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详细解释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为:
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唐代: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说明: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
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一情六欲,是遭“无生”。
倘使果直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小结
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 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 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共同 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 世界。
意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 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 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 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 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 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 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本诗(亦或本画、本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 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 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 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 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 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 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 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 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 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15岁已有名气。擅长诗歌、书画、音乐。成为京城 贵族的宠儿。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 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 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1岁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 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 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 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 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样例5)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样例5)第一篇:古代诗人的小故事王维买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
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
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
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
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 “…陈皮‟也有。
” “还要夫妇偕白头。
” “…百合‟是新进的。
”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
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王维和黄庭坚诗歌中的“绕路说禅”
彰 显 的 另 一 面 相 》 ,社 会 科 学 论 坛 ( 术评 论 卷 ), 2 年 , 学 09 0 第3 期 ,第 3 2页
市 的文 化 象 征 , 又是 解 读 宋 代扬 州 城 市 文 化和 时代 精 神 的文
中 国分 文学砑统
王 维 和 黄 庭 坚 诗歌 中的 “ 路 说 禅, 绕 ,
。 陈 婷 婷
摘 要:拥有 “ 诗佛”之称的王维和 “ 江西诗派”之 宗的黄庭 坚和佛法都有着深厚 的渊源,可以说他们笔下的禅
诗也分别代表 了唐宋诗坛 的特点和最高成就。笔者从 中撷取一个角度 ,探讨他们禅诗 中 “ 绕路说禅” ( “ 遮诠” ) 手法的运用 ,一叶知秋 ,以此窥见两位 大诗人禅诗背后的禅悦 思想。 关键词:王维 黄庭坚 禅诗 遮诠
对 立 就这 样 被 调 和 了。 宋 代扬 州词 中 内涵 相 互对 立 的 三 组意 象 符 号 既 是扬 州 城
[ 】【 菲 利普 ・ 1 法】 潘什梅 尔著 ,漆竹 生译: 《 国》,上 海译 法
的是 物欲 充 分 满 足之 下绝 尘 脱 俗 的精 神 漫 游 。 内心 不断 追 求 文 出版 社 , 1 0 版 , 第 18页 。 8 年 9
文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的 努 力和 追 求 。
[4]张 京媛主 编 : 《 历 史主义一 与文 学批评 》 ,北京 大学 出 新
代 文 人 穿行 雅 俗 之 问 , 实现 物 欲 与 精 神 的双 重 满 足 ,构 建 新 版 社 , 1 3 版 , 第 1 页 。 9 年 9 0 0
王 维在 其 “ 客 合 一 ” 的 山水 禅 悟 诗 中 ,常 借 用 “ 路 主 绕 说禅 ”的 “ 遮诠 ”方 式 来 表 达禅 机 。王 维 “ 多禅 意 ” 的艺 诗 术 旨趣 的 生 成常 和 这 种 “ 诠 ” 的表 达 方式 密 不 可 分 。他 在 遮 “ 谛 ”与 “ 谛 ”间 , 权 借语 言的 表述 ,转 达 出 了语 言之 真 俗 外 的真 如本 体 ,让 人 感 到 意象 欲 出、 造化 已奇 的禅 性 。王 维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关于王维的四则故事
王维的故事关于王维的四则故事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
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王维的四则故事,欢迎阅读。
