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合集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人才资源。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受到各界关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之一,旨在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深化投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国际化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其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正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高校合作研究的必要性1. 人才培养的需求2. 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3.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有利。

三、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地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人才储备丰富,但目前各地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分互认问题由于各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不同,学分互认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合作的障碍之一。

2. 人才流动不畅目前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十分顺畅,学生和教师在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相对较少。

3. 研究合作不够紧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各地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

四、促进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各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的便利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18•【字号】黔东南府发〔2023〕10号•【施行日期】2023.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培训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发〔2023〕10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23〕13号)精神,健全适应技能人才成长需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效,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州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主战略”“主定位”,聚焦黔东南州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院校积极参与,市场化运营、项目化推进、东西部协作等方式,精准确定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健全评价机制,高质量多层次培育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到2025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基本健全,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基本完善,平均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少于2.5万人次,推动我州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逐步提高。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省级“四大培训工程”。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州实际,组织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大培训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收稿时间]2023-06-14[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共建课题(2021GZGJ163)。

[作者简介]贾广敏(1979—),女,河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职业教育。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粤澳大湾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使命。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要更新育人理念,厘清“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内涵;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等要通过构建育人共同体、产教融合体、教学协作体和工场综合体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0-0127-04Octo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发展目标是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和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2]。

大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肩负着为大湾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使命。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新模式,是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满足校企协同育人要求的特色育人新模式,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举措。

截至2022年9月,大湾区共有高职院校或机构91所,其中香港13所、澳门8所、珠三角地区70所[3]。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探索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为整个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进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可以带来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团队进行前沿科研和创新项目,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引进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还可以激发当地人才的创新激情,推动湾区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当地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推动整个区域的创新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湾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2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现状首先,在过去几年,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资源投入,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来到湾区,为当地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量国内外顶尖的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纷纷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创新工作,使得湾区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导致部分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此外,湾区各地之间在人才引进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现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优化机制,以推动湾区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地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专业技术考试题答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专业技术考试题答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专业技术考试题答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1、【单选题】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总结提出()个“坚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4分)A.三B.五C.八D.十回答正确+4分2、【单选题】将“()”视为国家发展战略资源体现了一种历史自觉,体现了对国家民族振兴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主动遵循,也体现了对国家竞争背后人才竞争的深刻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4分)A.发展B.人才C.能源D.信息化回答正确+4分3、【单选题】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更高层次上,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执政党在推动人才发展中的组织力、动员力、协调力。

(4分)A.中央B.地方C.区域D.国企回答正确+4分4、【单选题】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有创新含量、技术含金量的发展,特别是有()成果支撑的内涵式发展。

这样的发展才具备高价值性、延伸性、持续性和难以竞争性、难以模仿性,进而建构起国家发展路径的门槛,最终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4分)A.医学研究B.人才智力C.科研D.教育回答正确+4分5、【单选题】人才“对数定律”:“一流人才选择一流人才”,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基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阅历提出的。

人才“对数定律”具体是:一流人才选出、带出一流人才,二流人才选出、带出三流人才,三流人才选出四流人才……,依次递减。

(4分)A.哈尔莫斯B.范内瓦C.韦伊D.莱布尼兹回答正确+4分6、【单选题】人才()是指:高层次人才的有机集聚总是基于能量匹配、频率共振的。

所谓领先机构、高效团队、人才济济,包括“将熊熊一窝”都是“同频共振”振到一起的。

所谓“大师选徒”,总是在选出、培养与自己“频率”相近的人。

“低频”或更“高频”的人总是难以汇聚在一起。

(4分)A.共振规律B.能量守恒定律C.生态集聚规律D.引力定律回答正确+4分7、【单选题】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可以分为人才汇聚、人才输出、人才自给、人才平台城市。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 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 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35职业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总第205期No.12. 2019Sum 205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要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的状况,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再添法治保障。

该条例也明确提出企业、职业学校依法牵头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或者其他形式的产教联合体。

职业学校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与相关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自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颁布和实施重视学习成果的EC2000认证标准后,从上世纪末开始,欧美各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先后改革认证标准,将学习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质量准则,并由此延伸到国家学位标准、高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中,这种基于产出的模式被称为OBE 工程教育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认证这三个名词短语近来成为经济与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同一时期的热门话题会存在一种内在联系,总会引起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源于它们分别是经济、教育、教育模式的时代标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OBE 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第一,要靠创新,但是“人才”是实现创新的载体。

