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保密制度
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_概述及解释说明
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即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
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处理的两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种制度进行概述、解释说明以及比较,旨在全面阐述它们的定义、背景、特点、用途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密折制度、奏折制度、密折制度与奏折制度的比较以及结论。
每个部分都将详细探讨相关内容,并提供充分的解释和例证来支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展示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并对其特点、用途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文章还将总结这两种制度对于官方决策产生影响程度上的差别,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意义。
最后,文章将尝试展望这两种制度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或变化方向。
通过对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官方文书处理的方式,并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旨在清晰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结构以及目的。
2. 密折制度:2.1 定义和背景:密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官府中使用的一种书信传递方式。
它是一种保密性较高的制度,用于传递重要机密信息。
通过将信件进行折叠,形成一个或多个封口后无法被直接阅读的密封状态,以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
密折制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府体制。
为了保障朝廷内部机密事务的安全,对于重要文书和信函的传递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以防止信息外泄。
因此,发展出了密折制度作为一种特殊而严谨的书信处理方式。
2.2 密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但在隋唐时期开始得到更广泛和系统地应用。
当时,由于战争频繁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等原因,政府渐渐认识到了确保信息安全对于维稳和统治至关重要。
因此,在政务处理流程中引入了密折制度,并形成了相应规章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密折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中国的告密制度
中国的告密制度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告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安全管理手段,发挥了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期对这一神秘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构,负责查处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
当时,举报机构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负责。
2.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严密的告密制度,加强对官员和百姓的监控。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做法,并在地方设立“举报亭”,鼓励民众互相监督。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告密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构“捉搦使”,并规定举报人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4.宋朝:宋朝时期,告密制度逐渐完善。
设立了“监司”、“提举”等职务,负责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降低举报门槛。
5.明朝:明朝时期,告密制度达到顶峰。
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强化了对官员和百姓的监控。
此外,明朝还实行“奸党罪”,严惩举报人。
6.清朝: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告密制度,但在举报机构设置和举报奖励方面有所调整。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降低举报门槛。
三、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主要特点1.权力集中:告密机构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负责,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严密监控:通过对官员和百姓的严密监控,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3.奖惩分明: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激发民众的举报积极性;同时,严惩举报人,防止恶意举报。
4.依法治国:告密制度遵循国家法律,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四、中国古代告密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1.演变:从西周到清朝,告密制度在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完善。
2.影响:告密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损害民众利益。
五、结语中国古代告密制度是国家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虽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借鉴古代告密制度的经验,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管理体系,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我国古代档案的保密
