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第4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
农业经济学 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那么,到底x=26.667是不是位于第二阶段呢? 可分别 计算平均产量AP最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1和总产量TP最 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2,看26.667是否位于x1和x2之间。
23
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 平均产量AP最大时: AP=3+0.2X-0.005X2 =MP= 3+0.4x-0.015x2 则:x1=20
第一阶段
C
B
A(拐点)
O y
第三阶段 TP x
MP AP
O
x0
x1
x2
x
图4—4 生产函数三个阶段
16
4.2.1TP、AP、MP以及生产三阶段的划分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范围
– 第三阶段,不合理的阶段,这阶段,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 加,总产量不断下降,说明变动要素投入越多,越不利于 生产。
– 第一阶段,产出弹性Eo>1,意味着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 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说明增加要素投入量是有利可图 的,要素转化效率较高,因而在这一阶段中,应尽可能地 增加要素投入。否则生产潜力会得不到发挥而造成浪费。 因此,也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是指获得最大利润时的投入量。 – 根据生产函数三阶段分析,第二阶段是变动要素的合理 投入区间。 – 但哪一点是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点,才能使生产者获取 最佳经济效益,还取决于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18
4.2.2单项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假设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仅改变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 量。为确定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构建利润函数: ∏=TR-TC=Pyy-Pxx-TFC 当利润达到最大时,有: d(∏)/dx=0,即:Pyyx'-Px=0 得: MP = Px/Py 即,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 (边际产值=边际投入成本) 当MP>Px/Py时,要素投入量不足,应继续增加投入; 当MP<Px/Py时,要素投入过量,应减少要素投入。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农业政策学概述教学要求1.识记: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2.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3.掌握: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4.熟练掌握:农业政策的重要性、政策干预的手段与内容。
课程内容1、农业政策的本质、农业政策的涵义。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3、农业政策对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通过农业政策干预、调控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二)农业政策的制定教学要求1、识记:农业政策问题、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方案。
2、领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固定目标法,引申目标法,农业政策的基本手段,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
3、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要求,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与步骤,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与决策。
4、熟练掌握: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中国农业政策目标,选择农业政策手段的原则。
课程内容1、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
熟悉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
熟悉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在各个时代和国家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作为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
一、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农业市场等与农业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农业经济学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等相关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中,存在着许多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农业经济现象。
其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是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输入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与农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农业从业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农业经济学还研究了农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供求模型是农业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对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进行测算,可以预测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为政府和农业从业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政策是国家或地区为促进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和政策举措。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目标通常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
在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理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需要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农业发展的潜力、困难和挑战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的实施也是农业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之一。
政府通过农业补贴、价格管制、农业信贷和投资支持等手段来调节农业生产和市场供求,以达到提高农业效益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的重要性和挑战了解农业经济和农业政策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经营方式
二、优势份额分类法
三、空间分类法
二、优势份额分类法
优势份额分类法就是按照某一生产要素在农业经营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则对农 业经营方式进行分类。
劳动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 占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 资金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资金在总生产要素中占绝对优势 的份额的经营方式。 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就是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 占有绝对优势的经营方式。
第一节第农一业节经…营…方…式…的…内…涵
一、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 二、农业经营方式的内容
三、农业经营方式的目的
三、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营方式的目的
(一) 提高土地生产力 (二) 追求经济效益 (三) 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 提高就业率
第一节第农一业节经…营…方…式…的…内…涵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的新方式,即精细密集农业。
第第三一节节 精…细…密…集…农…业…
一、缘 由
二、概 念
二、精细密集农业的概念
三、依 据
四、前 景 展 望
精细密集农业就是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 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对农业进行精细的操作 和密集性经营,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具,投入技术很少。
性生态。
大量活劳动,一定量的物化劳动,使用 中等产出,良性生 人多地少无工业。
简单农机具,投入技术较少。
态。
一定量活劳动,大量物化劳动,使用机 高产出,影响到生 工业发达,支持农业,
械化,运用较多技术。
态。
农业劳动力能借以转
移。
农业经济学第4-6章
自由市场价格
政府不干预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 定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
关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强国际贸易合 作,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PART 02
农业资源与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农业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具有位置固定、面积 有限、质量差异大等特 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对于农业生产 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促进农产品流通
贸易自由化使得农产品能够更 加自由地流通,降低了交易成
