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doc

合集下载

《药》教案

《药》教案

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1课时一、课文背景介绍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得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主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二、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

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

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药》教案6

《药》教案6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十二?药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分析小说《药》的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2)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

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

《药》则是采用双线结构的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了这样的结构图:由上图所见,双线连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二)如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

主要从两方面:(1)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 wers of Lu Xun's novel medicine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药》阅读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药》阅读题目教学设计3、篇章3:《药》阅读答案教学设计《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所以我们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是小泰整理的关于《药》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章1:《药》阅读原文教学设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药》精品课件.

鲁迅《药》精品课件.

鲁迅《药》精品课件.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的《药》一文。

详细内容涉及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药》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鲁迅先生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深刻寓意。

3. 领略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艺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药》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2. 阅读原文(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例题讲解(20分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疑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小说主题思想2. 人物形象分析3. 情节结构与语言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分析《药》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谈谈你对《药》的鉴赏。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二、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三、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一、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1. 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先生通过《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民众的愚昧、落后,以及封建迷信对社会造成的恶果。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鲁迅小说)优秀教案

《药》(鲁迅小说)优秀教案
诊断结果:典型的悲哀病
病理原因:长期孤独生活所致
治疗措施:走百家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此病不治而愈。
●阿义
姓名:阿义
年龄:30岁上下
职业:牢头
病情简况:眼睛发红,遇到犯人首先想到的是榨点油水,如油水太少,心情憋闷,两眼放红光,容易发怒。因为好拳棒,常出手打人。有严重暴力倾向。
病理分析: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诊断结果:眼红易怒症
处方:先入狱体验被榨滋味;然后服用“精神六味丸”三个疗程。
●夏四奶奶
姓名:夏四奶奶
年龄:60岁上下
职业:贫民
病情简况:因儿子被杀,伤心过度,日益憔悴。头发花白,衣裙褴褛;提一个破旧的的朱漆圆篮,三步一歇,体力不支。因儿子造反被杀感到羞愧,认为儿子坟上的花环是儿子显灵,糊里糊涂,精神也越来越不济了。
治疗措施:换头、换心
●夏瑜
姓名:夏瑜
性别:男
年龄:青年
单位:贫苦人家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初
病史采集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职业:革命
病情报告:英俊刚毅,谈吐洒脱;心地善良,甘愿为民请命,死而不已;不过最近常常不顺心,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了;冒死宣传革命,却遭来一阵毒打;就是在刑场上,他的父老百姓却把他当热闹看;他的鲜血还被他的小弟弟当药吃了;就连他的母亲为他羞愧。所以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发病节气:终生
病情报告:生活贫困,胆小怕事,性格温和,仅仅眼睛不好,不辩好坏,对刽子手恭恭敬敬,反而用恩人的血给孩子治病。
诊断结果:患有遗传性愚昧病
病理原因:长期食用封建文化食品,深度慢性中毒。
治疗措施:使用革命之针,刺激中枢神经,使其恢复知觉;再辅以知识吊针。
●康大叔:
姓名:康大叔

《药》公开课教案(含)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教案

《药》教案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把握情节及其整体结构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有什么病,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药到病除。

可见,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宣传,最终就义。

两人死后均埋在同一块坟地里。

六、两家的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篇一:鲁迅《药》教案《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求:1.必须要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药》教案

《药》教案

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

2。

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

人物形像。

4。

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鲁迅名着《药》教学教案鲁迅名着《药》教学教案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小说单元中有鲁迅名着《药》,像这样的名篇,无论思想成就或是艺术成就,在高中阶段所选的课文,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

《药》主题蕴义深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讲好经典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药》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对早期课文“预习提示”中主题表述方面,我早就有不同看法。

(一九九二年曾写文章与同行交流。

)由于教学受考试规范制约,有时不得已只能“照本宣科”。

现根据本人的理解,谈谈对《药》主题的看法,以祈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鲁迅作品分析:〈药〉分析》1973年2月号)一九八七年前所版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提示”内容更强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

这方面认为是“更为重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前者嫌杂,后者则偏。

“辛亥革命”这一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问题,当中有革命者的自身问题,也有敌我力量对比的问题。

而较多的政治学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革命者的自身问题,认为革命者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所不同意的是某些人把《药》的主题说成是“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脱离群众”。

《药》教案

《药》教案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如何阅读小说:
1了解背景②理清情节③分析人物形象④理解环境描写⑤把握主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
1、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讲述
提问
点拨
讲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与方式
四、练习
五、
作业布置
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结束语:不要以为我们比夏瑜幸运多少,比华老栓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任,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小说正是要让大家认识到这种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和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明确:粗鲁、野蛮
语言描写:在茶馆的说话,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
明确:盛气凌人、反动
小结: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鲁迅

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鲁迅

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鲁迅鲁迅的药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让学引思”,“让学”的定义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学引思”,是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本中知识的丰富,深厚的内涵,思想的光芒。

《药》写作于1919年4月25日,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先生在失望和痛苦中,他意识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有着深刻的局限性。

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以同乡徐锡麟和秋瑾1907年起义失败被害事件为背景写作了《药》这篇小说。

小说中以“华家”和“夏家”两家人的故事为“明暗线”双线并进,采用戏剧化的方式谋篇布局,以短小的篇幅浓缩了“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读者心中产生深刻的共鸣。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却内涵广阔。