盟 约 在 其盟 书 而 藏 之 于 天 府
大史 内史 司
・
会 及 六 官 皆受 其贰 而 藏 之
,
。
”
《尚 书
金滕 篇 》
”
。
记载
“
周公 作册 书 毕 纳 书 于 金滕 之 匾
,
,
在 档 案管 理 工 作 得 以 重 视 和 加 强 的 同 时
,
,
国 家 对处 理 密 事更 加重 视 规 定 保 密 由 六 官 中
。
入 库 过 湖 船 只 和 库房 钥匙 均 由南 京 大 内 太监 掌管
开 船 开 库 均 有 定 期 入 湖过 桥 严 禁 烟 火
,
。
掌 人
。
《 旧 唐书
,
・
岑文 本 传 》 记载
。
“
于 是 以 文 本为
,
,
中书 侍 郎 专 典 机 密
“
。
”
对 掌 管 知 悉 国家 机 密 的
。
有 偷册 者 不 论 首 从 均 判 斩刑 故 湖 日禁 湖 地
的 法 律 中都 有 对 保 守 秘 密 的严 格 规 定 并 且 随
吏 垂相 置 一 法 官 诸 侯 郡 县 皆各 为 置 一 法 官 及
,
,
着 国 家政 权 体 制 的 逐 步 完 善 保 密法 规 体 系 也
日 趋 系 统 规 范 从 历 史 上 看 我 国 档 案 的 保 密工
。
吏
。
”
可 见 秦 代 在 档 案 的 保 密 工 作 上 有 两 点较 规 定 档 案 不论 正 本 副本 均 藏 于 禁
,
国 家给 予 法律 制 载
后 汉书 》 据《 汉书》《 记载
古代如何防范“公文泄密”
古代如何防范“公文泄密”作者:倪方六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6期早在中国古代,已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从早期的“泥封”制到宋代的“实封”制、清代的“密奏”制,保密手段不断升级,对试卷等机密文字材料的保管更可谓“严防死守”……最早防范公文泄密的“泥封”始于先秦时期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
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
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
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
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
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
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
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
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是现代信封的雏形。
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检”上刻有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作“印齿”。
然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印做标记。
将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拆了封泥,就会被发现。
后来,有人将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函,做成“鲤鱼状”,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文件不仅有一支简牍,便要串好装进布袋或锦囊中,然后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并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发现被拆痕迹。
汉成帝曾下密诏处死被其临幸而产子的宫女曹宫,便是将诏令封于绿袋中,让太监田客去执行。
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里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论古代秘密章奏的保密制度
形成 了从封装到递送的一系列保密制度。
一
呈”下署 “ , 臣谨 封 ” = , 不 许 露 出 上 奏 登基 , 三字 且 = 要求群 臣缴 回经过朱批的奏折 。 在康
者姓名。虽在封套 上不露进呈密疏之人 的 熙 六 十 一 年 ( 7 2 十 一 月 二 十七 日 , 下 】2 ) 即 晋以前秘密章奏 的文书载体主要是竹 姓名 , 但皇帝可 以根据所加盖银印的内容 , 谕内阁:所有 皇考朱批谕 旨,俱著敬谨封 “ 简和木牍 。 王国维在《 简牍检署考》 中考证古 知道 密疏进呈人究竟是谁 。 固进呈 ; 若抄写 、 留、 匿 、 存 隐 焚弃 , 日后发 代 印 封简 牍 的方 式 时认 为 ,古 之 书 署牍 , “ 有 清代具折 人必须将 奏折放 人封套 , 再 觉 , 断不 宽恕 , 定行从 重治罪 。 ”从此 以后 ,
不宦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里的“ 哒 重 民大 多采用公车上 书( 亦称 诣阙上书 ) 的方
封” ,按 照王 罔维 的推 理应 该 也 是 一 印封 囊 式 。西汉公车设于皇宫北阙 ,东汉建都洛
内, 一印封囊#t 1 ̄ -。 3 布囊素里封事 , 不中式不得上 。” ㈣ 装事务 的儒生 由于不熟悉政务 ,
前, 由君 主 掌 控 批答 权 , 以实 现 对 以掌 握 中 识 的 规 定 ,与 原 密 疏 封 识 的 习惯 有两 个显 朱 批奏折缴 回制度是清代特有 的密章 枢文书处理权为代表的外朝相权的调控 。 著的不同 。原密疏封套的正面写“ 由 密题” 或 处理制度。康熙朝的密折经过康熙 批阅后 于保 密 的需要 , 密 章 奏在 实 际 运转 过 程 中 “ 奏 ” 样 , 秘 密 字 而此 密 疏 封 识 的正 面 上 写 “ 即发 回本人 , 进 由具折人 自行保管。 而雍正一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一、从公文之外进展保密公文保密制度自夏朝之后,开场渐渐的开展,在商朝设立守藏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除了他们其别人无权查看,到了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的公文保密传统,将文书正本于天府,天府用如今话来说就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也是最早的官府档案馆。
《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文保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公文泄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文书上以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在接到公文的时候要查看印玺以及泥封是否完好,来判断公文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被别人窥测等。
