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开发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部分常见问题思考审评二部唐健元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对目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思考,旨在通过文中总结能给研究者和申请人就如何更好地进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带来某些提示,希望有助于今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更科学、规范地实施。

近年来,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出现了大量申报临床研究的中药新复方制剂、新有效部位制剂以及新有效成份制剂。

但大量的中药新药在完成临床研究后缺乏药品相关评价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品种的作用特点及疗效优势,凸现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亟待完善。

尽管众所周知中药特点与化药、生物制剂不同,但它作为药品,其一般的药品研发规律仍应予以遵守。

目前绝大多数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虽遵循了分期和盲法的原则,但在试验方法具体设计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1.分期研究中的探索阶段重视不够临床试验虽按不同研究目的划分为Ⅰ、Ⅱ、Ⅲ、Ⅳ期,即Ⅰ期是初始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早期的药物活性;Ⅱ期是疗效探索;Ⅲ期是疗效确证;Ⅳ期是治疗应用。

但其中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实际是一个探索研究阶段,而探索阶段决定了新药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研究。

而目前研究者对中药新药探索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最常见的问题是各期试验均按程序化的模版进行设计,缺乏对品种的个性化设计,以至不同物质基础的新药用于同一适应症都有效,但如要对各自的品种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就缺乏相关研究资料。

另外各期试验往往是由单个试验组成,研究者未能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个试验的研究。

1.1 Ⅰ期试验Ⅰ期主要是对新药进行人体药理学研究,有效成份制剂可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了解药物的体内生物学行为,但多数中药制剂是无法采用这一方法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

就中药而言,在Ⅰ期试验中更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采用剂量爬坡使受试人群充分暴露在药物下,以了解药物的人体安全性和耐受性。

但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试验设计时药物的暴露剂量不够,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药物的人体安全范围和耐受范围。

中药新药研发思考

中药新药研发思考

2008年5月第15卷增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73中药新药研发思考边绍敬(越西县西山乡卫生院,四川越西616650)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古方;验方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304(2008)S05-0073-01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医药事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研究和开发中药新药已成为国内众多医药企业的未来立足之本和当今风险投资的热土。

笔者现就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未来作一探讨。

1研发现状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

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饮食补充剂》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

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德国D r Schw 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 eboni 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

这表明,我国新药研制的一、二类新药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2建议2.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该药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于1992年批准上市。

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

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保持特色与创新;中药特色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针对上述众多的矛盾,理清思路和制订完整、清晰、循序渐进的工作实施方案尤显重要。

中药现代化研究首先要从概念上理顺,建议在概念上把传统中药现代化研究与现代植物药研发加以区别,更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事业的发展。

在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管理与资源开发同等重要。

基础研究应予重视,而应用研究更需要考虑,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计划双方投入比例,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课题。

低层次重复、模仿、炒作概念的所谓“创新”,都应严格控制。

我国财力有限,创新应以解决目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务实要落实于中药现代化过程的各个方面。

中药现代化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技术保障条件,而中药国际化又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价值实现方式,既不能相互割裂又不能简单混淆,它们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定位,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把握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整合资源目前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我们面临多种思考:①中医药理论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药内涵的研究进展缓慢;②失去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的开发与应用,导致药效降低、副作用增大;③作为邻国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其传统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对我国传统药的国际地位构成威胁;④多年来,中医药突破性的研究有限,从而导致某些人对传统药的作用持怀疑态度;⑤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继承、发扬面临严峻考验。

上述诸多原因,迫使我们通过《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使中医药重新走向辉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此相继出台多种支持政策并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1制备工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新药在制备工艺上都存在问题,有些甚至有严重错误,即使是申请生产的亦不例外。

众所周知,制备工艺是新药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改动甚至可以动摇新药的根基。

因此,必须要从试验设计抓起,尽可能避免发生错误。

从分析的品种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剂型选择欠合理:申报单位未充分考虑到药物的性质或临床用药的特点,选择了不合适的剂型。

如:不适合制成软胶囊的却偏偏选择了该剂型;以口服用胶囊剂作为阴道内用药等。

1.2缺少工艺研究资料1.2.1药材前处理不当:未根据提取方式正确地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或颗粒,导致提取不完全或过滤困难;有的虽药材处理得当,但存在出粉率偏低等问题;有的则缺少必要的说明,如药材的粉碎程度、出粉率等。

