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隧道⼯程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南安(⾦淘)⾄厦门⾼速公路⼯程可⾏性研究报告》(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2、《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厦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厦门市同安区道路⽹发展规划》(2005—2020年) 厦门市同安区交通局。
4、《厦门市对外⼲线通道规划》(厦门市交通委员会 2002-2020年)。
5、福建省交通厅与福建省发改委共同⽂件:闽交建【2008】136号《关于南安(⾦淘)⾄厦门⾼速公路⼯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6、厦门⾄安溪城际快速路勘察设计总体组制定的勘察设计指导⼤纲。
7、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及《⼯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公路⼯程部分)。
⼆、主要技术标准与采⽤的规范、规程1、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速公路计算⾏车速度:10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2×(0.75+0.5+2×3.75+1.0+1.0)=2×10.75m隧道建筑限界净⾼:5.0m2、采⽤的设计规范《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年版)《公路⼯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技术规范》(JTJ F60-200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02)《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J D50-2006)《锚杆喷射混凝⼟⽀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地下⼯程防⽔技术规范》(GBJ 108-87)《公路隧道交通⼯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三、⼯程概况本项⽬TB4合同段设置1座分离式隧道—⼩溪⼭隧道,隧道⼤致呈南北向穿越⼩溪⼭,设计⾥程桩号:左线ZK11+250~ZK11+743,长493m,右线YK11+245.5~YK11+735.5长490m。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同茂大道悦来段为服务性主干道,起于滨江大道北段,向东与会展大道北段平交后、以隧道(即金竹湾隧道)方式下穿会展中心东侧山体后接金山大道连接线。
金竹湾隧道是同茂大道悦来段的重要构成部分,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隧道由1#与2#隧道两段构成。
1#隧道西洞口两洞间距约11m,2#隧道东洞口两洞间距约31m,其余位置间距约18m,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属于小净距隧道,隧道按小净距隧道设计。
1#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130,止于ZK0+809,长679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125,止于YK0+805,长680m。
2#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895,止于ZK1+416,长521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917,止于YK1+420,长503m。
隧道左线在ZK0+436.211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ZK0+666.924下穿规划2号路,在ZK0+984.721处下规划穿金山大道;隧道右线在YK0+434.460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YK0+654.150下穿规划2号路,在YK0+975.742处下穿规划金山大道。
由于在1#隧道西洞口邻近规划有杨柳变电站,2#隧道东洞口邻近规划有悦来变电站,需敷设电力走廊以满足供电需求。
因此,1#隧道左线隧道在ZK0+130~ZK0+809段拟与电力隧道共建。
本次施工图共分五册,本册为第五册《同茂大道悦来段工程》中的第二分册《隧道土建工程》。
要紧包含1#与2#隧道土建设计及电力隧道土建设计。
电力隧道设计范围为与1号隧道共建段及1号隧道出洞口至金山大道电力隧道单独建设段。
2 设计根据、执行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1 设计根据1) 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工程编号09168D】 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5】3)《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C、D标准分区操纵性全面规划》【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4) 金竹湾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 2010.11】5)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6)方案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7)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道路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重庆市规划局业务会议纪要市政字[2010]165号】8) 初步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9)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同茂大道悦来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10)重庆电力设计院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同茂大道悦来段金竹湾隧道工程的复函;11) 业主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2.2 