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引言部分介绍了胃癌的发病情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基本概念以及本研究的目的。
在详细探讨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临床病例分析、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治疗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疗效,强调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整体而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临床效果、诊断标准、临床病例、手术技术、治疗效果评价、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胃癌的发病情况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胃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胃癌的发病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等。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微创手术技术。
通过内镜检查,在早期发现并定位胃癌病灶后,可以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
这种手术技术可以在不开放腹部的情况下,通过内镜直接操作在胃黏膜下进行肿瘤切除,保留胃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传统胃切除手术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如消化道激烈消化液返流、吸收功能障碍、贫血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还具有更精准的病灶定位和更完整的肿瘤切除,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根治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手术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疗效。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早期胃癌是指肿瘤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及浆膜,病变范围较小,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胃癌。
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但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会有很大提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其通过内镜下将肿瘤组织切除,保留胃壁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康复时间,同时保证了术后的消化功能。
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但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以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1.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3. 研究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上述内容,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深入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影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早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推动胃癌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早期胃癌定义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及深层组织的一种胃部恶性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5月第14卷第14期China Prac Med,May2019,Vol.14,No.14・5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孙荣霞【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3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5例。
对照组采用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肠道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术后24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远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4.658,P<0.05)。
观察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2.13±0.88)d短于对照组的(4.91±0.68)d,胃排空时间(14.23±1.77)d短于对照组的(22.19±1.39)d,术后24h镇痛药物使用次数(1.37±0.34)次少于对照组的(3.11±0.77)次,死亡率0少于对照组的26.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促使患者尽快得到恢复。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D0I:10.14163/ki.l l-5547/r.2019.14.026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中,胃癌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其因病症早期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很难实现早期确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
在治疗上,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案,临床用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方案有多种,胃癌根治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使用率居高的两种手术方案。
本研究就侧重两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展开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3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5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具体临床效果和应用情况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空白。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临床研究,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评估该方法对肿瘤的完整切除率、合并症发生率以及预后的影响。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推动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胃肠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方向。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指的是本研究中参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患者。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严格的标准,包括年龄、病史、病变类型等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确诊为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经过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测确认需要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
