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合集下载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意境高妙。

从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佛”就可以看出禅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者的诗中充溢着禅,特别是在山水诗中。

本文试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之境、静之美、淡之雅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山水诗中的禅。

二、空之境“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P177),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1](P177),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P177)。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在这三境中,空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1](P177)。

无疑,张先生的阐述是非常精辟的。

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

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境界来探讨一下。

来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卷一,P168)作者在诗中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江是如此壮阔,以至于天地外面还流着的仿佛依然是汉江的水,而山色在波澜壮阔的汉江掩映之下显得似有似无。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_0

王维诗歌中禅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

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明的禅意。

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

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

王维将自然景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

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

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诗中“何须身世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的宏伟构思。

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

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

刍议王维诗的禅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王维的一生,改信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惠能。

弘忍死后,禅宗分成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戒坛为代表的北宗,获得武则天的注重,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至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可以已经开始至北方传扬南宗教旨,刮起南北宗的争议。

至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获得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替代北宗而蓬勃发展,并沦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对王维禅意的构成产生了关键影响。

王维的家庭具备浓郁的佛教气氛,他的母亲就是一位仁慈的佛教徒。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论王维诗歌的禅

论王维诗歌的禅

鉴赏论王维诗歌的禅解文政 临沂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他的田园诗深受佛教禅理的影响,在观景抒怀时带有浓重的禅理,禅理与诗情融通,显示出独特清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

王维诗的禅理的无穷流露源于一生潜心学佛和个人际遇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维诗歌无时不刻不在向人们流露出空灵宁静的禅意,表现出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净虚境界的追求,达到忘我的境界。

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便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所展现出来的禅意和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一、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一)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风行禅宗始源于北魏时期,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之乱后开始普遍风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佛教各宗派接踵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在那个时期,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

”因为统治者重视禅宗,下层百姓也逐渐开始追捧,社会上礼佛之风悄然兴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都深受禅宗的影响,身处这样大环境中的王维也备受熏陶。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6]。

禅宗主张“净心”,“顿悟”,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士大夫尚存的自由要求相合拍,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处在对封建秩序即依附又疏异的矛盾之中,接受了禅宗这种从不自由中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中寻求。

在这样的时代渐染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自然地融入禅法,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空灵之美,令后人回味无穷。

(二)仕途坎坷,理想受挫王维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他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笃志悟道的推动力。

王维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作大多反映边塞生活,颂扬游侠精神,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思想气概。

天宝十四载安史乱起,至德元年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让我们一起探讨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得自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王维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风光典雅,充满了禅宗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后人的喜爱和赞誉,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探讨王维的诗歌如何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首先,王维的诗歌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如“物华天宝,而祇园之花,其状虽稀,而所化之气,可充华表”,这句话表达了王维对世间善美之物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繁华与美丽,虽然珍贵难得,但只是短暂的美好,最终都会消失。

他倡导人们应该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实现“禅”的境界。

其次,王维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通过“茱萸”一物的描述,表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和人们团聚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世间最大的艺术,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寻找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最后,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生命哲学,如“两岩俱峙,峰如削成。

无人过处,径自通幽。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坚定和自信,也透露了对生命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给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诗歌融合了禅宗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悟道的途径和启示。

总之,王维的诗歌是诗与禅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与画作,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传承。

王维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充分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的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内涵,更具有思想深度。

禅宗哲学在王维的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他的禅宗思想体现在他对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上。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由“非禅诗”到成为“禅诗”,是逐渐发展的历程。

因为刚开始时,也不是将王维的每一首诗均视为禅诗。

由历史回溯,愈接近王维时代,被解读为与禅或佛有关的诗作愈少。

相反的,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篇诗作被解读成禅诗。

王维是一位深得儒道佛三教精要,超脱尘俗的入禅诗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空,归于无,归于虚,归于道。

因此力求在诗中表现有无同一的真谛,并把清奇、虚静、空灵作为美的最高境界。

儒道佛禅对王维诗的影响更多的是使诗人的诗得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

诗歌中的空、静、冷、寂的境界反映的正是儒道佛禅深入到他审美意识骨髓中而形成的一种萧散、简远、闲淡的诗歌意境和影、响深远的一派诗风:清淡、静谧、圆融、空灵、幽美。

其诗澄澹精致中流露出极高禅学修养,不乏参悟的机智玄辩。

他善用娴静的心情观察大自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归于空、无、虚、道,自然在他的视野里是非神性的。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

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谵远空灵。

禅机悟境,每每流露于字里行间,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个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还有《鹿些》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阒寂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的一缕夕阳,被诗人信手拈来,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无比清幽的意趣,使人回味无穷!王维以诗人的敏感,画家的慧眼,摄取自然中最能表情达意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态融入到诗情画意中,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参禅悟佛的思想,形象含蓄,诗味淡泊,诗中充满了自然美的情趣,使人读之悠然神往。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的前六句纯写景,清淡雅逸,让人如临其画,诗中无一处不流露诗人的心情。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然而,还有后人评价摩诘的诗作,称其“诗中有禅”,这里所说的是摩诘的另外一个成就——将禅与诗相结合,也就是“以禅入诗”,因此有人赋予其“诗佛”的美誉。