根据2017年12月发布的《珠三角人才需求状况与流动趋势研究报告》可以看出,珠三角9市中,每个城市在线职位数排在第一位的行业都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业,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电子商务业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最快、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行业,第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的不断深化,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流动正日益密切。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频繁,人才流动将更加顺畅,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不同地区的专业优势互补,可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整体人才素质。

在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也将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计划和政策措施,以满足大湾区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1.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变得更加突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创新潜力的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高技能人才对于整个湾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还能够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繁荣。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湾区将更具竞争力和应对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立符合当代经济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现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种形式。

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科研项目,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国家战略级别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

随着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湾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地域,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在整合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湾区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

目前,面对湾区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

首先,应当加强业界和高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和工作环境,并掌握实际工作技能。

企业带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湾区内的高校可以围绕区域特色,鼓励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这样不仅能提高人才储备,为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还能促进本地区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整个湾区的经济发展。

再者,针对性地设立技能培训机构,让青年在技能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工作者。

这样,通过迅速提高技能、增加经验,年轻人们能更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

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也将有效地降低区域内企业雇佣成本、改善就业环境,辅助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此外,还应该加强东西部的协调,共同开发制造业。

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

通过区域间资金及科技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将制造业转化为创新表现,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总之,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有多种可能:一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二是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设立技能培训机构,四是加强东西部的协调。

在这些不同的模式中,区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是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世界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更关系到区域整合的效果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以期为该区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一、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地之间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的共同点。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加大了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对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区域整合对高技能人才的地域要求也提高了,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工作环境和文化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加速了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团队协作以及跨文化沟通等能力。

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的新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面临诸多困境。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后,原有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可能存在差异,各地教育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匹配问题,使得整合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困难。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地区属于两种不同的体制,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者之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统一起来也是一个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沿。

随着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金融行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于大湾区金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展望、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以及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展望大湾区的确立给了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湾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金融资源,而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专业设置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手段和手段陈旧等问题。

大湾区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需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学手段和手段,并且与金融行业积极合作,满足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在大湾区金融发展背景下,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对金融人才的单一需求已经不能满足大湾区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大湾区金融行业需要既能胜任传统金融工作,又能熟悉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和国际金融等领域。

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在实践能力方面,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市场拓展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金融人才需要具备金融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综合素质方面,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

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更加贴近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王俊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03期◆摘要: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适应需求、全面发展、全面相关和切合实际的原则,通过广泛调研、审视资源、整合差距、合理确定的方法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宽窄相宜、兼具复合性和应用性,并根据区域发展不断自我革新的专业模块;要以“学问导向型”和“学科导向型”为基础,搭建“学科实践型”课程模式。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供给主要存在人力资源丰富,但高质量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笔者认为,湾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着手建构,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与专业,并搭建相关的课程平台。

一、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既要全面考虑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认清湾区应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因此,湾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2.全面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人才的培养在重视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要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正如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已成为现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3.整体相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该专业行业未来的技术走向。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路径。

首先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指出文化创意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接着通过对广东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还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最后总结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并强调了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广东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因素、路径探索、发展需求、现状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崭露头角。

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高水平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广东省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其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责任。

随着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在现有研究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以适应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

有必要进行关于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以探讨如何更好地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促进广东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探讨广东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旨在寻找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为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供路径探索,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AI+X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AI+X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AI+X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作者:徐萍蔡昭权董鹏中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期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把职业教育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给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极大挑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同质化发展问题比较明显,高度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制约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据此,大湾区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AI+X复合型人才培养矩阵,构建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人工智能职教共同体,建设集场景展示、技术体验、产业合作、咨询服务、示范培训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展示体验培训基地,以AI+X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大湾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AI+X复合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受到高度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

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

2018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发布,旨在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

与此同时,各地也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纳入发展规划,2020年2月,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出台《广州市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对纳入大湾区战略部署的重点项目需求予以优先保障。

人工智能的政策红利给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841家,仅次于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

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新基建、智慧安防、智能制造的优势明显,应积极把握“新基建”机遇,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圈。

然而,一方面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人才严重不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还没能跟上产业人才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湾区的使命。

而人才是湾区建设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因素,对于实现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人才高地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适应性强的对策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问题1. 人才流动限制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由于涉及不同地区的行政分割和社会制度差异,导致人才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实行了人才自由流动政策,但仍存在诸如户口信息限制、社会福利差异等问题,阻碍了优秀人才的流动和集聚。

