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相关推荐《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22篇)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而在《孟子》中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是令人膜拜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来源。
小编为大家带来《孟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孟子》读后感篇1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
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
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
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
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1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
孟子读后感300字五篇《孟子》读后感一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孟子》读后感二读过孟子的《当今之世弃我其谁》后我被其中的名句所吸引,字里行间中又透露了孟子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
孟子的学生是很优秀的,在这时深知老师的心情,于是引用了平时孔子所说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
孟子也很不错,坦率的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
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事事处处都不怨天尤人该多好呀!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离成功更进一步。
如果大家都不在抱怨,我们的社会能不和谐么?反过来想一想,怨天尤人其实也无济于事,抱怨过后还得自己努力弥补,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遇事经常抱怨,会让人意志消弭,于事无补。
“当今之世,弃我其谁也?”仔细想想,其中蕴含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周恩来爷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学习!《孟子》读后感三《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
《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5篇《孟子》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
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
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2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思考和创作提供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篇1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
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
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
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
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
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
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
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
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
是谁呢:赵高。
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
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
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子读后感篇一: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是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也能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长出了一个锛俿角痫,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令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
起先,他受到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确性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柜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有因为他学识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后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基础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 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感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动勋远大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真有一副好口才——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 老师” .篇二:孟子读后感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子》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孟子》读后感1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
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
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彻底,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
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
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
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
她说是后者。
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
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
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500字9篇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500字9篇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1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
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儒家经典《孟子》读后感2雅言传承文明,典范浸湿人生。
今天我打开了《孟子》这本书。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需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本人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承平了。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
《孟子》读后感最新范文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孟子》读后感最新3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读后感1孟子与尽心篇?以“尽心”为篇名,扼要点明重点之所在。
孟子开头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南师讲到,什么叫“尽心”?也就是用尽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
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成败是另一个问题,而去做的人,心总是尽到了。
在儒家的“尽心知性”学说中,孟子的修养功夫是“动心忍性”,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
“尽心知性”也可以说是静定的境界,使整个修行的原则与功夫。
那什么是“动心”?遇到事故时,在动心起念之间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达到的程度;“忍性”则是绝对的大定,借用佛学的一个名词来讲,就是“如来大定”。
一个人想要修养到动心忍性,如果没有种种苦难的磨练,是做不到的。
本书有一个章节叫“路是走出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孟子对高子说,那些山上只堪容脚的小路,最初是一个人,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个本来无路的荒山上,慢慢选择好下脚、更近便的地方走过去,慢慢人多了,就走出一条路来。
而这条路只要间隔一些时间没人走,就又长出茅草把路埋住。
孟子对高子说,现在你既未明心,又未见性,就因为你心里长了一堆茅草,思想被茅草塞住,没有出路。
孟子在这里说,心是要用的,心不用就会被塞住,头脑越用越灵光,不用就塞住了。
很多人学佛,学打坐,拼命“除妄念”,学到后来,不去用心,那心都不想动了。
刚才这段分享,总结归纳一下,可以用“尽心”,“用心”来做以小结。
延展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能够尽心,并且用心,路总归是能走出来的。
上周我和施总去听了3天讲座,分享一个墨迹天气的案例,很是让我感触。
墨迹天气,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一款基于天气的APP。
墨迹天气在初期,只是提供天气和空气质量相关的咨询,在其天使和A轮融资的时候,连创始人都不知道未来如何去盈利,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大量的用户,基于此,他们还是成功的融到了资金。
孟子读后感5篇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8篇