到了秦汉时期,公文出现了泥封,《旧汉仪》记载:“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当时的公文主要是竹简,上奏的官员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将奏章送上去比方送给皇帝,然后皇帝要自验査,假如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特别是在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泥封的方法传递机密公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泥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难免破损,毕竟泥封容易破裂,于是在西汉出现了“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包容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进步了机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此外西汉还出现了一种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展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策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一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与战略,同时也能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在古代中国,情报传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维护王朝的利益和安全,情报的及时传递成为了一项关键的战略任务。
古代情报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驿站、信鸽、密语等。
其中,驿站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其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确保了情报的快速传递。
然而,情报传递并非坦途,面临着诸如通信设施简陋、通信易受干扰等挑战。
保密技术在古代中国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避免情报被敌方获取,古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如使用密语、隐写术等。
这些保密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事实上,古代保密技术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例如密码学的发展以及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情报收集,因为这对于决策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取准确的情报,古人想尽一切办法,包括派遣间谍、收买敌方人员等。
这些手段虽然不道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情报收集对于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情报处理在古代中国也是一项关键的工作。
决策者通过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情报,能够更好地了解敌方的动态和意图,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古代情报处理的方法虽然没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仍然使得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情报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在古代战争和国家事务中,情报的传递与保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取得胜利,古人必须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情报,同时采取各种保密措施来防止情报泄露。
这些智慧和策略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国家安全和维护利益方面的重要性。
在古代,秘书人员伴随着君王和官僚的出现而产生。
古代办公文件如何进行保密
人 知 晓的 “ 私有事件” , 但 它 的 生成 和 蔓延 或许 天 生与人 们 的“ 好奇 心 ”
相悖, 于是 由古至今 , 它们 之 间 的斗
关加封 泥 , 应 小心翼 翼 , 不得 有 一丝
疏 漏。
争从 未停 歇 , 甚 至愈 演愈 烈。 当今 社
喻词 , 《 后 汉书・ 隗嚣传》 中有一段
“ 想方 设法 ” 保秘 密
我 国古代 对 于公 文 的保 密最早 可 以追溯 到夏 朝 。 据 史 书记 载 。 太 史 令将“ 图法 ” ( 即 国家 的重要 典 志 、 档
案) “ 宫藏 ” ; 商朝 设 立 守藏 史 , 专门
负责 保 管 政府 公 务 文 书 和 典 册 ; 周
公 文真 实性 。明代 密疏 的 书写要 求
变得干硬。 随后, 奏章被送到章台, 由
侍 卫 呈送秦 始 皇亲 自验查 ,如 果 看
见封 泥 完好 ,没有被 奸人 私 自偷拆
体 ,古代 办公 文件 也是 以官 府公 文
居 多。官 府公 文是 和 国家事 务 紧密 相联的, 内容 多涉及机 密, 需要 在 一
期 ,各 国国君 想 出妙 招 来 防止文 书 的泄 密 , 于文 书上 以 查印封 缄 , 并在 传 递过 程 中使 用“ 封泥” 。 公 元前 2 2 1年 ,秦 始 皇灭 六 国 统 一 中 国后 , 开始 大肆修 建 成 阳宫 ,
话: “ 元( 王元 ) 请 以一丸 泥 为大 王 东
誊录, 一般 不 能 由他人 代 劳 , 防止 现
声 源或是视 讯 的形 式 录入 , 加之 密 码 来确保 其对 外人 的 不可 见 ,而在
千年风雅古代的保密文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领域局限
目前对古代保密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保密文化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可以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如文化、科技、社会等。
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对古代保密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未来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法 丰富研究手段,提高研究质量。
物理和机械保密
藏匿和隐秘
