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综-农业经济学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农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
1.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活动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等与农业相关的经济问题。

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是指使用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来生产农产品的过程。

它包括农田耕作、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收获等环节。

3.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的买卖交易场所。

它涉及农产品的需求与供应、价格形成、市场竞争等经济现象。

4. 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指农民从农业活动中获取的经济收入。

它包括农产品销售所得、农田租金、政府补贴等。

简答题
1.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民收入等与农业相关的经济问题。

2. 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包括农田耕作、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收获等。

3.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包括农产品的季节性、价格波动性较大以及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比较敏感等。

4. 农民收入的组成因素有哪些?
农民收入的组成因素包括农产品销售所得、农田租金、政府补贴等。

这些因素对农民的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324农业综合知识四内容

324农业综合知识四内容

324农业综合知识四内容《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管理专业)(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由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经济学、管理学三部分组成,各占50分)。

考试大纲如下:一、农业政策与法规(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1.农业政策的概念、特点与作用;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农业政策的实施与调整2.农业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范围;农业法的基本原则3.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联系及区别;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4.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及特点;实行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意义;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5.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我国农业土地政策与法规6.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手段及目标;我国国内农产品流通政策;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与法规7.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及手段;农业资源的内容;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内容;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手段8.农业科学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与法规9.农业金融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我国的农业金融政策;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我国的农业财政政策;农业保险的定义和功能;农业保险政策的目标;我国的农业保险政策10.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三)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四)试题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五)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二、农业经济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经济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农业经济学概要

农业经济学概要

农业经济学概要导言: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业政策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来探究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一、农业经济学的基础概念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农业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农业政策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农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供需理论:供求关系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供给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量,需求决定了农产品的消费量,通过供需平衡来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2)边际分析: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运用于农产品生产中,即随着逐渐增加的生产投入,边际产出将逐渐减少。

这对于进行农业生产决策以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3)外部性理论:农业与环境、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诸多的外部性,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会对其他部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农业经济学需要考虑这些外部性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调控。

(4)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决策、生产要素配置、生产效率、农产品增长等问题。

例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农业投入与产出关系来评估农产品的生产效益,研究如何进行最优的资源配置。

2. 农业市场经济学农业市场经济学关注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市场调控政策。

研究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市场集中度、供应链管理等问题,帮助农民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市场运行规律,制定相应的市场监管政策。

3. 农村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研究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民收入等问题。

例如,农村经济学可以分析农民收入与城乡差距,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学相关教辅

农业经济学相关教辅

农业经济学相关教辅
农业经济学相关的教辅材料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教辅材料。

1.《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理
论和实践,包括农业市场、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业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2.《现代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面向现代农业的经济学教材,介绍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
理论和实践,包括农业资源、农业结构、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3.《中国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中国农业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农业
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4.《农业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教材,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农业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5.《国际农业经济学》:这本书是面向国际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介绍了国际农业经济学的
理论和实践,包括国际农产品市场、国际农业政策、农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期刊和网站也提供了有关农业经济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如《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等期刊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等网站。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农业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342农业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342农业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重要知识点汇编(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经济学●农业现代化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农业经济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农业经济学
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3、农业现代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和指标体系;4、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5、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
(四)农业生产要素
1、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
2、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
3、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4、农业科学技术。
(五)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
1、农业生产结构;
2、农村产业结构;
(六)农业社会化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经济学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名称(盖章):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2011年9月20日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经济学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类型
课程类别
专业学位型
科目代码
342
科目三

科目四
考查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以真实反映考生对农业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实践能力与水平,可以作为我校选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十)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3、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一)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基本理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模式;
3、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制度。
装订要求:A4纸(左边距2.6、右边距2.2、上边距2.5、下边距2.0),单倍行距。
考试要求
农业经济学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农业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在考察考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将农业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33623

农业经济师考试内容(一)

农业经济师考试内容(一)

农业经济师考试内容1. 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农业生产要素及其组织形式- 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集约化发展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组织和农业市场等方面的经济学科学。

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在考试中,应该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理解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农业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还有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和集约化发展的相关知识。

2. 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 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 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应用- 农业生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在考试中,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掌握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的方法,理解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生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相关知识。

3. 农业政策与发展- 国家农业政策和法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 农业保障和农民收入保障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政策与发展是指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考试中,需要掌握国家的农业政策和法规,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理解农业保障和农民收入保障政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