王维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其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他一生经历曲折,青年时一举登第,后经历安史之乱,晚年沉醉于佛学。
一、少年胆识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
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
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
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
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
”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文人应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说真话。
没有胆量说出真话的人,注定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
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幼小的王维能够做到,实在是很难得。
二、举登第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将一同应试的张九皋定为此次的京兆“解头”(即第一名)。
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
当时的王维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和一些达官贵人。
他来到岐王府中,将此事告诉了岐王,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
岐王让王维先从以往的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
几天之后,王维前来王府。
岐王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带他来到太平公主府第。
王维诗中的禅意[精华]
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
王维诗歌中禅宗思想的传译与评析
蕴藉 的独特 诗风 。性本 清净 、 法虚 空和 常心是道 是禅 宗思 想的不 同层 面, 万 由此 结合三 首诗 歌 的不 同翻译 文本 比较 , 析 王维诗 歌 中祥 文化 的传 译视 角、 法与效 果 , 出禅诗 翻译 应 着眼 于禅 宗思 想的 “ 美” 评 方 提 意 传 递, 为此要 注重 意象与 意境 的移 植 。
二 、 法 虚 空 , 仕 则 隐 万 不
《 金刚经》 中言: 一切有为法 , “ 如梦幻泡影, 如露复如 电, 应作如是观。 如梦幻虚幻空无 , ” 如泡影瞬间 破灭 , 如露 水 日出 即干 , 闪电 顷刻 不见 , 如 揭示 出 “ 法 实相 ” 诸 的虚 空本 性 … 。禅 宗 认 为世 间 万物 皆因缘 而 生, 虽生灭变化 , 本质却是无常无恒 , 虚空不实 , 这就是所谓“ 一切 皆空” 。只有认识到虚空要义 , 才能超脱 生死 之缘 。《 论语 》 又言 :学 而优 则仕 ” “ “ , 天下 有 道 则 现 , 道 则 隐” 不仕 则 隐 , 能无 心 无 念 。天 宝 年 无 , 才 间, 自张九 龄罢 相李林 甫 专权 后 , 王维 一方 面 与奸 臣佞 党道 不 同不相 为谋 , 一方 面又 为生 计所 迫 , 心周 旋 违 于污 浊朝 堂 , 内心 的矛盾 与痛 苦 , 他终 究 产 生 归 隐 山野 和 遁人 空 门 的思 想 。 “ 使 达则 兼 济天 下 , 则 独 善 穷
N n n w h r l ,d e n t i g o e o o e k o s w e e Ia l e p i h s r v ; T
Onl h o o s s nng o n wi gy. y t e mo n c me hi i n me k o n l []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与禅宗
王维与禅宗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而他还有一个称号叫“诗佛”,因为他的作品其实和禅宗走的非常的进。
或许这一点知晓的朋友并不多,今天也是准备跟大家讲讲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禅宗究竟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诗佛”王维王维所生活的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禅宗的本土化特色定型的时期。
他中年崇奉北宗禅,晚年则转向南宗禅,王维一生的思想出入于儒释道之间。
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礼部郎中等职,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青年时期的王维曾有过一番理想抱负。
但他一生宦海沉浮,早年坐累太乐署伶人舞狮事件,经历了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政等政治风波,后又因“安史之乱”任伪职而下狱。
仕途波折逐渐消磨了他的豪情壮志,他归隐山林的意绪不断滋长。
王维的个人生活也屡遭打击,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中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余年”。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大概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王维晚年持斋奉佛,“退朝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参禅悟理,还善于把禅意、禅境融入诗歌创作,将内心深处对于禅的体悟灿烂地发挥到艺术境地,因此被称为“诗佛”。
1.王维人生思想的变迁反映在一些诗作里,如《早秋山中坐》,创作于辋川闲居时期。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王维的好友孟浩然曾因一句“不才明主弃”而触怒唐玄宗。
“无才不敢累明时”自然是正话反说。
诗歌前四句都在表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归隐意愿。
自“草间”句以下,开始转入山林之境描写,颇有禅的意味。
时节已是初秋,天地万物笼罩着一派肃杀之气。
草间的虫子、林间的秋蝉因时日无多而叫声愈发地急促、悲凉,恰似美好年华逐渐逝去、而功业渺渺的诗人。
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详细解释
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详细解释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详细解释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
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
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
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
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
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
