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台风、寒潮、沙尘暴、地震灾害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台风、寒潮、沙尘暴、地震灾害
【学习目标】
1.了解台风、寒潮、地震灾害的形成原因,掌握其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2.能够辩证的分析灾害的利弊,并提出防御措施和避灾办法。

一、台风
1.影响:
(1)危害:台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个因素造成的。

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破坏交通(如海上交通受阻、航班取消等)通信等。

(2)有利方面: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还可以带来丰富的风力资源。

2.防御: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沿海地区的建筑、船只等做好防御,做好人员的疏散等。

3.避灾措施:
(1)台风之前:①警惕台风的动向,注意收听、收看相关媒体的报道或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台风的最新动向;②在公共区域通告台风的最新信息,提醒雇员防台风的注意事项;③出家门之前,请关闭门窗,清理并移除阳台物品;如有必要,准备、储存必要的饮用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2)台风期间:①避免室外活动,尽量避免经过高楼、广告牌下、电线杆、大树下等危险区域和在上述区域避雨,防止坠落物伤人。

②检查房屋建筑是否有漏水,关闭通往室外的门窗,切断室外临时性的电源,室外设备做好防水措施。

③远离河道、地势低凹处,防止因失足或被强风坠落水。

④工程联系部门应通知施工供应商,暂停室外所有施工,禁止高空作业。

⑤相关部门加强巡查,及时处理台风可能造成的隐患。

二、寒潮
1.寒潮的防御:加强对寒潮的监测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注意做好防寒保暖、防风工作、做好畜牧业防霜冻、防寒措施。

2.避灾措施:①对于冻害:培育防冻品种,做好防冻工作;做好冬前管理。

②对于大风:大风对海、陆、空交通的运营影响都比较大,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员,应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采取停止作业、回港避风、加固船只和钻井平台等措施。

三、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1)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形成条件:大风(动力条件);地面的沙尘物质(物质条件);干燥(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作用是: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四、地震
1.定义:岩层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

②震中: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③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
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受破坏程度不
同,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因此,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⑦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⑧震级: 即地震的大小。

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

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多;震级小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少。

震级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知识拓展: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包括震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反之烈度就越小。

)、震源深浅(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反之烈度就越小。

)、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反之烈度就越小。

)和地面建筑的抗灾能力(地面建筑的抗灾能力越弱,烈度越大;反之烈度就越小)
3.多发原因与多发区
①多发原因:板块与板块的交界位置,地壳不稳定。

②多发区:板块交界位置是地震多发地区,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中国的地震灾害
①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
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
撞带的北东边界。

②多发区: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
青藏、华北和台湾。

③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5.防御措施
(1)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④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⑤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的工程,如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等。

3.主要自然灾害的个人应急措施
(1)地震
①在家中:躲到厨房、浴室、厕所等管道较多的房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等,就地躲避,防止被坠物砸伤
②空间较大、人口拥挤的场合: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就地择物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③在车上: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④室外空旷地带:避开高大建筑物
(2)泥石流: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避开山谷
思路总结: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思路
(1)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2)地形: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3)气候: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

(4)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5)人为因素:开垦、开矿、植被破坏(如:①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人口分布
一、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1.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气候: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

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

(2)海拔高度:一般说来,温带的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

热带的高原地区适宜人的居住。

(3)水体: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

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

(4)土壤: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

(5)矿产资源: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交通条件、城市、工农业基础、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婚姻家庭等。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
1.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

2.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人口密度线: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人口密度线东南——面积占43%,人口占94%。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总体上看很不平衡,其主要特点及原因可总结如下:
1. 人口密集区:
(1)东亚、南亚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2)西欧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3)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2. 人口稀疏区:
(1)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以上原因均为自然条件恶劣)。

(2)纬度分布: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3)海陆位置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4)垂直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