意识看:在经济上,房地产被视为拉动GDP 上升的主要动力;在政治上,房地产成为最可夸耀的政绩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将自己紧紧地绑在这辆疾驶的马车上,地方领导深陷其中,“卖地求荣”,完全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于不顾,“强拆”导致的一幕幕悲惨的活剧四处上演。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看,住房问题积聚的民怨已经迸出火星。

公民在社会领域中两项最基本的权利——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被剥夺。

要想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唯一的选择就是“市场”(当前的经适房未必不市场)。

当人们关注眼前的“哥本哈根峰会”的得失成败时,一个更重要的“哥本哈根宣言”被遗忘:“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平等,而这二者却是发展的基石”(1995年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宣言)。

[2]关于住房问题的研究,我曾经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引起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但是,世界金融风暴一起,科学发展似乎又被置之脑后,GDP重新升帐挂帅。

很多本来似乎已经讲明白的问题,现在又模糊不清了。

因此,要想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定量的分析似乎很重要。

但因为收集数据很困难,至今未能如愿。

网易的论坛以及公众的评论,使我不得不再次主要以定性的分析来阐明我的价值判断。

好在如今学界与我观点相同(如郑永年[3])或部分相同(如茅于轼[4]的研究者大有人在,希望我的观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住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住房问题的政治属性从政治的角度谈住房问题,并不是为了上纲上线吓唬人,而是因为公共政策或社会政策本来就是一项政治抉择。

现在我们整天讨论“高房价”,这显然是把讨论问题的基本点局限在经济领域,政府的政策也在是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上反反复复。

浅谈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

浅谈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

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着住房问题的严峻挑战。

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为重要的社会民生政策,一直是政府的关注重点。

如何优化政策工具,使保障性住房政策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需要保障住房的人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现状与问题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住房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中。

2007年,政府开始明确提出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保了住房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项政策的协调发展。

然而,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规划缺陷。

政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时,过于强调“住房量”而忽视了“住房质”,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需求。

其次是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城市,资金来源不足,建设进度缓慢,导致住房供应不能及时满足需求;监管体系建设不健全,加之部分地区存在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使得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搭建和后期管理出现问题。

再者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中,对不同行政等级的配合和引导不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合作问题和地方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信任缺失问题。

二、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政策工具优化,是指通过对政策执行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政策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过程。

针对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政策规划优化政策规划优化是保障性住房政策优化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该注重发展住房的质量,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划,对住房的建设质量、专业设计和施工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关注和了解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提升住房的质量与竞争力。

住房保障 调研报告

住房保障  调研报告

住房保障调研报告住房保障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每个公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和负担得起的住房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问题成为了许多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住房保障的现状及其对公民生活的影响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住房保障的现状。

根据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可分为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两种形式。

公共租赁住房是由政府兴建和出租的,租金相对较低,适用于低收入群体。

而廉租住房则是由政府购买或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租金也是有一定优惠的。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公积金可用于购房和租赁。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住房保障体系,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供需不平衡。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需求迅速增加,但供应不足。

尤其是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高企,租金也偏高,很多人难以负担得起居住成本。

其次是保障对象的界定模糊。

如何确定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让他们享受低租金或购房优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不力。

一些廉租住房被滥用或变相售卖,使得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住房保障对公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

当人们拥有适宜的住房时,能够更好地安置家庭,并在有保障的环境中生活。

其次,住房保障对改善社会稳定和减少社会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当低收入群体能够得到合理的住房保障时,减少了他们生活的焦虑和压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最后,住房保障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住房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人们能够稳定居住,也能够投资其他领域,促进经济的繁荣。

为了解决住房保障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需要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供应量,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其次,应该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标准,提高保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另外,需要强化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监督和管理,遏制滥用和变相售卖的行为,确保住房保障的公平和公正。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现状与策略研究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现状与策略研究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现状与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升,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住房问题甚嚣尘上。

