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1.doc

合集下载

政治简答题2

政治简答题2

1、某校召开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畅谈会,围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两不同的观点:一观点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对外开放”,另一观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发展”。

请对以上不同观点加以辨析说明。

1、第二种观点正确。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或答: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某校学习小组同学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新跨越”展开了热烈讨论。

王同学认为:应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加快发展中心工作;李同学认为:的加快发展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这才是我们当前中心工作。

简要评析两同学观点,谈你的看法。

⑴两人的观点是片面,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⑵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教育与科学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⑶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⑷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因此,实现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我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才能为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打下物质基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现代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这样重要的口号和任务目标都不是毛主席提出来的,而是某某人提出来的,更不要说其他的了;从而以此来影射毛主席不重视经济建设。

其实,“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个口号恰恰是毛主席提出来的。

今天,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是,为了还历史以其本来的面目,也为了揭露某些以攻击和污蔑毛主席为能事的人们的丑恶嘴脸,仍然有对这方面的史实加以回顾的必要。

改变旧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是毛主席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就确立了的奋斗目标。

他投身和领导革命与建设,历经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而这个目标的文字表述,则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清晰、逐步明了起来的。

1945年,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的提法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1081页)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这里他在“农业国”和“工业国”之前分别加上了“落后的”和“先进的”两个定语(《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1433页)。

改变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同志这一时期对国家建设目标的表达方式。

1954年6月14日,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329页)。

这个提法比过去又进了一步。

同年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第一次把工业、农业、文化、军事并提。

他说:“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军事还都不行,帝国主义估量你只有那么一点东西,就来欺负我们。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357页)这是四个现代化提法最初的刍形。

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提出了三个现代化。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2)第二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就是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 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 竞争主体,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 场经济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是怎样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1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材料1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 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 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 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 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实行改革开放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 (一)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述材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国需要改革吗?
视点四: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企业
材料一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 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 挥创造性、积极性 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 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 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 成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生产 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力的发展。 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 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 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回顾 :
经 济 建 设 曲 折 发 展
1949-1952年:恢复时期;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工业化的开端 三大改造
1957--1966年: 成就:中共“八大” 1960年的经济调整 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曲折发展时期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机制
效果如何?
中国需要怎样的改革?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 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
练功台
上海(一模)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 制的标准有 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②政企 分开、负盈不负亏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④管理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一、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心 二.农村实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 生产、经营自主权 2、乡镇企业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1992十四大---目标确立 2、1997十五大---理论发展 四、城市实践---国企改革---目标
课堂 设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 人遵循“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 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 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严重地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8年全 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背景下,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并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开始 把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扩大且也自主权。城市改 革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 革成功与否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整 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课堂 设问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其有哪些重要作用?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辽师大附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 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 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 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 了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影响?下 面就让我们走进新时代,一起来感受时代的脉搏 的跳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当年小岗村 农民签定的按了 指印秘密保证书。 上面写着:“每户 保证完成每户的 全年上交的公粮, 不再向国家伸手 要钱要粮……”
小岗村建成大包干纪念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原则:实行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 形式:包产到户、到组或包干到户、到组。 分配:农民在完成上缴国家的农业税和收 购任务以及交给集体的公共提留后,剩余 部分归自己所有。 优点: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 的利益,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经济特区
•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
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
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 我国经济的发展。
•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
管理方法。
昔日的边陲小镇——老深圳(1982年)
今天的深圳市
建 设 中 的 深 圳
新闻: 新闻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公布: 2004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 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 加拿大、西班牙和韩国。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卢森堡、挪威、瑞士、 丹麦、爱尔兰、冰岛、美国、瑞典、卡塔尔和日本分居 世界前10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269美元,中 国居世界第112位,比上年下降2位。中国香港人均位居 第24位,比2003年下降了3位,中国台湾省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位居第38位,比2003年的第35位下降了3位。 2004年占世界的比重为4.1%,比2003年的3.9%提高 0.2个百分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14.1%, 比2003年的12.8%提高1.3个百分点。
一、对内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浅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摘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党的十三大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经济成为发展使命。

他成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生产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全面改革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所谓的改革就是要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农村改革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其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以下几点。

(1)1978年到1982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偷偷搞起家庭承包。

并取得巨大成果,随后我国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2)1982年到1985年,农村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确立“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村民自治制度。

(3)1985年到1988年,农村改革进入第三阶段。

改革的重点是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等;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农村商品生产从此开始起步,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

(4)1988年到2002年,农村改革的停滞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布日期】1986.09.28•【文号】•【施行日期】1986.09.2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决策,以及一九八五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精神,根据我国全面改革发展的要求,回顾和讨论了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全会认为,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们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

2020年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题ES[含答案]

2020年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题ES[含答案]

2020年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多选题1.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

ABDA.创立民国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追求民族独立
D.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E.平均地权,社会平等
2.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3.四人帮是指()。

A.江青
B.张春桥
C.姚文元
D.王洪文
E.康生
4.中国无产阶级具有承担革命领导权的特殊优点是()。

CDEA.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B.没有私人占有的任何生产资料
C.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D.与农民有天然联系,易于形成工农联盟
E.高度集中
5.中国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起飞的基础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E.资本主义力量很强大,需要消灭之
6.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天朝田亩制度》达到理想社会的状态是()。