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
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
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
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
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
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
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
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
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
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论文:王维禅诗的心理解析近代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同自己保持和谐的时候,他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种内心的和谐。
”这种妥协在心理学中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的退行,退行简单的说就是,放弃追求,返回内心从无意识中获取能量以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
退行能够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丰富种族智慧的原型。
这种种族智慧往往保证了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
每个人开始踏入肩负一定责任的社会生活时,都怀着某种希望,这种希望有时候会破灭,其原因往往由于它与个人的实际生活处境不相适应。
王维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放弃在官场上的执着,从而转向在大自然中寻求在心灵上的安慰。
所以王维选择了亦官亦隐。
王维既不愿与李林甫那种人同流合污,却又不敢斗争;想归隐,但又不愿过清贫的生活。
自然,亦官亦隐,既与统治者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避免政治上的实际冲突,保持自己的“高洁”,又能过舒适优裕的生活,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生矛盾的妙法,从而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和谐”。
仕途淹迟使王维受尽精神上的煎熬,苦痛不堪。
纵观几次重大变故中的王维,不难发现他内心深处所竭力掩饰的游移和矛盾之情。
王维早期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但经历了几次挫折与失败后不得不重新调整他的生活。
在这之后王维通过静观、沉思和反省与大自然融合来获得人的自性的完善。
为了懂得人体生命和人个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以此达到最终的解脱。
对比王维的生平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王维在不断亦官亦隐中,寻求心灵地解脱,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在禅修中最终达到了体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形成“亦官亦隐”的生存状态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佛教的影响。
王维早年即相信佛教。
王维的禅者心路
王维的禅者心路-王维,字摩诘,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
其卒年有两种记载,据《旧唐书》,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卒;据《新唐书》,上元初年(760年)卒,享年61岁。
太原祁人。
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旧唐书》),后世谓之“诗佛”,盖以其山水田园诗满蕴禅理而论。
然究其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可以发现,“诗佛”并不仅仅诗韵空寂便可当之,乃在于王维其人已然是个禅者了。
1.从兼济苍生到随缘任运众所周知,一个人思想的发展是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
要探究王维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盛世唐朝——的诗人所以能脱离俗事而宗禅,就需对其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而这其中王维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有儒家的兼济苍生到佛家随缘任运的转变过程。
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
开元三年(715)十五岁作《题友人云母障子诗》。
十年离家赴长安,谋求进取。
开元四、五年间,在长安,间至洛阳,先后写了《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九岁作《桃源行》、《李陵咏》诸篇。
所作诗篇文思成熟,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被后世传诵,足见其才情过人。
开元七年七月,维赴京兆府试,举解头。
开元九年春,王维擢进士第,释褐为太乐丞。
但是年夏秋之交,就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对刚刚出仕的王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诗人深感官场险恶,而怀愤赴济州任。
但不久,王维就弃官隐居淇上,是年二十七岁。
集中《偶然作六首》(其三)、《淇上即事田园》等诗,描写了他在淇上先官后隐的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任中书令。
王维在秋天赴东都洛阳,写了干谒诗《上张令公》后隐居于地近东都的嵩山,待机出仕。
此年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乃“扈从乘舆”的近臣。
此时的王维春风得意,曾作多首酬和诗抒怀。
可不久,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执掌朝政,张九龄遭诬被贬为荆州长史。
王维此时作为张九龄旧人,置身于李林甫专权的朝野之中,可谓如履薄冰。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的诗与禅王维的诗与禅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
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
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有浓厚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诗中的禅意从何而来?一栋别墅一首诗,是他成为诗佛的开始!