执行规范①《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②《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③《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④《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⑤《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⑥《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⑦《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⑨《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⑩《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隧道设计说明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设计依据: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A省环境爱惜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⑵《公路路途设计规范》(JTG D20—2006);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⒀《爆破平安规程》(GB 6722-2003);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⒃《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⒅《中国地振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⒆《公路项目平安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
1.1.3 技术标准⑴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⑵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别式隧道;⑶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⑷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⑸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 5m⑹ CO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⑺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事故时 K=0.009m-1⑻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1.2 总体原则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阅历,依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状况,遵循“平安、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1、概况米脂一号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
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91+603,终点桩号ZK93+225,设计长1622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91+613,终点桩号YK93+270,设计长1657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
隧道最大埋深约122m。
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低北高,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
隧址区高程889~1016m,相对高差约127m,隧道进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9 o,右线边坡坡度约77 o,出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7 o,右线边坡坡度约40 o。
2、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4-13粉土(Q42al+pl):浅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5m。
4-13粉土(Q42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2m。
5-13粉土(Q41al+pl):褐黄色,土质不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
层厚约1.4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
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
层厚约2.0~7.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
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
层厚约36.5~92.6m。
为隧道洞室进口段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5.5~8.0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
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2)地质构造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青龙山隧道设计计算说明书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3)1.1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3)1.2国内外研究状况 (4)1.3设计依据 (5)1.3.1 设计标准 (5)1.3.2 技术标准 (5)1.4建筑材料选用 (5)1.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6)1.6本章小结 (6)第2章青龙山隧道总体设计 (7)2.1青龙山隧道工程地质资料 (7)2.1.1 地形地貌 (7)2.1.2 区域稳定性 (7)2.1.3 地层岩性 (7)2.1.4 地质构造 (7)2.1.5 水文地质 (7)2.2围岩等级的确定 (8)2.4青龙山隧道选址 (8)2.4.1 隧道选址原则 (8)2.4.2 青龙山隧道选址 (6)2.5隧道洞口选择及线型设计 (9)2.5.1 洞口选择和线型设计的原则 (9)2.5.2 洞口位置的选择 (9)2.6隧道纵断面设计 (7)2.7隧道横断面设计 (10)2.7.1 建筑限界 (10)2.8本章小结 (15)第3章洞门设计 (16)3.1洞口段地质评价 (16)3.1.1 上行出口端 (16)3.1.2 下行入口段 (16)3.2洞门设计 (16)3.2.1 洞门类型选择 (16)3.2.2 洞门设计 (17)3.2.3 洞门建筑材料 (17)3.3洞门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18)3.3.1 洞门结构计算 (18)3.3.2 抗滑动稳定性验算 (20)3.3.