通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研究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已经逐渐被广泛认可。
下面将详细介绍ESD的研究方法。
1. 患者选择: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确保其病灶为早期胃肠恶性肿瘤,并且符合ESD手术的适应症。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早期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2. 麻醉:在手术前,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通讯作者 *:郭享(1981-),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消化内 镜微创治疗,邮箱:18223115@。
观察组 30 22(73.33) 6(20.00) 2(6.67) 28(93.33)
边给予靛胭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黏膜下注射。(3)应用 IT 刀 进 行 黏 膜 切 开,然 后 进 行 黏 膜 下 剥 离。 术 中 如 果 出 血,用 IT 刀或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夹止 血。(4)完 整 剥 离 病 变。(5)术 后 固 定 标 本,送 至 病 理 科 进 行病理检查。 1.3 观察标准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2.049 本文引用格式 :梁英 , 郭享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72):87-88.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 察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低 于 对 照 组,但 无 显 著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28 20(71.43) 6(21.43) 2(7.14) 26(92.86)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72 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手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
本文将对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是指肿瘤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层,尚未侵犯肌层的肿瘤。
由于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恶变率较低,采用内镜技术进行切除已成为主流治疗手段。
UEM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镜手术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已经成为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UEMR技术的操作步骤包括准备、标记、注水、剥离、切根和切缘探查。
在准备阶段,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的形态、大小、深度及术后病理学切缘探查的可能性。
然后,根据肿瘤的形态和大小选择合适的黏膜黏膜下层,通过内镜给肿瘤周围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形成水肿区,以便于肿瘤切除。
在剥离阶段,内镜利用带有电切刀或剥离装置的特殊器械,将肿瘤从黏膜下层剥离,保留肌层。
剥离完成后,需要进行切根和切缘探查,以确保肿瘤切除干净。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UEMR技术在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该技术可以保留肌层,降低手术创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UEMR技术切除肿瘤的完整性较高,可以确保术后病理学的准确性。
该技术的恢复时间较短,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以早期恢复运动和饮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UEMR技术在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该技术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黏膜下层剥离的范围和深度需要准确掌握,避免引起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UEMR技术在切除大型肿瘤时效果较差,可能需要转为开腹手术或者其他更复杂的内镜手术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有效技术,可以保留肌层并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
该技术在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并且在切除大型肿瘤时效果有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黏膜失去色泽 � ; c 型: 浅表凹陷型, � 病变处黏膜表 浅凹 陷伴 糜烂, 基底 不平 整�( 3 ) 型 : 凹 陷型 下陷较 a+ c 型等�
, + 齿, 周 边黏膜隆起�( 4 ) 混合型: 两种形态共存于一个癌灶中 � � 其中以深浅凹陷型多见, 其次是隆起伴浅凹陷者, 如
5.E SD 方法: ( 1) 电凝标记: 首先用 0 . 2 % 靛胭 脂染色, 清楚 地显示 肿瘤的 边界, 用针刀 或氩气 刀在 病灶周 围进 行电凝 标 记, 输出功率 1 0 15 W , 标记间隔 2 m m, 标记点离开病灶边缘至少 0 . 5 cm�( 2 ) 黏膜注射: 将 5 ml 靛胭脂� 1 ml0 . 0 0 0 5% 肾上 腺素和 1 0 0 ml1 0 % 甘油� 5% 果糖和生理盐水混 合液配 置成注 射溶液 , 于 病灶 边缘标 记点 外侧 进行多 点黏 膜下注 射, 每点 2 ml, 至 病灶明显抬起�若病灶大� 位于胃体上部或内镜不易操作部位时 , 则可加用 1% 透明质酸钠�甘油果糖 和透明质酸 钠的 混合比例约为 7 :1, 以延长注射液维持的时间�( 3 ) 环 形切开: 黏膜 下注射 病变充 分抬举后 , 以Fl e x 刀或针 状刀行预 切开, 以 IT 刀或 F le x 刀沿标记外侧作环形切开�术程中及时追加黏膜下注射以维持病 灶的充分 抬举及保持 剥离视野清 晰�( 4 ) 黏膜 剥离: 借助透明帽, 通过反复的黏膜下注射� 分离, 根据情况采用钩形电刀或 IT 刀将病灶从黏膜下层进行剥离( E ndd o cut模式 , 输出功率 60 8 0 W ) , 大块� 完整地切除病灶�若肿瘤较小, 也可用圈套器剥离切除病灶�( 5 ) 创面处理: 肿瘤完 整切除后, 对 gra spe r 止血钳� 黏膜缺损创面所有可见血管以 Co a 氩离子凝固等实施预防性止血措施, 较大裸露血管则以止血夹 夹闭, 最后创 面上喷洒硫糖铝混悬液等胃黏膜保护溶剂以确认完全止血 � 保护创面及预防出血� 6. 标本处理: 切除病灶标本应用大头针固定 4 周, 4 % 甲醛固定 后送病理 检查�标 测量病灶最大长径和与之垂直的短径 , 本完整包埋, 每隔 2 m m 连续切片, 以确定切除是否完全�注意观察标本底部和切缘是否有肿瘤组织, E GC 病灶深度局限 于黏 膜内, 以切缘内 2 m m 和底部无肿瘤组织残留 为完全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018年 第 l8卷第 10期
51
‰ 床跚 究
内镜 黏 下剥离术 治疗 早期 癌及癌前病 变的临床效果
淤0
摘 要 : 目 的 对 内镜黏膜 下 剥离术在早 期 胃癌 以及 癌前病 变 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 价。方 法 研究参 与对象为 我院 2016年 5月份至 20l 7年 5月份 收治的 80例 早期 胃癌 以及癌前 病变患者。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成两组各 40例。对 照组予 以常规 开放手术治疗 ;实验