本,提高了市场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贸易自由化使得农民能够进入 更大的市场,增加销售渠道, 从而提高收入水平。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贸易自由化促使各国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进而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对话与协调
各国通过国际组织、论坛等平台开展 农业政策对话与协调,推动全球农业 政策的协同发展。
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标准
加强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国际合 作与交流,确保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公 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PART 05
农业可持续发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农业经济学第4-6章 讲义
https://
REPORTING
• 农业市场与价格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业政策与法规 • 农业经济全球化 • 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录
PART 01
农业市场与价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得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之中体现出来农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产权: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结构的划分: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经济、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1.产权主体多元化2.产权关系明晰化3.收益权实现多样化4.产权交易市场化农业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2014 342 名词解释)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客观存在的原因: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 -- 钟甫宁
理的经营机能,没有管理或知道的中心机构,是无秩序的统合体。
从微观的视点来看,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部门相统合,并且其经营
也是完全统一的。
保八 、
农 护产
品 贸 政易 与 农 策业
8.1农产品贸易的基本 理论
8.2农产品贸易规则
8.3农业保护
8.4我国农产品贸易的 发展
第二篇 农产品市场
①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 论②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 ③开放贸易对利益分配的影响
论④西方当代合作经济理论
①合作社原则 ②合作制
4.4我国农业合作经济 的实现途径
4.5其他国家或地区的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
及经验借鉴
促 ①我国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 进 ②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
机制③促进农业合作化的途径
①瑞典农民合作社②日本农业协同组合③ 以色列农村合作组织④孟加拉克米拉村庄 合作社⑤我国台湾的农业产销班⑥农业合
农产品的供给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生产周期一般较长,而
且多为鲜活产品,不易储存,加之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和农业生产本身
特点的约束,不可能迅速或无限扩大生产,形成有效供给,因此农产品
供给弹性一般较小。
价六 、
农 格产
品 形的
市 场 成与
6.1农产品的价格形成
6.2农产品价格的特征 及影响因素
6.3农产品运销
农村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并
惠及广大农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但是,
持十
一 、 续农
业
发与 农
村
展可
11.1农业与农村可持续 发展理论
11.2可持续发展与人口 理论
11.3可持续发展与资源、 环境问题
《农业政策学》课件
农业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农村教育、培训等事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农业政策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 距,改善城乡关系。
06
农业政策的未来发展
农业政策的国际趋势
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引导农民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政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合理的农业政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农业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 气候变化。
农业政策的社会效应
1 2
农业政策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古代农业政策
古代农业政策以重农抑商为特点,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民 生稳定。
古代农业政策注重土地分配和农民权益保护,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水利建设等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古代农业政策强调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推广农业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近代农业政策
现代农业政策
现代农业政策以可持续发展和绿 色发展为主要目标,注重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
和绿色化转型。
现代农业政策注重市场机制和政 府宏观调控的结合,通过完善农 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保障
农民利益和农产品供应。
现代农业政策强调农业的多功能 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 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治理和保护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农业经济学与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学与农业政策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学和农业政策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政策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决策支持和解决农业经济中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农业经济学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学的概述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农业市场的竞争和价格形成机制等。
通过对农业经济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农业投入产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市场结构等。
农业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经济分析、实证研究和实地调查等。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农业经济学对农业政策的影响农业经济学为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它通过分析农业市场和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农业政策的科学依据。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农业经济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农业经济学通过开展农业政策研究,可以为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指导。
例如,通过对农业市场的研究,可以指导政府关于农产品价格调控的决策。
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可以推动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总之,农业经济学对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不同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激励作用。
通过农业政策,政府可以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贷款和减税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激励农民增加农产品生产。
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与农业政策
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与农业政策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与农业政策农村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学在农村发展和农业政策上的应用也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视角,探讨农业经济学在农村发展和农业政策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农村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劳动力流失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急需寻求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些挑战。
二、农业经济学在农村发展中的角色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农村的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链的运行,为农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土地利用、农产品供需、农业投入产出、农村金融等方面,它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理模型、统计分析等。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农村经济体系的优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学在制定农业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比如,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来推动农村发展。