ABC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D.等贵贱.均贫富
E.均田免粮
7.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答案:CA.仿效欧美政体B.发展资本主义C.延续封建统治D.缓和阶级矛盾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有答案:ABCDA.鲁迅B.陈独秀C.李大钊D.胡适9.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体现在答案:ABCA.统购包销B.委托加工C.计划订货D.公私合营10.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三改”是指答案:ABCA.对农业的改造B.手工业的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林业的改造11.1951年10月()和平解放。

毛概第七章题库选择题

毛概第七章题库选择题

第七章单项选择题1、一九七八年召开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AA.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B.一九七九年十一月C.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D.一九八零年三月3、()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A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 D.人民当家作主4、()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A.改革 B.阶级斗争C.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A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周恩来6、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

DA.富强 B.农民 C.稳定 D.现实7、三十多年来,我们用()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CA.群众路线 B.自力更生 C.改革 D.艰苦奋斗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上通过的。

A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

A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定》D.《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这个最大实际。

AA.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11、()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CA.党的领导 B.改革 C.发展 D.开放12、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为我国长期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方向和路径,体现了我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要深刻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首先需要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点入手。

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点1.1 坚持我国的领导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头羊”,发挥着治国理政的主心骨作用。

其领导力量不仅来自于其党员和干部队伍,更来自于党的领导核心的统一和全体党员的自觉性。

1.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

1.3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志。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条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是有效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

1.4 坚持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人民民主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制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党的领导和相结合的制度原则。

1.5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社会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2.1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驱动力。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既是对国家建设的总体安排,也是对国际关系的重要规划。

在我国的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推动全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2.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国家治理,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法治建设,以及推动扩大对外开放。

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富内涵_概述及解释说明

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富内涵_概述及解释说明

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富内涵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要求,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我国综合实力的目标。

其丰富内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追求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也要强调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以及文化领域的繁荣活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内涵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进行详细阐释,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接着,本文将着重探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走的路径和采取的策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相互促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最后,本文将深入分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增加。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和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内涵及其实现的路径、策略,并分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通过详细阐述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的各个方面,以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就未来发展方向给出建议和展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2.1 经济建设内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

它包括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中心。

这意味着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增长中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具备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技术、科学、产业等各个领域保持竞争优势,并推动整个国家向着高质量、高效率和高可持续性的发展。

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 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 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 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的讲话
苏杭农村的乡镇企业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 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 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小岗村建成大包干纪念馆
返回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首都钢铁公司 20世纪8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实行全员承包责任制,率先走出一条国 企改革的成功之路。这个曾被称为“冶金博物馆”的老企业,现成为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大企业。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号高炉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 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 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 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 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02022.02自从18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的大门之后,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与时俱进,但经济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不曾发生任何改变。

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浓厚的赶超型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再往前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聚焦党校学员“两带来”,发挥党校优势、体现党校特色,本刊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合作,开设“党校学员‘两带来’”栏目,每期从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中选取两个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编者按张占斌文_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进程中,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违背发展规律、脱离经济发展中心而遭受严重挫折;二是通过横向对比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层面的巨大差距,同时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对生产力发展的强烈要求,要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就必须发挥制度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经验表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便把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放到党和国家工作重要位置,要求全党以极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感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感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感想【我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定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指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形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我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突出国家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特点,致力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综合发展目标。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路径1. 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布局,在加快实现经济强国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2. 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式现代化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核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

4. 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民生保障和改善我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注重民生保障和改善,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保障水平,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我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国式现代化将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注入持续动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不断追求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导语】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深度目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 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小康,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满足。

2. 要实现全面小康,首先要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使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际福利;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福祉水平;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二)创新驱动发展1. 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核心动力。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 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1.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广度目标(一)消除贫困1. 消除贫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口面临较大的困难。

2. 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种手段,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作者:侯德泉何芳网站编辑:杨宾来源:人民网日期:2008-09-1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经历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初步形成到逐步明确,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工作安排上,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一直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越来越为党和国家所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具体内容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客观上要求突破总体布局原有的框架。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历史演变[作者简介]侯德泉,副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10082;何芳,硕士研究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100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种理论上的宏观把握和工作安排上的战略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就此作出了新的部署。

[1]在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增加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四位一体及与此相应的全面改革,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工作上的部署进行历史考察,并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依据予以分析。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对国家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是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相联系的。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最伟大的历史任务”[3],并且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课稿名师精编精品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的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史中的第四单元的第20课。

该单元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主题,分析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的过程,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探索道路上党的工作的一大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国家工作重心的一大转移,所以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经济理论较多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材料收集等方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把抽象化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

3、引用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能力。

重难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序曲,所以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且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在此改革推动下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做为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们一直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所以把这一点做为难点来讲解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名师精编精品说课要性和优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展开的1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经济体制任何比较大的变革,都会带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或先或后地发生相应的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体制和政策作相应的调整;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它的培育、发展和完善服务,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遇到的中心课题之一。

