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提示: 《中国土地 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材料展示: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课教案_0
《中国近代史疑难解析》教学设计一、开设本课的目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抗争与探索。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要牢记的: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一直以来都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也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最难学、老师最难教的。
我精心总结了一下,以期对学生有所启迪。
二、教学目标1、疑难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概念,中国近代史主线,民主革命概念,近现代化的概念,抗日战争阶段划分,列强侵华罪行,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封建帝制与封建制度,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民族英雄与民族解放战争。
2、(1)利用课件展示纲线、主要疑难点;(2)通过中外联系对比,理解提升;(3)通过提炼概括,化繁为简;(4)通过抽查提问,做到检查、梳理、融会贯通;3、(1)通过列强侵华史实,认识到中国近代史落后的主要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发愤图强;(2)通过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实的梳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精神;(3)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探索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并内化吸收。
三、教学过程(一)疑难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49)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2、民主革命:就世界范围看,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中国而言,指的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
3、近(现)代化:A、规范解释B、形象解释C、通俗解释思考:中、外近代化历程为何不同?4、列强侵华罪行5、干支纪年6、民国纪年7、封建帝制与封建制度8、辛亥革命与武装起义9、民族英雄与民族解放战争(二)纲线1、五次侵华战争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2、中国人民的抗争A、爱国官兵B、农民运动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中国人民的探索A、学技术:洋务运动B、学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学文化:新文化运动4、解放战争阶段划分1946年——1947年1947年夏——1948.91948.9——1949.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划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野战军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第24课人民束缚战争的成功【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识记束缚区土地革新的内容,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束缚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束缚军迅速成功的主要缘由;培育先生的识图才干,从史料中剖析探求效果的才干。
2.进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进程中,培育、提高先生的识图才干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说历史效果的才干,逐渐构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先生剖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照论从史出的原那么,探求、剖析束缚战争迅速成功的缘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一系列战役,让先生从中感受中共指导人的雄才伟略;经过引导先生剖析束缚战争取得成功的缘由,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革新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束缚军迅速取得成功的主要缘由。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缘由。
【新课导入】教员展现下面图片: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作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束缚区的土地革新教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可以打退国民党的片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缘由是共产党能失掉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经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关于广阔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明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束缚区的土地革新。
教员设问:共产党在束缚区的土地政策停止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疆土地法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途、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先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资料研读。
)出示相应内容: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弃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依照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途:依托贫雇农,勾搭中农,有步骤地、有区分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开展农业消费。
新部编人教版8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020部编版历史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思考: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出示课本“材料研读”,思考:如何看待当时中国土地占有情况?为什么要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回答: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状况极其不合理。
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压迫剥削,导致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出示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学生合作讨论结合课本内容总结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共产党实行新的土地政策的原因。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既提高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更深出示图片,强调这一战略布署的重要性。
2、三大战役出示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图片强调: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讨论: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教师讲述三大战役的意义。
3、南京解放播放《渡江战役》视频,展示渡江战役示意图,知道: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部编】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了解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概况、意义等。
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
1、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意义;
2、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学习难点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本解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
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纲领:
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3、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和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知识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入手,深入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并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精神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难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过程,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中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时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审批:学校.课题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型新授周次序号教学目标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二、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提示: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补充7.教师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问题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示: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0.教师归纳总结:①中国共产党决策英明,领导正确,抓住时机,发动战略决策,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③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从史料中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探究、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战役,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共领导人的雄才伟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下面图片:
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能够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原因是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通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设问: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线、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材料研读。
)
出示相应内容:
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顺利完成。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师出示图片《挺进大别山路线图》,如下:
然后让学生思考:“中共为何要将战场先引向大别山地区?”“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总结: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
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反攻。
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教师讲述:在人民的支持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对照《三大战役示意图》并结合自学资料讲述三大战役。
方法指导:可以从战役时间、参战部队、战术、作用、意义等方面来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补充: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发动了渡江战役,彻底摧垮了国民党政权,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归纳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时间:1949年4月。
(2)领导者:毛泽东、朱德。
(3)结果:解放南京。
(4)意义: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师投影材料: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教师提问: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雄厚的兵源。
(2)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供给,有利于人民解放军夺取战争的胜利。
教师呈现北平解放的图片: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平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平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4)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教师补充提问: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发言,教师投影总结:
(1)力量对比: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2)士气民心:解放军作战勇敢,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政权性质: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
(4)军事战略:国民党指挥失当,共产党战略战术正确。
(5)历史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发展趋势,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