古人在传递重要信息时,常常将信息藏匿于一些特殊的物品或地点 ,如藏于地下、寄于密室等,以防止信息被敌人获取。
信封和封印
在古代,信件或重要文件通常会被装入信封,并加盖封印以证明其 真实性,同时防止信息被复杂的保密装置,如迷宫、机关等 ,以保护信息的机密性。
法律和道德约束
法律规定
古代的统治者通常会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来保护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对泄露机 密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社会道德约束
在古代社会中,保守秘密往往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泄密则被视为不忠和不义 之举。这种社会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信息机密的作用。
04
古代保密文化的社会影 响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古代保密文化中风险管理的思 想启示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注重 风险评估和管理,预防和控制 潜在的安全风险。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保密文化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保密文化始终存在于各个 领域,如政治、军事、商业等。在古 代,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相对落后,保 密工作往往关乎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 亡。因此,古代的保密文化不仅是一 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战略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战略威慑
古代保密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威慑 手段。通过展示强大的保密能力,可 以给敌方制造压力,使其不敢轻易采 取行动。
古代针对隐私的刑法
古代针对隐私的刑法
中国古代针对隐私的刑法在《礼记·大学》在中文君臣的政治体系中有所体现,规定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而隐私则是我们实施政府风化、保护公民权利以及维护安全法律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如果有人有意报复他人,或是不法窃取他人私人物品,则会受到重大的报复性惩罚,包括终生的刑罚。
“室而不入”是古代的一条重要习惯,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家庭私事不受外人干扰。
而关于下人服侍上等,古代也明确规定了不得指责上等,不得泄露上等家庭内部的私事,也不得向外人透露上等的私人信息。
此外,有关结扎(mandrell)有对付报纸公开违反男女亲密关系案件中多处明令禁止等,都是社会提倡保守家庭私密,不公开任何个人隐私信息的不可忽视的结果。
未经允许,也不能擅自访问涉及军事秘密的地方,也不能擅自抄写违反国家情报保护规定的文件,调查有关政府机密内容的文件也应当严格禁止。
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一直认为保护个人隐私是很重要的,任何违反国家法规的人都应当受惩罚。
而时至今日,一度古代针对隐私的刑法更是被各国精心保护和实施起来,使公众能够充分受益于各种保护隐私的法律和政策。
古代如何防范“公文泄密”
窦 申所 获 的 是 “ 漏泄省 中语 ” 之罪 , 和
无 印者 要写上 官名 。在科举 考试 中, 为防
止试 卷泄 密 , 宋代 的保 密工作 更是 “ 严 防
死守 ” 。
“ 泄密书” “ 探密事 ” 一样 , 自汉 代起 , 就 是 官 场所 , 这话 的 意思 是 , 连 温室 那 边 种 什 么 树 场很重 的一项罪名。 到唐代 , 保密法 已相 当 孔光回家都不谈。 孔光的表现 , 成 为 古 代 完 备, 法制条文缜密周详。《 唐律》 要求 , 公 公职 人 员严 守 职 业 机 密 的典 范 。
诸朝效仿 , 也 为现代高考所采用。
此外 , 宋 代 还 采 取 暂 时 限 制 涉 密 者 的
立” , 但“ 事 毕即 出” 。
密 奏 一 类 的机 密 文 书 , 仅 限 皇 帝 与 上 奏人知悉。 清 代 皇 宫 中 设有 专 门 的奏 事 处 , 负责 接 收 给皇 帝 的 奏 折 , 臣僚 之 间 不 得 互 相 打 听 奏 折和 朱批 内容 。 清 代还 实行 朱 批
在 中国古代 , 保 密 工 作 要 求 最 严 的 是 决策执行机构 , 如 尚书 省 、 中书 省 等 重 要 的
级别的文书 , 均 由专人封送 。
如事 关机 密、 灾 异、 狱 案 等 官 员 呈 奏 的 文 书, 也 必须 将封 皮 折 角重 封 , 两端 盖 印 ,
官的决定后, 窦申便立 即将“ 好事” 泄露给当 中央行政机构等。这些重点保密单位的工 事 人 , 以让 当事 人 对 他 行 贿 , 时人 给 其 起 了 作人 员不论 官职大小 ,都 必须 保守机 密。 个绰号 喜鹊” , 后来李适知道其泄密受贿
明“ 系机密” 或“ 急速 ” 字样 。
我国古代保密制度
我国古代保密制度(一)我国古代保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秦朝之前保密制度的雏形我国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追溯到夏朝。
在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十分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更加注重文书档案的收藏与管理。
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公文保密制度的雏形。
周朝则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与守护。
周朝为了公文的保密与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西周时,还创制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也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已成为惯例。
2)秦汉的发展秦朝的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
为了保证文书安全、迅速、及时地送达目的地,朝廷选派专门人员传递特别重要的或机密文书。
到了汉代,公文注意保密,出现了公文密级,对于机密文书即封事、合檄、飞檄,都由专人另行封送。
3)唐代的完善保密制度发展到唐代,唐王朝在借鉴历代公文保密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文保密制度。
第一,表现在盗窃文书的处罚条律上。
如“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第二,表现在私拆公文的处罚条律上。
如“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