中国一线城市房价飙升,使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安民立业的根本问题。

但中国高房价的现状让很多人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担忧。

本文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探索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的现状与困境,为减少贫困人群在住房问题上的排斥进行理论研究。

及在公平权利为基本前提下对我国保障房政策完善以及管理模式的规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排斥保障性住房贫困人群西班牙《世界报》曾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

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人面对“房奴”处境,丧失了基本公民权利与自由。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在住房方面,政府理应着手极力解决住房问题,缓解我国住房紧张,减少制度中一系列社会排斥现象产生。

住房保障是国家的立国之基、安民之本,基本住房问题已成为建设“幸福中国”漫长道路上的拦路虎,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社会排斥理论起源于对贫穷和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它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社会边缘化、歧视等概念的丰富和深化。

社会排斥中的“贫穷”概念是指由工业变革与大规模的经济变迁引起,不是个人导致。

由于经济重建的历史原因,英国工业革命之始,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作坊,拥有生产资料的工厂主、资本家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也摧毁了个人寻求发展的机会,造成了历史上新的不公平,导致了新的“贫穷”。

如何在社会文明发展相对进步的今天避免新“贫穷”是社会排斥的研究主体,如何在政策指引下更好的避免机会被剥夺,个人权利被侵占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社会排斥理论综述中,社会排斥的成因分为结构性社会排斥和功能性社会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是指被排斥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自身功能上的一些缺陷而处于被排斥状态,如弱势群体或收入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贫困人群,他们拥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足使之进入正常社会循环中,因而需要外部施力对其提供帮助使其纳入正常的社会生活,避免不安定因素产生对社会的危害。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弱势群体概述2.1 定义与分类2.2 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3、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3.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3.2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3.3 弱势群体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地位4、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4.1 教育保障问题4.2 医疗保障问题4.3 就业保障问题4.4 住房保障问题4.5 养老保障问题5、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政策落实5.2 完善制度建设5.3 提高服务质量5.4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6、结论附件:1、《社会保障法》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条例》4、《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障:以国家、社会及个人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保障国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医疗、就业、退休等权益。

2、弱势群体:指社会中因素条件较差、受到排斥或限制的一些特定群体,如贫困人口、残疾人士、老年人等。

3、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和国民利益,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用于保障国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权益。

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

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用于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6、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用于提供包括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等在内的医疗保障。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研究
收稿 日期 :0 1—0 —2 21 1 1
作者 简 介 : 邵春明(97 )男 , 17一 , 江苏盐城人 , 南通大学人 文社科处讲 师 , 。 硕士
第2 期
邵春 明, 黄琳 :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我国城市 中低 收人家庭住房政策研究

住房 抵 押贷款 政 策是 指政 府 允许购 房 者 以所 买住房 作 为抵 押物 , 向住房 公积 金管 理机 构或 金 融机 构 申 请 的贷款 的一 种住 房金 融政 策 。这项 政策 存在 明显 的工 具性 社会 排斥 。所 谓工 具性 社会 排斥 就是 指被排 斥
所 谓 结构 性 的社 会 排斥 是指 由于政 府制 定 的 政策 、 度 等社 会规 范所 导致 的不 同社会 阶 层 结构等 级 化 的社 制 会 排 斥 , 结果 是 直接 关 系到 中低 收入 的社会 阶 层 。 目前 , 其 下列 社会 阶层 明显被 排斥 在 该项 政策 之 外 : 是 一 没有 执行 住 房 公积 金制 度 的职 工 , 主要 因素在 于 单位 的制度 缺 失 , 图逃 避 职工 住房 公 积金 补助 ; 是 困难 试 二 企业 的低 收入 职工 , 位 由于 经济 原 因无 法提 供 住房 公 积金 补助 ; 单 三是 城市 自由职 业者 和下 岗职 工 , 部分 这
者 以为, 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城市 中低收入家庭 的住房政策, 对于修正现有住房政策中存在的诸多
问题具 有积 极 的意义 和 价值 。
1 我国城市 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实施 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排斥现象 11 住 房公积 金 贷款 政策 的 结构性 社会排 斥 . 目前 , 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 中实行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存在典型的结构性社会排斥 。

