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培训1-3 生活在岁月中的变迁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我们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习题
6.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 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观光旅游、网上购 物、参观博物馆、在书屋阅读……由此可见( B ) ①人们的兴趣爱好日益广泛 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 大变化 ③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④人们追求全面 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 球旅游收入贡献平均超过13%。这表明( A ) 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②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我国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 ④我国现 在所实现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B.知识必须通过钱来买 C.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 D.人们只追求高消费
4. 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 2017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003.29元,扣除价 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40 975.14元,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5 779.74元,实际增长7.8%。这表明( D ) A.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过慢 B. 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 C. 人们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D.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A. 我国语言文字变化多端,博大精深 B. 我国人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 C.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 我国社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使得我国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投入,“花钱买知识”已 成为新的时尚。这说明 ( C )
4.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 B ) 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注重物质享受了②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③文化生 活日益丰富,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④生活方式也发生了 很大变化,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用 “住房宽敞心头亮,交通发展道路畅,轿车进家成时尚, 通信便捷新式样,休闲娱乐促健康”来描述身边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你能看出( A ) 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③ 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④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答案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生治活 联 系 在 一 起 。 中 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 得个性过渡。
解析答案
123456
3.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解析答案
123456
4.1872 年 《 申 报 》 报 道 : “ 妇 人 女 子 原 宜 深 藏 闺 阁 , 不 令 轻 见 男 子 之 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 道路,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 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重点精讲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 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 比较自由。
归纳总结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婚俗的变化 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1.自由恋爱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4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人猿相揖别》知识点1、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称为史前时代。
2、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
3、促使一部分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原因是:自然条件(地球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退化成草原);or 迫使古猿下地生活,走上了向人类进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的变化4、人类化石最早的发现地:东非大裂谷5、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6、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7、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8、我国境内以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170万年)。
9、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10、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火的作用: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制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10、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1、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12、我国远古人类遗址整体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
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
说明黄河、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
[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大单元+跨学科同步教学资源(部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日常生活的变化观看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1.饮食变化观片,思考问题,简述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饮食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服饰变化观察图片,思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服饰有哪些变化?改革开放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3.住房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住房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以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识4.消费表,思考回答问题填格,总结提升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消费方面有何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5.读表思考结合上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①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②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
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⑤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6.总结提升三、交通、通信的发展1.交通的发展观片,感受变化观察上图及视频,简述我国交通快速发展的表现,思考交通发展的意义?成就: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底,我国高铁、高速公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民航大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学习教案
第一课 中国(zhōnɡ ɡuó)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kāishǐ)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8页/共48页
第二十九页,共49页。
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àofā)与扩大
第29页/共48页
第三十页,共49页。
第一(dìyī)课时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月 12日, 清帝退 位,清 朝覆亡
孙 中 山 在 辛 亥革命 (Xīnhà i G émì ng)中的 作用
对 辛 亥 革 命 (Xīnhà i G émì ng)的评 价(以 肯定其 积极意 义为主 )
第13页/共48页
第十四页,共49页。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
揽大权的措施
失败,宣告闪电战的破产 问题
第32页/共48页
第三十三页,共49页。
太平洋战场:美国(měi ɡuó)—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shì jiè dà zhàn)发展为真正的世界 大战(shì jiè dà zhàn) 珍珠港事件 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对珍珠港事件的 反应
1 1 月 1 1日 ,德国 签署( qiānsh ǔ)停战 协定, 宣布投 降,一 战 结束
第6页/共48页
第七页,共49页。
凡尔赛体系(tǐxì)下的“和平”
( 战 后 ( zhà n h òu) 欧洲国 际关系 的新体 系)
巴 黎 和 会 的 概况( 各国地 位不平 等,利 益诉求 不同) 四国的 打算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能合作 ?合作的标志?合作的成果?)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Hóngjūn)长征与遵义会议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刘佳老师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内容。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交通、通信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直接密切的关系,这是本课内容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2. 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 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2.通过讲述人们衣、食、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讨论:你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专项复习
