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
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
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
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
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
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
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
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
在唐代山水诗的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
在其恬淡闲远、清秀隽永的山水诗中,我们欣赏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风景画时,更能谛听到其禅趣的私语:“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据统计,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作,约170多首,接近他诗作总量的一半。
禅宗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就是佛了。
这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而禅宗的审美观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美,自然成为其诗歌艺术的亮点。
一、空灵之美。
“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性”为美,以“灵寂”为乐,故其诗呈现出空灵的禅意。
“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荒城白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些诗句与诗人超然物外,空灵自适的禅趣追求相契合,给人以清空灵寂的美感。
空灵,它包含着空虚和灵动、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这对矛盾统一的二极,它是空与灵的统一,虚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发挥。
王维浸濡于山水间,山月凝照,心与境寂,神与物游,道与玄契,在一片空灵澄沏中捕捉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之声(“袅袅秋风动”),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之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社币 斗 纵横
浅谈王维 山水诗的美 与意境
刘 孝 莹
( 哈 尔滨 学 院 , 黑龙 江
,
哈 尔滨 1 5 0 0 8 6)
摘 要 :王维是我 国古代 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 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跳 ,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 山水 画 ,美的动人 心魄。他 又善 以禅趣入 诗 中,使诗 不仅仅 为诗 ,更上 了一重让人妙 想入神的境界 ,形神兼备。脱俗、淡远的风格 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本文就品味一下王维这位伟 大的诗人是怎么寓禅于诗,怎么用诗 画 出那么精美的画卷 ,看他在诗 中饱含着怎样 的音 乐家气质 。 关键词 :山水诗 ;美;意境
一
、
身 自然之 中,体 味着 自然界美妙的无处不在的声音 。落花的 声音 ,鸟儿的蹄 唱 ,虫儿 的呜 叫,以及 深山中若 隐若现的古 钟声 。诗 中流淌着这些大 自然平凡却悦耳 的声响。他总是能 最准确 的对其进行捕捉 ,并用 自己的笔静静描绘 。所 以我们 今时今 日读他的诗觉得极具魅力 。 唐人殷潘在称王维诗歌” 着 壁成绘 ” 的同时 ,又称其” 在泉为珠” 《 史鉴类 编》将王维的 诗又称为 : ” 有声 画” , 说” 王维之作 ,如上林春晓 , 芳树微烘 , 百啭流莺 ,宫商迭奏. ” 这些都注意到了王维已经将声音巧妙 的融入 了 自己的诗歌 中去 。唐代是妄为生活 的年代 ,也是我 国历史长河 中音乐较为鼎 盛的一个时期。音乐使人们 的精神 生活丰富 ,同时也带给了诗人们新 的创作灵感 。如大诗人 自
居易, 韩愈,李贺等, 都有作品摹写观乐时的音乐声响: 或
描写音品 ,如”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或模 拟情状 ,如 ” 第五弦声 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 。” ;或用不 同角度描绘声音 ,如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十 f ] 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 皇。” , 等等 , 不胜枚举。不过 , 王维没有一首诗是直接描述声乐的。那为什么我们又说王维 擅长以音乐家气质入诗呢?昔伯牙鼓琴 ,其高山流水之志 , 正与王维诗歌 的声情气韵相合。所 不同的只是 , 感动王维的 则纯来 自于大 自 然 。王维在诗中传达的,完全是大 自 然的音 响在他心弦上 的鸣奏 。 所以 ,王维 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响 ,但是今 时今 日, 我们仍然可以从他 的诗中欣赏到深山林 中空灵之声 : ” 空 山不见人 , 但 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也 可 以欣赏到他 的无人之境却耳 中有钟声的意境 “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 深 山何处钟?”传统的乐论认为 : ” 夫乐者 ,天地之体 ,万物之性也 。” 音乐 的美不是人赋予 的, 而是它本身就很美 。音乐为什么这么美 ,是 因为他们 能传达 自然 的声音 ,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 ,表达先于人而存在的” 天 籁” 时 ,这种乐声就是” 及天地至和之音” ,是音乐 中最美 的声音 。而王维恰恰做 到了这一点 ,并且做得相 当漂亮。
《鸟鸣涧》(王维)评析
《鸟鸣涧》(王维)评析原文:《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评析:这是一首流动着生命韵律的小诗,一支宁静安谧的月光曲。
古人有泛神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宏大磅礴如日月天体的运行,乃至轻柔飘渺如纤尘游氛的流动,无不与宇宙本体生命息息相通。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而愈轻柔愈细微的事物运动,愈能显现出宇宙自然生命的微妙律动,这,正是诗人在这首小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思。
桂花寂寂地开放,又悄然飘落;皎洁的月光,如薄雾似流霜,梦幻般地弥满洒落天上人间,也将婆娑的桂影斑斑驳驳地投映于涧中;小鸟在月夜里随意鸣唱,空谷传音,悠扬婉转。
这是一个自然自在的世界,鸟啼花落,默默无言地透露着大自然的生机、韵律和生命的信息。
诗人这首小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妙神秘的境界。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人不能悟,付之飘风。
”(袁枚《续诗品》)而诗人却领悟到了。
这种感悟,不凭借知识,也非有意识地强求所能得,而是猝然间的兴会和物我相遇;这种感悟,不止于感官知觉,也非漠然的旁观,而是泯灭了物与我的界限,以整个心灵去亲和去感应。
“人闲桂花落”,一个“闲”字,轻轻抹去物我的对立,淡化了主体色彩,使整个境界具有了自然自在的意味,而诗人则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诗人此时已摒除一切尘思俗虑,以朗澈透明的心境与超然的审美态度感悟与观照周围的一切,“荅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而与自然无言地默契。
这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禅宗的妙悟境界。
清代神韵论者王士祯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 “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带经堂诗话》卷三)此诗亦然。
佛家祖师在拈花微笑中领悟与传示了佛家真谛,诗人在他的诗境里领悟和向我们传示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而一切也都在这无言之中。
“人闲桂花落”,正是这忘机忘我的“闲”的心境与观照态度,使诗人敏感与赏悟到至微妙至纤细的景物及其变化:似看到桂华魂梦般的飘落,也似听到了花瓢飘依大地的瞬间那轻柔的声息。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
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
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