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0)3.3.4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21)3.3.5 基底压应力验算 (21)3.3.6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21)3.4本章小结 (22)第4章明洞设计 (23)4.1明洞长度确定 (23)4.2明洞设置 (23)4.2.1 明洞基本参数设置及配筋 (23)4.2.2 衬砌内力计算 (20)4.2.3 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35)4.2.4 明洞衬砌内力图 (41)4.3本章小结 (41)第5章衬砌设计 (42)5.1概述 (42)5.2荷载计算 (43)5.2.1 计算断面参数选择 (43)5.2.2 浅、深埋的判断 (44)5.2.3围压的确定 (59)5.3.1 计算方法 (61)5.3.2 计算图示 (62)5.3.3衬砌几何要素 (63)5.3.4主、被动荷载作用下的衬砌压力的计算 (93)5.3.5最大抗力值的计算 (96)5.3.6衬砌总内力计算(不同围压级别) (104)5.4衬砌验算 (70)5.4.1 超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70)5.4.2 浅埋断面衬砌验算 (116)5.4.3 深埋断面衬砌验算 (80)5.6隧道衬砌内力图 (126)5.6.1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超浅埋) (126)5.6.2 深埋、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浅埋) (127)5.6.3 浅埋、超浅埋界限截面内力图(深埋) (127)5.5本章小结 (128)第6章通风照明设计 (129)6.1通风设计 (129)6.2照明设计 (130)6.2.1 洞外接近段照明 (130)6.2.2 洞内照明 (131)6.2.6 照明计算 (90)6.3本章小结 (139)第7章隧道防排水设计 (139)7.1防水设计 (139)7.1.1 防排水标准 (139)7.1.2 防水措施 (140)7.1.3 复合式衬砌防水系统 (140)7.1.4 二次衬砌防水系统 (140)7.2隧道洞内排水 (141)7.2.1 围岩疏导排水 (141)7.2.2 路侧边沟排水 (141)7.3洞口与明洞防排水 (143)7.3.1 洞口防排水 (143)7.3.2 明洞防排水 (144)7.4本章小结 (144)第8章施工工艺 (100)8.1施工方法 (100)8.2辅助施工 (100)8.3施工注意事项 (100)本章小结 (101)结论 (102)参考文献 (103)致谢 (150)摘要本设计为五海公路青龙山隧道隧道设计。
隧道设计说明
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福寿场至和溪段第二合同段隧道设计说明S5-1隧道设计说明1.隧道设计原则(1) 隧道位置选择以地质条件与路线总体走向为首要控制因素,尽量避免穿越严重的不良地质地段,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层中,洞口段坡体稳定,并有利于两端接线及洞外工程布置。
(2) 隧道结构设计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不渗不漏,经济合理。
(3) 注重水保、环保与洞口景观设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4) 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隧道内需设置与交通量、重要性相适应的运营管理监控设施,各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使人、车、路、环境和管理运营设施组成有机统一的交通系统,为隧道使用者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行车环境。
(5)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2.设计依据(1)《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福寿场至和溪段初步设计》交通运输部批复意见(2) 勘测资料和地勘报告;(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5)《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6)《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TG D62-2004);(10)《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12)《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1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1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15)《地下工程防排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1-03雪峰山隧道设计说明
隧道内其它附属设施洞室按规范及有关专业要求进行设置。
1、余长电缆腔
余长电缆腔结合综合洞室设置,隧道内左线、右线各设置71处。
2、无线列调中继器洞室
线路右侧综合洞室内按间隔2000m设置无线列调中继器室,隧道左、右线各设置8处;无线列调中继器洞室按相关专业要求需设置防火门。
左、右线隧道内纵坡均为人字坡。左线隧道变坡点里程依次为DK301+410、DK310+500,从隧道进口至出口坡度依次为3‰、6‰、-3.0‰,坡长依次为1120m、9090m、9501.25m;右线隧道变坡点里程依次为YDK301+420、YDK310+500,从隧道进口至出口坡度依次为3‰、6‰、-3.0‰,坡长依次为1140.46m、9080m、9501.25m。
平导按无轨运输单车道+错车道断面设计,断面尺寸:单车道5.1×5.8m(宽×高),错车道7.5×6.0m(宽×高)。一般Ⅱ~Ⅳ级围岩段采用锚喷支护,断层破碎带的Ⅳ级、Ⅴ级围岩段及洞口Ⅴ级围岩浅埋段采用喷锚支护整体式衬砌。
洞门采用双侧挡墙式洞门。
根据平导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PDK301+263~+303、PDK301+400~+470、PDK301+575~+625、PDK302+037~+067、PDK302+913~+953为强富水断层破碎带,施工时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本次预设计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堵水及加固,局部地段采用3m帷幕注浆。施工中应根据具体监测情况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成果予以调整,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全隧道设置4座斜井,平导一座。