4. 农业市场与国际贸易- 农业产品市场供求关系- 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农业市场与国际贸易是指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和调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中,需要了解农业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的方法,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规定,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的相关知识。

5. 农业投资与融资-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业投资与融资是指农业领域的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发展,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

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汗青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XXX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方式主义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带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6.三农问题的根本涵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晋升二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夫福利程度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落治理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8.经济制度的功能一,降低交易成本。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农业综合知识四》涵盖《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发展经济学》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考试参考书:《农业经济学》,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复习内容:导论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掌握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二、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四、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五、了解农业分额下降规律第二章农业组织制度一、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二、了解制度的类型三、掌握经济制度的功能四、制度变迁概念、理解制度变迁源泉与方式五、产权制度概念及内容六、土地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七、中国土地所有制度八、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三权分置”制度九、中国农业组织制度演变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必要性二、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产生三、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特点四、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与完善发展路径五、农业规模经营概念、实现形式、意义六、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与实现途径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一、合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原则与特点三、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四、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五、中国农业合作的类型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及特点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动因及其作用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发展对策第六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点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点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化的标准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因素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战略方向与措施六、农业生产布局相关理论与原则七、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第八章农业支持与保护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含义与依据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时机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分类四、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的构建五、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必要性第九章农业土地与水资源一、农业中的自然资源概念、特征与分类二、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作用及特点三、我国农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农地资源四、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必然性及吴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六、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七、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第十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理论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第十一章农业中的资金一、农业资金的概念、分类及来源二、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依据、投入方向与原则三、财政农业资金的管理四、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第十二章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内容、特点及作用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农业技术创新的假说与类型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途径第十三章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一、流通的含义、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渠道二、市场与市场的构成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功能、类别四、期货交易的概念与特点五、期货交易的功能六、套期保值及其原理第十四章农业开放与国际化一、国际分工相关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WTO的基本原则及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四、中国应对农业的国际化的策略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考试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十次印刷。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市场运
行等方面的经济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决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竞争、农村农民
的收入和财富积累、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政策和农村发
展战略等。

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产品的
供给和需求,如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农村经济发展,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政策制定,如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民保护政策等。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论分析主要采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通过推演和分
析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实证研究则通过采集和分析农业
生产、市场和农户的实际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来验
证和检验理论假设,深入研究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农业
生产者和农民提供经营指导,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
提供市场分析和风险评估,为农业市场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1.农业生产理论:农业生产理论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来最大化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主要关注因素有土地利用、农业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

2.农业市场:农业市场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供求关系受到行业特点、季节性因素、需求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农业信贷、农产品贸易等。

4.农业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市场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收入和劳动力流动情况。

主要关注农民工问题、农民就业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

5.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主要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等。

6.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在保持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主要关注农业环境污染、农田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等。

7.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研究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主要关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8.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

9.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对外贸易研究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农产品贸易的条件和限制,以及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0.农业风险管理: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如何应对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包括天气灾害、价格波动和政策改变等。

以上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经济学课程

农业经济学课程

农业经济学课程1. 简介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经济学科。

它涉及到农业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定价、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等众多方面。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更好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农业经济问题。

2. 内容概述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2.1 农业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供给曲线与市场均衡•农产品需求弹性分析•内外部因素对供需的影响2.2 农产品定价•定价方法与策略•市场结构对定价的影响•政府干预与价格控制2.3 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薪酬差距与收入分配•教育和技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4 农村金融•农村信贷与金融服务•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3.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并预测市场均衡价格•研究农产品定价的方法和策略,并评估其对市场的影响•探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了解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措施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讲座教师将通过讲座形式介绍各个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并参与讨论。

4.2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就给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3 实践案例分析学生将分析实际的农业经济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4 个人研究报告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个与农业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并撰写一份个人研究报告。

这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方面的农业经济问题,并提高研究和写作能力。

5.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讨论等)占20%。

•小组讨论成绩占20%。

•实践案例分析报告占30%。

•个人研究报告占30%。

6. 参考资料•弗里德曼,丹尼尔 L.《农业经济学导论》•卡尔多索,大卫 B.《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政策》•麦克唐纳,J. F.《农业经济学:实践与政策》以上为本门课程的概述和安排。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范围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范围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范围一、考试目的《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科目。

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农业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求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学生在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经济发展速度及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3、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4、农业和工业的配合及关系;5、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学。