2. 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虽然有一些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但整体上仍缺乏与湾区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亟需加强。

3. 人才吸引力不够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尚存在不足。

相对于国际一流湾区,湾区的软硬环境和福利待遇仍有一定差距。

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时,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湾区的竞争力不够强。

4.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人才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选择外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非公平的竞争环境,缺乏个人发展空间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建议1. 优化人才流动政策针对人才流动受限问题,应进一步破除户口信息限制和社会福利差异,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加强人才配套政策的衔接与整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2.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高水平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学府的合作与交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国际先进教育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序人才是任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聚集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的人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问题的深度评估1.1 人才流动的障碍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地域跨度大、行政管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了人才在区域间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

澳门居民在广东就业需要符合相关条件,港澳人才在内地创业也需要遵守一系列管理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使得人才资源难以充分发挥。

1.2 人才培养的不足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一些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短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不易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这说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亟待提升。

1.3 人才政策的协调不力粤港澳大湾区由不同的政治实体组成,各自有着不同的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的协调不力成为制约该地区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障碍,也是人才在区域间流动、就业创业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之一。

2. 对策建议2.1 加强区域协同,形成人才流动新机制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的障碍问题,应当加强区域协同,建立起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机制。

可通过在政策制定、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合作,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才流动更加便捷,为人才的聚集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2 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发展。

2.3 加强政策沟通,构建人才政策共识在人才政策的协调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应加强政策沟通,形成共识。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政策协调机构,加强立法、实施、监管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政策更加一致,为人才的储备与流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

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以及中央政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注重跨区域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涵盖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方行政区的经济区域,各地区在技术、教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时,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可以建立跨地区的技术培训中心,共享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训和交流。

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同研究项目、实习和就业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要注重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变化,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可以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机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需要注重跨区域合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注重企业实践以及注重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只有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整合。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着眼于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本文将针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与金融业的对接,深入了解金融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金融业的联系,通过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入了解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分析金融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确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

同时,还可以利用金融业的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支持,为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金融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升金融人才专业能力实践教育是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的金融市场,加深对金融行业的认识和理解,提升金融人才的专业能力。

三、拓展课程设置,提高金融人才素质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拓展课程设置,更新金融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数据分析、投资理财、金融市场监管、财务管理等课程。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培养更加全面和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场景的金融人才提供支持。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提升办学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网络教育开展远程教育,提供更多的金融教育资源,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引入优质的金融教育资源和课程,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东莞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东莞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东莞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枢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东莞市在大湾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东莞市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国家稳定、安全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大湾区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小、经济总量最大、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之一,有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经济增长极。

二、东莞中职会计教育现状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在中职会计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东莞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很难适应大湾区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相对欠缺,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适应大湾区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发展中职会计教育的必要性1.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他们能够支撑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为大湾区的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而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能力若不能与大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则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能力,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大湾区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3.促进中职学生就业四、提升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对策1.优化培养方案适应大湾区发展需求,中职学校应当优化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大湾区产业特点,设计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作者:张洁萍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35期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形成了重大的推动力,从而高技能人才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工作室模式、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模式、高徒计划模式等。

基于此,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对各种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最适合区域成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适当的选择。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G712;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079-02
一、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态势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发展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

这些模式适合各自国情、历经时代锻造,为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多年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通过自力更生、引用借鉴等方式,形成了多种样式的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

伴随着多年来制造业的持续性发展和服务业的持续攀升,珠三角地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后,整体经济出现了转型与升级两种重要的态势,从而对高技能人才成长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既有香港、澳门等现代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也涵盖了珠三角传统的制造业发达区,区内高技能人才呈现出一种整合、升值的重大趋势。

当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高徒计划”等,展示出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有的若干模式
根据对现行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大致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一)工作室
工作室通常由同一学院(部门)的个体成员自发组建。

其特点在于规模小、层级少,结构简单、成员不多,通过共同的科研取向和科研志趣形成纽带,没有制度规章的束缚,因此往往
比公司运作灵活、工作效率更高,比起行业公司的相关部门更具专业精神。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了工作室的方式实现项目化教学,汲取企业资源。

工作室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室尽可能采用企业的运行方式,吸引企业人员参与。

主要由一位企业内行业专家领衔,带领多名高级技能人才,辅以由学院邀请的科研院校的教授、学者,与企业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技术共同体”。