辅助坑道设置一览表
坑道名称
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EPC合同项S5-1紫金山隧道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第二EPC合同项紫金山隧道位于云南段大理市巍山县紫金村,隧道进口,隧道全长约1.75km。
隧道进口位于徐村水库左岸紫金山一冲内,出口位于徐村水库大坝前约1Km,漾濞江左岸一冲沟内,进口桩号为ZJS001,出口ZJS002。
隧道水平长度1794m,实长1796.7 m,纵向坡度采用“人”字坡,进、出口端坡比分别为1.0%、7.925%,坡长分别为950m,844m。
洞身断面采用直墙,净断面尺寸为 3.8m×3.8m(宽×高)。
隧道内安装2条管道,天然气管道管径为D1016mm,设计压力为10MPa;原油管道管径为D813mm,设计压力为15MPa。
2.设计依据1)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隧道工程第二EPC合同项合同;2) 最终版隧道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批文件;3)招标阶段发布及相关的澄清文件;4)有关的勘察、测量资料;3.隧道主要设计规范标准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2)《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GB50470-20083)《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4)《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24-20075)《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2006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1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19941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6)《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8)《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9)《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管道穿跨越工程》SY4207-20072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J449-20052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J163-200222)《天然气输送管道用钢管通用技术条件》Q/SY GJX 101-200923)《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CDP-G-PC-CR-005-2009/B4.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1隧道自然地理条件4.1.1地形、地貌场地属低中山地貌,线路轴线经过处山顶高程一般在1600~1700m,谷底高程一般在1325~1400m,地形切割较为强烈,相对高差约200~400m,山顶为尖顶状,脊线呈锯齿状,地形起伏大,山坡较陡,植被茂密,山间沟谷多呈现“V”形。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C标准分区(中环线以北)、D标准分区主次干道道路工程金竹湾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同茂大道悦来段为服务性主干道,起于滨江大道北段,向东与会展大道北段平交后、以隧道(即金竹湾隧道)方式下穿会展中心东侧山体后接金山大道连接线。
金竹湾隧道是同茂大道悦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隧道由1#和2#隧道两段组成。
1#隧道西洞口两洞间距约11m,2#隧道东洞口两洞间距约31m,其余位置间距约18m,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属于小净距隧道,隧道按小净距隧道设计。
1#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130,止于ZK0+809,长679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125,止于YK0+805,长680m。
2#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895,止于ZK1+416,长521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917,止于YK1+420,长503m。
隧道左线在ZK0+436.211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ZK0+666.924下穿规划2号路,在ZK0+984.721处下规划穿金山大道;隧道右线在YK0+434.460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YK0+654.150下穿规划2号路,在YK0+975.742处下穿规划金山大道。
由于在1#隧道西洞口附近规划有杨柳变电站,2#隧道东洞口附近规划有悦来变电站,需敷设电力走廊以满足供电需求。
因此,1#隧道左线隧道在ZK0+130~ZK0+809段拟与电力隧道共建。
本次施工图共分五册,本册为第五册《同茂大道悦来段工程》中的第二分册《隧道土建工程》。
主要包含1#和2#隧道土建设计及电力隧道土建设计。
电力隧道设计范围为与1号隧道共建段及1号隧道出洞口至金山大道电力隧道单独建设段。
2 设计依据、执行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1 设计依据1) 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工程编号09168D】 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5】3)《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C、D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4) 金竹湾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 2010.11】5)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6)方案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7)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道路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重庆市规划局业务会议纪要市政字[2010]165号】8) 