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专项复习一、考试目标1. 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能力;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熟悉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及选用多样化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教学实施能力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能够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脉络,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动态的眼光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
6.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二)教学设计1. 能够综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0702初二历史(统编版)-社会生活的变迁-1教案
教案追问: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出示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联系史实,分析得出结论:由于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创设情境】提问:假如我们要从北京出发到西安进行研学旅行,我们可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提示重要信息驾驶汽车80公里/小时14小时坐火车150公里/小时7小时28分钟坐高铁250公里/小时4小时28分钟坐飞机800公里/小时1小时23分钟追问:假如已经决定乘飞机去西安,要求在首都机场2017年年末,全国电话用户规模达16.11亿户,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
——陈光金《改革开放与中国民生发展》补充:通信基础设施突飞猛进,通信能力大幅提升(6)互联网出示图表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出示一组图,补充移动通信的发展通信发展: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信息通信事业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伟大跨越。
思考: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结合上述学习,得出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既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改变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课上任务】列表归纳社会生活变化二、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问题】影响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借助图文信息归纳:1.国家独立自主2.国民经济的提升3.科学技术的创新4.惠民政策实施补充资料;制度稳则国家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新中国成。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4------81从社区看我家2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9------151乡村聚落2城市聚落3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2带着地图去旅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与大洋24------291人类的栖息地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30------411地形多样2气象万千3众多的河湖4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42------521人口与人种2语言与宗教3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53------561观察地球仪2使用地球仪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58------631稻作文化的印记2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64------691垂直的生计2山地之间第三课傍水而居70------751耕海牧鱼2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76------811逐水草而居2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82------871石油宝库2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4感受区域的发展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94------96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97------100第三课IT新城:班加罗尔101------103第四课汽车城:蔚山104------106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107------109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2归纳城市的特色。
《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197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的改革
开放促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下图中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C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当堂小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改善交通条件,以下属于我国交通
领域发展的表现的是( D)
①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前列
②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③中国是世界民航大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当堂小练
4.古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这句话变为现实是通过( B )
A.航天技术
A.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 B.这是当时人们购粮,买柴油所需的票证 C.这两张票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 D.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典例分析
【解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局面,保持物 价的稳定,国家通过发行不同票证来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改革开放后, 生产日益发展,物资丰富起来,物资配置不再按计划而是按市场需求,这样 票证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故C项表 述错误,符合题意。
再见
当堂小练
2.李飞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 一顿能吃四碗饭,你却连两 碗都吃不了。” 李飞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 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 明改革开放以来(C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分析】1.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为重点中之重点。
2.从考查的形式看,很多试题抓住一条线索进行综合考查。
如: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江苏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就曾经考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3.很多高考试题以热点问题切入。
如2009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深圳建市30周年,2011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就是这样。
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33题、34题,北京卷第19题,安徽卷第35题,福建卷第20题,都是考查本专题的内容。
4.高考考点主要集中在社会风俗、交通运输等领域,相对比较零散,特别集中的考点不多。
5.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6.考点命题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与当今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以情境化试题为多见。
【知识交汇】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社会生活的三个重大变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的到来和建设。
(2)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和课件呈现,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产生的原因。
(2)透过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表象,深入揭示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旧的消退和新的兴起,了解历史地看待事物和珍视生命,珍惜开放的现代社会。
(2)感受中国人民在自己独立自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和付出的艰辛,凝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起因、过程、结果。
(2)了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教学难点:(1)理解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2)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发展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藏在照片里的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图一:清代的官员、士人、商人。
图二:20世纪20年代的南京市民。
图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职工。
(2)教师提问:图一:如果你是当时的士人,在清朝世道真的越来越悲催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图二:南京市民生活比起清朝、民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代表了什么?图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工的生活状况变好了,你有没有想过这变化背后代表了什么?(3)引入新课:今天的历史课,我们将学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变迁。
通过这张鸟瞰南京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的市容在不断变化,市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2.新课讲解(1)教师通过ppt教授生活变迁的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的到来和建设。