什么是“僧”诗呢?例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
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
“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
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以《鸟鸣涧》和《辛夷坞》为例
《 国古典 美学史 》 中 中说道 , 儒家 “ 它 ( 宗) 向大众化 , 者 ( 家) 它 ( 使 禅 走 后 道 使 禅宗 ) 向士大夫化 ”。8。 走 [1 ]s 何 为诗?刘勰 在《 心雕龙 》 文 中说 : 诗者 , 也 , “ 持 持人性 情 。 即诗是对 人之性情 的认 识与把 握 。刘 熙 ” 载 在《 艺概 》 中说道 :诗者 , “ 天地之 心 。“ ” 诗者 , 民之性情 也 。 他认 为诗 的本 质就 是 “ ” 天地 之 心” 是 “ , 民之 性情 ” 就是“ , 天人之合 ” 。由此 可见 , 是诗人 性情所 至 , 与禅宗 的“ 诗 诗 明心见 性” 也是有 着极大 地相通 说 与契合 的 。周 振甫在《 谈 以禅 喻诗 》 谈 中提到 , 宗佛法 的“ 如” 真 理) 禅 真 ( 不能 用语 言 文字来 表达 , 不能用 理性思 维 、 逻辑 思维来 表达 , 只能用 比喻隐语来 使人 参悟 。禅宗 认 为一切 事 物 中都体 现 了“ 如” 所 以 真 , 说 ,青 青翠竹 , “ 尽是法 身 ; 郁郁 黄花 , 非般若 。 无 ” 黑格 尔说过 :最接 近艺术 而 比艺术 高 一级 的领 域是 宗 教 。[ 1 管 宗 教未见 得 比艺术 更 高一 级 , “ ’] , 尽 。
系, 自中国化 的禅 宗产生之 后 , 宗对艺术 的渗 透 、 响远 远超 过基 督教 对 西方 艺 术 的影 响 。西 方基 督 禅 影
教 对艺术 的影响是 有形 的 , 主要 表现在 艺术题材 的 宗教化 上 , 宗对 艺术 的影 响 是无 形 的 , 入 到艺 且 禅 深 术 骨髓 的 , 以至于 发展到后 来 , 书画禅一 体化 。 诗 这种情 况的 出现颇耐 人寻味 , 中的奥妙不是 很容 易说 得清 楚 的 。 日本 的禅 宗研 究 专家 铃 木大 拙 其 倒是 谈 了一个很重要 的观 点 , 他说 :禅宗把 最得 意的东西用 诗而不 用哲 学显示 出来是 当然 的 , “ 因为 比起 理性来 , 禅宗 更愿意 亲近感性 , 以 , 所 就难 免 出现 诗 化 的倾 向 。[ ̄以 至于 出现 了禅 诗 , -C9 即佛 教 的诗 歌 , 主 要宣扬佛 理或者禅 意 、 禅趣 、 禅机 , 其特点 是富于 哲理和智 慧 , 给人 以深 刻的启迪 和教 益 。 就诗 、 的关系来 看 , 禅合 一 的倾 向在唐 代 的王 维 、 浩 然 、 应 物 的诗 作 中已 经 相 当 明显 了。 禅 诗 孟 韦 王 、 、 的不 少诗作 既是诗 又是禅 。诗 与 禅相 互 影 响 , 互作 用 , 孟 韦 相 如后 来元 好 问 所说 : 诗 为禅 客 添花 “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和禅意
分类号密级U D C 编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和禅意所在院系文学院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年级 2009级学生姓名刘晓学号 0950120031指导教师龙珍华二○一三年五月论文原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龙珍华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用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个人承担。
作者:日期:文献综述概述: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
王维不仅是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画家,而且他又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因此他的诗中既蕴涵着画意也蕴涵着禅意。
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
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正文:王维的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经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大多数学者从佛教的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研究王维诗中的画意。
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的研究一直有很多专著论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如下:1、张丽娟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出现。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
”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影响,多为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以及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
王维《鸟鸣涧》赏析:静谧春夜的山水禅心《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其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品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
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
……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
”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
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
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
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
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
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
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
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 禅意” 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 , 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 者似僧。 ” ( 《 空同子》 ) 所谓“ 卑者似僧” 多指这一类以禅语 能和审美空间。 人诗者。 如《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 “ 了 观四大因, 根性 王维笃信佛教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 阴界谁复 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 后其父迁徙于蒲州 , 生于长安。 守。徒言莲花 目, 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 , 不醉声闻酒。 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 母亲崔氏是一位 有无 断 常 见 , 生 灭 幻 梦 受。即病 即 实 相, 趋 空 定 狂 虔诚的佛教徒 , 曾师事大照禅师, 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 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 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
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沧浪诗 话》 ) 。 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 使诗境空灵超越, 形成了 “ 闲、 静、 淡、 远” 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 或以禅 趣取胜, 或以禅意迷人, 是严羽说的“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的典型代表。 以禅入诗 。 诗意盎然的禅趣
摘
要: 王维是 盛唐 著名的山水田 园诗人之 一 , 他的诗 空灵飘逸 , 意味 隽永 , 富有禅趣 与禅 意, 开创 了“ 以禅入
诗”, 将“ 禅趣 ” “ 禅意” 完美融合 的诗歌新境界 。这与他 一生与佛教 结下不解之缘 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王维 ; 山水诗 ; 禅趣 ; 禅 意
一