1.2.2未充分考虑挥发油的利用:对有确切药理作用的挥发油未进行提取,或虽提取,却未对提取时间、出油量等进行考察;对如何保证挥发油的稳定性研究不够,如是否需经环糊精包结、包结的技术条件如何等。

1.2.3缺少提取工艺的研究;药材以生粉入药的量过多;未说明同一药材部分提取,部分生粉入药的理由。

此外,正交试验中的错误较多:设计欠合理,将提取与除杂、成型等工艺混为一谈;试验排列错误,水平安排不当;仅以总固体量作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欠合理;缺少结果分析;结果计算错误;确定的最终工艺与试验所得的最佳工艺不符,而又未对两者作必要的比较。

1.2.4缺少除杂工艺的研究:以沿袭传统工艺为理由,未做任何除杂处理;对除杂前后成分的变化本做考察;未说明除杂过程中使用的树脂型号、用量、处理方法等;对醇沉时药液的相对体积质量、乙醇浓度本做优选。

1.2.5缺少成型工艺的研究:未对辅料品种、用量做优选,以致加入辅料过多,特别是有时加入蔗糖过多,不利于临床应用;未认真考虑以某些药材生粉取代辅料;未详细说明工艺的技术条件,如浓缩的温度,清膏的相对体积质量、喷雾干燥的温度、药粉混合的方法等。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摘要】目前我国中药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远远不够。

我国中药新药开发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进一步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开发,创制新药,还必须摸清楚中药新药的研究思路,为促进人们健康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现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虽然中药属于天然品,但是是药三分毒的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摸清楚中药开发现状,立足于人们健康的需要加强研究,为人们健康创造条件。

一、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发展现状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药用植物以及保健品等制品交易规模庞大、交易额逐渐要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经步入正轨,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但是,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一二类中药新药在研制过程中所占的数量明显偏少,三类新药研制方面存在着千篇一律的问题,整体上缺乏一定的发展创新。

目前,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研发出更多的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到世界领域中,就必须在现代中药新药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想方设法提高我国中药的研制水平,提高新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体上来说,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开发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近几年我国中药新药开发数量与1997年、1998年相比较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我国政府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越来越重视,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力量不断扩大,的大大增加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速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发布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又新批准药品上市约28件。

更好地引人注目的是,我国中药中继金花清感颗粒后九味黄连解毒软膏(克疣毒软膏)又获得核准。

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弱复苏”后,我国医药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中药饮片行业2014年实现收入1,495.63亿元,同比大约增长了15.72%。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几点看法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医药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研究和开发中药新药已成为国内众多医药企业的未来立足之本和当今风险投资的热土。

现在美国颁发了《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委托我国起草国际植物药质量标准,这一方面说明植物药作为治疗药品开始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中药研究的水平和地位也逐步得到国际的认可。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

这里就笔者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医药理论在中药新药研究中的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讲,中药新药研制是假中医药理论指导之名,行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开发之实。

几乎所有的小药新药研究开发都声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但主要的研究工作与中医药理论的结合不是很紧密,甚至是脱节的。

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或技术要求中,提取工艺、质量标准、药理试验、临床试验等实质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参照甚至是沿用西医西药或国际天然要药物研究的模式和要求来制定的。

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一类、二类新药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很难体现的。

如中药一类新药制剂实际上为单一化学成分(纯度要求90%以上),二类新药也是比较纯化的有效部位(可测成分达50%以上),对这一、二类新药的研制和应用,中医理论的指导和阐释是差强人意的。

非中医专业出身的新药研究人员对”中医药理论”一般比较陌生和发怵,有的干脆采取”规避”的方式,即不走”中药一类新药”,而按”化学药一类新药”研制申报。

多年来中药一类新药的研发极为缓慢,这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研究中,复方的优势和配伍关系常常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