教育改革的任务虽然紧迫,但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这只能是—个相当长的渐进过程,而且将是由千百万教育工作者通过创造性劳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探索、试验、总结、提高、调整、理顺,不断地发现、创新和前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各种不同的观点充分地展开讨论,当是十分有益的。

一、劳动力商品化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至深且广的方面之一,当是劳动力的商品化。

我们所己初步建立,并正在加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基本组成之一就是生产要素市场。

所谓生产要素,最基本的是资金、物资和劳动力,而劳动力则是诸生产要素中能动的、最具创造性和可变性的、活的要素。

无论是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还是以脑力为主的劳动力,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经
验和才能,以及兴趣爱好、性格、意志、情绪和品德等方面不同,其劳动能力、劳动效率会有很大差别。

不仅如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组合的方式不同,劳动者组合的方式和管理方法的不同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劳动效率。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就是为了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间和劳动者之间能得到比较好的组合,以避免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如果我们把教育内部的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暂时抽象掉,着重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把各级各类学校等所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视为—个整体,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职能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经过它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成长为“令人满意的和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

因此,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其未来成员的不断变化的要求,对“教”和“学”作相应的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教育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如何适应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商品这—变化。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只初步建立,还不很完善。

产品市场等比较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似乎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没有劳动力的商品化也就不可能有劳动力市场。

本应是一个全国统—的劳动力市场,现在却是个互相分割的所谓“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等。

“劳务”和“人才”怎么能成为商品?!怎么能够按照价值规律进行交换?!原因只有—个,因为管理此事的政府机构是平行的两个部门——人事和劳动。

但不管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将走向劳动力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问
题是教育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与此不相适应的—系列观念、体制与政策,以及教学、教育内容和方法。

人们讨论劳动力商品化问题时,常常把毕业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就误认为这是学校(作为卖方)把毕业生(作为商品)出卖给用人单位(作为买方)了,而且把它算为教育市场之一。

其实,劳动者和劳动力不能混为—谈,虽然在自然形态上两者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的,但是在科学上两者可能、也必须予以区分。

劳动力是依附在
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它能成为商品,劳动者能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不仅仅因为劳动者是劳动力的载体和物质承担者,而且还因为劳动者是有充分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依法具有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

毕业生为择业,去到劳动力市场上“双向选择”,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而不是出卖自身。

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并不是卖方,因为他们不是商品——劳动力的所有者,只有这些具有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并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处置自己劳动力的劳动者,才能以劳动力所有权人的身份,以追求个人最高收入为目标,到劳动力市场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

学校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去出卖的劳动力,相当部分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和训练时获得的。

但是并不能因此说这部分劳动能力是学校所有的,可以拿到劳动力市场去交易,更不能因为毕业生相当部分的劳动能力是在学校受教育期间获得的,他就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与学校发生了某种人身依附关系,学校就成了学生的所有者,可以把他们作为商品去交易。

恰恰相反,不管上学是自费的还是公费的,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永远是自己劳动能力的唯一主人。

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择业”的学生是商品化了的劳动力的主人,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决不是卖方,充其量只是扮演着某种中介者的角色,发挥某种中介作用而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对于教育工作将带来哪些影响乃至冲击,我们应当在
体制和政策上采取一些什么对策,进行哪些调整呢?
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对于劳动者人身权利、人格独立,及选择和变动职业岗位自由的承认。

从统包统配的行政配置劳动力变为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真正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借以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的最佳结合。

这一转变的最直接影响和对于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自然是加速大中专院校的招生、毕业生分配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并由此拉动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二、随着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包括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各类毕业生,终身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频度也将大为加快,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之间
的流动将日益频繁。

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从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及相互间的比例,直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教材体系,都需作相应的调整。

三、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担当着劳动力再生产者角色的教育工作,面临着加速建立终身教育和大教育的观念和相应的办学体制,那试图在青少年时期就让他们学完终身要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努力,越来越成为既不明智也不可能的事了。

而正是这种好心肠的努力影响着我们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致造成内容繁杂、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等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就业后的继续学习,特别是为再就业服务的
教育培训工作,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分量。

四、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的普通学校,需要把培养学生在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应变能力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了解,放在教学、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包括在竞争激烈的“双向选择”中自主选择职业岗位和“推销自己”的能力。

纠正和克服目前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实际,只着重于记忆现成结论和应试能力训练的弊端,也更为迫切。

五、劳动力商品化和实行充分的自主双向选择,以经济手段使劳动力得到合理流动,其宏观调控的前提就是对于劳动者为追求个人更多收入而自由选择职业,和在不同职业岗位之间流动的合法性的确认。

对于这种在择业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合法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不必对年轻一代进行择业要把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等的人生观教育了。

但是应当看到进行这些教育的
难度增加了则是事实,而且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利已主义思潮将会更多侵蚀我们的莘莘学子。

所以,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是经济体制转型期中的突出任务。

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工程,如何既相对稳定又能合理流动,在流动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积极性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课题,特别是如何使得通过教师的流动促进教育平等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已应提到议事日程。

随着劳动力商品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教师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