浅析保障性住房中的问题与建议

浅析保障性住房中的问题与建议
( 一 ) 融资渠道单一化,资金统筹管 理不到位
每年各地都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任务,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必然意味着大 规模的资金需求,这些需求可大致分为三 部分:土地一级开发资金需求、住房建设 资金需求和保障住户补贴及融资需求。我 国的保障房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中央、 省级下拨的财政资金、土地出让净收益和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庞大的资产总需 求中,财政补助投资占比较低,仅仅依靠 这部分资金是不足以完成保障房的修建任 务的,这就需要多范围多渠道的进行融
( 二 ) 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存 在漏洞
保障性住房政策本应体现为向中低收 入或低收入人群倾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 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及收入 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保障对象发生了 一些偏离。比如:各地都会制定本地人均 最低收入标准,但是我国的收入监督系统 尚未健全,银行也不允许随意查询私人账 户,致使在核准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时,只 能对财政工资收入进行核实,对于家庭其 他成员在社会务工的收入无法准确核实, 致使很多有着隐性收入的家庭也进入了申 请者的行列;同时,由于民政、房管、公 积金中心、工商等部门的数据信息流通不 畅,尤其是信息共享的地域性限制,在全 国、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联动机制,在资 格审核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纰漏,使极少 数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通过审核。虽然 也采取了通过街道居委会、各村组公示、 监督、单位出具证明等方式,但还是使一 些不符合申请资格的人钻了漏洞,通过了 审核享受到了保障房,从而使一些真正的 中低收入家庭失去了资格。
对于已享受公租房的租户也忽视定期
资格复核,使一些原本可以享受保障房, 但后续生活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不再符合条 件的人员继续享受保障房,对这部分人群 未能及时发现、清退。同时,少部分已享 受人群存在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申请到 的保障房就是属于自己的私有房产,只要 自己按时缴纳租金,便可以一直居住下 去,这也对保障房的清退工作带来了很大 的困难和阻力。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解析总结计划

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解析总结计划

我国弱势集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剖析贫穷是现代社会中的天敌,除去贫穷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政府长久拟订的目标。

因为贫穷往常陪伴着失业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所造成的。

所以,研究贫穷与就业的有关问题并从而对贫穷集体实行就业的质量,保障生活问题能够实时的获取解决,解决弱势集体的问题,不单拥有现实价值,也拥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终究什么是社会“弱势”集体呢?我国又是如何解决弱势集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呢?同时,我对我国弱势集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论述,从而从以下几点进行议论。

、要点词:现代社会,弱势集体,就业保障。

我国弱势集体的现状及特点1.1 弱势集体观点的界定弱势集体这一观点的内涵难以正确界定,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要包含小孩、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穷者等等。

在社会层次构造中,是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和生活处境难的贫穷集体,可以为是弱势集体。

因为经济和文化等多种要素综合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弱势集体,主假如指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定集体。

一般以为,弱势集体是主要包含:1、失业者;2、那些素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生活的人;3、残疾人和孤寡老人;4、一部分进城的农民工;5、较早走休的“国有单位的”人员;6、还没有脱贫,或虽已脱贫但很快又返贫的农民。

我国弱势集体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领土宽广,跟着社会急剧转型,弱势集体问题日趋凹陷。

最近几年来,跟着我国发展,乡村城镇化、工业化进度加速,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数以万计的农民失掉了土地。

土地对农民而言,拥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两重功能,农民一旦失掉土地立刻成为耕田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社保无份的人群,生活堕入窘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集体。

所以,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就成为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和关乎社会稳固和改革发展全局的社会问题。

