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发布时间:2021-06-23T11:40:06.9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作者:骆雅倩[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
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一、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
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1、空寂境界的美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空山寂林中的禅趣——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
王维 出生 于盛唐之世 , 强 大的李唐 王朝 造就 了一 大批才子 ,
世、 超然物外的禅心 。
王 维 的 佛 学 思 想 主 要 来 自禅 宗 。 禅 宗 吸 取 中 国 道 家 的 “ 自 然” 观 念 来 诠 释人 的 生命 自然 状 态 和 人 的 本 性 。故 而 禅 宗 要 求 从
பைடு நூலகம்
青 山绿水 中体 察禅 味 , 从人 自身 的 日常生活 中体 验禅悦 , 在流动
无 常 的生命 中体悟禅 境 , 从 而实现 生命 的超越 、 精神 的 自由。王 维 在习禅诵 佛 中不 自觉地将 自己对禅 的体悟 融入到 了其诗歌之 中, 最具有禅境 的便 是其山水 田园诗 。王维诗歌 中的禅意 主要体
现在诗歌本身所营造 出的空灵幽寂 的意境 , 以及 由此而表露 出的
N0
.
07
堕 T I ME E D U C A T 1 0 N
J 1 n
空 山寂 林 中的禅 趣
一
浅谈王 维山水 田 园诗 中的禅趣
王 娟
摘要: 王 维好佛 , 幼年就 受到佛教 影响 , 到 了晚年常 习禅诵佛 。这种 隐遁入世 的生活方式对其诗歌创作有一 定的影响。其诗歌 营 造 出 了一种空灵幽寂的意境 , 体 现 出了其远 离尘世 、 超 然物外的意趣 。这就是 王维禅 心的体现。 关 键词 : 山 水 田 园诗 禅 趣 空 灵 幽 寂 超 然 物 外
空 的心境 , 而 这 种 心 境 恰 与佛 教 中 的 “ 凡所有 相 , 皆是虚妄 ” 是 相 通一致 的。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关于《王维山水诗的画理与禅意》的心得体会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浅析王维诗歌中“禅”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让我们一起探讨唐朝诗歌中的“禅”道——浅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得自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王维禅理诗浅析
王维“禅理诗”浅析曾强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趣”。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40岁以后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该诗的第二首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
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王维诗中的禅趣美
王维诗中的禅趣美王维诗中的禅趣美王维(701—761),字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
他精通音律,早年曾为太乐丞;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
王维早年对禅宗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又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他将禅的修习体验与感悟引入诗中,形成了王维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
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
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极大。
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而求形似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
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他的《酬张少府》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写在寂静的山林中,与山月松风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
王维著名的《川集》二十首,将其自感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其透彻。
比如其中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
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
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
王维在京师做官时。
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
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
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
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
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
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可见庄子无为的境界对王维的影响。
又如王维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丧我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其中“缘合”、“性空”均为佛学术语,出自《大般若经》《华严经》。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
缘合谓生,缘离谓灭。
”《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 3禅家南宗的主张经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一切行为的动机,始终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
”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很充分。
如《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君向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始祖,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总之,佛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其诗歌艺术风格也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点,王维后期的诗歌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情趣。
在盛唐处于上升阶段的禅宗南派,提倡:“顿悟成佛”,即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悟佛教的真理,加入禅宗的表达方式,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个诗人兼画家,当他超脱尘俗,投身山水田园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种“顿悟”的方式往往能引导他迸出灵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陈金刚,李倩.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J]. 江汉论坛. 2009(02)
[2] 祁生贵.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 胡遂,曹梦晶.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从王维对闲适的吟咏看“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J]. 湖湘论坛. 2010(01)
[4] 韩国彩,李彩旗. 禅宗思想与王维山水诗的完美融合[J]. 沧桑. 2005(Z1)
[5] 李棘. 空灵中涌动着的禅味生命——王维山水诗审美趣味探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6] 明丽霞. 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与禅意[J]. 长春大学学报. 2007(11)
[7] 黄静. 也谈王维的“诗中有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11)
[8] 万久玲.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美[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9] 孙楠,王茹君. 空观不空——论王维山水诗的禅味及生命意识[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06)
[10] 潘静. 以诗证佛——王维的佛学“莲”诗论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