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 自然山水, 他又是 以 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 自然体察默思, 在对 自然景物的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作者:j i a n g sh a25摘要:唐代的“诗佛”王维以其意境淡远,禅味浓郁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成就与他早年开始的生活方式无不相关,他的家庭、朋友及仕途人生的曲折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对他禅宗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试从王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出发,解析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并试论王维将宗教体验与为审美体验互为融合的禅宗境界。
【关键词】:环境影响宗教体验审美体验【正文】: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
西晋思想家傅玄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除开外界的因素,也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
我们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
南山的幽静给予了陶渊明淡泊的心性,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的性格,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
那么,生活在盛唐佛教文化昌盛时代的王维是否也将受到环境的影响呢?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
”(《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O俞美玉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
这一说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
王维的山水诗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
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
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
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慧能认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
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
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王维把宗教体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禅诗偈颂。
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
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
例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光洒向深山丛林。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趣——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此诗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夜静山静, 人静,心静,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 的效果。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禅理证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苍苔上。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 染,心念不起。此诗描写了空明寂静的意 境,表现了诗人忘我忘情。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哲学意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 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 相吻合,也抒发了诗人不满现实的愤激之情。
《鹿柴》《竹里馆》是 “诗佛”的代表作,也 是中国古代禅诗的经典。
“静”是佛学的最高理想。即远离烦恼,断绝尘
累,寂然常往,充满幻想。实质是否定现实,抵 达内省和直觉的领悟。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禅境—— 动中极静,静中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
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
情。表面上看,是写隐逸山间的生活,其 实是从世俗中解脱后,心灵抵达的闲适怡 然的境界。
——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
诗人。他的诗“精禅上理”,最能得佛理 禅趣之旨。故有“诗佛”之誉。
佛理禅趣是“好道”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好道”,而追求自然的宁静淡泊,居家
南山,陶然山水,领悟人生玄机。
王维《鸟鸣涧》诗歌欣赏
王维《鸟鸣涧》诗歌欣赏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他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唐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鸟鸣涧》就是一首以山水为背景的山水田园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欣赏。
首先,这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都非常明显,就是描绘了一个平和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
诗歌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出了闲适自得、自得其乐的情态,反映了作者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
随后又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描绘了诗人行走于自然间,无拘无束,泰然自若的情形。
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对逐利追名的社会风气的不屑和蔑视。
继而,“料得年年有此时,今朝止是听鸟鸣”的诗句表达了作者默默承受人世间的苦痛和袒露自己内心的希冀。
其次,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也非常值得欣赏。
通过描写出一幅幅自然画面,包括涧水、竹林、山鸟、山涧和田野,塑造了一幅亲近自然的画面。
其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点明了山涧中出现的山鸟。
王维描写的这些场景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同时也是静思与感悟的源头,是他诗歌创作思维的写照。
同时,这首诗句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用了不少有着广泛文化根基的形象化的表达技巧,例如“竹门深锁重帘卷,素月清风犹未央”。
最后,这首诗歌广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出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哲学,并号召人们珍惜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在今天,人们对这首诗歌也有自己的解读和赞美。
人们在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更加珍视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更加关注自然和生态环境,更多的在生活中追求闲适自得、本真纯粹的生活理念。
总之,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美好的山水田园诗歌,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都非常明显,艺术特点也非常值得欣赏。
通过描写出一幅幅自然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歌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媒介和精神鼓舞点。
正如王维所写的:“止是闲适求真趣,山深涧水自流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浅谈《鸟鸣涧》中的佛学禅宗思想