弱势集体问题在改革开放从前就存在,只可是跟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嬗变和利益在社会各阶层的从头分派,,对他们的保护制度和法律救援显得特别的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3期)2006年第2期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探析———关于经济适用房政策争议的思考常华堂, 张大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摘 要] 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这些争议虽有益于社会关注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但对问题根源的探讨不够。

文章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现行政策实施的结果是“非弱势群体占有了公共财政补贴”,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应明确政府角色,以促进社会公正、有利于社会整合为政策目标,构建以“廉租房”为首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保障制度;社会政策[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08X (2006)022*******[收稿日期] 20060210[作者简介] 常华堂(1978—),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张大勇(1956—),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从事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问题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市场化竞争”浪潮中,随着城市“福利性住房”退出我国社会保障范畴,城市住房“既得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为保障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被认同为“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要形式”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然而,这一旨在维护社会公平的住房政策目前却在“公平”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不断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

笔者认为,对中国来讲,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在于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目标,确保公民具有平等的社会生存及发展权利。

相关争议虽有益于推动社会关注城市弱势群体住房问题和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但对问题根源的社会政策层面探讨仍然不够,解决方案亦值得商榷。

一、争论凸显了现行住房保障政策的根本性缺陷:社会保障性缺失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当前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质疑,大多集中在实施环节中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对象界定不明、定位过宽国发1998年23号文件规定,“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其购买资格对象是中低收入家庭。

而受益者究竟是指除“高收入者”以外的其他家庭,还是指“中等+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前一种理解大约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70%,而后一种仅大约占30%)[1],各级政府的政策仍无明确、统一的界定。

但从各城市确定的享受对象的收入标准来看,均指前者。

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占多数,中低收入层次无论作何种解释,定位都过宽。

并且,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资格审核中,往往流于形式。

从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对象排队、审核等环节出现的“富人套购”、“投资”等问题看,实际既难以操作,更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部分得到房屋的家庭资格上的真实性已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2]。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也侵蚀了社会心态。

(二)偏离“经济适用”本意按规定,经济适用房应控制在中套80平方米、小套60平方米左右。

但现实中,13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甚至在某些小区有相当比例200平方米以上的跃层房。

虽有高额补贴,但房价的绝对水平仍令中低收入者仍难以承受,其后果只会是将其排斥在享受对象外。

同时,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标准过高,使政府财政住房补贴负担过重。

可见,经济适用房本应是“低水平”的保障性住房,但实际建造时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在利益驱动下却严重偏离了“经济适用”本意。

(三)供需矛盾尖锐化建设部曾明文规定要求各地住宅建设70%至80%应建经济适用房,可《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在房地产开发总投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3年的6.13%下降至4.61%[3]。

显然,经济适用房现有供应水平,既无法平抑住房价格,也远满足不了城市现有政策对象的需求。

另外,规定中的“享受对象”并未把城市外来人口包括在内,而事实上这一群体已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住房问题的迫切性,也将使供需矛盾更显尖锐。

(四)实施中寻租、腐败现象严重国家的政策扶持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价格“双轨制”的存在,而这种“双轨制”①必然导致市场投机[4]。

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在资源价格“双轨制”存在的背景下必然难以消除和抑制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现象。

有调查指出,现在北京经济适用房的自用率仅为51134%①。

这表明,近半数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是被购房者当成了一种“投资”。

富者开奔驰、宝马住二三百平方米装修豪华的经济适用房,已售经济适用房出现“高租售率”;一边是经济适用房“一房难求”,另一边经济适用房中却出现大量闲置的“豪宅”。

真正需要保障的住房弱势群体却因买不到、买不起而“望房兴叹”的社会怪事屡见不鲜,经济适用房建造、分配环节中孳生的寻租、腐败现象已引起社会中下层强烈不满。

显然,政策在实施中的偏差已经加剧了社会不公。

(五)监管无序、审核不力、分配不公经济适用房最为世人诟病的问题还在于立项、开发建设、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控制和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在销售过程中,无法识别真正的政策对象,无法保证开发商按规定审核对象,也难保资源分配方式、手段的合理性。