《孟子》读后感8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普通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愿意地去匡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惟独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坚固,才干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翼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寻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欢跃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干以一颗寻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庸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歇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孟子读后感15篇
Time not only allows you to see through others, but also allows you to recognize yourself.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孟子读后感15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
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
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
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
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孟子读后感通用8篇
孟子读后感通用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实习报告、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稿、作文大全、申请书、自我鉴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ternship reports, job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读后感通用8篇为了让我们写的读后感更具吸引力,我们应该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籍的艺术和美感,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孟子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1关于霸道,关于齐桓晋文,孟子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他要给齐宣王讲王道。
对齐桓公,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了。
披发左衽,是夷人的习俗,汉人是束发右衽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中原秩序,保卫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们富国强兵,北方的夷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征服了。
但是,孔子也说过:“管仲之器小也哉!”管仲的器局啊,还是太小!他只知道搞经济,给国库捞钱,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会打贸易战,但是他的霸业一世而息,没有建立制度文明,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要谈的,不是一生一世的霸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道。
孟子读后感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
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
”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
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
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
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
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后感3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段译?段译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曾皙爱吃羊枣,而曾子却不忍心吃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问道:“烤肉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最新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答复“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关于孟子的读后感(一)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孟子的智慧》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
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
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学习亦然。
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仁心
——读《孟子》有感
15小学教育2班周轩米
身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在战国时期的成就与孔子相比也并非虚名,在现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在推崇孔家学说的同时,也善于以出自己的主张来进一步完善儒家学说,并将之发扬光大。
他的仁政学说,即使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但在汉代之后则被认为是官方学说,人尽仰之。
而他的《孟子》也成为儒家不得不提的经典学说之一。
在大学重新开始读《孟子》,和小时候那种单纯倾向于背诵的朗读完全不同。
我不再执拗于拗口的文言发音,更专注于他背后暗含的故事和道理。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对孟子熟反而并不是背诵《孟子》,而是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耗尽积蓄搬了三次家,而孟子最终也不负所望。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和付出的心血也是分不开的。
孟子也极其敬重母亲,并把这种“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他的政治理念之中,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建立到父与子的基础之上,统治者要如同父母一样来关怀他的子民,而子民也要尊敬他的统治者们,以此来解决长时间以来一直威胁社会安定的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奠定了“仁政”的基础。
他也不断地宣扬、发展这样的理念,教育给他的学生后代,希望他们再发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子也十分关心民本问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要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提出来对君民关系的深刻见解。
在如何解决民心向背的问题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在他的理念中最适宜君臣民发展的政治关系,符合他民本的发展理念。
这句话在后朝也时刻被当作谏言。
在孟子的心中,君王只有发展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是他心中理想的仁政的社会的发展状态。
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把孔子的理念一直发展而光大,到现在的形成自己的“仁政”理念,成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孟子这一路背负了多少期望和努力。
他不仅是那个时代民众的发声者,也是儒家渴望再创辉煌的寄托有望者。
与时局格格不入的政治理念,虽然不被那个时代的统治阶层所接受,但是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是一个代言人的形象,这也是他一直都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乃至在最后成为汉代安民的重要思想。
时间和历史都一次次证明,儒学能够发扬光大,孟子的学说能够口口相传至今依旧被人推崇和运用,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这一次我认识到的孟子,似乎比小时候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怀着仁心来解决民生,孟子能被历史记住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从前朝的历史经验总结得出的治国之道,怀着对人性的本能的善意来保护对普通贫苦百姓的生活安定,他深知暴政的危害,因此劝诫统治者们不要再犯前人犯下的过错,以史为鉴,民乃治国之本,体恤民情,关爱民生,勿因不仁而失天下。
同时他也有着和平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不仅因战争伤农伤民伤本,也是因为他认为战争之后的民心注定不归顺,他渴求的是修文德而使远人自来的境界。
他的一颗仁心,在他的理念和话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只是无奈命运弄人。
即便孟子的“仁政学说”与现今的民主相比,我们能看到他的缺陷和不足,带有封建时期无法磨灭的烙印和无法解除的腐朽的思想痕迹,总体来讲还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他本身也逃脱不开地主阶级的身份,这是时代带给他的悲剧,如果社会的民主思潮更浓厚一点民本思想可能会实现地更早一点,甚至超越西方的社会变革时间。
但与同时期的思想家相比,孟子的理念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是儒家学说进一步升华的关键点。
而且从现今中西
方文思想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孟子同洛克等人对于自然权利、人权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处。
孔子是仁者,也有一颗为民爱国的仁心。
即使他的理念带有一些乌托邦的幻想,他仍是那个时代先锋和先行者,即使他的观念仍逃不出封建思想的桎梏,他也是民本思想的首倡者。
毫无疑问,他注定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和人民的先锋。
学生本人手写签名:
提交时间:2016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