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严厉、细密繁多的刑法条律为唐代的公文保密制度提供了保障,它使公文在保密这个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制各级各类秘书人员遵守,有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差错,从而保证了公文的安全。
唐朝的保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等朝代沿用并发展。
4)宋代的发展宋朝边关战事繁多,辽、金、元先后攻击,千方百计大量搜集宋朝情报,为此宋朝对公文保密制度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官府机要保密制度
中国古代官府机要保密制度保密制度的起源中国历史各朝衙署公堂,也就是政府各级机关,都有着各样的保密制度。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保密思想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周易》中对保密的思想以及君、臣各自应承担的保守秘密的责任做了最初的阐述。
《易·系辞上》中有:“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大意为,乱子的发生是由于不慎的言语而引起的。
君主如果不注意保密则会失去臣子,臣如果不注意保密,则会招来死罪。
秘密的事如果泄漏,则要妨害事情的成功。
所以,君子考虑问题应谨慎周密,不能妄出言语。
古代的保密制度是随着保密思想的产生而建立的。
在夏、商时期,就已初步有了兼有保密职能的官位“文书”,负责处理有关的政务和军务秘密事项。
这大概是保密制度最早的雏形。
保密制度的形成到了西周时期,社会形态已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封建制的国家机器日趋完整和强化,统治者对于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各种军政要事的保密更加重视,保密方法和手段也随之逐步完善。
这时的保密事务由六官中的大宰主理,来往文书的保密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相关的保密制度也较以前健全。
如当时发明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的阴书。
即将三支竹简竖放排列,横着书写文书内容,写完后,将三支竹简分开,每支简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
然后将三支简分三次递送。
收文者只有收齐三支简才能全部知晓其内容。
由于是分开递送,所以泄密的可能性很小。
这是我国古代文书保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为后来的文书保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记》载,秦始皇在山上看见丞相李斯出行的车队过分煊赫,说了两句表示不满的话,在其身边侍候的宦官中,有人给李斯通风报讯。
后来秦始皇又看见丞相出行,车骑清简,纳闷之余顿时觉悟:“此中人(即宦官)泄吾语。
”遂下令调查,因为没人承认,最后竟将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处死。
这起不辨皂白的格杀勿论,自然为后人所指责,但他从此也获得了绝对的信息安全保障。
中国古代保密法律制度初探
叶以后,出现了与律并行的刑事法规——<问刑条例>,对
原律文进行了若干补充,其中有关泄密的条例有:(1)漏 泄军情大事处罚条例;(2)交接近侍官员处罚条例;(3)盘 诘奸细条例。 沿袭到清代,其保密制度的严密堪称为最。清代的 军国机密管理法规制度有因有革。<大清律》关于查处漏 泄秘密罪的规定与<大明律>相通,有些条例也沿袭明朝 的《:问刑条例》。清代开创了“密奏”(密封奏折)制度。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规定,凡内阁发出之密本,要由 六科中相应的某一科登号,密封送有关部,取承领管职 名,附于号簿,该部办理完毕仍要密封送科。到康熙、雍 正年间,“密奏”已成为臣下向皇帝奏陈机密事宜的主要
外交等多个方面。因此,保密法制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中
央集权、信息传递、军事规定等方面的保密法律规范和法 律制度及其运转和管理活动的总称,是国家政权赖以生
存、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古代保密法制影响着各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多
方面
域,省内情况更需保密。这些都属于保密范围。。漏泄省
万方数据
彭
中语”即是当时的一种极重的罪名。二是军事行动的保 密规定。军事行动需要具有隐蔽性、突然性、有效性,因 而有关军事行动的情报就更需律法保障其秘密性。在战 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中,有关各方对于保守军事机密无不 高度重视。在楚汉相争初期,刘邦无奈退据汉中,“明修 栈道、暗渡陈仓”,这是在攻击方向方面的掩饰与保密。 三是重要政务的保密规定。重要政务需要保密的事项当 然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官吏任用过程巾有不少需要保 密的内容。如果泄露这方面的秘密,将会受到严厉惩处。 四是公文秘籍的传递即邮驿过程中的保密法制。当时政 务信息传递的最主要的方式毫无疑问是书面形式的公 文。因此,秦汉王朝十分重视对公文秘籍的控制与传递。 为了保证途中不泄密,在秦王朝就作出了若干法律规定。 此外,秦朝《行书律》规定了文书的收发制度:“行传书,受 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即记录始发与收到文书的 月日晨暮。中央政府掌管公文秘籍的官员须遵守相关规
秦朝严密的文书管理制度
秦朝严密的文书管理制度
秦秦朝时期,为了维护帝国的信息安全,统治者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创建了周密的文书管理制度。
1. 设立专门机构:秦朝设立了专门的文书机构,用于管理和归档国家各种文书。
这些文书包括诏令、奏折、封印、徭役台账等。
中央文书部门根据职能划分,分设章奏、封缄、协调、档案等不同的部门,实现对各个方面的管理。
2. 分层管理:秦朝的文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管理。
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层面的文
书管理,而地方政府则负责管理和归档当地产生的各类文书。
3. 保密措施: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
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为了确保公文的安
全与保密,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
4. 强调官员保密意识:统治者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
官员要注重保密,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