初步设计文件【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9)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同茂大道悦来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10)重庆电力设计院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同茂大道悦来段金竹湾隧道工程的复函;11)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2 执行规范①《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②《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③《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④《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⑤《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⑦《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⑩《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⑪《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大瑶山隧道设计说明
一、隧道概况大瑶山一号隧道位于广东省乐昌市的庆云镇至两江镇的九峰河,穿越狮子山,进口位于庆云镇的头巾冲,出口位于两江镇的九峰河北岸,进口处有乡道通头巾冲,出口处有两江至红马桥电站的简易公路通过。
隧道进口里程DK1908+024,出口里程DK1918+355,隧道全长10331m,为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650米,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3m.隧道设有斜井和横洞各1座。
二、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客运专线隧道建筑限界满足"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的限界要求,详见"武广隧(初)参01-03"图。
双线隧道净空有效面积100m ,内设双侧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工程技术作业空间0.3m。
双线隧道线间距与洞外相同,曲线地段隧道不考虑加宽。
三、轨道结构隧道内轨顶面标高=路肩设计标高+0.972米,隧道内设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进口外为板式无碴轨道,出口外为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四、隧道平纵断面隧道全长10328m,全隧道平面均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设置人字坡,坡度分别为3‰、-12‰,其坡长分别为2376m、7955m。
本隧道DK1910+175~DK1910+625段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为30000m,隧道纵断面中括号外标高为考虑竖曲线影响后的标高,括号内数字为未计竖曲线影响的标高。
五、洞口工程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进行暗洞施工前应对洞口衬砌外1~3m范围内的边仰坡进行锚喷加固,然后开挖进洞。
隧道进口采用斜切式洞门,进口里程为DK1908+024;出口采用单侧挡墙式洞门,出口里程:DK1918+355,隧线分界里程:DK1918+361。
六、衬砌结构及辅助施工措施全隧道暗洞地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局部地段根据需要予以加强;浅埋地段如暗挖施工困难,适宜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明洞衬砌;为确保施工安全,设计中根据需要采用相应辅助施工措施。
隧道消防施工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共设置一座车行长隧道,隧道标准断面采用双向六车道。
隧道线型根据沿山大道现状道路拟合,隧道由北往南依次为二号路、三号路、锦绣路。
隧道规模如下:锦绣路隧道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锦绣路隧道设置一览表名称敞开段暗埋段敞开段合计锦绣路隧道桩号(m) K1+230 K1+370 K1+370 K2+650 K2+650 K2+8101580 长度(m) 140 1280 160注:里程及长度单位以米计。
二、设计依据、标准、规范及规程(1)建设单位提出的给水排水方面的设计要求(2)土建及其他专业提供的图纸(3)有关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2014《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GB 50974-20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注:以上规范、规程等如有新版本,均按照新版本执行。
三、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隧道内消防系统设计。
四、隧道灭火器系统隧道双侧布置灭火器,其中隧道行车方向左侧的灭火器布置在消火栓箱内,间距40米,箱内设置2具MF/ABC6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2具手提式水成膜泡沫灭火器MP/AR6;右侧的消火栓布置在灭火器箱体中,其中有2具MF/ABC6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2具手提式水成膜泡沫灭火器MP/AR6。
其构造详见大样图。
每处灭火器箱设置消防设备指示标志,采用反光标志。
五、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隧道消防箱设1支低倍数泡沫喷枪和1支低倍数比例式混合器、30L水成膜泡沫原液;1套小口径DN25消防卷盘;该系统主要用于扑灭油类物质引起的火灾,使用时储液罐内的泡沫经水射器按比例与水混合喷出,在燃烧物质与空气间形成隔断的保护膜,达到灭火的目的。
营盘路湘江隧道结构设计说明
营盘路湘江隧道结构设计第一章设计原始资料1.1 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 主要技术标准(1)隧道按规定的远期交通量设计,采用三车道隧道。
(2)隧道设计车速,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按50km/h设计。
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2 工程概况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位于银盆岭大桥与橘子洲大桥间,东起营盘路,西接咸嘉湖路,下穿潇湘大道、傅家洲、橘子洲和湘江大道。
