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Ⅴ-1说明
一、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6、《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7、《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
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
10、《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二)、总体原则
隧道位臵的选择原则上服从路线的总体走向并结合地质地形综合考虑,尽可能满足下列要求:
1、适当减少隧道的长度,长、特长隧道纵坡尽量控制在2.5%以内;
2、避免通过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垭口等严重不良地质段;
3、隧道洞口尽量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尽量避开或减少偏压等不良地质段及排水困难处;
4、隧道设计时严格执行规范强制性条文,并充分体现动态设计的思想,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注重水保、环保与洞口景观设计,尽量减少洞口山体开挖,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二、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
1、“建议下一阶段加大勘察力度,并重点加强对岩溶、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的勘察,以减少施工风险,控制工程投资。”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加强了对岩溶、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的勘察;
2、“部分隧道洞口平面不满足3s行程的要求,尤其是隧道洞口处于缓和曲线上,对行车安全较为不利,建议下阶段进一步优化。”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隧道平、纵线型进行了优化;
3、“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要求,检修道或人行道顶宽应预留25cm的余宽。”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主线隧道建筑限界进行了修改;
4、“第二设计合同段那坡连接线那坡隧道为设计速度60km/h的单洞双向隧道,建筑限界及断面与主洞单洞不应采用一致的,应核改。”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连接线隧道内轮廓进行了优化,减小了净空断面面积;
5、“建议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部设计为凸弧形,以利于排水。”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部形式进行了修改;
6、“隧道内路面采用26cm钢纤维混凝土面层,钢纤维对运营车辆安全有影响,建议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
【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隧道路面形式进行了修改。
三、隧道设计
(一)、技术标准
本标段主线隧道6座,除百针1号隧道与岩信隧道为小间距外,其余均为分离式隧道;主线隧道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采用双洞单向行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设计速度
主线隧道平纵线形和隧道净空断面标准按设计速度100Km/h设计。
2、隧道建筑限界
主线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0.75+0.50+3.75×2+1.00+1.00),净高5.0m;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净宽13.25m (0.75+0.50+3.75×2+3.50+1.00),净高5.0m;
车行横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人行横道建筑限界净宽2.0m,净高2.5m。(二)、工程概况
SⅤ-1
隧道设臵一览表
1、百针1号隧道
1.1 地理位臵
百针1号隧道位于靖西县与那坡县交界处那坡县境内,隧道进出口无交通道路通达,交通较为不便。
1.2 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位于广西西部那坡县坡荷乡境内,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溪流,溪流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起点东南方向的小溪;隧道终点地段的雨水则向北散流。旱季地表无水。
1.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果乱村西侧的峰林山体上,地貌单元属峰林地形。地面标高934.7~1189.2m。隧道走向主要穿越圆形山,进出口均位于山脚处,山体自然坡度20~60°,局部可达70°。
1.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
4
el+dl)及石炭
系下统岩关组(C
1
y)。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
4
el+dl):红粘土:黄褐色,可塑状,刀切面较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偶见小砾石。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厚0.00~7.50m。
2)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
1
y):微风化石灰岩:浅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溶蚀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多为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1.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地层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为240︒∠32︒~250︒∠50︒。进出口各发育有两组裂隙。
1)隧道进口
裂隙①:走向215°,倾向125°,倾角61°,张开度1cm,延长1m,无填充,线密度2m;
裂隙②:走向240°,倾向330°,倾角85°,胶结好,不发育。
2)隧道出口
裂隙①:走向220°,倾向310°,倾角40°,胶结好,不发育。
裂隙②:走向120°,倾向210°,倾角81°,密度约0.5m,胶结好,线密度3m。
1.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7水文地质条件
1.7.1 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两侧垭口洼地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1.7.2 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岩石的裂隙中,水量贫乏,隧址区未见泉水分布。
1.7.3 地下水腐蚀性分析
百针1号隧道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1.8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