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目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
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
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
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
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
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
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二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二课时)编制罗仁礼蒋德盛审核谭冰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6至16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和重点虚词的用法,把握蔺相如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能够翻译6至16段,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找出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能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认识蔺相如不畏强暴、忠于赵国的可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掌握6至16段的重点字词。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三、学法指导自读课文6至16段,看注释,试着翻译6至16段,找出不会解释及不会翻译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解决。
从人物的行为分析人物的性格。
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朗读课文6至16段,概括各段大意。
6至11段:12至13段:14至16段: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________ ②皆曰:‘秦贪,负.其强________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________..也________ ④舍.相如广成传⑤引.赵使者蔺相如________ ⑥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⑦左右欲刃.相如 ________ ⑧于是秦王不怿.________⑶请找出6至16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
A、判断句:B、被动句: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2、课中交流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________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________③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________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________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________⑵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________②召有司案图________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________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__⑶找出的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
昔者秦穆公使廉颇伐晋,晋人败之鄢陵,遂囚之。
穆公闻之,
乃使人赂晋人曰,“使吾廉颇还,吾与晋平。
”晋人许之。
穆公使
人问之曰,“晋欲何以与秦平?”对曰,“臣闻之,晋有三宝,一
曰韩起,二曰孙武,三曰石乌。
”穆公曰,“何谓也?”对曰,
“韩起者,晋之谋士也;孙武者,晋之将也;石乌者,晋之政也。
今韩起死而晋用孙武,孙武死而晋用石乌,石乌死而无以代者,此
三宝者皆尽矣。
故晋可与平也。
”穆公以为忠,乃遂还之。
晋果与
秦平。
注释:
1. 这段文字讲述了秦穆公派遣廉颇伐晋,结果廉颇被晋国俘虏。
秦穆公为了救回廉颇,向晋国贿赂,最终成功将廉颇救回,并与晋
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2. 文中提到晋国的“三宝”,分别是韩起、孙武和石乌。
韩起是晋国的谋士,孙武是将领,石乌则是晋国的政治代表。
作者通过这三人的角色变迁,说明了晋国的政治变化和发展。
3. 最后作者以此来说明秦穆公对晋国的了解和对晋国内部情况的分析,从而成功达成和平协议。
以上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及注释。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经典语句;(2)了解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及人物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2.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经典语句及含义。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2. 对廉颇、蔺相如人物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翻译课文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语句;2. 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人物特点的短文;3. 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测试、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及其时代背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廉颇、蔺相如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多元化评价: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思考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能够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考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能够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智慧和勇气的传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一、二课时:智慧和勇气的传承教案概述本教案的重点是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主线,从智慧和勇气的传承两个方面探讨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和优秀品质。
通过教学中的讲解、案例、课堂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情况,并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表述。
2.理解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的传承。
3.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探讨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智慧和勇气。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廉颇的勇气传承1.了解廉颇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将领。
他在长平之战中,带领赵国军队以践踏战术大败秦国大军,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2.分析廉颇的勇气特点。
廉颇的勇气有多重表现。
他有强烈的职业信仰和使命感,能够毫不犹豫地听从国家的号令,保卫祖国。
他有卓越的个人能力,果断、勇敢、勇猛。
他有坚定的意志力和精神品质,不惧困难和失败,永不言败。
3.怎样传承和发扬廉颇的勇气精神?传承和发扬廉颇的勇气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革命信仰教育,建立一种崇尚英雄、尚武精神的社会氛围。
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提高军事人才的整体素质。
强化政治工作,坚定军人投身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课:蔺相如的智慧传承1.了解蔺相如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蔺相如,战国时期楚国名臣,他曾任楚国重要职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国士无双”。
2.分析蔺相如的智慧特点。
蔺相如的智慧主要表现在聪明、机智、决策精准等方面。
他有着精湛的谋略和卓越的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3.怎样传承和发扬蔺相如的智慧精神?传承和发扬蔺相如的智慧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战略眼光的人才。
注重实践、多元化思维、跨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实际问题。
加强精神文明和创新文化建设,赋予人才更大的思想空间和自主创造的能力。
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人物传记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的第一、二课时旨在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中的道德教育。
一、教案的设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的第一、二课时是历史人物传记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历史。
由此,教案的设置对于道德教育的实现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中,教学目标明确:一是掌握各自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二是理解廉蔺两人代表了秦汉时期的“廉能者生、贪者死”的政治理念,三是明确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道德原则,四是对好人做好人、对恶人做恶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中,教学内容涵盖了历史人物传记、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等多个领域。
其中,重点关注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贡献,以及他们体现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既贴近实际,又符合青少年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成就和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及其所体现的道德观念,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自主学习。
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道德观念,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互动式教学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结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中,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2)
