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中“禅”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制毒龙 ”写傍 晚所见香积寺 的景色和作者 的联想 ,面对清 生道 心 者 乎 ? ”
澈 的潭 水 , 联 想 到 寺 中修 禅 的 僧 人 ,这 里 弓用 了 一 个 佛 家 I 总 之 , 时 喻 “ 下 文 宗 ” 、 “ 步 当 代 ” 的 大 诗 人 天 独
的 典 故 : 西 方 水 潭 中 , 曾有 毒 龙 藏 身 ,不 断危 害 人 类 ,后 王 维 , 以他 的才 气 、 学 识 、热 情 和 造 诣 给 后 世 留下 了经 久
寒暑 ,世人 既不知道它 的存在 ,它也不知道人世 的变迁 。
作 , 这 不 容 忽 视 。对 于 这 一 点 我 们 要 格 外 加 以注 意 和 客 观
落 花啼鸟 ,人世 纷纭,在王维看来 都是空虚 。王维 山水诗 批 判 , 这 样 才 能 更 加 全 面 地 评 价 王 维 诗 歌 作 品 的 思 想 内容 中的 “ 禅意 ”,还可 以从 《 鹿柴 》 “ 山不见人 ,但 闻人 和艺术价值 。 空 语 响 。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 ”看 出 。 《 竹里馆 》通 过
纵观 唐代诗坛 ,王维堪称 是一位独 具风格 的诗 人,他 是 山水 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 山水 诗因清幽 淡远、空 寂超旷而具有 “ 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 ” 的妙处和 “ 言外之 意 ,味外之 旨”的韵味 ,他 的成就在于 把禅学理 念演化 为
自己 诗 歌 的创 作 指 导 思 想 , 构 成 了 空 灵 流 动 的诗 歌 意 境 。 在 他 生 前 ,人 们 就 认 为 他 是 “ 当代 诗 匠 ,又 精 禅 理 ” ,死
“ 悟 寂 为 乐 ,此 生 闲 有 余 ” ; 强 调 “ 境 无 心 ” 、 “ 一 对 无 望 为 本 ” , 也 就 是对 一 切 境 遇 不 生 忧 喜 悲 乐 之 情 , 以 一 尘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最有禅味的一首诗
王维最有禅味的一首诗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最有禅味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诗中,很多都融入了禅宗的元素。
其中最能够代表王维禅意的诗句就是《山居秋暝》。
这首诗中赞赏自然的崇高,并表现出对神秘和深奥的渴望。
《山居秋暝》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在诗中王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的大美和灵秀之感,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人生真谛探索的追求。
整首诗由若干景物和情感的描绘交织而成,如同一篇论证,通篇洋溢着禅宗的哲思。
诗中,王维将自己的身处之地写的淋漓尽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一个在深山幽谷里的美丽的景色,这里为人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如墨的山峦和一片沉淀的宁静。
每一个细节都在详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山林之美。
然而,王维在诗中并非仅仅描绘他所看到的自然画面,更是在通过自然景物向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山林,天际和清泉等景物的描绘,他牵扯出了此间人生的哲思和禅宗之学的智慧。
他通过描绘这些景物来表达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透彻认识。
他从内心深处看到的不仅仅是此间人世的苦难,还有短暂动人的美好和引人醒觉的真谛。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四句话表明了王维的归人的态度。
他不愿过着平凡的生活,也不愿受到各种繁琐的世俗环境束缚。
他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并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这首诗更像是他对于人生的教诲和指导。
总之,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充满禅宗味道的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真谛。
他通过精妙的诗句和优美的描写来赞美自然之美,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现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生命力的惊人感召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王维一样,去感受自然的美景,用心体会生活的真谛。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论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底蕴
