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练习

合集下载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

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少时读书不遗余力,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

有一次,他在家中读书,因为太专心,不知道家里起了火。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司马光听了,才发现屋子已经着火了,于是才逃出来。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2)着火了着了火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1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司马光成为杰出学者和政治家的原因。

10.(1)不辞辛劳(2)起了火11.他的母亲发现屋子着火后,赶紧跑进去看他还在读书,就告诉他快点逃生。

12.因为他善于研究,并且非常努力,所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8.(1)将要建房子 (2)匠人没有话可说,就照着高阳应的意思做了。

9.意思是因为木头还没完全干燥,如果现在涂上漆,以后一定会变形。

但是高阳应认为,如果用生木来建房子,木头会越来越坚固,而漆会越来越轻,这样就不会失败。

10.高阳应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训。

10.高阳应的想法是错误的。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负笈:背着书包去拜师研究)2)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题:在衣服上写下记忆的内容)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如果不好好研究,怎么能有所成就呢?)10、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是。

要勤奋好学,不怕遇到困难和阻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昔有医人(昔:古代)2)延吾治而夕如矢(治:治疗)夕如矢:当天晚上就痊愈如箭一般快)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有人相信他的话,让他治疗驼背。

)2)其子欲鸣诸官。

(他的儿子想要告诉官方。

)1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治驼人”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讲教条而不求实际的人,以及那些自负、主观臆断的人。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翻译练习题: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弟子规,圣人训。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5.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答案:
1. 学习并经常复习,难道不令人高兴吗?
2.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3. 学子应该遵守好的行为规范,这是圣人的教诲。

4. 作为一个充满责任心的人,要为天地奋斗,为生民谋福利。

5. 我们要继承古人的学问,为未来的人类和平奠定基础。

以上为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通过翻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这项练习,扎实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完整文章内容在此结束,无需再重复题目或其他无关内容]
注意:本文使用了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式,力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具体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因语境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文句和语义
进行灵活运用。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一一、敏慧(一)、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

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翻译】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

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

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

曹操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尝.③邪.④异.⑤之2、翻译:①善属文.①善于写文章;②奈何请人②为什么要请人?③太祖甚异之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默写《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二)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题

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题

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脊:屋脊)B. 陈涉世家(家:家族)C. 出师表(表:奏章)D. 岳阳楼记(记:记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时习之D. 士不可以不弘毅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假寐(寐:名词用作动词,睡觉)B.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美)C. 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早晨)D. 闻鸡起舞(鸡:名词用作动词,听到鸡叫)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温故而知新C. 吾日三省吾身D. 士不可以不弘毅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吾日三省吾身B. 温故而知新C. 学而时习之D. 士不可以不弘毅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文言文段落,填写空缺的词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文言文段落,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陈涉世家中,“家”指的是________。

三、简答题9. 请简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10. 请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翻译题1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阅读理解题13. 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请分析孟子的这一观点。

14. 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中,陈涉为何能成为起义领袖?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翌日②馔③方④具⑤顷⑥而已⑦啖⑧退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二)、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而:你.⑦俾:使。

⑧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识】说“辞”。

“辞"是个多义词.一、指“推辞”。

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初一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爱之,吾敬之C. 之乎者也D. 之于彼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佛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二、填空题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________》中的诗句。

答案:《诗经》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2. 翻译下列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做。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

2. 请解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表达的生活态度。

答案: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物欲和个人情感的生活态度,即不因外界物质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也不因个人遭遇而感到过分的悲伤或喜悦。

结束语:通过本次文言文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1-3)(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郑人买履》测试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③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④自工:自然就精妙了。⑤患:毛病、弊病(在于)⑥疵病:指文章毛病。⑦指擿(ǐ):批评指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尝乘间以.(拿,用)文字问之
B.唯勤读书而.(但是)多为之
C.此公以其.(指欧阳文忠公)尝试者告人
D.故尤.(更加,特别)有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一、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B.请设馔以候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短篇练习(六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短篇练习(六篇)

(一)愚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⑵。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⑶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⑷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注释: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是作为动词踩踏③鸣:申诉,控告1、解释加点词语(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3)乃索板二片索:(4)其子欲鸣诸官诸: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A、以一置地下B、又以一压焉C、以头抢地耳D、吾以日出始出时去人近3、翻译句子(1)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2)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二)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2)其人自护其短短:(3)席上啖菱啖:(4)欲以去热也欲: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2)其人自护其短。

(3)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4)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三)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①。

侵晨而起②,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④,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⑤,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⑩复嘱云:“我倾家赡⑾君,慎勿⑿他说⒀,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财货没官。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②侵晨:天快亮时。

初一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

逝,向前行进。

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

若,你。

⑤数阕:几遍。

乐终叫阕。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二、翻译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初一文言文练习

初一文言文练习

初一文言文练习6项羽志大才疏项籍①少时,学书②不成去③学剑又不成。

项梁④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⑤.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项籍: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②书:指古书典籍.③去:抛弃。

④项梁:项羽的叔父。

⑤竟学:学习完成。

竟,完毕,最终.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竟成"即最终能成功。

1、解释加点词(1)籍少.时( ) (2)项梁怒.之( )2、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断三处)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足.以记名姓而已()(2)剑,一人敌,不足.学()4、翻译句子。

(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答: 。

(2)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答: 。

5、“志大才疏”已成为一个成语,请根据文中的故事推测这个成语的意义。

答:。

齐宣王好谀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①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②。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③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①强:强弓。

②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

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是指强弓、硬弓.③关:同“弯”。

中关,拉到满弓一半。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左右皆引.试之() (2)宣王说.其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答:。

3、宣王周围人的哪些言行呼应了标题中的“谀”字?(用原文语句回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III)部期末文言文专项训练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出卷:王金科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根据课文,在文中空缺处填上相关语句。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好.事者()远遁.()稍近益狎.()以为且噬.己也()
慭.慭然()大骇.()阚.()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⑵远遁.()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6、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三个成语。

⑴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三个成语连成一个合理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过程?你认为哪个过程作者描写得最为精彩,试从老虎的动作、心理来作简要分析。

(6分)
10、文章的标题虽是黔之驴,实际上描写老虎的情节很多,请你发挥想象,根据老虎的一个动作,来写写驴当时的心理和动作。

(3分)
《爱莲说》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③可爱者甚蕃.()
④濯.清涟而不妖()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

同时写出一个与该字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