而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等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农业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避免政策的负面影响。
四、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溯源等新型经济模式将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因此,农业经济学需要不断更新理论,拓展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经济分析。
总之,农业经济学在农村发展和农业政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农业综合知识四》涵盖《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发展经济学》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考试参考书:《农业经济学》,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复习内容:导论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掌握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二、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四、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五、了解农业分额下降规律第二章农业组织制度一、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二、了解制度的类型三、掌握经济制度的功能四、制度变迁概念、理解制度变迁源泉与方式五、产权制度概念及内容六、土地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七、中国土地所有制度八、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三权分置”制度九、中国农业组织制度演变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必要性二、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产生三、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特点四、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与完善发展路径五、农业规模经营概念、实现形式、意义六、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与实现途径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一、合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原则与特点三、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四、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五、中国农业合作的类型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及特点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动因及其作用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发展对策第六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点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点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化的标准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因素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战略方向与措施六、农业生产布局相关理论与原则七、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第八章农业支持与保护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含义与依据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时机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分类四、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的构建五、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必要性第九章农业土地与水资源一、农业中的自然资源概念、特征与分类二、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作用及特点三、我国农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农地资源四、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必然性及吴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六、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七、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第十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理论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第十一章农业中的资金一、农业资金的概念、分类及来源二、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依据、投入方向与原则三、财政农业资金的管理四、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第十二章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内容、特点及作用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农业技术创新的假说与类型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途径第十三章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一、流通的含义、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渠道二、市场与市场的构成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功能、类别四、期货交易的概念与特点五、期货交易的功能六、套期保值及其原理第十四章农业开放与国际化一、国际分工相关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WTO的基本原则及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四、中国应对农业的国际化的策略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考试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十次印刷。
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
申探明 shentanming@
内涵
特点
第 四 章
标准化合约、CBOT 会员制度、双向交易、对冲机制、 T+0、保证金、每日无负债 期货交易所、结算所、经纪公司、交易者
发现价格、回避风险、风险投资、资源配置 节省交易费用、市场秩序、信息功能、减缓价格波动 宏观:减缓价格波动、宏观调控、国际化 微观:锁定成本利润、引导结构调整、 拓展渠道、促进产业化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性
五、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会员制度、保证金制度(定金)、每 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六、交易机制的特殊性 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套期保值,数量相 当,方向相反)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一、发现价格
原因: 1.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大量的供求双 发容易形成真实价格. 2.期货交易人士较为熟悉商品行情. 3.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具有连续性、预 期性、公开性、权威性。
现货交易
交易目的 取得实物
期货交易
规避风险,投机,
交易对象
交易方式 履约问题 转让 付款
实物商品
不固定 不担心 不可以 交易额的100%
标准化合同
在期货交易所或者其他固定场所 不担心 十分方便 保证金,占交易额的1%-15% 实物交易不到5%,有固定的交 割方式
实物交割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期货与股票的区别
保证金双向交易t0每日无无负债计算期货不现货的区别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交易目的叏得实物觃避风险投机交易对象实物商品标准化合同交易方式丌固定在期货交易所或者其仕固定场所履约问题丌担心丌担心转让丌可以十分方便交易额的100保证金卙交易额的115实物交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物交易丌到5有固定的交割方式期货不股票的区别1期货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第4章_农业经济学
(3)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五)农产品供给弹性
1.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 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 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 率。
需求弹性公式:
Q
Es =
Q P Q P P Q P
Es为供给弹性系数,Q为供给量,△Q为供
2.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表4-2 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关系表 农产品价格(元) 农产品供给量(吨)
A B C D E F
20 40 60 80 100 120
5.0 46.0 77.0 100.0 115.0 122.5
递 增
农产品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3.农产品供给曲线 4.农产品供给定理
3. 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 (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 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教科书第169-188页 补充: 表4-1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
2.农产品需求表
表4-2 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关系表 农产品价格(元) 农产品需求量(吨)
A B C D E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40 60 80 100 120