人 事 干 扰 的情 形 下 ,作 深 刻 的 自 我 体 悟 , 以求 达 到 对 事 物 本 质 的 认 识 ,了 悟 生 死 之 道 。 而南 禅 宗 主张 “ 常 心是 道 ” 平 ,将 禅 完 全 置 身 于 日常 生 活 之 中 ,强 调 佛 就 在 心 中 ,涅 口 就 在 生 命 过 程 之 中 , 理 想 就 在 现 实 生 活 之 中 ,将 虚 幻 的彼 岸 转 移 到 现 实 的 此 岸 。 王 维 所 行 的 居 士 禅 在 后 世 也 一 直 不 曾 断绝 ,这 也 许 可 以 看 作 佛 教 式 微 时一 种 有 所 折 扣 的 信 仰 方 式 。 因 此 ,王 维 亦 官 亦 隐 的 生 活 道 路 背 后 ,原 本 是 有 着 深 刻 的 禅 宗 思 想 作为底蕴的。 王 维 半 官 半 隐 时 期 写 作 的众 多山水 田园诗 中 , 《 南 别业》 终 可谓 极 品 之 一 。其 中 所 表 现 出 的 作 者 悠 闲 自在 的生 活 态 度 , 十 分 值 得 人 玩味 。全 诗 如 下 : 中岁颇 好 道 ,晚家 南 山陲 ; 兴 来 每 独 往 ,胜 事 空 自知 ;行 到 水 穷 处 ,坐 看 云 起 时 ;偶 然 值 林 叟 ,谈 笑 无 还期 。 在 这 首 诗 中 ,我 们 看 见 诗 人 卸 去 一 切 雕 饰 , 向 友人 平 静 的讲 述 自己归 山 隐 居 的缘 由 以及 隐居 生 活 的所 得 。 他 写 道 , 自 己 中年 以后 便 倾 心 向 佛 , 在终 南 山过 上 了隐 居 生 活 。 兴 起 之 时 ,便 独 自 去 向 山 中 ,而 看 见 的一 切 美 景 与 愉 悦 心情 ,也 只 有 自己一 人 所 知 。 正如佛家 语常作 “ 如人 饮 水 ,冷 暖 自知 ” 。最 精彩 的是 第 三联 ,写 诗 人 在 山 中 闲行 ,望 见 溪 水 已 尽 , 于 是 坐 下 来 ,看 天 边 的 白云 自卷 自舒 。 当 官 场 的 污 浊 已 经 远 离 , 俗 世 的烟 尘 终 于 散 去 ,王 维 独 自 坐 在 深 山 之 中 ,看 见 最 空 明 静 寂 的 景 色 ,却 只 是 怡 然 相 对 ,不 滞 于 心 。俞 陛 云 在 《 境 浅 说》 中 诗 评 道 : “ 到水 穷 ,若 已到 尽 头 , 行 而 又看 云 起 ,见妙 境 之 无 穷 。 ”诗 意 使 我 们 不难 联 想 到 禅 宗 “ 缘 万
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六期︵总第六十二期︶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姬佳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
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
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
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关键词:王维;《辛夷坞》;禅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6-0089-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6.026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姬佳宇(1994-),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后,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统一。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故政治清明、民风开化、中外交流频繁,历代君王在文化方面,在对于儒释道三者的态度上,大多默契地采取共同发展的宽容态度,遂形成了“三教鼎立”的繁荣局面,涌现出众多声名远扬的文人墨客,王维就是其一。
王维性格圆融,温柔敦厚,加之精研佛理,援禅入诗,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其诗句中氤氲的深远意义和人生哲理也不断开启着后人的无限禅心。
王维的诗句极具研究价值,《辛夷坞》的禅境“不著文字”却暗涵无限禅意,本文以此诗为向导试析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
一、王维与禅(一)王维介绍王维,字摩诘,选取于《维摩诘经》中的一位神通广大的在家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公元前8世纪初,河东蒲州人。
开元九年,弱冠之年便已进士及第,任太乐丞,也算是少年得志。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而遭贬黜,张九龄执政后,被命为右拾遗,后张九龄罢相,因他曾有恩于王维,所以张九龄的贬黜令王维伤心失望。
但失望未必是坏事,早早领会生活的不易、精神层面进行过的思考与反省对王维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最具禅意的一位,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禅宗思想的韵味,用抒情的笔调表达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美好。
以下是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胜游。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独处于空山中,欣赏着秋天的美景。
王维把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到禅境中,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王维“去国三年知音少,落日江边一字道”的悠然自得之境。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
王维将“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与茱萸这种象征丰收和幸福的植物相结合,将亲情与季节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维超脱尘世的禅意。
3.《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句措辞简洁,意境深沉。
王维用南国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远离故土之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禅宗诗歌的典型特征,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王维对人生旅程中的无常和离散的看法。
综上所述,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充满情感和禅宗思想,体现了王维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笔调充满了深邃的禅意与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修身养性,追寻内心自由的价值意义。