隧道左洞桩号:K16+115~K18+732,长2617m(其中明洞25m,暗洞2592m);右洞桩号:K16+085~K18+725,长2640m(其中明洞25m,暗洞2615m)。
暗洞按新奥法施工,明洞按明挖法施工。
1.3 隧道工程地质概况营盘路隧道地貌以丘陵为主,各隧道段地表均为斜坡地形,坡度大致为10°~50°,坡面植被茂盛,局部陡坡地段基岩裸露。
隧道拟经过处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主要地质以含碎石亚粘土地层、含粘性土地层、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地层为主,巨层厚状、块状构造较多,局部碎块石状。
地层整体上风化较为严重,节理发育,地层表面为全风化地带,在海拔较低的垭口位置有一定厚度的坡积层。
断裂带主要为F8和F9断层,F8断层与隧道走向基本垂直,倾角84°,宽度3~5m; F9断层与隧道走向交角很小,受断层影响,该处地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段水量可能很大。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
经综合评定,隧道围岩大致为III级、IV级、V级。
第二章总体设计2.1 一般规定2.1.1隧道设计应满足公路交通规划的要求,其建筑限界、断面净空、隧道主体结构以及营运通风、照明等设施,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规定的预测交通量设计。
隧道说明
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湘湖路-亚太路)工程初步设计修改说明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湘湖路~亚太路)工程于2010年10月19日进行了初步设计审查,并于2010年11月17日进行了由萧山区政府召集的专题会议。
根据萧发改纪要(2010)100号《风情大道南伸(湘湖路~亚太路)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工程专题会议纪要》,对初步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内容包括:一、道路平面设计1、湘湖路至休博园西大门出地段与本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设计取消工程北起点与湘湖路沟通的东接线与西接线,起点段道路线形进行了优化。
2、公交停靠站改设在辅道上,分别设置于南环路、崇化路、南三路、南四路、南五路、南六路、亚太路路口,共7对。
3、南三路节点由风情大道主线上跨南三路调整为风情大道主线下穿南三路、辅路与南三路平交的交叉方式,以改善周边地块的景观效果、提升周边地块的开发价值。
同时经规划部门同意,将规划南三路往北移动80米,以利于金西河的布设,本方案按初步设计的方案五改河,同时将本路线上的第二横河桥河道填掉,道路西侧填河路段将变为可开发土地,约5.6亩。
4、为了与远期快速路的衔接,本次设计共设置了7处出入口。
根据最新规划,南四路、南五路由十字交叉改为丁字交叉;南五路由灯控平交口改为右进右出;南六路由右进右出改为灯控平交口。
二、道路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结合远期南环路、亚太路下穿以及近期南三路的下穿,对本工程全线的纵断面设计标高进行了优化调整。
1、起点段为保证湘湖路北侧隧道埋置于水面下,将起点的标高降低2米,坡度变缓。
2、根据港航处的要求,除石岩沿山河通航净空按3m控制外,其余均按不通航控制。
故本次设计石岩沿山河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抬高了1米左右。
3、南环路、亚太路近期拉坡按平交方案实施,远期预留风情大道主线下穿方案。
4、南三路段由跨线桥改为下穿隧道,故对该段纵断设计标高进行了适当地调整。
三、桥梁工程设计1、桥面纵坡根据道路纵断面调整,跨河桥梁标高作相应调整,石岩沿山河梁底抬高1米。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沉管法隧道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隧道建设方法,以沉入预先挖掘好的沉管沟槽中完成隧道的建设。
为确保沉管法隧道的设计符合标准,需要根据相关的条文进行规范。
首先,设计者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技术性评估。
这涉及到对地质结构、土层厚度、地下水位等因素的详细分析,以确定适合沉管法施工的地点。
地质评估结果将指导设计者确定隧道的设计参数和相应的安全措施。
其次,设计者需要根据隧道使用的分类和功能要求,确定设计的标准。
例如,交通隧道需要满足一定的通行能力、净高净宽要求和紧急疏散通道等。
设计者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沉管法隧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施工和维护的因素。
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方法、材料选用、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并满足维护要求。
此外,设计者还需充分考虑沉管法隧道的排水、通风和防火等问题,在设计中合理配置相关设施和设备。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隧道的设计符合国家的要求。
设计者需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沉管法隧道设计的标准要求包括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评估、隧道使用功能的要求、施工和维护因素的考虑,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保障沉管法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实现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02-东平一号隧道设计说明
新 建 铁 路 广 佛 环 线 佛 山 西 站 至 广 州 南 站 段 施工图
东平一号隧道设计说明
图 号:广佛环施隧 ZB-02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3 年 07 月 西安
新 建 铁 路 广 佛 环 线 佛 山 西 站 至 广 州 南 站 段 施工图
东平一号隧道设计说明