• 一、[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 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 二、[东汉] 班固 的《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班固撰,
• 三、[南朝 宋] 范晔 的《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 四、[西晋] 陈寿 的《三国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共130篇。
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 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 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 通过对比,为下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 如的出身 埋下伏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 做了铺垫。
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 “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 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 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 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因:就,便/趁此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 遇:招待
邪?”卒廷见相如,毕礼 廷:在朝堂,名词作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 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 反衬: 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秦昭 王闻之,使人遗赵 王书,愿以十五城 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 可得,徒见欺;欲 勿予,即患秦兵之 来。计未定,求人 可使报秦者,未得。
而束君归赵矣。君 “质”通“锧”
不 罪
如 ,
肉 则
袒伏斧质请 幸得脱矣。’
则:那么 幸:侥幸
臣从其计,大王亦 幸赦臣。臣窃以为 其人勇士,有智谋, 宜可使。”
4段: 缪贤荐贤
幸:幸好
赦:免罪 宜: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使
使: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第1-13自然段的疑难字词、句式及故事内容。
2、品味“完璧归赵”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及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并品味其说辩艺术。
【学习重难点】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及蔺相如的说辩艺术。
【合作探究】(Cooperation inquiry)
1、阅读第1-5自然段,你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如何?作者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2、小组展演第6-7自然段,控制在3-5分钟内。
3、请以说书的形式讲述第8-13段的故事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
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4、请找出第8-13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倒装句,
并进行讲解,解决课后练习三1-5小题。
5、品味第8-13自然段的细节描写,(可从意思、人物情态心理、
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见课后练习二第1-3题。
6、品味“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说辩艺术,他是如何说辩的?
7、简述第一部分(1-2自然段)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并设计板书。
8、小结第二部分(3-13自然段)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并设计
板书。
(板书要求简洁易懂)
【课后作业】继续完成全文批注,对课后练习四划分标点并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讲述的是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起来学习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2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课件封面与目 录
廉颇与蔺相如 的背景介绍
廉颇与蔺相如 的故事梗概
廉颇与蔺相如 的性格特点
廉颇与蔺相如 在历史上的地 位与影响
课件总结与思 考题
添加章节标题
课件封面与目录
课件封面
● 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ppt课件 ● 副标题:介绍《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 作者:[您的名字] ● 制作日期:[当前日期] ●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 背景图片:可以选择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的历史场景或人物形象图片 ● 设计风格:简洁、大方,符合学术风格 ● 字体:选择易于阅读的字体,如宋体或黑体 ● 颜色:选择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的颜色,如黑色、红色等 ● 页码:在封面下方添加页码,如“第1页”
蔺相如的背景介绍
出生地:赵国
出生时间:不详
职业:赵国上卿
主要事迹:完璧归赵、渑池之 会、负荆请罪等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梗 概
完璧归赵的故事梗概
背景:秦昭王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要求赵国用和氏璧交换 主角:蔺相如 过程: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机智应对秦昭王,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结果: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与廉颇同列,引发廉颇不满,导致两人矛盾升级
蔺相如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政治家: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政治家,对赵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外交家:蔺相如以出色的外交才能,成功地化解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赵国的利 益和尊严。
军事家:蔺相如曾担任赵国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为赵国的军事胜利做出了贡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以史为鉴,廉颇蔺相如的启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一、二课时:以史为鉴,廉颇蔺相如的启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廉颇、蔺相如等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与启迪,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等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2.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忠诚、仁爱、诚信等。
3.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反思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方式。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
2.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历史人物。
2.多媒体、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内容梳理——介绍《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和内容。
2.观看视频——学生观看《廉颇蔺相如》的视频,了解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和历史背景。
3.线上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探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带领其他同学分享。
4.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素材进行一次展示。
第二课时:1.课文阅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并记录下来。
2.课文讨论——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3.教师点拨——教师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思维。
4.学生自评——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对于每个学生的反思和自评进行记录和反馈。
最终,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素养。
七、教学建议1.建议学生在阅读课文前进行相关背景的了解和研究,提高课堂效果。
2.建议教师进行多角度的课堂教学,结合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3.建议教师在语言表达和情绪引导上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3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的]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译文见补充资料)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
(语法点见补充资料)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文中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廉蔺简介(1—2节)完璧归赵(3—13节)渑池相会(14—16节)负荆请罪(17—21节)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9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陕西省眉县中学付晓红【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②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比照手法,把握人物形象;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2 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假设愚,大勇假设怯。
3 对“和〞的深刻内涵的理解【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课时【内容】1、积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句式;2、初读文本,理析思路,感知文本内容;3、揣摩人物形象,体会文本情感【过程】一、激情导课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和〞就是和睦和谐的意思,它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还指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的和。
