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的“境界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范围甚广,且多有跨时代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体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提出和建构境界说美学体系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条理清楚,立意明显,全文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点出了《人间词话》的写作意图。

前人学者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诸如人生角度、哲学角度等,本文则选择了“境界说”的审美之维度来进行论述。

一、“境界”内涵诸说

关于“境界说”内涵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佛雏认为“境界”就是能写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但要包括真切的感情和气氛。叶嘉莹对“境界”一词的内涵加以探究,她认为“境界”出自梵语visaya,意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佛家境界,专以感觉经验特质为主。而陈鸿祥则认为叶嘉莹的“境界“虽能给人以启发,但不能探及其真谛。他分析境界的来历是,最能集中的抒发诗人或作者的情怀,标志其艺术风格的名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气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近人用艺术形象去解释“境界”,其说有一定的理由。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借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诗人在生活的图画里所显示的东西,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境界”不仅是指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图景,也包括了作者主观的感情。但是就“境界”这一用语的概念来说,还不完全等同于形象。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果说成“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形象”,就欠妥切。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中某些具有形象而缺乏真情实感之作,说它是无境界,当然可以,说他是没有形象,也就令人难以索解了。

二、“境界”审美之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从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隔”与“不隔”、赤子之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一)写境与造境

《人间词话》第二则论述境界创造有造境和写境两派: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想象故也。”

王国维的所谓“造境”与“写境”之分,也就是理想派与写实派之分,很明显,他接触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特征。王国维接受了传统的“虚实”论,并在此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美学观念。

有人过分强调叔本华、尼采的影响,而否认王国维提出的创作方法上的区别,是不科学的。王国维受“两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主要反映在他不但注意到了两派的区分,而且深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颇难分别”是因为“自然”与“理想”有密切联系,只有大诗人才能真正注意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在第五则中更发挥了此种思想:“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如果说第一则词话中“必合乎自然”。对“自然”的解释不甚明了的话,这则词话就点出了“自然”的内在含义。这“自然”不仅是自然社会的自然,更是文学赖以存在的人类社会。现实社会,各种关系纷纭复杂。文学反映生活,就必然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不少研究者对这则词话中“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一句,大加评点,认为是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是脱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诸种关系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只成为一个直观感受之对象等等。其实,联系上下文仔细看便不难看出,此话的意思是,社会生活中物物互相牵连,又互相限制,作家在创作时受其制肘,但重要的是面对现实,作家应排除错综复杂的“关系、限制之处”而加以典型化。王国维认为,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去梳理现实生活,审视“关系、限制之处”,加以提炼和塑造。造境也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根植于客观世界,要融情入景。于景中观照人类精神,才能获得审美愉悦。二者相互贯通融汇,才能达到极致。《人间词话》中有一条最能说明“造境之妙”:“‘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出矣。”“闹”与“弄”,决不能从模写中得到,绝对是诗人凭心灵感受而“造”出来的,但却更加生动,使景物跃然眼前。所以,只有真正理解此中真谛的“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点出文学创作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过,王国维论述理想家与写实家的关系,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表层来展开,虽很通俗,终嫌肤浅,如果从各自的主要特征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差异,似乎更好,更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是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的?

《人间词话》第三则写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鸽声里抖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段原文表述了王国维对审美与“我”这一观点的概括。它的核心内容有两条:

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试看他的论据,一为“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情志并不太高,但表现作品审美活动比较精细。此篇旨在描写惜春怀人。庭院深深,杨柳依依;慕春风雨,落英片片。漫忆往日欢聚,慨叹今晚孤凄。“门掩黄香”,着一“掩”字而惜春伤别之意更显浓重。末句三个审美转折尤为纤巧:“泪眼问花”一转,写人之有情;“花不语”二转,叙花之无知;“乱红飞过秋千去”三转,点出花又似有知,故不理人而飘落飞走。

王国维另一论据为“可堪孤馆闭春寒”句。它是作者被贬湖南郴州时写的,主要抒发困居山城的苦闷和对被贬的怨愤。作品连用“失”、“迷”、“砌”等动的形象来刻画物的孤寂和内心的悲凉。前阙绝望之苦景,适足映衬后阙难忍之愤慨。结语言江水自宜绕山,何以下流,喻自己本应处于故土,不该远放。

分析上述论据,可以看出:王国维所提出的‘有我之境”是存在的。两个名句都作到“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写物中揉合了“我”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有“我”在内的境界。在这里,王国维显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美学所谓的“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物吟志”的传统理论。作品表现作者的“志”和“情”,势必把“我”带进艺术形象之中,由“我”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评价。

2.“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试看王国维的论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朴素写出身在世俗而心离凡尘,并能鉴赏超脱世俗的真切美。结合整个《饮酒》组诗情志来看这篇作品,就能观察得更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