多数中药提取路线的制定和工艺条件的筛选,往往”惟有效成分论”。

这里所指的”有效成分”往往是单味药的与复方功效相同或相似的某些药效作用,如保肝药的复方药物,不管是君药还是臣药,不管是佐药还是使药,都是注重提取其中具有保肝降酶作用或与此作用直接关联的成分。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6、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产学研 一体化合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 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成功率.另外可以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或成立行业协会等方 式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市场拓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 展潜力.
7、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中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发展.同时应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中药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医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 的药物研发技术和经验,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使中药在国 际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三、思考与实践
1、重视人才培养:中药新药的开发现代化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才支持。因此,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内容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 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复方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步思考和探讨。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复方研究进行思考。
一、中药复方的科学性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将多种中药按照 一定的比例和炮制方法配伍而成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 定是由阴阳五行学说所描述的,而中药复方的配伍也是根据这个学说来进行的。 因此,中药复方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其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上。
3、现代剂型与制剂工艺:针对传统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发新型的中 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制剂工艺,如控释 技术、纳米技术等,以提高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

中药新药开发中的技术问题探讨

提取分离:提取分离是从天然药物中获得有 效物质的操作过程
工艺过程 →炮制 →粉碎 →浸提 →分离纯化 →浓缩干燥 →成型
A、药材炮制 药材炮制系指药材经净制、切制、炮炙处理,
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 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炮制有什么作用?
使药材清洁纯净,除去非药用部位 减少或去除药材的毒副作用 增强疗效 改变药物性能 引药归经 方便粉碎等后加工工序 有利于贮藏
即可能有效、可能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正常情况下口服固体制剂摄入体内后的变化情况 →首先要经过崩解(或溶散) → 药物从细小颗料中释放 →在胃液或肠液中溶出 → 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胃、肠)吸收 → 进入人血液循环 →运送到具亲和力的器官或组织 →进入组织的各个细胞发挥疗效
口服液体制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浊型 溶液型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一般
川乌、草乌(大毒) 毒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二
萜双酯类生物碱 《中国药典》规定制川乌、制草乌的炮制方法:
用水浸炮至内无干心,取出 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切 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 晾至六成干后切薄片,得到制川乌、制 草乌
炮制的要点: 浸透、煮(蒸)透
生川乌、生草乌→水浸→煮或蒸
口服给药后被吸收的位置 药物的吸收可以 发生在从口腔至直肠各个部位,通常药物沿 消化道吸收的位置越高,起效越快
药物在口腔吸收是指在药物极少吞咽或不 吞咽时,在口腔中溶解而被吸收,其吸收能 力表现在药物本身在吸收表面具有很高的浓 度。
如:口崩片、含片、舌下片
(吞咽后被胃肠道分泌液和内容物稀释,且吞咽 后的药物还可能在胃肠道中与某些成分或食 物或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或酶的作用, 结构 改变而失效或部分失效, )

对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加强临床问题研究的思考

对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加强临床问题研究的思考

对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加强临床问题研究的思考裴 小 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100038)关键词 新药研发 2007年10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2008年1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

上述2个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中药药物研究、审批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科学性、严谨性的新时期。

随着新法规的实施,目前中药药物研发中存在的新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和显现。

不少在企业或中药研究院所从事中药药物研发的人员感叹中药药物研究难度加大,甚至无从下手。

而另一方面,中药注册申请不批准也屡见不鲜。

对此问题,我们结合审评中所看到的申报品种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思考,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药药物研发中对于临床问题重视不够,研发队伍中临床方面力量偏弱,造成目前中药药物研发在立题时的困惑以及整体研发风险增大。

这也是中药药物研发中较普遍存在的实际状况。

为此,我们认为目前中药新药研发中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于临床问题的重视,大力充实临床专业研究队伍,有效整合、利用临床技术资源,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中药新药研发水准。

1 药物开发的意义在于服务于临床需要药物开发的目的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用于根除、减缓患者病症需要。

也就是说,药物最终服务于临床,在开发的药物是否具有临床价值问题上,对于各种疾病研究、治疗进展、治疗难点有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临床专业医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因此,药物开发不能离开临床专业人员的深入研究和参与。

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我国众多的中药研究院所、中药企业研发机构大都以中药专业人员为主,规模较大的研究机构中设有药理专业研究人员,但是,普遍缺乏稳定的临床专业研究技术力量。