总的来说,秦朝的文书管理制度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有效地维护了帝国的信息安全。
如需了解更多秦朝文书管理制度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
咨询历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保密制度
(一)我国古代保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之前保密制度的雏形
我国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追溯到夏朝。
在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十分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更加注重文书档案的收藏与管理。
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公文保密制度的雏形。
周朝则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与守护。
周朝为了公文的保密与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西周时,还创制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也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已成为惯例。
2)秦汉的发展
秦朝的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
为了保证文书安全、迅速、及时地送达目的地,朝廷选派专门人员传递特别重要的或机密文书。
到了汉代,公文注意保密,出现了公文密级,对于机密文书即封事、合檄、飞檄,都由专人另行封送。
3)唐代的完善
保密制度发展到唐代,唐王朝在借鉴历代公文保密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文保密制度。
第一,表现在盗窃文书的处罚条律上。
如“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第二,表现在私拆公文的处罚条律上。
如“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
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严厉、细密繁多的刑法条律为唐代的公文保密制度提供了保障,它使公文在保密这个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制各级各类秘书人员遵守,有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差错,从而保证了公文的安全。
唐朝的保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等朝代沿用并发展。
4)宋代的发展
宋朝边关战事繁多,辽、金、元先后攻击,千方百计大量搜集宋朝情报,为此
宋朝对公文保密制度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首先,对失密、泄密行为的处罚规定。
其次,实行印行制度。
主要规定禁榜示和严雕印。
宋朝还规定对有关边防政治、军事及时事的公文要严加控制,禁止复印,以免外传泄漏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处罚条律,到了较好的保密作用。
5)元代的发展
元代保密制度借鉴唐宋模式,基本沿袭宋代,也很严格。
明代,产生了有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揭贴”,而且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补保密条律,从而逐步实现了制度化。
6)清代的发展
清代的公文保密制度集历代之大成,臻于完备,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特别是皇权高度集中需要的系统、详备的一套保密制度,创设了“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正时建立的密折制度。
清代公文保密制度还体现在清朝机要机构的严格的保密纪律上。
军机处作为机要核心机关,所办之事,多属朝廷的核心机密,对保密更为重视。
此外,内阁也是机要之地,不许闲杂人员擅入。
(二)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保密制度的比较
(三)历代公文保密的制度涉及许多领域
1)是在公文制作中采用公文用印制度。
魏晋之前的简牍文书,它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组成,用绳系连,其封页称为“检”,在“检”之结绳处糊上一块粘泥,在粘泥上加盖印章,显出印文,粘泥干后很坚硬,这种用印法称为“封泥”,也称“泥封”。
加盖封泥的文书就叫做“玺书”。
若没有这种封泥印章,则公文不能生效。
就保证了公文的有效性和机密性,可以防止公文被伪造、篡改或泄密。
2)是在公文的传递中采取的必要的保密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为使机要文书传递安全保密,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上下官署传递公务文牍,均须用官印予以“封泥”而晋以后的纸质文书,则用专门的封皮折角密封,并于封皮两端加盖印章或署上姓名,以此来防止公文泄密。
秦朝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公文传递制度,对特别重要或机密文书,在传递中选派专门人员传送,所经各县不得查问和阻拦,违者受罚。
宋朝新创了军邮制度。
有军邮局传递公文,既迅速又保密,
3)是体现在公文的折叠、装封、编号上。
宋朝创造了实封制度,即官员呈奏的文书如事关机密、灾异、狱案、军事等,皆须将其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者书官名,封面不准贴黄。
在外奏者,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
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这就有效保证了公文的机密性。
4)是体现在公文的保管上。
自商迄清,机密公文档案之搜索、秘藏,并定人专管,不让无关人窥视。
另外,还有两小点。
一是在公文的收文、发文的登记中也采取了保密手段。
宋代的登记制度,公文收发不仅要登记,而且对重要的涉及机密的公文还要装入封皮折角密封以防止公文泄密。
二是在元代首创的“照刷”制度中,这是监察官检查官府文卷的一种公文处理的制度,但对有关军事边关的公文是不照刷的,原因正是为了保密。
总而言之,保密制度是我国古代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确保古代公文处理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对现代公文的保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秘书工作有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