浅谈《鸟鸣涧》中的佛学禅宗思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整首诗显得生机昂然,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衬静的效果,动静结合。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艺术辩证法啊!下面一一分析它的艺术效果。
人闲——虚写,人为什么闲?恩师张九龄丞相被贬,央及鱼池自己也闲适于宋之问的庄园中,当然人闲,但身闲心也闲么?作者没说,但文字本身说明心未闲,但未闲却也闲。
桂花落——实写,因为人闲着,眼睛就得要看,诗人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桂花开了又落。
桂花开了会落,来年还会再开,我今年闲了来年将不再闲么?诗人在以物问心:我还要再出世么?只是一问。
一个闲适的人、一个闲适的小院,一对人、物神交合为一体。
实得让人浮想连翩。
夜静——实写,花开花落、出世入世的景象,都无法改变脚下的现实——是时人闲夜正静!那么此时是黑夜还是月夜?如果是黑夜,那大诗人是怎么看见桂花落得呢?这便是虚写了。
春山空——虚写,文学艺术上从小院推展到了眼及的旷野,夜静春山空加上人立桂树前不是一幅意趣盎然的水墨画么?是的,而且是淡描。
春山该是万物逢春,生机蓬勃之时,怎么就空掉呢?——春山未空,我出世的心空了!月出——实写,寂静的山夜忽然一论明月忽现,这好象是水到渠成,空蒙的山夜着实看久了让人倍感压抑,这一轮明月来得真是时候啊!山水画鲜活起来了,而人能在黑夜之中仅凭月出就能看见桂花落可见月非常明亮,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四周静谧桂,月光明亮,花无声飘。
落实实在在的花开花落更加虚幻!这不就象人生一样么?人生无常!世象无常!惊山鸟——虚写,山鸟者日出而飞,月出当栖。
月出而惊者,鸟乎?非鸟也!非鸟乎?是鸟也!是鸟乎?非月也!有趣,真就是有趣!时鸣——实写,因为应该能听到,所以他是实在的。
但我又有疑惑了,凭我的认识和理解(小时候在农村里,也有过夜惊树鸟的经历),夜鸟受惊要么不叫,要么就是一声惊叫之后就扑愣而去,再无声息。
《鸟鸣涧》王维 读后感
《鸟鸣涧》王维读后感
《鸟鸣涧》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篇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林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感受,使读者产生了极强的感受和共鸣。
这首诗的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绝妙地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境,歌颂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安逸之感,使人们感受到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自在和悠闲。
而后面几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描述了大自然中鸟儿的欢乐自由,给人以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除了形象描写外,王维还通过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道家哲学的贯穿,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
例如,诗中“意恐迟迟归,欲度春波暮”表示诗人不忍离开这里的情感,而“笑言啼鸟不知愁,何事西风悄悄吹”则暗示了人生的短暂,需要珍惜时间。
总之,王维的《鸟鸣涧》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哲学的观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清新的意境,成为中国古诗词艺术的典范和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鸟鸣涧王维对这首诗的诗情
鸟鸣涧王维对这首诗的诗情
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自然风景诗,通过对清晨山间鸟鸣、流水声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作为一个诗人,我的诗情对这首诗自然是无比喜爱和敬佩的。
在我看来,王维的《鸟鸣涧》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真实。
王维通过深入观察山林中的自然景象,抓住了其中独特的气息和美感,将这些感觉凝聚成一首优美的诗篇。
诗中,流水声如丝般细腻柔和,鸟鸣声又仿佛在山林中回荡,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晨的山林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王维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体现在这首诗中。
他不仅仅是在描述这些自然景象,更是在表达他对于大自然的关注和感悟。
在这些景象中,他看到了自然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这也让他深深地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总的来说,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自然风景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作为一个诗人,我也深深地受到了它的启发和影响,相信它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激发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
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
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
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
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
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
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
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
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
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
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
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
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
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
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
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
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
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
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
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
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
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
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
“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
《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
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
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
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
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
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作者:俞美玉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刊名: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4,(10)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llyj200410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