埘 照组 患 者 实 施 常 规 开 放手 术 治疗 ,患 者 仰 卧 ,伞 麻 下 实施 手术 ,于腹 部 正 ,tI线做 一 }JJ口 ,将 腹腔 内组 织逐 层分 离 , 将 胄 部 充 分 显 露 ,并 对 胃 部 牛H火 动 静 脉 l0l管 予 以 结 扎 ,切 除 胃忡 瘤 ,并 清 扫 胃 周 罔淋 巴 结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及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1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113 ·论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疗效及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姜经伟1,胡青青2,安方梅3,占强3,袁晓晨4,伏亦伟5,邢一鸣6,王雷1,吕瑛1,徐桂芳1,6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C)的疗效及预后,并探讨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62例早期胃S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34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2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切缘、溃疡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 整块切除率为100%(n=62),完全切除率为83 9%(n=52),治愈性切除率为54 8%(n=34)。
术中穿孔率为1 6%(n=1),迟发出血率为1 6%(n=1)。
2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中,20例追加了外科手术,死亡2例,其中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出血,另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感染。
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没有追加外科手术,其中2例患者死于淋巴结转移。
ESD治愈性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3)。
肿瘤直径>20mm(OR=59 73,95%CI=9 94~358 87,P<0 001)及溃疡是(OR=24 49,95%CI=2 11~284 72,P=0 011)是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达到内镜下治愈性切除标准的早期胃SRCC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
肿瘤直径>20mm和溃疡为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1 年 5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45 例胃肠道早期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胃癌患者12 例,结肠癌患者22 例,直肠癌患者11 例。
45例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术后随诊12 个月观察其疗效。
另外选取同期相同例数的早期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
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次性完整剥离40 例(88.9%);病理学治愈性剥离37 例( 82.2%) ;可能治愈性剥离5 例(11.1%);非治愈性切除4 例( 8.9%);并发症:出血1 例(2.2%),转为外科手术,无穿孔。
术后随访12 个月,无复发。
内镜粘膜切除术(EMR):一次性完整剥离23 例(51.1%);病理学治愈性剥离15(33.3%);可能治愈性剥离11 例(24.4%);非治愈性切除16 例(35.6%);并发症:出血8 例(17.7%)、穿孔3 例(6.7%),转为外科手术。
术后随访12 个月,复发5 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其疗效及预后方面均优于内镜粘膜切除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效果好,可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癌;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6-0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基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起来的内镜技术,是近些年来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微创治疗新技术。
ESD 用高频电刀及辅助设施整块剥离,基本可以完全切除病灶,手术创伤小,并发症较低[1]。
以往的胃肠道早期癌的方法常是开腹外科手术,病灶不能完全切除,创伤较大,且并发症多,容易出血及穿孔,预后效果不佳。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均较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第三常见的癌症死因。
在中国,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且其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突出。
胃癌的发病过程较为隐匿,症状不明显,常常到了晚期才被患者和医生发现。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胃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家族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一旦患上胃癌,治疗难度很大,因此预防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新技术,为胃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胃癌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新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新技术,是近年来在胃癌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一项创新技术。
传统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来说伴随着较大的创伤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的缺点,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则通过内镜技术在不开放腹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进而根治早期胃癌,避免了传统手术的许多副作用和并发症。
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其次,内镜下操作可以直观地观察病变和周边组织,减少了误伤和损伤的风险;再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易得到保障;最后,由于器械和技术不断创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和深入。
因此,可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新技术,为医学界和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在未来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主流手段之一。
2. 正文2.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手术技术,主要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
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32例早期胃癌患者,对照组14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炎性因子、手术结果情况。
结果研究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L-6、IL-8、IL-12及IL-1β水平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传统的根治性手术相比,早期胃癌患者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减少IL-6、IL-8等炎性因子的分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术后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黏膜剝离术;早期胃癌;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手术结果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胃癌已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由于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许多胃癌能够早期被发现并及时给予治疗。
早期胃癌是癌组织存在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1]。
研究表明,局限在黏膜及其下层的胃癌通常预后情况比较好,5年的生存率可达90%左右[2]。
