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二一、情景导入观察华北平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景观图,问两地同属暖温带自然景观是否相同,为什么?二、展示目标1、学会根据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记住400mm,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3、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和范围。

4、知道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变化大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一)、降水1.提示:等降水量线。

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

2.观察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提纲。

(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的地区集中在____。

(2)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___________线,和一月的_____等温线大体一致。

(3)4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_________(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再结合课本45页的读一读完成问题。

(6)我国年降水量的最纪录是台湾省的___,最少的地方是_____盆地的托克逊。

3、小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向___递减。

4、观察四城市降水柱状图找出共同点:季节性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80%),是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的表现之一。

(二)、干湿地区学生阅读“四大干湿地区”完成下列提纲1、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是、、、。

2、观察课本图表,找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将干湿地区图与中国的年降水量图结合起来看)(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图,看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学校所在地属于什么气侯?2、讨论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四、达标测试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从___向__递减2.我国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这是降水量的___分配不均;北京1951年至2000年间,降水最多的一年接近1500mm,最少的一年不到300mm,这是降水量的________变化,二者均反映出我国降水量有_____分配不均的特点。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中国的气侯(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阅读识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能够在我国一、七月等温线图上正确描述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

(2)、通过地图阅读识记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分布,能够在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图上正确描述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

(3)、了解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会判读我国的年均温和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图。

(4)、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三、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温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述法、讨论法等五、教学过程1、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六、教学反思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我们安排3个课时来讲完。

第一课时讲气温,我首先用两幅图让学生对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有个直观的印象。

再读图分析我国气温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练习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10分提示:引导学生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大气环流、下垫面等。

参考答案: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2.2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准备: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2、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

那么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方案2:我们都知道古诗句“小桥流水人家”是来描写我国南方自然景观,这句话却不适合来描写北方的自然景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两地区气温和降水不同,造成了地理景观有差异)。

气候是影响各地自然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28、P29、 P30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2)读图2—14,找出0℃等温线,并用彩笔描线?(3)读图2—15,找出我国7月份气温最高的区域,算算我国7月南北气温差约为多少?(4)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而夏季相差不大?(5)读图2—16,找出我国从南到北共划分为哪些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的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温度带?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我国北方吗,为什么?教师点拨:由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也是自我国北方,实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课题】中国的气候【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

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

第15讲__中国的气候[教案]

第15讲__中国的气候[教案]

第15讲 中国的气候【最新考纲】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3、气候的主要特征。

4、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温度带的划分:根据热量状况的不同,我国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①夏季风的影响;②海陆位置的影响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南方雨季长, 气候要素 降水分布 季节变化 北方雨季短;成因:夏季风有规律的进退降水 特点: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地区较小,年际变化 北方地区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成因:有些年份夏季风强弱进退规律异常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全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特征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和地形 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气温分布特点空间分布气温考点三、气候与农业1、气温(热量)与耕作制度、农作物2、降水量与植被、农业类型3、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点四、影响我国的特殊气象和气候灾害寒区团势力强盛和雨雪天气风沙天气三北地区主要在春季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风大,空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经典例题*思维建模】〖例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少,约320mm,乙城市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课时分配上分为4个课时。

此为第2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热点新闻一路“象”北作为引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家乡和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异同,从而引出气温和降水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影响。

继而通过分析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引导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国4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了解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学会利用气候图和气候数据进行气候分析。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气候特点;2.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3.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4.气候图和气候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并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30分钟)a.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高山地区和沿海地区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b.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中国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将其划分为东北、华北、东南、西南和西北五个气候区;-东北气候区: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华北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东南气候区:暖湿气候,雨量充沛,冬季温暖;-西南气候区:高原山地区,气温递减带,雨量充沛;-西北气候区:干燥、寒冷,年降水少。

c.气候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影响植物生长、人们的生活;-降水:决定地区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风向和风速:影响气温、降水分布。

3.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给学生一个气候图或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图和数据,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讨论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

4.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并提问学生几个复习问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2.气候图和气候数据,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3.学生对复习问题的回答。

六、教学延伸:1.学生自主和整理一个中国气候的分区图,并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各个气候区的特点;2.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学生可以使用气象仪器观测当地的气候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教案

中国气候-教案

第三章中国气候(学案)第一部分知识铺垫一、中国的气温学习主题一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基础知识】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的要求,学会读等值线图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方法。

D EF1、等值线图读图训练(1)等值距:即等值线的。

上图中的等值距为。

(2)数值范围:①气温由到降低;②~ 左右,温差高达以上,南北温差。

(3)极值:中国一月最低温位于,最高温位于。

(4)疏密程度:与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南北温差℃相比,一月等温线较为(稀疏/密集)(5)弯曲方向:观察A、B、C三处等温线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①A、B两处等温线向突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说明此地属于,受因素影响。

②C处等温线向突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说明此处属于,受因素影响。

(6)局部小范围闭合①D处等温线形状为,且平行于,(疏密程度),温度(高/低)于-18℃,因为该地处于,受因素的影响②E地温度(高/低)于-18℃,这是因为该地地处,受因素影响。

而F地温度(高/低)于-12℃,这是由于该地位于,受因素影响。

2、小结:中国冬季等温线特征(1月):①。

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方纬度,太阳高度比南方,并且日照时间也比南方,因而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北方接近风的源地,首当其冲受到其影响,南方因有阻隔,受其影响小。

③东部地区的等温线大致与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技能归纳】等温线的判读及其影响因素1、分析等温线的方法——穿越法试比较左图各点,根据温度高低依次排序:Array2、等温线的影响因素(1)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一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气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在它的影响下,等温线大致与平行,且变化规律为。