设 复 审 审 计: 核: 核: 定: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 ........................................................................................................................................ 9 10.1 联络通道 ................................................................................................................................... 9 10.2 废水泵站 ................................................................................................................................... 9 10.3 雨水泵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隧道工程结构设计隧道是本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道路设计推荐方案,XXX1#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和小净距隧道,XXX2#隧道为小净距隧道。
1#隧道位于里程K0+460~K1+380区段(左右线同),全长920m。
隧道设计纵坡为 2.0%,进口高程285.388m,出口高程294.288m,进出口高差8.9m,2#隧道位于里程K2+410~K3+125区段,全长715m。
隧道设计纵坡为2.2%,进口高程301.185m,出口高程316.478m,进出口高差22.23m,左右线隧道轴线线间距为18.5m~26.2m。
6.4.1隧道工程总体设计6.4.1.1设计原则(1)在借鉴国内外类似工程的实践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并充分吸取国内外隧道设计和建设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及技术。
(2)隧道线型和结构的布臵形式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课实施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结合本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和规划,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在使用功能条件下,确保结构安全。
(3)总体方案兼顾城市规划、道路功能、用地、地下空间利用、邻近建(构)物保护、降低施工风险,节省投资等问题。
(4)集成防灾救援立体系统,以提高本项目的服务功能,为后期运营提供可靠保障。
(5)充分重视景观设计,力求造型美观,总体上与周围环境协调。
(6)隧道结构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
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且符合美观和环保要求。
(7)隧道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并应注意节约用地,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隧道弃渣。
6.4.1.2隧道功能定位通过对片区规划新增联系通道布臵的理解,本次设计的XXX隧道与滨江路南端隧道(片区新增通道一)共同担任重钢片区与南部区域的联系任务。
同时,XXX 隧道还连接内环高速,加强重钢片区与重庆各区域的联系。
从区域地形来看,重钢片区地势较低,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必须通过隧道来完成,同时,根据区域远期规划,该片区未来属于高端居住区,滨江路南端隧道并不能完全满足片区内居民出行需求,XXX隧道的新建能够有效的分流交通,不仅能减缓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而且该隧道连接内环高速,使得片区南部前往巴南区等区域的距离大为减少。
综合分析,该隧道的设臵是合理的。
6.4.1.3隧址选择隧址选择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1)本项目为市区南北向交通大动脉,作为城市快速路特长隧道,其技术标准、设计速度目标值及集成系统防灾能力要求高、交通量大、服务功能强,隧址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快速路营运期间的服务功能及技术指标;同时,一个合适的隧址应使隧道自身防灾配套与城市综合疏散救援系统紧密结合,保障运营安全。
(2)本项目位于城市建成区,地表建、构筑物密布,隧道穿越密集建筑群在所难免。
确保地标建筑物、道路、管网不发生过量、差异沉降、开裂及塌方,保证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是隧址选择的重点之一。
(3)隧址的选择宏观上既要服从线路的总体走向,又应与西侧的钢花路主线无缝衔接,东侧与规划滨江路连接,故在隧址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和优化两端的接线条件,提高道路服务水平,达到有效分流交通,缓解区域交通压力的目的。
(4)隧址的选择应适应城市车辆交通和行人的流向、流量需要,必须满足使用上的方便,吸引各种车辆通行,缓解区域内其他通道的交通压力。
(5)本项目隧道开挖跨度较大、隧道展布范围宽、穿越纵深较长,地表、地下建(构)筑物密布,隧道穿越密集建筑群在所难免,隧址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将隧道布设在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内,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对地表密集建筑群的干扰,保障地表、地下建(构)筑物及隧道施工的安全。
(6)隧址的选择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满足规划走廊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与区域既有规划相结合。
6.4.2隧道建筑限界和轨道内轮廓设计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尺寸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定》(CJJ37-201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并结合本线技术标准拟定。
(1)隧道限界以满足规范要求,且隧道内各项设备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内,隧道内路面为-2.0%的单向横坡,隧道净空断面设计考虑路面横坡变化的影响。
(2)限界净宽:①隧道净宽为9.0m(检修道1.0m+路沿带0.5m+行车道3.5m+行车道3.25m+路沿带0.25m+检修道0.5m)图6.4.1主线隧道限界图6.4.2主线隧道矩形明挖段内轮廓图6.4.3主线隧道暗段内轮廓②限界净高:4.5m。
(3)附属通道①车行横洞建筑限界:限界净宽为4.5m,限界净高:4.5m。
图6.4.4车行横洞限界及内轮廓①行横洞建筑限界净宽2.0m,限界净高:2.5m。
图6.4.5人行横洞限界及内轮廓(4)隧道内轮廓以建筑内轮廓以建筑限界为基础,考虑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围岩变形特征、断面利用率、施工方法、装修、工程造价、安装各种营运管理设施的要求及交通量、车道宽度和在路旺仔的功能定位的特点拟定,通过对单心圆、三心圆及五心圆等几种断面形式的分析比较,推荐采用受力条件好、断面利用率高、综合管线布臵有利的三心圆断面形式。