现阶段,临床治疗早期胃癌多采用胃部分切除术,但是术后复发率比较高。
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剥离黏膜下层,使大部分病变组织进行完全剥离,存在较多的优势。
因此本文特此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32例早期胃癌患者,对照组14例,研究组18例。
研究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4~67岁,平均(55.3±3.6)岁;病程4~22个月,平均(13.1±1.8)个月。
对照组男8例,女6例,年龄46~66岁,平均(55.6±3.5)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3.3±1.7)个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2例,按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外科治疗)、研究组(36例,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高于研究组5.5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平均住院时间(14.7±5.2)d长于研究组(12.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于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的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对患者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近期胃癌不仅发病率方面呈现升高趋势,且开始趋于年轻化,因此备受临床的重视。
胃癌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极其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
手术是早期胃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新型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迅速普及[1]。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效果,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7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患者以治疗方式为分组原则,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15例,年龄范围30-64岁,平均年龄(49.6±5.5)岁,病变部位:胃窦部14例,胃底贲门部10例,胃体12例;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16例,年龄范围28-69岁,平均年龄(50.3±5.1)岁,病变部位:胃窦部16例,胃底贲门部9例,胃体11例,纳入标准: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癌症,且胃镜检查发现胃部黏膜存在病变,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经过胸部CT检查,无淋巴转移;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意识障碍患者[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效果
的专家共识意见(
2018,北京)»3 评估 2 组患者的临
床疗效.完整切除,且 表 现 为 低 甚 至 无 淋 巴 转 移 的
风险即为治愈性切 除;一 次 性 将 病 灶 进 行 整 块 切 除
即为整块切除;整块切除样本的水平、垂直 2 个切缘
均为阴性表现即为完整切除.
2)手术指标:比较 2 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
2.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
对照组 49
36
0.
0394
0.
05),见表 4.
2 结果
完整切除
例
85.
97±8.
24
<0.
0001
90.
14±5.
07
<0.
0001
89.
05±6.
47
14.
4320
<0.
0001
Prac
t
i
ca
lCl
i
n
i
ca
lMed
i
c
i
ne,
PLG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 取 郑
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 99 例 EGC 及 PLGC 患者,根 据 手 术 方 法 的 不 同 分 为 对 照 组
和观察组.对照组 49 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观 察 组 50 例 接 受 ESD 术,观 察 2 组 患 者 的 临 床 疗 效 (治 愈
在内镜下,于病灶边缘外约 4 mm 区域行电凝标记,
将生理盐水 95mL+ 透明质酸 5mL+ 靛烟脂 3mL
均高于对照组(
P <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796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观察董海军,沈建伟(通讯作者),邵晓娜(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恵利东部医院 消化内科,浙江 宁波 315000)0 引言随着内镜技术的完善,可为临床腹部手术提供微创技术支持,可有效改善常规手术弊端,提高手术质量。
为了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于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特选74例患者进行比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同意开展研究,排除手术禁忌症及既往有腹部手术、严重合并症状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74例患者术前常规胃镜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术前完善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均符合《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的胃ESD 适应证[1],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7-81岁,平均(62.35±1.25)岁,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值(61.97±1.4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可于研究中进行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消化内科高年资内镜医师确诊,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观察及记录,术前完善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待符合手术指征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科常规全麻下腹腔镜下手术,严格按照无菌手术操作[2];研究组患者行全麻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①于病灶区做标记:采用氩气刀于病灶区外0.3-0.5 cm 处进行标记;②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粘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③切开、剥离:采用Dual 刀切开病灶区,借助IT 刀对粘膜下层病灶组织进行剥离,于剥离过程中加强粘膜观察,并维持粘膜注射,保持肌层与病变组织分离,完整切除病灶[3];④进行创面清理:对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渗血部位使用热活检钳、氩气刀止血,对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使用金属夹夹闭,术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PPI 制酸、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内科常规护理干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评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评价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06月至2014年06月期间,我院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3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0例患者的胃癌病灶全部一次性完全剥离,组织学完全治愈切除率达到84.6%,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大出血、穿孔、死亡病例。