临床医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的方面分为内、外、妇、儿等学科。

随着科学的进步,各个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研究专业性越来越强。

对于一个研究人员,要想精通临床医学各个专科、各个疾病的研究、治疗进展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第14卷第9期684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8.V01.14.No9【方药研究】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李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关键词:中药新药开发;剂型改革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08)09.0684—02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在使用近几年新开发的中成药时,总感觉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高热、咳嗽、哮喘、咯血、心衰等患者,还是使用汤剂疗效更加可靠。

经过与中药开发人员沟通,发现他们大部分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更没有中医临床经验,完全是在用现代药理学观念看待中药,开发新药的一系列工作不是在围绕最佳疗效这个核心,而是单纯为了达到某些制剂标准,而疗效不好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的。

所以近几年新开发的中成药品种很多,有的仅仅使用几年就销声匿迹了。

笔者从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角度,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分析研究,并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l有的中成药组方合理性较差有的中成药从组方用药上就存在明显的缺陷。

这就造成这类中成药的先天不足。

比如有的治疗风热感冒初期的解表药,组成药味中居然有生地、丹皮、芍药、桑白皮入血分或入里之品,这些药味可以引邪入里或滋腻敛邪,可使病情缠绵难愈。

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外感病早期,无论是感冒还是外感咳嗽,忌过早使用养阴和清血热入里之品,如贝母、知母、麦冬、沙参、枇杷叶、生地、桑白皮、地骨皮、羚羊角等,否则会引邪入里,使病情缠绵难愈。

在笔者治疗的病人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国内1家大银行的老总患感冒后咳嗽4月余,咯吐大量白黏痰,影响日常工作讲话。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王辉(Y40150295)引言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中医和中药在我国已存在和发展了上千年,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一度做出过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制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和中药逐渐退居二线,鉴于此我国适时提出并为之努力了多年要实现中医和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前路漫长。

世界中药市场中,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我国所占份额只是全球草药销量的2%。

1997年作为中国第一例通过美国FDA IND(临床前申请)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还没有通过FDA的III期临床实验达到上市批准。

再看看国家中药发展规划中对中药的定位,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也就是说,国家层面已经把中药发展列入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之中,把中药列入非治疗性药物范畴了。

再来看看医药公司的发展,顶级药物公司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金早已经不稀奇了,而中药一个产品能过10亿人民币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究其根源还是创新性的问题:西方的药物销售榜首已经从小分子药物发展到生物大分子药物了,而与之匹配的“免疫治疗”、“精准医疗”理论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作为指导中药使用的理论——中医到如今还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为朴素的“系统论”观点;而西医在文艺复新时期开始逐步剥离古典医学的哲学思辨部分,转而以“实证精神”及“实验精神”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现代医学,追求的是客观证据严谨的逻辑,信服的是精密的方法,以“还原论”为基础。

关于中药新药研发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研发创新的几点思考
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法规以物质差异为依据, 对中药新药进行了注册类别的划分,并在相应的条 款中规定了注册类别第 1、2 类的新有效成分和新药 材可以直接申请进行特殊审批。乍一看,似乎将中 药的注册类别和是否具有创新性密切联系了起来。 但是,从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显然看不出用途的创 新。而从物质上分析,法规定义的中药新药都具有 一定的创新性。局限于物质的新颖性,显然不足以 对研发行为的创新性做出判断,其间更需关注研究 成果用途的创新性。例如,某个传统中药复方成药 在临床上应用了许多年,现在的研发过程只是在原 处方的基础上,加上和减去起辅助作用的药味,并同 样用于原来的临床病证,且疗效和原复方无显著差 异,这样的品种若开发成新药,其物质是创新的,但 其真正的 创 新 性 就 很 弱 了,因 而 不 能 称 之 为 研 发 创新。
现行《药品 注 册 管 理 办 法 》规 定 了 可 以 申 请 进 入特殊审批程序的新药品种范围,具体包括: ① 未 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 的有 效 成 分 及 其 制 剂,新 发 现 的 药 材 及 其 制 剂。 ② 未在国内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 物制品。③ 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 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④ 治疗尚无有 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 主治病证未在国家批准 的中成药【功能主治】中收载的新药,可以视为尚无 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
中药新药研发创新,其成果不应仅局限于中药 ( 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 如源于中药材的探索和研究,提取纯化得到单体化 合物,并最后将其研制成为高效安全的药物,不论该 药物是中药、化学药还是天然药物,只要能体现出符 合创新要求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个研发过程就应该 归属于中药新药研发创新。青蒿素就是典型的例 子,无需争论最后的青蒿素是属于中药、化学药还是 天然药物,但青蒿素的研制过程却是公认的中药新 药研发创 新 行 为。 因 此,应 区 分“中 药 新 药 研 发 创 新”和“创新性中药新药”的概念内涵差异。前者强 调的是一个行为过程,突出了其行为属于中药新药 研发行为,而其特点是具有行为创新性。后者强调 的是一个物质性名词,其突出了中药新药,且具有创 新的特征。