而“诗佛”王维也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举,他们三人也分别代表着佛、道、儒三种文化在唐诗中的最高成就。

然而,在时下人们谈起王维总会联想到“诗中有画”和“诗佛”两词,但具体这两个词之间有没有关系或有怎样的关系却不甚了解,因此也就会对王维诗歌文本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困扰,研究王维诗歌中的禅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对王维诗中的禅的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但这些多只是在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整体性的综合概述反而不是很常见。

基于此现状,对王维诗中的禅进行一次总结概述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本文参照前人的成果,对王维诗中的禅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概述,从原因到方式到表现到影响一一进行了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习王维以及解读王维的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其一,唐代礼佛之风的盛行。

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

王维生活的时代,“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

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

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

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

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

但北宗禅对其思想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其二,家庭因素。

前人的诸多研究都显示,王维家庭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三十多年。

王维的名“维”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

另外,王维的弟弟王晋与普寂的弟子广德是知交,广德的弟子昙真去世以后,王晋为其撰写碑文,昙真的弟子正顺事晋犹父。

可见,王维出身的家庭环境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无疑是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另一个原因。

其三,仕途上的不如意。

如果说王维所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那么王维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潜心悟道的推动力。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王维必然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出世无为观念的双重影响。

首先,王维恪守着儒家重视现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热心于政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立徳、立功、立言”三不朽。

但当高扬的政治理想遭遇到黑暗的政治,经由贬谪、战乱和宦海沉浮,王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山水田园成为了王维躲避朝廷政治风云的心灵寄居处,力图效仿陶潜回归士大夫的精神堡垒。

但其半官半隐的状态,展示了其回归的不彻底性:安贫乐道非其所堪,奴颜婢膝又非其所愿。

对王维来说,退守山林似乎过于清苦,进入仕途而又苦于政治的腐败,进退之间难以抉择。

然而,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似乎在佛教那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禅宗“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观念为王维半官半隐的处事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样,他既规避了尘世的喧嚣,又不必遁入老庄哲学清贫寡淡的生活状态,从而通过坐禅来消解其精神上的痛苦。

朝政的腐败,官员的倾轧,才士的不见用,志向的难抒,这些是诗人以儒家仁爱之心观照世界所产生的忧愤之情。

它和以老庄哲学探索人生激发出的隐逸之情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了万法皆空的禅宗之路。

因为禅学的世界消解了“有”的意义,从而解构了一切心灵的龃龉,启迪人去体悟般若智慧,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宁静。

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其一,以禅语入诗。

也就是说王维在进行是个创作时,大量的引用佛家用语以及一些佛家典故,这类诗歌说理性较强,因而这类诗歌的整体艺术价值不是很高。

他有首诗《过香积寺》①: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前往香积寺的路途中。

诗人已经走了很长的山路,但是香积寺还在远处的云山中。

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小道上也别无他人,听着远处传来的钟声,伴随着清泉激打山石的节奏,还有落日余晖下的松柏,诗人心中杂念尽去只余宁静。

诗的结尾,虽然诗人运用了“安禅”“毒龙”这两禅语,但是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意境。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②: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莫舆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这首诗是王维以禅语入诗作品中的典范,它几乎每句都有涉及禅语和佛家典故,因此理解起来显得有些艰涩,艺术价值也就不是太高了。

其二,以禅趣入诗。

“禅趣”又可称“禅悦”或“禅味”,指的是禅宗义理所提供于人的一种观看世界、体味人生的角度和视野以及人从对禅宗意旨的解读中所获得的趣味。

也就是没有尘世纷扰的平和宁静的趣味。

而以禅趣入诗则是指王维将在学禅过程中体悟到的一些“空”“寂”“静”“闲”等意境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来的一种方式,这类诗往往很少使用禅语,但却禅意十足。

王维的许多佳作往往都是“禅趣入诗”的结果。

我们先看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终南别业》③: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诗人没有具体的描绘山川景物,而是重在表现自己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①黄涛《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王维》,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135页②黄涛《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王维》,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234页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作为经典名句广为流传,禅宗“任运自然”的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水穷处”水没了,诗人没有大悲,“云起时”云来了,诗人也没有大喜;诗人只是随缘任运,随遇而安,静心的看着水尽云起。

《山居即事》①云: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此诗写作者在山中的隐居生活。

前四局写山居清静空落的环境与寂寞淡泊的心情,后四句则写植物的新陈代谢与村民采菱的盛景。

前者极静极淡,后者则一派生机,这种动与静、光与色的和谐相配,让我体会到一种深幽的禅趣。

诗人后期隐居辋川游玩二十景所吟诗篇收录形成的《辋川集》则更具有代表性,辋川诸作多写自然风景的超逸空灵之美,与隐居生活的清静悠闲之乐,在这其中诗人融入了大量的“空”“寂”“静”“闲”等禅趣,让我们感受颇深。

其三,以禅法入诗。

所谓以禅法入诗,是指把禅宗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糅合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

严羽曾经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大抵佛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从这里可以看出禅与诗是可以相通的。

王维作为一位对佛法深有研究的文人,他对禅宗中所说的“顿悟”的悟道方法有较深的体会,因而他的很多诗作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我们试分析诗人的一首《鸟鸣涧》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