120 100 80 70 65 62
递 减
农产品需求量随着其价格的提高而不断减少
3、需求函数 4、农产品需求定理
(1)农产品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 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既农 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 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2
22
(五)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协调
一是执行机构内部的协调。 二是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
案例:农业部门综合协调助推“菜篮子”升级
2017/1/2
23
(六)农业政策执行中的监督
政策失真的概念 政策失真的表现
一是政策表面化 二是政策扩大化 三是政策缺损 四是政策替换
政策本身的可控因素 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 2.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 3.充分的财政资源 4.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 整合 5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 6.执行机关的人员配置 7.公众参与的机会
政策以外的变量 1.经济环境与技术 2传媒对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 3.大众的支持 4.支持群体的态度与资源 5.监督机关的支持 6.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与领导 策略
农业政策对象是指农业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目标群体 ,主要包括农民、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从事农业社 会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等。 农业政策对象的反馈:一是他们对政策顺从、接受的程 度,二是他们行为的变化及变化的程度
(四)农业政策环境的因素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农业政策顺利执行的根本前提。 繁荣的经济环境是农业政策成功执行的有力保障。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农业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社会 环境,尤其是
2017/1/2
11
第三节 农业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 和影响因素
一、农业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 二、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2017/1/2
12
农业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
(一)人力与组织条件 (二)资金与金融市场 (三)物资与流通基础 (四)信息与传播渠道 (五)理论与权威资源
2017/1/2
13
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政策本身的因素
农业政策问题的特点 农业政策目标的质量 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 农业政策执行方案的合理性
(二)农业政策执行者的因素
从农业政策执行人员的角度 从农业政策执行的机构或组织体系的角度
2017/1/2
14
(三)农业政策对象的因素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 执行机构的 政策产出 目标群体对 政策产出的 顺服 政策产出的 实际影响 感知的政策 产出的影响 政策主要的 调整
2017/1/2
10
(三)戈金的府际沟通模型
自变量 中介变量 因变量
中央政府的 诱导和约束
地方政府能力
地方政府的 政策执行
地方政府输出 的决定
地方政府的 诱导和约束
20
(三)进行农业政策实验
1.选择实验对象。 2.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 3.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案例:浙江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2017/1/2
21
(四)农业政策的全面实施
实施注意事项:
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防止强行实施带来的 不良后果; 二是由局部试点到整体推进,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切 忌操之过急; 三是要把握轻重缓急,重点解决难点问题,不能平均用 力,避免政策损耗、增加执行成本; 四要注意在把握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盲目照搬试点经验。
2017/1/2 8
农业政策执行的常用模型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政策 制定 过程
政策
理想化政策
压力
政策环境
处理
反馈
建制
2017/1/2
9
(二)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亚的综合模型
政策问题的特性 1.现行具有有效的理论与技术 2.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 3. 目标群体的人数 4.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
2017/1/2
18
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一)农业政策执行的准备
1.农业政策理解 2.制定实施计划 3.进行物质准备 4.做好组织准备 案例:农业部的主要职责
2017/1/2
19
(二)开展农业政策宣传与动员
案例:张掖市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惠农政策落实
2017/1/2
2017/1/2
3
第一节 农业政策执行概述
一、农业政策执行的含义
农业政策执行可以理解为将某种农业政策付诸实施 的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集合;具体来说是指农业 政策的执行者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目标,通过动员各 级相关的农业政策执行机构、利用各种农业政策资 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使农业政策内容变为 现实的行动过程。
政策失真的原因
一是农业政策执行者的认知问题。 二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别。
2017/1/2 24
实施监督的主要做法:
首先,明确各个农业政策执行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者的工 作任务,建立起评价执行情况和执行任务完成情况的客观标准; 其次,按照这一统一的监督标准,发现、收集和分析政策执行行 为与标准行为之间偏差的信息; 再次,准确判明问题性质和执行者应负责任的大小,确定主要责 任人; 最后根据问题性质和大小,采取批评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分 甚至追求法律责任等必要措施,及时地纠正一切违反政策执行要 求或有悖于政策目标的错误行为,以保证农业政策执行活动的正 常进行。
2017/1/2
15
第四节 农业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
一、农业政策执行的原则与方法 二、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2017/1/2
16
执行农业政策的主要原则
1.忠实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 民主性原则 4.高效性原则
2017/1/2
17
执行农业政策的主要方法
1.行政权威法 2.法律约束法 3.市场调节法 4.思想诱导法
2017/1/2
25
第五节 进一步导读
李允杰和丘昌泰主编的《政策执行与评估》(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陈庆云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刘伯龙等著的《中国农村公共政策:政策执行的 调查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谭秋成发表在《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4期 )上的《农村政策为什么在执行中容易走样》
第4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
2017/1/2
1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农业政策执行的含义、 特点和意义 了解政策执行理论的演变和农业政策执行的常用 模型 认识农业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和影响因素 熟悉农业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
2017/1/2
2
本章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农业政策执行概述 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 农业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和影响因素 农业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 进一步导读
2017/1/2
6
第二节 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
一、政策执行理论的演变
二、农业政策执行的常用模型
2017/1/2
7
政策执行理论的演变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理论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 “上下整合”的政策执行理论
总的来说,三种政策执行理论各有优缺点,但难分 其优劣高低,因为它们各自可适用于不同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于农业政策而言,这些理论为 农业政策执行及其研究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理论 工具。
2017/1/24Fra bibliotek 二、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
(一)专业性和具体性 (二)阶段性和连续性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综合性和复杂性
2017/1/2
5
三、农业政策执行的意义
(一)农业政策执行是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核心 环节 (二)农业政策执行是检验农业政策优劣的关键 途径 (三)农业政策执行是调整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2017/1/2
26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与意义。 2.试述政策执行理论的演变。 3.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政策失真,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政策 失真的现象?
2017/1/2
27
谢谢!
2017/1/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