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趋势;2、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管理学1、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企业的基本概念及管理决策、3、管理职能的基本知识;4、管理学的基本理论;5、企业文化理论及现代企业制度理论;6、管理学的决策方法和一般管理方法。

第四部分:农业信息技术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农作技术展望;2、农业信息采集;3、农业数据库系统;4、农业遥感监测;5、地理信息系统;6、农业专家系统;7、精准农业技术;8、农业信息网络。

三、参考书目1、《发展经济学》,郭熙保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农业经济学》,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3、《管理学(第11版)》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李军作,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1。

农业经济学(完整)

农业经济学(完整)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根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2.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的绝对量肯定不会增加,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的原因:国民生产总值(P)=农业生产总值(Pa)+非农业部门生产总值(Pn)。

Pa/P减小的原因为Pn增长的速度大于Pa。

3.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农产品数量。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①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可能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不会随价格的提高呈现无限增长趋势。

②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

③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④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4.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零售市场又称农产品消费市场,它是通过零售方式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服务的最终交易场所,反映着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竞技关系。

6.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7.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a 发现价格功能;b 回避风险功能;c 其他功能。

8.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特征:①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其次欧盟、东南亚、韩国和朝鲜,占出口的30%。

②进口: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拉美、欧盟。

产品结构特征:①出口农产品主要为园艺产品(菜、果、花),占50%以上。

②进口主要是谷物及大豆,占50%左右。

③出口的农产品中,畜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

④进口农产品中,食糖、原棉、生丝和废丝等其他农产品为第二大进口农产品,其次园艺产品,再次是畜产品。

农业经济学课程

农业经济学课程

农业经济学课程
农业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经济活动的学科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农业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围和研究方法。

2.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市场结构、农业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等。

3. 农业政策:研究各国的农业政策、农业补贴、农业保护主义、农业支持措施等。

4. 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探讨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村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5. 农业国际贸易:研究农业产品的国际贸易、农业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等。

6. 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农业生态补偿等议题。

7. 农业金融与投资:研究农业金融产品、农业信贷政策、农业投资与风险管理等。

8. 农业市场分析与决策: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农业市场预测、农业投资决策等。

通过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农业经济分析方法,为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同时也可以在农业金融、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考研农综四农业经济学第十四章背诵要点

考研农综四农业经济学第十四章背诵要点

第十四章第一节(了解)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背)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和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排除他对这一类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它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这使得农地流失不断增加,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的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4农业的不稳定性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无偿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再次,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而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第二节(背)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问题:1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虽然农业保护政策是一国范围内的事,但贸易的依存是不同国家的政策相互关联,因而造成政策上的相互依赖性,任何一个国家农业保护政策费用的变化,都受其它国家所采取隔离措施和公共政策的影响2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追求公平,这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不仅给农产品的消费者,纳税人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由于资源的错误配置还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局部损失3农业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被动。

农业经济学全部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全部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导论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农业的生产过程也是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动植物把自然中的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和消化合成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其残体和排泄物经过微生物还原过程再次进入生物再生产的循环过程。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农业生产者利用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农产品,可以供自己使用或者通过交换换取所需的其他消费和生产资料,也可作为资料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

单纯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都不能构成农业的生产过程,所以其根本特性为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是最主要生产部门,其发展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其对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1.产品贡献: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时,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

2.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市场,从而刺激了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经名词解释

农经名词解释

1、农业综合开发是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2、农业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4、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以及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5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6产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价值贡献和物质贡献。

7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和劳动力。

8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农业对国家的外汇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而是间接贡献。

9增长贡献即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10生态贡献指农业具有植被国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多种功能11农村泛指城镇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是从事农业生产者的生产与聚居地。

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

12镇:集中居住的非农人口超过2000均可建镇。

13城关镇:县政府所在地14行政村:政府确定的乡下边一级的农村基层管理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15自然村: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16村民组:隶属于村民委员会的低一级组织,通常是1个或几个自然村。

17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

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18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极: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195419农民多指农村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生社会人群集合;20农户指农村地区以农业、林业、渔业或畜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学一、农业的概念、分类与特性;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定义。

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另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形态下定义。

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也可以称之为“农业的分类”,实际上是从分类学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研究。

从农业的自然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农业下定义,认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分类与特性1、分类(1)狭义农业:通常指种植业,种植业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2)广义农业:在我国,广义的农业,通常指“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

(3)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主要表现为:手工劳动,自给自足。

(4)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武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农业。