(2)教师提问:①为什么会从封建到资本主义呢?②资本主义同样不完美,为什么又向社会主义转型?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变化?(3)给学生们阅读全书或部分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较为清晰地了解历史变迁的过程和历史事件的演变。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一)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二)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审读意见(三)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
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讲座: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复习教学
误选 率最
高的 B A D A A A A D B D A C
选项 对应 的知 能目 标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误选 率最
高的 B D A D B C B C A B B D
选项
对应 的知 能目 标
29.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理解五 四运动的意义。 30.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列举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 新道路历程中的重要史实,知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本内 容。 31.列举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史实,知道全民族抗战的含义, 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2.列举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33.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比较两次大战的起因、性质 及影响。
一、生活的时空 (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6.描述世界上一些典型区域(平原、山区、水乡、草原、沙 漠、城市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比较 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找出影响这种聚落 景观和生活内容差异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7.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在图上掌握我国的位 置、重要邻国、濒临的海洋、著名的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舟山群岛)、台湾海峡。能举例说明位置特点对我国生产 和生活的影响。知道我国大陆海岸线的长度、起止点、特点 及影响,了解海洋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8.在图上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和行政中心。 知道我国人口数量,在图上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1.知道世界海陆分布概况,在图上掌握主要的岛屿、半岛。 2.在图上掌握七大洲、四大洋,描述它们的分布情况,并能 按照面积大小排序。 3.在图上掌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巴 拿马运河的位置。 4.区分五种常见地形类型,知道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名称及 其分布情况,能举例或根据所给材料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 生产生活的影响。 5.知道世界三大人种、主要语言、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分布 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5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 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选材要求: 1.手段与方式用图片展现。 2.叙述现代传媒的历史时,要突出生活方式的变 化。
总结
内容目标与选材角度
条目
内容要素
选材角度
不同时代、个人集体 不同时期、方方面面 专用名称、居住地
中外古今、历史现象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3 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 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 选材要求: 1.例举的习俗或文物一定要典型 2.强调学生课外去探究,加深对它们价值的 认识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4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 解这些规则或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规则或制度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保障,是 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产物。” “它们的废立和沿革,都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 化”。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 突出规则的产生与变迁的意义 第二课 以传播为中心,突出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三课 以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代际差异为中心, 突出生活态度的变化
综合探究 通过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
会评价生活区域的变化
结束语
祝大家新学期
迸发出研读历史与社会 新课标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 解这些规则或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选材要求: 1.规则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前提。 2.规则的变迁是核心。 3.规则对生活的影响是落脚点,但列举的规则或 制度与讨论的影响要相对应。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5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 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文化传播手段:媒介、现代传媒(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方式:原始传播、手抄传播、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等四种方式。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5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 媒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说明现代传媒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可以 参照“要点提示: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不同 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 时代的印记。” 思想品德课标规定: “1-2 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感受社会生活的 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 亲社会行为。”
1-3-4 1-3-5
思想意识形态 生活区域 社会事物、生 活现象
社会现象、生 活保障文化、 当今热门话题
一、主题、专题与框题的逻辑关系
(二)“内容目标”组织结构
条目
内容要素
领域特点
思想意识形态 生活区域 社会事物、生活现象
社会现象、生活保障 文化、 当今热门话题
3-1 3-2 3-3
3-4 3-5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 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选材要求: 1.用典型事例说明什么是“情趣”和“价值判断 ”。 2.情趣与价值判断的多元性。 (1)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趣”或 “价值判断”。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 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选材要求: 2.情趣与价值判断的多元性。 (1)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趣”或 “价值判断”。 (2)同时代的一些不同。 3.以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代际差异为中心,突出生活 态度的变化。
情趣、价值判断的差异原因 学校、社区或家乡 习俗或文物
规则或制度
文化传播的手段、方式,现代传 媒发展、特点与影响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 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情趣:情趣是一种追求与向往,它有一定 的方向性,并且比较稳定。 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一般是指人们认识事 物后,对该事物所作出的性质评价和结论说 明。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 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思想品德课标规定: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 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 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家庭美德的意识 和能力。活动建议:理解父母“源于爱”的 初衷。”
生活 在 岁 月 中的变迁(变化转移) (时间社会)
启示:
学生体味自己身边生活中发生变化的人和事
一、主题、专题与框题的逻辑关系
(一)三个标题之间的结构层次 (二)“内容目标”组织结构
一、主题、专题与框题的逻辑关系
(二)“内容目标”组织结构 条目 内容要素 领域特点
1-3-1 1-3-2 1-3-3
3-1 3-2 3-3
3-4
情趣、价值判断的差异原因 学校、社区或家乡 习俗或文物
规则或制度
文化传播的手段、方式,现代传 媒发展、特点与影响
3-5
历史文化、现 实生活
七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
第五单元:中国整体的自然与人文状况 第六单元:我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文明生活的来源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2 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 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 “评析”,属于教学操作方面的技术 (1)表态:快慢好坏; (2)哪些变了? (3)变化原因可情感提升。
二、内容结构及选材要求
1-3-3 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 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劳 动、衣食住行、节庆礼仪等方面形成的共同喜 好和风尚。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 化遗物,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 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解读新课标
《1-3 生活在岁月中的变迁》
2012年8月27日
· 于杭州 黄忠杰·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物质空间
社会空间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叙述生活的 纵向历史和横 向社会。
一、主题、专题与框题的逻辑关系
主题一: 生活的时(间)空(间) 史” (变化发展和演进
专题三:体味自己 生活中的“历 ) 框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