王维诗中的禅意从何而来?一栋别墅一首诗,是他成为诗佛的开始!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诗佛王维在长安南部的终南山下建造别业,从此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因为终南山在辋川,故终南别业又被称为辋川别业。
半官半隐,是唐朝时士大夫们的理想生活状态,他们一边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向往,又有着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之心,两全其美的生活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工作日照常上朝,为君分忧,休息日就到山林中,建造一所别业,游弋于山水之间。
辋川别业就是王维中晚年,为半官半隐的生活而修建的,在这里,他时时与好友吟诗作赋,相传辋川别业有盛景20处,他曾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出于此,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又如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从诗歌体裁上来说,《唐诗三百首》将其编入五言律诗,但也有诗集将其编入五言古诗,但严格地来说,这首诗应该是一首五律拗体诗,这是盛唐诗人作律诗的特点,不论五言、七言,都喜欢用古调作起联,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都属于此类。
清朝高步瀛曾在《唐宋文举要》中评价这类诗说:“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
”就是说用这种方法作律诗,极难驾驭,但读来具有非常高的格调。
大概也只有盛唐诗人,才敢于在诗词的创作上如此“卖弄”自己的才华吧。
01▲与佛的渊源王维诗读着非常有禅意,我们常说一个人最终的样子,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遇到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都可能决定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王维就是如此,他诗中的禅意,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上,王维与“佛”的渊源,打他还没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并伴随了他一生,最终成就他“诗佛”的美誉。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了不起的王氏,一是琅琊王氏,自东晋以降,就是顶级门阀士族的代表,出现过王导、王羲之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另一个太原王氏,自魏晋以来就是非常显赫的家族,到唐朝更是“五姓七族”的高门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详细解释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
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
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
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
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
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
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
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
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
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
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
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
公
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
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
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隐居中他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对隐居山林十分想往。
有时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与山中禅师同行会碰到捡栗子的猴子,回家时与松间筑巢的仙鹤打个照面;走过的小桥是将就倒下的大树架成的,住处的栅栏就用大树上垂下的藤蔓随手拴起来就成了;回得家来,石门一闭,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开石门一看,门外的青草又长好深了!有时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后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万籁俱寂时听到遥远的山泉淙淙的流水;从下面看,这里已是高入云霞的地方,而自己现在却在这里枕席安眠,这真让人觉得暂时地留宿实在不满足,而想要从今后永远驻留此地了。
有时游到一些山寺,猛虎会和人友好相处,猴子能学人打作参禅,这时真能让人感到佛国在眼前而人世变得遥远而漂渺,并对自己官场生活感到自惭而希望终身在这里研修佛里了。
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促使王维走向禅门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的力量:有时中夜独坐冥思,想到双鬓渐白、不复转青,纵有黄金万两也无可奈何,不免悲从中来,终于悟到只有
学道,跳出轮回才有希望。
有时回顾自己好象不久前还是红光满面的青年,现在牙坏色衰,一下子白发就爬上了头;不仅如此,一生中经历的伤情往事也都一齐涌上心头,这种身心的双重煎熬,除了佛门勤修,又到哪里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坚定的道心、精勤的修为,再回头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了:人生有病无非是执着爱恨而起,自觉贫穷而生抱怨,那是因为有了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恋这贫病交加的人世,对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不厌不烦,殊不知人来世间就是动了凡心的原因。
人的这些颠倒妄念如毒龙缠缚着自己不能解脱,只有修习禅定才能制伏这些妄念。
修道人看破这些理后自然就安贫乐道了。
而且随着心性的提高,与常人的苦乐观也不同了,常常因为寂静中有所悟而高兴,这就逐渐和常人有了距离。
王维在自己的诗中还谈到一些修炼的具体事情:他喜欢看得道高僧的传记故事,有时看修炼辟谷的方法;他把手杖头雕刻成斑鸠的样子,把乌龟壳用来垫在床脚底下;没有事时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
隐居山中时,他们一群人一起来诵禅,与一人打禅又有不同乐趣。
在嵩山隐居时,他还有过闭关修炼的经验。
行恶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修善似春园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不知不觉,天长日久,王维已经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极高境地。
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并不看重。
他对于自己在诗画上的极高成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多世以来都是诗文的专家,而前一世是个画家,由于这些老习惯没有改得掉,
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发现了。
修炼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为奇的;他的解释不但合情理,也和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规律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