今天让我们重新走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去探索和审视“和〞的丰富内涵和意蕴。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目标三、检查预习,温故知新1、学生预习情况反应(1)复习司马迁于史记有关文学常识(2)读准字音。
多媒体展示。
(3)初步记忆文言根底知识〔小组课前黑板展示:各组整理文言知识〕2、多媒体出示检测题:方法点拨:利用语境再次稳固文言知识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析思路问题导引1:本文围绕廉颇蔺相如一共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件事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1、学生据课后练习,朗读课文,理悉文本思路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展示讨论成果〔1--2〕廉蔺简介〔3--13〕完璧归赵〔14--16〕渑池之会〔17--22〕负荆请罪过渡语: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五:速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比较阅读,前后关联的方法,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2.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3.教师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
然而,只了解故事的情节还不够,因为《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课文中的人物。
二、速读故事,品析人物特点。
出示问题,引导思考: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2.出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引导交流。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提问: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预设: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蔺相如看这情形……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预设: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巧妙地把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机智。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
1.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传记,记录了两位著名将领的
生平事迹和功绩。
2.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著称,曾多次在
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
3. 蔺相如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政治家,他以智谋过人而闻名于世,曾多次为秦国出谋划策。
4.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录了两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其中包括他们的
成长经历、战争经历以及智谋过人的故事。
5. 在战争中,廉颇和蔺相如都展现了出色的战斗技巧和勇气,他们为
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奋战不息,成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6.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气和智慧并存,才能成为一
名真正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要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和
挑战,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7.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传记,它不仅记录
了两位伟大人物的故事,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古代文化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古代文化精神。
2. 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官职等方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交流学习心得。
3. 讲授法: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交流学习心得。
4. 讲解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古代文化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2.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相关文献,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生平介绍、相关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古代贤相的传奇故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一、二课时:古代贤相的传奇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传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古代贤相,他们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忠诚。
他们生动的故事、崇高的品行、高尚的思想和成功的事迹,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
本教案我们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掌握两位古代贤相的传奇故事,了解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并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一、故事指南1.故事背景我们需要了解这两位传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交战,齐、楚两国更是数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需要足够的贤臣来辅佐君王掌握朝纲,以应对外敌和内忧。
然而,能够成为国家中高层的文武贤士并不容易,他们需要拥有出众的才智和崇高的品行。
2.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介绍了两位古代贤相的传记,他们分别是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是一个拥有出众武艺和领导才能的将领,曾经率兵征战,不断为自己的国家战功累累。
而蔺相如则是一个文学功底深厚的知识分子,精通经史子集,对于国家文化和制度有着独立的见解。
他曾经在楚国担任吏部尚书的要职,为其君主深化了政治变革和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故事结局这两位贤相的故事结局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他们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品行。
廉颇在年迈的时候被他的国家所背叛,而作为一名传奇的将领和忠诚的臣子,他选择了执剑自杀,以表示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而蔺相如则是在自己80多岁时辞去了职务,回归终老的家庭。
临走之际他说:“老夫不幸得罪了人,以致不能弘扬大义,仅能期盼于后世,希望有志之士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的人物背景和历史背景,从中领悟到古代贤相的才干和崇高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
三、讲析课文14---16节(“渑池会”)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思考探究: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
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③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足智多谋、有胆有识。a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b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四、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②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③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④廉颇始而“宣恶言”,闻
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五、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六、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
课后小结: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辅备人
年级
高一
授课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类型
(请打√)
新授课√复习课□实训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板书设计: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忠君爱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五、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完成课文后面中的练习;
2、找出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并加以归纳整理。
2、梳理“完璧归赵”故事情节
开端(3-5):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经过(6-10):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结果(11-13):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讲授法
讨论法
问答法
阅读法
提问:
(1)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叙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
在“完璧归赵”的欺诈与反欺诈斗争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足智多谋、勇敢和不畏强暴)
教学难点
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本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课堂导入
二、讲析课文6---13节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五、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格: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忠君爱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其细节描写:
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②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