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
鲁迅
一、教学要求:
1.归纳小说的主题。
2.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人物形像。
4.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
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严肃、冷峻、深刻的特点,是投枪和匕首,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鲁迅先生的严肃、冷峻、深刻不单是对反动政府,对军阀,对封建社教,也同时包括对普通人,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词语积累:
窸窸窣窣(xīsū)蹩进(bié)攫取(jué)踌躇(chóuchú)肩胛骨(jiǎ)
呷酒(xiā)拗开(ǎo)搭赸(shàn)瘐毙(yǔ)丛冢(zhǒng)褴褛(lánlǚ)
纸锭(dìng)板滞(zhì)竦然(sǒng)踉跄(liàngqiàng)
五、导读思考题
1.小说如何围绕“药”展开情节
2.文章中的“药”是指什么
3.这“药”是用来治什么病的
4.“药”是由什么做成的
六、导读研讨问题:
1.什么药-----谁的血
2.谁吃药-----什么病
3.谁拿药-----谁给药
4.药效-----咳嗽
杀死------病死
六、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
第一部分老栓买药
第二部分小栓吃药
第三部分茶客谈药
第四部分华母上坟
七、重新品味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出故事明线,暗线:
八、明暗线交织一起写,有何作用
点拨:民众——愚昧(明线)革命者——悲哀(暗线)----交织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1.突出主题
2.情节集中,结构严谨
九、分析课文,合作讨论
1.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点拨: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药》所要表现的不在于夏瑜的牺牲精神,而在于群众的愚昧落后。
八、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人物:
1.全文共写了多少人物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
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
夏四奶奶、夏瑜、红眼睛阿义等
2.人物分类
明线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看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
夏四奶奶:——烈士母亲康大叔:——刽子手
暗线人物:夏瑜:坚定的革命者红眼睛阿义、夏三爷:迫害烈士者走狗、帮凶
二、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
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无论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印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作者以其鲜明的爱憎,着重描写了三类典型人物:
三、课堂小结:
社会现实:
革命者—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
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
敌人—穷凶极恶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
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情感透视:人的鲜血(药)救治不了病痛,也挽救不了民族。以“药”为题带有作者冷峻的描述和深沉的悲凉。
作者态度:
1.对愚弱国民和他们的不幸表示诚挚的哀痛,对他们的麻木不仁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2.反对革命者不唤醒民众、不寻求大众支持,反对孤军奋战和不讲求方法、策略而作的无谓牺牲。
四、布置作业:1.温州版拓展训练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