中药与新药开发的思考

中药与新药开发的思考

●方药研究●中药与新药开发的思考吴文博 摘要 目的:探讨从中药中开发新药的途径。

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中药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两大特点,从中药中开发新药可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从中药中提取单体成分(有效成份制剂,国家Ⅰ类新药);二是从中药中开发复方新药(复方,单味,有效部位制剂,国家Ⅱ、Ⅲ类新药)。

关键词 中药 新药开发中图分类号:R282 R283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含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主要是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

从中药的自然属性上讲,中药可以称为天然药,然而这些天然药在临床应用中,都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与解释,所以说中药不仅是天然药,也就是说,中药具有天然药不具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文”属性。

中药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是中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若从中药中开发新药,也就有了这样两条思路:一是把中药当作天然药来研究,走单体分析提取的道路,以期与国际接轨;二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特点,继续沿着传统的路线研制复方新药。

1 从中药中提取单体成份开发新药把中药当作天然药来研究,虽然与西药动植物的研究在方法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研究对象上有如下区别:西药对天然动、植物的研究是在对研究对象的药效基本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其研究特征是大面积筛选。

而中药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验过程中,对许多方药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尤其在疗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单体,其研究的对象,则具有筛选范围小,方向明确的优势。

1.1 通过整理中医药文献的途径开发新药从中医药文献中,特别是单味中药的处方中,研究发现单体新药,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实验筛选。

如癌灵注射液,该药创制者张亭栋教授,就是根据《本草纲目・十卷》载“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的文献和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的有效验方,从中进行整理、筛选。

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制剂,终于研究成功癌灵注射液[1]。

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考

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考

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考在目前研发的中药新药中,缺乏针对证候治疗的新药及对方药和剂型的合理性选择。

因此,在中药新药研发时要突出中医特色,通过推广应用规范化证候诊断标准,明确证候,建立证候模型,以证候为靶点,以证统病,经过合理组方用药,选择合理的剂型,通过国际标准的疗效评价,研发出临床疗效好、对人类健康有利、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中药新药。

标签:中药新药开发;证候;规范化;研究思路在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带动下,目前中药新药研发的水平已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证候治疗、方药优化及筛选和剂型选择方面仍存在问题。

笔者现就此作一探讨,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借鉴。

1 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1.1 证候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所在,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如何,取决于对证候治疗的效果,但目前缺乏针对证候治疗的中药新药。

中医辨证体系中有“以证统病”和“异病同治”之说,即不同疾病若证候本质一致,则可采用相同的治则、治法,甚至是相同的处方。

目前制定的证候诊断标准尚未得到大力推广,使中药新药缺乏公认的证候诊断标准支撑,导致现有的中药新药只是针对疾病治疗,缺乏针对证候的治疗。

如某中药新药功效为清热益气,主治气虚兼内热之消渴,症见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等,用于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该新药只适用于消渴的气虚兼内热证,而非所有疾病的气虚兼内热证。

又如某中药功效为清肝利胆、解毒逐瘟,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症见黄疸、发热、口苦口臭、恶心、厌油腻及脉弦滑数等,但该药不能作为治疗所有湿热证的有效药物。

由此看出,目前的中药新药只是针对疾病治疗,而非证候治疗,这是目前中药新药研发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2 组方优化及筛选中药新药的组方关系到后续研发是否成功,目前组方常见的问题有:①不符合中医理论,法则不清,君、臣、佐、使关系不明确。

如某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在论述组方原则时并未阐明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

【方药研究】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李 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关键词:中药新药开发;剂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8)0920684202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在使用近几年新开发的中成药时,总感觉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高热、咳嗽、哮喘、咯血、心衰等患者,还是使用汤剂疗效更加可靠。