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论文网标签: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surger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Methods during the 2009 - June 2009 - June,our hospital through the treatment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130 case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patients,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1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lesions completely stripped,histologic cured completely resection rate reached 84.6%,the operation does no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massive hemorrhage,perforation,death case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techniqu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fewer complication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Net of paper of Chinese【key words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technique;Early;Gastric cancer;The curative effect胃癌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老年患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
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价值
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评价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运用于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对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的影响价值。
方法:面对本院60例早期胃癌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2021.07-2022.02设置为研究样本采纳时间,数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组纳入30例患者,施行常规诊断治疗;实验组纳入30例患者,施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统计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1)临床指标;(2)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施后,组间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优化价值,相比较之对照组,实验组研究数据改善趋势更明显,(P<0.05)。
结论: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运用于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临床疗效积极,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几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治疗;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价值早期胃癌是指,癌变组织主要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当中。
当患者出现早期胃癌后,通过有效治疗手段,预后水平良好。
引起患者出现胃癌原因,与长期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家族遗传有密切关联。
患者处于胃癌早期时无显著临床症状,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内镜检查作为直接及有效诊断方法。
消化内镜经过患者消化道获取检查图像后,以此判定具体疾病类型。
对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当中,运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体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面对本院60例早期胃癌患者予以研究样本选取,2021.07-2022.02设置为研究样本采纳时间,数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组纳入30例患者,施行常规诊断治疗;实验组纳入30例患者,施行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对照组,男患者占比20例,女患者占比10例,年龄范畴包含42~76岁之间,平均值数据为(58.75±0.15)岁;实验组,男患者占比16例,女患者占比14例,年龄抽范畴包含42~77岁之间,平均值数据为(58.97±0.21)岁,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6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ancer.Method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From April 2013 to November 2014,106 EG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SD group and
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9月第53卷第26期
0.05);在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23,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i虹)
紧,并同时切除病灶部位的黏睽21。对于病灶部位的基
底黏膜.则先采用套圈器的末端或电凝探头在其周围
2。3
mill处做好相应标记。随后在基底部界线处注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3L(xZ-_o.153,瑚.05),EMR组的穿
孔率高于ESD组(x2=3.975,P<0.05),见表3。
表3两组术后复发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早期胃癌(EGC)指的是病变发生于黏膜或黏膜 下层,对病灶的大小和淋巴结是否转移不作要求。目前 治疗EGC的标准手术方式为淋巴结清扫术和外科剖 腹胃癌根治术。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内 镜诊断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的疾病诊断 中,如荧光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等, 利用内镜检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EGC检出率圈。由于 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取决于病灶部位、病理分期 与临床治疗方案等因素.对EGC进行治疗后通常可以 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EHR组术中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 Q260J胃镜,全麻成功后利用内镜对病变范围与
形态进行观察,如发现病灶处于宽基息肉隆起状态或
V01.53 No.26 September
201
CHINA MODERN DOCTOR
5—蠢
万方数据
・外科医学・
孤立疣状增殖状态。则术中利用套圈将病灶基底部位 直接套住,随后切除黏膜。如病灶处于凹陷状态,则采 用内镜前端吸引病灶,先将中空塑料套管套于内镜前 端,随后经内镜前端将套圈器伸出,采用负压吸引技 术吸引病灶,在病灶被吸入到套管中时可将套圈器收
mL浓度为l:10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注射点视 2.2两组病灶切除效果比较
5~10