6.4.3隧道洞口设计隧道洞口设计执行“早进晚出、因地制宜、美观协调、安全环保”的原则,还充分考虑了洞口工程与周围景观、地形地貌相协调,从结构特点及与轨道交通的结合、全线景观、人文要求、环境保护、行车安全等因素选取。
百花路隧道西侧洞口位于现状钢花路两侧人行道,建成后与钢花路顺接。
入口采用环框式洞门,与洞外U型槽相接。
为使洞口更为美观,同时配合出入隧道隧道光线的明暗变化,设臵格栅式装饰架。
图6.4.6 隧道西侧洞口隧道东侧洞口位于原重钢已拆迁地块的凹地内,进口地形较为陡峻,横坡及纵坡均较陡。
为减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洞口设计时采取早进洞方案,同时考虑水隧道仰坡表层土体进行清除,设臵明洞结构,并反压回填,回填仰坡开阔,配合景观绿化。
图6.4.7 隧道东侧洞口3、洞口结构:(1)为减少洞口段病害的发生,同时考虑到环保、绿化及抗震的要求,在隧道洞口及浅埋地段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设臵钢筋混凝土复合式加强衬砌对该段结构予以加强。
隧道重钢片区洞口结构还应结合双线隧道洞门及仰坡、小净距隧道群等的特点进行加强设计。
(2)明洞结构设计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结构计算分析。
(3)明洞结构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根据洞顶边坡稳定需要确定拱顶回填土厚度及回填土石顶面横坡;浅埋暗挖段采用超前大管棚及型钢钢架等辅助措施加强支护。
4、洞口边仰坡防护:(1)洞口段永久护坡结合绿化、景观要求,采用锚杆框架梁内客土植草护坡和拱形骨架内植草护坡,明洞顶在回填耕植土上种植草皮绿化。
(2)临时防护及超前支护:隧道洞口明洞段临时边、仰坡、明暗分界处直挖面及出口洞门背后开挖面均采用锚、网、喷支护,局部结合现场条件采用锚杆挡墙和桩板墙进行围护。
5、洞口截、排水系统:(1)隧道重钢地块侧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缘线外5~10m,根据地形、地质情况,结合隧道左右线洞口设臵浆砌片石截水天沟,防止雨水冲刷洞口边、仰坡,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洞口防排水系统。
保障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
(2)隧道内侧沟水与洞外路基水沟衔接过渡,将地下水排出隧道外。
(3)右线隧道入口和左线隧道出口出洞为上坡,所以考虑隧道内边沟采用排水能力较强的盖板雨水边沟对雨水进行收集。
6.4.4隧道洞身设计1、隧道初期支护设计隧道洞身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初期支护以锚、网、喷为主要支护手段,并辅以超前支护、钢拱架等措施,合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支护参数综合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埋臵深度、结构跨度及施工方法等因素,按工程类比法结合数值模拟拟定。
2、隧道二次衬砌设计全隧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同时根据地质情况,围岩较差段衬砌向较好段延伸10m过渡。
二次衬砌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整体浇筑。
二次衬砌灌筑时均在拱顶预留压浆孔对衬砌背后进行充填注浆,保证二次衬砌与初支壁面密贴。
3、各隧道衬砌支护设计1)隧道右线 YK0+105~YK0+140段及左线ZK0+110~ ZK0+140段考虑到埋深浅、采用明洞衬砌矩形框架结构。
2)隧道右线 YK0+140~YK0+309段、右线YK0+613~YK0+660段、左线ZK0+140~ ZK0+315段及左线ZK0+630~ ZK0+680段为浅埋地段且两侧隧道中部为现状车行道,衬砌采用V级围岩加强衬砌。
3)其余地段采用IV级围岩衬砌。
6.4.5隧道防排水设计(1)防、排水原则结构防水设臵和施工应遵循“结构自防水为根本,以防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2)防排水措施1)洞口防排水结合洞口的地形及周边情况,设臵截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对洞口的危害,在洞口边、仰坡开挖线外5~10m范围内设截水天沟,洞口范围雨水,经截、排水沟汇入邻近自然沟槽、涵洞中或城市下水管网中。
2)衬砌防水衬砌防水等级为二级,在二次衬砌、初期支护之间铺设复合防水板及土工布,同时提高结构的资深防水能力,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小于P8。
3)衬砌排水防水板与喷射混凝土之间设臵环向盲沟,环向盲沟下伸到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然后再通过横向塑料排水管,将水引入水沟排出隧道外。
纵、横向排水管采用塑料三通联接。
4)洞内排水隧道右侧电缆槽侧壁底每隔20m设臵一道泄水孔至路面下的排水沟,隧道左侧电缆槽直接将水引排至下部水沟内,以排除电缆沟中水,路面清洗水通过侧沟排出隧道外。
5)接缝止水施工缝、变形缝采用橡胶止水带和止水条防止渗水,路面接缝采用填缝料填塞,填料选用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溢出,低温时(-32℃)不脆裂和耐水性好的材料。
6.4.6抗震设防1、本项目区域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及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1997]108号文件第四条的有关规定“我市地震基本烈度VI度区的生命线工程,必须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及指导精神,本工程隧道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VI 度,洞口、浅埋、偏压及破碎带等地段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隧道衬砌结构在洞门及洞口段均采用抗震性能好的曲墙带仰拱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要求隧道施工中确保衬砌与围岩面密贴,空隙用同标号混凝土回填,并在拱顶预留压浆孔充填注浆。
6.4.7隧道路面、内装设计(1)隧道路面设计:1)自然条件:①自然区划:V2区②气候分区:1-4-1③自然条件: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热、春早夏长、秋雨连绵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为18.7°C,日极端最低气温-4°C(1977年1月30日),日极端最高气温42.9°C(2006年8月28日);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93.9mm,最大日降雨量266.6mm (2007年7月17日),历史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1986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