这样的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也是非常珍贵的。
王维咏佛诗文集
王维咏佛诗文集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信佛者。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着对佛教思想的尊重与信仰,以此反映出他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王维咏佛的诗文集。
《塔经》古塔高耸入云空,香烟袅袅草木中。
远望都城眉黛间,此间夙愿谩忘忧。
《赠僧》相期翠微寺,一听清莲响。
半生修行处,独立白云上。
《入行堂上禅和赠悠然》乃知禅道本无文,竹影穿簷在眼前。
一叶珍馐腹中足,灵源常在忽难得。
休言所见非常境,示汝元是言犹新。
赠卿悠然天地外,披草对月多清晖。
《送宏嵩扈赴新安宜卧维山途中入寺感怀一绝》行人到此盘山路,屈指从前此已孤。
万事自知人不问,莲花才合出池徐。
《和戎昭上人日处》夜静山寺钟三声,悠悠九月如霜清。
安排静室常依旧,梦见林泉自在情。
《酬僧智通》万事今已归无有,一身犹自负禅机。
云来雨往江山在,坐看红叶落空枝。
《新晋县南西华严峰寺塔影》青松影里紫霞明,古刹高耸凝碧空。
天上佛今无住处,念起西天万里东。
《观绝壁佛》绝壁孤云影,空广欲何投?少林无限景,天赐此奇沟。
坐来已有时,长缨拂石秋。
应忆旧禅客,笙箫极寂流。
《赋得三皈依》百生荣旦大忏完,圣主旗开希庙空。
无点无尘清复净,寻常混浊谔谔中。
禅心不用逢净土,佛语徒当识真宗。
道德山前玉壶见,偶然三皈即如同。
论王维诗歌中禅的三重境界
第34卷第10期 2021年05月Vol.34 No.10May 2021艺术科技王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其笔下“草木有灵,山水有魂”[1]。
“关于语言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新诗略谈》一文中曾说得非常具体,文字具有两种作用:音乐的作用和绘画的作用。
”[2]王维之诗,诗画一体,其每一首诗都彰显了文字的绘画作用,他的诗将眼中景与心中情融合,“达到了一种圆融观照的浑成境界”[3]。
王维的诗作不仅美如画,更是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笃信佛教,是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自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再加之成年后因历经坎坷厌倦官场而过着的半官半隐生活的催化,他开始参禅悟道。
他将佛教禅理自然地融入诗歌创作中,诗歌中流露出的丝丝禅意成了其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维对禅的体会和领悟具有层次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的诗文创作很好地体现了他对禅的理解的三重境界,即“感宁静”“心空灵”和“性释然”。
1…环境清幽,感宁静谈及禅道,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第一个字便是“静”,可谓“禅中静,静中清,清中明,明可见性”,“静”可谓参禅的第一要义。
何处得静?对于刚接触禅的人来说,在清幽环境中悟道参禅是不二选择。
因为参禅需心静,但即刻便做到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对于初学参禅之人而言相当困难,他们需觅得一处远离尘嚣的清幽之所,以外界之静感染境中之人,凝神静气,从而走向禅境。
王维的诸多诗歌就体现了禅的这一境界,即禅的第一重境界——环境清幽,感宁静。
例如,《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诗人身处夜色笼罩的深山,四围没有人们的细语嘈杂,唯有桂花在山中静静凋落。
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纵然有着百般思绪也终将归于平静。
又比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中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一句,覆盖着层层白雪的深巷悄然无声,唯有诗人身处其间,独对庭院,满怀对友人的思念。
再比如《游感化寺》中的“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一句,诗人在前往感化寺的途中,山谷静谧,唯闻松声阵阵,走在密林深处,不闻鸟儿鸣啼。
王维诗中的禅意[精华]
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境界与自然意象
王维诗歌中的禅宗境界与自然意象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张伯娟王维的诗歌中.禅宗的引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着浓厚的印度文化渊源的禅宗特别是北禅宗由王维引入山水诗中.使得谢眺等人因朴素而尚显粗陋,肤浅的审美方式交得精徼.幽深,静寂却又生机勃勃,神采流溢却又含而不露.禅.在佛教入中国前有二意:一为封土为坛,扫地为祭,意即封禅。
二为传受。
引申为禅让。
佛教入中国后给予了禅独特的内涵。
禅,意为“静虑”“思维修”,它不同于一般哲学上的范畴。
而是佛教的一种修养实践活动。
因为它是佛教“戒”,“定”,“慧”之一的“定学”中最大的一种.通常把“禅”与“定”合称为“禅定”。
所谓“禅定”即是通过精神的高度集中.观想特定的对象,摒弃杂念,以臻明镜般的宁静,空纯状态。
同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寻常的功能.以泯灭主体与客体.过去与未来.可能与现实的差别。
禅宗从印度佛教中吸取了“万法为心”的思想.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心所生的幻像.只要反观自心。
超脱人世苦恼,以“无念”为宗旨就可以超脱人世苦恼.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禅宗把对外的崇拜引向了人对内心的自省,这不但应和了王维的心理也为其禅诗反观内心奠定了基础。