病灶大小而定,一般为3—5点,注射后观察药物是否 到达黏膜下,在药物到达黏膜下时可见病灶部位明显 隆起,且病灶周围组织较为苍白。病灶部位隆起后,利 用套圈器将隆起组织套好。并采用电凝法切除病灶黏 膜。切除黏膜后及时利用内镜观察手术部位,检查是 否全部切除标记点,如发现有标记点遗留,则进行第 2次切除【3】。 ESD组术中采用XQ240胃镜,全麻。明确病灶 部位后采用氩气刀对病灶部位进行凝固处理,在病灶 周围5 mm处做好电凝标记,标记点之间距离为2 mm,随 后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每个标记 点注射量控制在2。3 mL。随后利用IT刀切开病灶周 围的黏膜,并逐渐切开至黏膜下层,病灶充分暴露后, 采用IT刀在内镜的直视下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 便可以将病灶剥离并取出,取出病灶后进行常规电凝 止血。如小血管出血,则采用Dual刀进行凝固止血, 如破裂的血管较大.则进行电热凝固止血:在剥离时 遇见较大血管.则及时进行电热凝固处理.以预防术 后出血量过大.对于完整剥离后产生的创面,则采用 电热止血法对显露血管进行凝固处理,以预防发生术 后迟发出血M。
rate were
EMR group,the operating time,amount of bleeding,and hospitalization time,lesion resection,recurrenc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 ESD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e EMR amount of bleeding in EMR group was more than the ESD group,but there was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wo groups
improve obviously the clinical effect. gastric cancer;Dissection;Endoscopy;Submucosal
【Key words】Early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体内癌 组织的浸润范围仅限于胃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临床 表现包括胃部疼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便血、呕 血、恶心呕吐等,早期胃癌可经胃镜检查、放射学检查 或超声检查等确诊【1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1.3观察指标
1.2.2
ESD组中治愈切除、完全切除、大块切除率均高 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2、4.283、6.014, P<0.05),见表2。
表2两组病灶切除效果比较k(%l】
2.3两组术后复发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 在复发率方面。ESD组患者在术后半年内的复发 率低于EMR组(X2=4.867,P<0.05)。两组患者出血率
submucosal
忌症者,106例患者随机分为ESD组与内镜下黏膜切 除术(en源自oscopymucosal
resection,EMR)组,每组各
53例。ESD组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49~85岁,平 均(64.3±4.5)岁。EGC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3± 2.1)个月;病灶直径0.8~7.4 cm,平均(4.0±1.5)cm; 病灶部位包括胃窦37处,胃角8处,贲门15处;EMR 组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48~86岁,平均(64.7± 4.1)岁。EGC病程4个月~2年,平均(10.2±2.3)个月; 病灶直径0.7~7.5 em,平均(4。2±1.6)cm;病灶部位包 括胃窦35处,胃角9处,贲门16处;ESD组与EMR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GIF
dissection。ESD)是治疗EGC的常用术式。
具有一次性切除病灶、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对临床 中应用ESD术治疗EGC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 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 106例E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肾脏疾 病、肝脏疾病、心脏病者,合并内镜操作及全身麻醉禁
NO
group(P<0.05),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curative resection,total resection,large
resection nutTlber in ES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MR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在内镜的直视下实施 病灶切除术具有多种优势。包括能够将病变部位完整 切除,保证病理标本完整性,能够为肿瘤细胞浸润深 度的判断、病理分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评估提供有效 依据陆nJ。EMR术是常用的内镜切除手术,但存在无法 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的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可以采用病 变组织切除更完整及剥离程度更大的ESD术,从而 提高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及大块切除率[12,13】。 本研究采用ESD术与EMR术对106例早期胃癌 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证实ESD组患者的治愈切除、完 全切除及大块切除率均比EM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再次证实上述观点。由于采用ESD术 可以将EMR术的适应范围扩大,可整块切除直径在
比较EMR组与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 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两组的病灶切除效果,包括 组织治愈切除、完全切除、大块切除。此外,记录两组 患者的胃癌复发情况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 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2】苏占海,杨生玺,王荣华,等.4.1蛋白家族成员medin 与ezfin在青海藏族胃癌中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功能的 影响[J】.基础医学与l临床,2013,33(1):70—76. 【3】3马娟,余莲英,廖山婴,等.胰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在胃 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田.中山大学学 报(医学科学版),2014,35(2):215—223. 【4]黄林飞,卢玉娟,潘晟,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 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8):1816—1818. [5】5曾毅克,刘衍民,雷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手术治疗 进展期胃癌的短期疗效评价【J1.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与医学版),2012,33(2):172—175. 【6]6张旭魁,孙英刚,潘甘霖,等.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 子在大鼠胃癌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功能【J】.中华实验 外科杂志,2015,32(3):463—466. [7】严海翠,杨洁,邱祥南,等.胃癌组织、外周血中活性氧 调节因子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研究叨.徐州 医学院学报,2015,35(2):90—93. 【8】姚玮,张君儒,王旭初,等.胃癌根治术前介入联合围术 期加味四逆泻心汤治疗对胃癌复发的影响阴.中国中西 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2):554—556. f9】郑湘予,吴成富,崔黎,等.白藜芦醇对裸鼠胃癌移植瘤 中PDCD5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叽疑难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