写辛亥革命时群众、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三类人的形象;写血淋淋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用对话、动作、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值得从文中咀嚼吸取的文学养料。

为此,笔者对小说《药》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初步分析^p 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第一二部分),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p 。

三、教学难点《药》的主题和对话、动作、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启发式的提问法、讨论法五、课时选择《药》分两课时讲完,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鲁迅药经典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鲁迅药经典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药教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

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1、介绍时代背景:本篇小说是以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对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瑜——瑾——美玉2、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各部分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明写。

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汇合。

选在坟场汇合意在表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悲惨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么东西把两条线索暗中连接起来的?人血馒头。

离开了人血馒头,两家的事就毫不相关。

双线连接的人物是谁?康大叔。

④两条线索关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既是有主有从,有明有暗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

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

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揭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⑤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 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B 本文写于1919 年4 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

2.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人物形像。

4.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

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严肃、冷峻、深刻的特点,是投枪和匕首,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鲁迅先生的严肃、冷峻、深刻不单是对反动政府,对军阀,对封建社教,也同时包括对普通人,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词语积累:窸窸窣窣(xīsū)蹩进(bié)攫取(jué)踌躇(chóu chú)肩胛骨(jiǎ)呷酒(xiā)拗开(ǎo )搭赸(shàn )瘐毙(yǔ)丛冢(zhǒng)褴褛(lán lǚ)纸锭(dìng)板滞(zhì)竦然(sǒng )踉跄(liàng qiàng )五、导读思考题1.小说如何围绕“药”展开情节?2.文章中的“药”是指什么?3.这“药”是用来治什么病的?4.“药”是由什么做成的?六、导读研讨问题:1.什么药?-----谁的血?2.谁吃药?-----什么病?3.谁拿药?-----谁给药?4.药效?-----咳嗽杀死------病死六、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第一部分老栓买药第二部分小栓吃药第三部分茶客谈药第四部分 华母上坟七、重新品味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出故事明线,暗线: 情节药华家夏家(明线)(暗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母上坟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晨当天上午这一年的清明夏瑜被杀瑜血被吃众论夏瑜夏母上坟刑场茶馆茶馆坟场(连接)(交织)(汇集)(融合)双线交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求献时地八、明暗线交织一起写,有何作用?点拨:民 众——愚昧(明线) 革命者——悲哀(暗线) ---- 交织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1.突出主题2.情节集中,结构严谨九、分析课文,合作讨论1.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点拨: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

《药》所要表现的不在于夏瑜的牺牲精神,而在于群众的愚昧落后。

八、小结课文:九、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初步感知人物:1.全文共写了多少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夏四奶奶、夏瑜、红眼睛阿义等2.人物分类明线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看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夏四奶奶:——烈士母亲康大叔:——刽子手暗线人物:夏瑜:坚定的革命者红眼睛阿义、夏三爷:迫害烈士者走狗、帮凶二、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无论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印象。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作者以其鲜明的爱憎,着重描写了三类典型人物:三、课堂小结:社会现实:革命者—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敌人—穷凶极恶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

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情感透视:人的鲜血(药)救治不了病痛,也挽救不了民族。

以“药”为题带有作者冷峻的描述和深沉的悲凉。

作者态度:1.对愚弱国民和他们的不幸表示诚挚的哀痛,对他们的麻木不仁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2.反对革命者不唤醒民众、不寻求大众支持,反对孤军奋战和不讲求方法、策略而作的无谓牺牲。

四、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 2.熟读课文第三课时一、合作探究以《药》作标题的作用:点拨:标题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眼,本文以“药”为题,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揭示主题。

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血被愚昧群众拿来治病,并不能挽救人命,那么什么是疗救民众的良药?什么是疗救中国的良药?以“药”为题目,将鲁迅提出的问题彰显出来。

2.概括情节。

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药效。

3.连接线索。

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二、合作探究小说主题:点拨:《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本文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揭示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

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启示人们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革命者的斗争热情。

三、合作探究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点拨:本篇小说既有社会环境的描写,又有自然环境的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

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写了茶馆里谈论夏瑜以及夏瑜血被吃的事的茶客所组成的社会背景;又写了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等生活场景。

作用: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气息。

2.自然环境描写。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作品的主题,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本文多次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

(1)文章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2)“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段环境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所揭示的主题。

(4)“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了两位妇人十分悲痛的心情,也激起读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四、写作特点1.采用双线结构,使主题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味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主题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2.景物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

它们有的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或从侧面揭示,例如人物的某个性格特点;有的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的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尽管它们是分散的,然而都有阴冷的色彩,由此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与悲剧内容相统一的氛围,达到了血肉一致的境地,使景物描写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

五、疑难解析1.小说中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他的咳嗽?点拨:从表现手法看,这是细节描写。

文中四次描写小栓咳嗽:“又是一阵咳嗽”;“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小栓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伏笔,暗示了小栓吃药后仍不免一死的悲剧命运,为后文设下了伏笔,进而揭示夏瑜所从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能唤醒民众,疗救社会这样的主题。

2.第四部分,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什么积极意义?点拨: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

”为唤醒民众,他“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

所以我不惜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他又进一步解释:“为达到这希望,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其实,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影响的,他坟头上的花环,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说明革命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的火种不会灭,表现了作者的期望。

六、感悟鲁迅:一个深沉的爱国者1.热爱祖国: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拯救民众:再品读《<呐喊>自序》语摘:●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七、布置作业:1.拓展训练 2.熟读课文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