尽管政策规定必须对购买对象进行资格审核,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政府在资格审查制度上未能正视我国社会个人收入不透明、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权力监督不力和收入审查难以制度规范的现实,难以保证审核的有效性、分配的公平性。

显然,问题的要害,首先是对经济适用房“性质”实现与否的质疑。

而观察经济适用房问题,不仅应盯住“经济、适用”,更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其“保障性”目的是否已达到。

现行住房保障政策的根本性缺陷是实施中模糊了经济适用房产品性质后的“保障性缺失”。

“经济适用房”,本指以微利价出售给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商品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

社会、个人必须明确认知:它的特点是性质上既不同于“几乎免费”的廉租房,也不同于商品房,是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天性追逐利润最大化。

经济适用房政策出台的本意,是通过助贫促进社会公平,结果却由于政策定位不清、设计漏洞和实施中监管不力而加剧了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

目前有关经济适用房政策的主张和建议在我国现有社会条件下过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住房政策运行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已暴露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根本性缺陷:“社会保障性”缺失,有悖于政策的初衷———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具体实行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存在混乱。

它在运行中由于各方面“利益驱动”发生了目标“异化”,加剧了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使政府有限的公共财政补贴被中高收入者占有,真正的保障对象却未能受益,反而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换言之,在一些地方它已经演变成为某些资本权势群体侵占公共资源和一些人投机牟利的工具,社会更不应继续为其涂上对经济低收入阶层“社会扶助”色彩。

二、从社会政策角度审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 社会政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认同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政策基本上是有关矛盾的政治目的和目标的抉择,以及它们・96・第2期 常华堂等: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探析———关于经济适用房政策争议的思考①所谓“双轨制”,是指在同一地区,质量和规格类似的住房,由于有政府补贴的存在,销售价格明显不同。

的厘定过程”,“在社会福利体系之内,人们无法逃避各种价值选择。

……对于任何给定的政策的‘对错’问题,社会科学都没有最终的答案。

……就研究这些社会政策问题而论,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更清楚地揭示需要社会正视的价值抉择。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政府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做评议之前,要把作为社会政策的城市住房保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既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也要清楚政策本身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5]。

我们以为,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政府制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的背景来看,还是从社会政策本身要解决的问题来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是社会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依据初次分配追求效率,再分配追求公平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政策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缩小贫富差距上,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增进社会公平。

依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也只能是“低水平”、“基本”的保障,“安居”只能保障弱势群体“人人有房住”,而非“人人有房产”[6]。

理由很明显: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住房扶助的政策对象只能限于城市弱势群体,为城市大多数的家庭提供全面住房保障,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是无力支撑的。

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本身要解决的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而城市弱势群体现在已不仅仅只限于有城市户口的中低收入群体了,大量城市外来人口正日益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7]。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市外来人口的规模也只会日渐扩大,这一群体,特别是那些已经形成移民或正在、准备移民的城市“新移民”的居住问题已成为城市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对其住房问题不予以充分的重视,势必既影响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化进程,也会阻碍农村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的迁移[8],且问题拖得越久,所付出的代价也将越大。

我国城市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自启动以来,早已超越了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范畴。

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形成的政策背景、目的和目标与目标对象相偏离,为此,有必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对其作进一步审视。

(一)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形成背景下目的和目标存在偏差我国城市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形成因素,并不完全出自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需求,更多源自解决经济问题,适应政府主导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供给产业发展的需要。

政策更多地承担的是构建新的商品化城市住房供给体系、平抑房价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使命。

但实际实施中,政府每年供应的数量有限的经济适用房,对于平抑市场房价来说仅是杯水车薪。

可见,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为缩小贫富差距服务”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