(2)因素:这是影响我国七月东部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这是由于:同一纬度,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

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同一纬度,夏季大陆上升温较海洋上 ,气温比海洋上气温 ;冬季大陆上降温较海洋上 ,气温比海洋上气温 。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气温相差多少?最终得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并迁移运用我
国 7 月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0°C 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区?
通过丰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我国气候南北差异的显著性及地区差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重点:
①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及其成因.
②温度带的划分、熟制及代表性作物
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下垫面(地形、海陆位置、 洋流)、人类
活动等。通过举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等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
分析我国五种主要气候的特征及气候特点来说明气候离我们生活很近,让学生体
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南北
八、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冬夏季气温的特点 1、夏季气温的特点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冬季气温的特点 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二、我国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1)划分依据:积温 (2)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寒气候区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知识进行联系、拓展,给学生一 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加强基础知 识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还要学会整体 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教材知识整体认知。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 识,并且也要教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方法;更要把学生已学习过枯糙乏味的 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愿意学。 通过一磨的试讲,发现教数学设计内容过多,知识讲解不够简练,课后习题 设计未及时跟上,语速过快等问题突出,在教研组等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重新 修改了课件和教案,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少犯错,多借鉴、勤思考、多专 研;此外,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应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学生活动和自 主学习为主题,教师以引导为主,把老师从过多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 学生;同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注意 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二次磨的教学设计更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在教育方式上, 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 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时间上分配不是十分恰到好处,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讲解温度 带的划分及课后习题的完成方面明显感觉时间不够。 2、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是以教师讲授或者引导教学 为主,仍然做不到山东昌乐的高效模式。 3、感觉激励性的鼓励语言较少,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上述问题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继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丰富教育理论基础。每周至少抽出 2 小时,并通过多 种途径,如专业期刊、网络等,汲取地理学科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成就。并通 过相互说课、听课、评课等,开展了地理常态教学情境中的研修环节打磨工作, 并适当进行模式创新,让研修成果为教学实践服务。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不断地 反思,不断地总结归纳,然后再不断地去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地理教学切实 可行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教学任务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中国地理高二中国的气候教案精选篇2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学习路线图的基础知识梳理。

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是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并且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气候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气候这部分内容即使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气温分布的特点;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⑶.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2.能力目标:⑴.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⑵.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3、我国的气候特征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气候特征掌握得很差,所以需要进一步讲解记忆。

对于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2、读图分析法;3、讨论法;4、分小组比赛法六、课前准备相关气候图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生共同展示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资料,如东北黑土地上的滚滚麦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水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悠悠驼队、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别,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

教师启示: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2.联系身边地理景观,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我国的南北气温差异,使学生了解我国国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的情况。

重点:1.我国气温分布以及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我国降水分布以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

难点:1.阅读我国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空间、时间分布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讲练结合、交流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差异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温度带包括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东西干湿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差异干湿地区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哪些是天气方面的要素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气候要素,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

1.会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新课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指导1:1.读教材32页“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列问题: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 --- 一线分布。

2.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完成下面问题: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有,气温相对较低。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A 带,B 带,C 带,D 带,E 区,F 带。

小组活动1:举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人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展示1月寒冷天气和7月高温天气的图片或视频
1.1月我国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7月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可能有以下疑问:
1.中国的气温特征是什么?
2.中国的7月的最高温和1月最低温出现在哪里?
3.热量带是如何分布的?
展示热量带分布的视频或图片
2.1月最低温出现在漠河;7月最高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
中国的气候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使知识点从图中得出,并落实到图上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与中国冬季、夏季气候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查找有关中国冬、夏季风的图片或视频,以及有关中国气温差异、干湿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制作思维导图,编写课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中国气候相关资料,调查中国气温、干湿状况的有关情况,了解中国冬、夏季风等情况
2.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图等的技能,提高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成因;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我国的气候
特征
2.气候特征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图的分析
教学建议
对探究内容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在归纳分析时,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地图的使用,如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等。
2.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区,反之,则是干旱区
环节三
我国的气候
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源于亚洲内陆,夏季风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可能提出以下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季风的图片或视频
2.气候类型多样,分布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高山气候
第三
层级
知识
运用
监督学生完成当堂练习,即《技能应用与拓展》,要求人人达标,可以不时抽查学生的作业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或同桌之间互查,将不会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PPT展示相关答案
第四
层级
思维
建模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关键词:南北气温、东西干湿、季风气候、冬夏季温差
学生做好记录,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好思维导图的填写
PPT展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同学们,本课时我们探究了中国的气候和季风,重点记忆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学生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多媒体播放轻松的轻音乐




第19课时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上课前播放视频,介绍我国的气候、季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探究学习当中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中国气候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如寒潮、洪水、干旱等
第一层级
预习
情况
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走下讲台,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并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PPT展示预习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
中国的气温
和热量带
分小组合作探究,最好是前后两组交叉合作,指导、监督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认真完成,与同伴互查,把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小组讨论,及时纠正,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3.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大致是8000℃年等温线;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环节二
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分布
1.我国的降水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中国的降水特征是什么?
2.中国的干湿分布状况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我国降水、年等降水量分布、干湿地区分布的图片或视频
一、南北气温差异二、地形复杂多样
1.冬季1.分布
2.夏季2.干湿地区
3.温度带与农作物三、季风气候显著
4.影响1.影响因素
2.季风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四、气候复杂多样
1.形成原因
2.类型
3.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