经过与中药开发人员沟通,发现他们大部分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更没有中医临床经验,完全是在用现代药理学观念看待中药,开发新药的一系列工作不是在围绕最佳疗效这个核心,而是单纯为了达到某些制剂标准,而疗效不好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的。

所以近几年新开发的中成药品种很多,有的仅仅使用几年就销声匿迹了。

笔者从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角度,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分析研究,并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有的中成药组方合理性较差有的中成药从组方用药上就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就造成这类中成药的先天不足。

比如有的治疗风热感冒初期的解表药,组成药味中居然有生地、丹皮、芍药、桑白皮入血分或入里之品,这些药味可以引邪入里或滋腻敛邪,可使病情缠绵难愈。

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外感病早期,无论是感冒还是外感咳嗽,忌过早使用养阴和清血热入里之品,如贝母、知母、麦冬、沙参、枇杷叶、生地、桑白皮、地骨皮、羚羊角等,否则会引邪入里,使病情缠绵难愈。

在笔者治疗的病人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国内1家大银行的老总患感冒后咳嗽4月余,咯吐大量白黏痰,影响日常工作讲话。

在北京曾请多家大医院的知名西医专家做了各项相关检查,包括肺部CT、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口服、静脉使用了多种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抗过敏药,均不见好转。

后又请多名中医专家会诊,服中药多剂,咳嗽咯痰仍不见好转。

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材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标签:中药;药材研究;新药研发药材研究是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

尽管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笔者在审评过程中发现药材研究资料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关于药材研究理念存在偏差的问题1.1 未充分重视药材研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往往对工艺研究、质量研究等方面比较重视,认为这是药学研究的关键,而对药材研究却“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药材研究是整个新药研究的源头,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

因为中药新药质量控制只有将药材源头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和制剂质量标准的终点控制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地控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和稳定。

因此,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思路,应予以关注和纠正。

1.2 药材研究未从新药研究的目的进行顶层设计中药新药研究中药材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新药生产提供尽可能均一稳定的、可持续利用的“原料”。

但目前药材研究大多是“完成作业式”研究,未从新药研发的目的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缺乏质量源于设计的研究理念。

研究者往往只注重在申报临床阶段来准备内容,缺乏长远、统筹的考虑。

未认识到药材研究是贯穿整个新药研发全过程的研究,还包括申报生产阶段及获批以后大生产阶段涉及药材变更的研究。

正是因为研究者在顶层设计方面存在偏差,导致在药材研究中容易出现“夹生饭”的情况,造成由于药材研究不充分、不全面的原因而无法从源头上保证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甚至无法保证工业化大生产的可持续性。

2 关于与药材质量稳定相关的问题2.1 基原问题2.1.1 多基原药材未固定单一基原药材药材基原决定药材的来源。

来源于不同科属的多基原药材,其所含有效物质含量及比例肯定不同,临床疗效必然有所差异。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小通草药材来源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et Thoms.、中国旌节花S. chinensis Franch.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的干燥茎髓。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

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的浅思王辉(Y40150295)引言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中医和中药在我国已存在和发展了上千年,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一度做出过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制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和中药逐渐退居二线,鉴于此我国适时提出并为之努力了多年要实现中医和中药现代化的目标,前路漫长。

世界中药市场中,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我国所占份额只是全球草药销量的2%。

1997年作为中国第一例通过美国FDA IND(临床前申请)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还没有通过FDA的III期临床实验达到上市批准。

再看看国家中药发展规划中对中药的定位,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也就是说,国家层面已经把中药发展列入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之中,把中药列入非治疗性药物范畴了。

再来看看医药公司的发展,顶级药物公司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金早已经不稀奇了,而中药一个产品能过10亿人民币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究其根源还是创新性的问题:西方的药物销售榜首已经从小分子药物发展到生物大分子药物了,而与之匹配的“免疫治疗”、“精准医疗”理论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作为指导中药使用的理论——中医到如今还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为朴素的“系统论”观点;而西医在文艺复新时期开始逐步剥离古典医学的哲学思辨部分,转而以“实证精神”及“实验精神”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现代医学,追求的是客观证据严谨的逻辑,信服的是精密的方法,以“还原论”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