然而禅本身又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哲理.它本身就蕴含这一种巨大的文化能量.尤其是当“禅”与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艺术结合起来的时候.它更带给文艺美学以深远的影响。
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中特有的开阔悠远空灵的艺术境界。
回归自己的本心。
回归一种没有执着分别没有外物困扰也没有个人情感活动的空寂心态。
正是因为如此王维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而这种意境的展现也恰恰表现出中国诗学的美感所在。
中国古代诗歌中“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特有的话语.意境的完美与否也就成为了品评诗歌的最高艺术标准。
对于意境的追求也就成为诗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解释“意境”是从“意”与“境”两个方面入手的.即从文学形象中“意”与“象”.“心”与“物”等方面入手的。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诗佛王维(699年-759年),唐代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人生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禅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是三首大有禅意的王维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晚秋的山野景色,但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诗中提到“空山不见人”,意味着世界上并没有固定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但闻人语响”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存在感。
通过观察山林自然,王维达到了超越人类常规感知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爱情。
但王维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红豆、春天等象征意义进行抒发。
红豆象征爱情之火,春天则代表爱情的孕育和萌发。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感情,多采集这些美好的东西,让爱意在心底不断生发。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楼望景的时候所思所感。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美景,而是借助东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月轮转的概念,来表达人生无常的思想境界。
诗人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几经波折,最终仍是孤独地一人面对风雨,面对内心的沉思和悲伤。
《山居秋暝》、《相思》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正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季节景色的描绘,更在此之上有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通过景物描绘和挖掘,进一步显现出禅宗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王维诗歌中禅宗思想的传译与评析
蕴藉 的独特 诗风 。性本 清净 、 法虚 空和 常心是道 是禅 宗思 想的不 同层 面, 万 由此 结合三 首诗 歌 的不 同翻译 文本 比较 , 析 王维诗 歌 中祥 文化 的传 译视 角、 法与效 果 , 出禅诗 翻译 应 着眼 于禅 宗思 想的 “ 美” 评 方 提 意 传 递, 为此要 注重 意象与 意境 的移 植 。
二 、 法 虚 空 , 仕 则 隐 万 不
《 金刚经》 中言: 一切有为法 , “ 如梦幻泡影, 如露复如 电, 应作如是观。 如梦幻虚幻空无 , ” 如泡影瞬间 破灭 , 如露 水 日出 即干 , 闪电 顷刻 不见 , 如 揭示 出 “ 法 实相 ” 诸 的虚 空本 性 … 。禅 宗 认 为世 间 万物 皆因缘 而 生, 虽生灭变化 , 本质却是无常无恒 , 虚空不实 , 这就是所谓“ 一切 皆空” 。只有认识到虚空要义 , 才能超脱 生死 之缘 。《 论语 》 又言 :学 而优 则仕 ” “ “ , 天下 有 道 则 现 , 道 则 隐” 不仕 则 隐 , 能无 心 无 念 。天 宝 年 无 , 才 间, 自张九 龄罢 相李林 甫 专权 后 , 王维 一方 面 与奸 臣佞 党道 不 同不相 为谋 , 一方 面又 为生 计所 迫 , 心周 旋 违 于污 浊朝 堂 , 内心 的矛盾 与痛 苦 , 他终 究 产 生 归 隐 山野 和 遁人 空 门 的思 想 。 “ 使 达则 兼 济天 下 , 则 独 善 穷
N n n w h r l ,d e n t i g o e o o e k o s w e e Ia l e p i h s r v ; T
Onl h o o s s nng o n wi gy. y t e mo n c me hi i n me k o n l []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
律动。
唯其如此,其诗更加扑朔迷离,魅力无穷。
据说,太平洋上的风暴,是从大洋对岸的一只蝴蝶开始的,是从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开始的。
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来做一下那只太平洋对岸的蝴蝶,试着扇动一下自己的翅膀,飞向唐朝那些诗僧吧。
我国的佛教禅宗,是诗歌的摇篮。
禅宗宗师们宣传禅宗教义时,最善于运用诗歌形式,涌现出大量的示法诗,悟道诗。
文人士大夫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也倾心于以禅入诗,从而创作了大量的禅理禅趣诗。
而且,自唐以后,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直为后代诗僧和文人所继承,始终兴盛不衰。