(5)其他农业类型:阳光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适应农业、三维农业、“绿三角”农业、生态农业、白色农业、创汇农业、旅游农业、海洋农业等。

2、特性(1)经济学特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2)管理学特性:动植物的生产时间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经济规律和技术再造规律。

(3)农学(根本)特性: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农产品的多样性。

(三)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独立的基础(3)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在于农业的性质和作用(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3)农业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4)农业是积累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3、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1)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3)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A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乡村的田园生活都长期被作为理想的社会而受到热情讴歌B 无论是植树造林、改造沙漠,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不是单纯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它们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C 与上述情况类似,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也不仅是经济生产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消费,它们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活动D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社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区特征E 农村社区的成员相对稳定,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密切,人们重视伦理、亲情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德、风俗和舆论对行为的规范作用十分巨大,有时甚至比成文法规的约束力更强F 对于农村传统的社会和社区结构,有人赞之为理想的模式,有人斥之为停滞和落后的根源(4)农业的政治作用:农业问题紧密联系着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联系到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问题。

二、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一)农产品的供给1、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产品供给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任何二者缺一的情况都不能形成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产品供给来自于生产,但其供给量并不等于生产量,因为一部分农产品由生产者自己消费,此外,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供给量除本期生产的产品外,还应包括以前的存货。

2、农产品供给原理(1)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反映了生产经营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农产品的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2)农产品供给曲线横轴代表农产品供给量,纵轴代表农产品价格,中间的曲线称作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表明农产品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当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农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移动,这种变动称作供给量的变动。

当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供给的变动。

当曲线S1向右下方移动时,即形成供给曲线S2,表示供给的增加;当供给曲线S1向左上方移动时,形成供给曲线S3,表示供给的减少。

(3)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但农产品的供给规律也有例外情况:当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反而减少,当价格降低时,生产供应量却增加。

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因为农业资源的专用性较强,生产用途范围狭窄,不能很顺利实行转移和流动;B 由于生产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预期的不确定性。

3、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2)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3)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4)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4、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1)价格A 农产品自身的价格B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C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2)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3)农产品的生产结构(4)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5)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5、农产品供给弹性(1)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公式为:式中,Es为供给弹性系数,Q为供给量,△Q为供给变化量,P为价格,△P为价格变化量。

从农产品供给变化规律理论知道,Es通常为正值。

但是,就农产品供给量来说,由于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供给弹性有时为正,有时为负。

从长期来看,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都为正值,但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某些易腐不易保存的农产品,随价格上升而减少,供给弹性为负值;易贮存而不易腐烂的农产品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供给弹性为正值。

(2)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种类A Es= 0时,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

表明价格的变化,对供给量的变化无影响。

B Es→∞时,称为供给完全有弹性,即当价格为既定时,供给量为无限。

C Es= 1时,称为同一供给弹性,表明供给量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D Es>1时,称为供给富有弹性,表明供给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E 0<Es<1时,称为供给缺乏弹性,表明供给量变化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

6、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二)农产品的需求1、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农产品需求,在这里主要是指有效需求。

它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需求是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是有效需求。

在经济学上,形成有效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2、农产品需求原理(1)农产品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说明农产品的需求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两者呈反方向变化。

(2)农产品需求定理A 农产品需求规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因而被称为需求定理或者需求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在理解需求定理时,“其他条件不变”是假设的前提。

就是说,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需求定理就难以成立。

B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即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而效用相同的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未变,那么,其他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农产品来替代这种农产品,从而会减少这种农产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指的是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就是说,如果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未变化,则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

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农产品价格与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定理反映的是一般农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变动规律,但是也有例外。

例如炫耀性农产品和吉芬农产品情况就不同。

炫耀性农产品是用来显示消费者社会身份的农产品。

这种农产品的高价格显示了消费者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常常在价格下降时消费量反而减少,消费者转而去购买价格更高的农产品。

吉芬农产品是指低档生活必需农产品。

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则其需求量反而上升。

(3)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需求量减少,向下方移动时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农产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

3、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价格A 农产品本身的价格及价格总水平B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3)中间需求的变化(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

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

用公示表示如下:式中,E d代表需求弹性系数,Q为需求量,△Q/Q代表需求量变动的比率,P为价格,△P/P代表价格变动的比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求量的变化(△Q)与价格的变化(△P)方向正好相反,即当价格上升,需求量将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将增大,所以,Ed应为负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