二是采取项目化运行方式,通过真实企业项目,集聚人员和资源,采取较为开放的模式,人員流动较为自由。

三是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通过项目化的运行选拔优秀的学生,必要时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盈利。

工作室通过名师、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将专业领域的经验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解释和传播,充实了职教课程和教学内容,缩短了校企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培养质量。

工作室的主要标志有二,其一是项目化的课程,其二是选拔出有潜质的学生。

(二)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源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非企业为本位。

这点异于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三明治”。

它在依托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基础上设立,超越了简单的企业实习,也非单纯的企业项目。

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构成“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环节)。

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

教学工厂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工业项目、经验积累与分享。

其要义在于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实现两者综合,在学校建起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实现学院、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

譬如,在科技中心,到处可见现代化的机器、标准的操作和陈列的产品。

企业项目构成“教学工厂”的核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

这些项目通常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三)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于手工作坊时代,其特点在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

学徒制从手工作坊发展到现代工厂,进化为现代学徒制(一些国家也称为“新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

这种模式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共同优势,其核心在于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育人。

现代学徒制实行企业和学校交替、结合,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部分时间在企业培训技能;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

学徒享有低于成年工人的学徒工资。

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培训内容。

该模式受到法律保障,同时得到政
府支持。

不少国家专门成立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徒计划
“高徒计划”主要面向长期性的人才培养,其含义主要包括两层,一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二是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深造。

因此,它的推行过程也包含了基础性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两个层面。

前者主要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①推进培育校园竞赛文化;后者则以分层分类教学②为起点推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导师团队的培育。

在“高徒计划”中,导师团队合作育人是进一步通过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导师团队”是学院为每个班级学生所配备的指导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和学生家长代表。

他们是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的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者、表率者、鼓舞者,不仅授业、解惑,更教学生处世之道。

除日常教学和生活指导,导师团队还肩负另一重任:进一步观察并发掘动手快、反应灵敏、悟性高的学生。

通过实训课、导师团队活动以及本专业范围内的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最终每个专业择优选拔若干名优秀学生,为更高层次的“高徒培育”做准备。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高技能人才对现代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粤港澳大湾区这种正在成长的城市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表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国际化趋势。

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与借鉴国外先进的工艺和标准,以及吸引大量的留学人员,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多年积累与孕育所形成的庞大规模和实力必定要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以缓解庞大的产能。

这样,与国际接轨就成为时代的紧迫需求与必然趋势。

而高技能人才正是各种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具有高附加值潜能,能够在流动中实现新的重大增值;另一方面,只有建构起有效的培养模式,才能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域外先进、正规的标准体系,实现相互影响与促进。

以上四种模式构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略,对应着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和重点。

1.“高徒计划”主要从起点的角度面向所有学生,通过分层分类培养,选拔出有潜质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模式,进行深造。

该模式的意义在于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宽厚的基础与平台,吸引大量的有潜质的学生加入高职教育。

这就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与机制与之对应,如考试与招生制度,通过标准的确立,建立起独立的招考体系。

该模式面向长远,从基础做起。

2.“现代学徒制”则从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角度解决了校企之间如何实现紧密联系的问題。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高职院校深厚的封闭性办学传统和行政化现实,校企合作往往浮于表面,实施的是浅层的校企合作。

由此形成的弊端就是人才脱离实际,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现代学徒制正是着眼于校企之间的实质性、深层次融合,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二者的联结。

该模式需要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尤其强调校企之间强有力的第三方居中协调作用。

3.“教学工厂”强调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的有效配置,将企业环境引入教学中,实现校企教学上的融合。

该模式在中观层面通过项目加强校企之间的实质性联结。

教学工厂的建立,意味着物质层面较大的投入,以及思想层面整个教学模式的重构。

该模式需要很高的投入,需要企业的长期、深度参与。

4.“工作室”是个较为微观的概念,该模式则着眼于小范围、某个项目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这种模式下,企业与院校之间实现了人员上的流动与重组,推动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对课程体系和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该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种层次与类型的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基层单位。

参考文献:
[1]; 安昭怡,杨涛,郑相杰,李英琦.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9-42.
[2]; 赖红英,刘慧婵.“高徒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10-28(A4).
[3]; 杨文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4]; 严璇,唐林伟.“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26-28.
[5]; 杨润贤,张新科,王斌.高职院校“1+1+1 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4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