而后世部分普通文人,因不熟悉佛学的义理和典故,多觉禅诗要么平淡简易,无色无味;要么艰涩谲奥,不知所云。
于是,以其所不知为不合格,诸般挑剔,列禅诗于文学的门墙之外,遂使中国文学这一美妙花束,淹没于被遗忘的角落,甚为可惜
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自初唐开始,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奔腾澎湃。
尤其唐宋间,普遍深入中国文化的每一部分。
文学更甚,在有形无形之间,或正或反,随时随处,都受到它的滋润灌溉。
僧俗修习禅宗者,遍于全国。
禅师们说法开示,摆脱教义,用一机一境,或以富于趣味的文学词句,指出“空有真诠”者,比比皆是。
且当时师僧,素质极高,多有“博学名儒,披缁其间”,“影响所及,举凡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等,皆以具出世神韵,富有禅意为最高”。
文人中更是无禅不成诗,无禅不成韵,禅风盛行。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
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
其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使王维的禅诗别具一番独特的审美韵味。
? 王维后期的诗歌代表了他的成就。
他在亦官亦隐中在禅宗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禅诗。
王维之所以在艺术境界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禅修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也是在禅修
在分析心理学中,荣格认为“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
”
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
它叫做自性。
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美和自性实现。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的合作。
对于自性的认识才是获得自性完善的途径。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因为许多人一方面的渴望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又缺乏起码的了解。
他们想一跃而就,立地成佛,渴望有什么奇迹发生,使他们能够转瞬间就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在佛教中,通过那些静观、凝神沉思,使人们更加容易知觉和把握自己。
王维正是通过禅修,从而体悟到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
经由自性的发展,人会更加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
可以这么说,达到了自性的圆满,就能体悟到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这种轻安和悦宁静自在的感受能消除身心各种的矛盾和痛苦,也得到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的感受。
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
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
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自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渐于涅槃寂静的妙境。
正因如此王维才能写出如下几首诗辋川诗的深遂意境与禅境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这些诗仅借写一物、一景、一机,就创造了一个“空、寂、闲、静”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诗人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
他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无心而有意地观照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的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
虽然是人闲、夜静、山空,但花开花落,鸟鸣水流,大自然依然演化着它本来的一切生动。
然而自然即便极动,它本质上也是极静,
万物即便是万物,它实质上也不是万物。
一切物境都生灭无常,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诗人在山水中证悟得自然,证悟了本心。
从而“心”与“自然”之间获得一种不可间离的融汇。
于是,“随缘任运,我心即佛,自性不染着,心但无不净”等禅理禅趣禅味无不尽寓其中。
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于王维、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的话头。
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王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盛唐为中国思想文化上的一个丰收时期。
在宗教上,禅宗融汇了传统佛教的理论,吸收了儒、道等本土思想的精华,以新兴佛教的姿态掀起一阵宗教风潮;在文学上,唐诗则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出现各种风格的著名诗人及各样类型的杰出作品。
此二者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蓬勃发展,更进一步彼此趋近与相互融合,并以禅的哲思结合诗的本体,酝酿出盛唐文化中另一朵初开的奇葩--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