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保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

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

( 一) 古代保密思想
纵观 中华 民族 五 千 年历 史 , 凡 国家 安 危 、 百 姓生 息 、 个 人祸 福 、 事业成 败 , 很 多都 与保 密相 联 系, 保密 文化 可 谓源 远 流 长 。通 考古 代 理 国 、 治 军、 建业、 修 身 的大 量 史料 , 可 以看 出 , 人们 在保 守秘 密方 面早 就 形 成 一 些真 知 灼 见 的理 念 。概 括地讲 , 大体有 四个 方面 :
鉴》 等典籍 中, 诸 如 此类 的论 述 很 多 , 无 不 体 现
古人 对保 密 的慎 重 。 二 是认 为秘 密 、 保 密关 乎朝 纲肃乱 。孔 子 就
作 的起 源 , 通 过对 古人 保密 思想 的分 析不仅 看 出 对保 密重 要性 的认 识 , 也 可 以看 出信 息保 密 的
2 0 1 3年 9月
Se p. 2 01 3
从 公 文保 密 看 我 国古代 信 息 保 密 管 理
李 波 洋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北京 1 0 0 0 7 0
摘 要 : 中国古代有很 多思想 家从理 国、 治军、 建业 、 修 身这几个方 面论述保 密对维护 国家安全和 利益 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形成 了古代 信 息保 密 的范 围, 包括 国家政 治大事、 官署工作信 息、 军 事情报信 息、 人事任免等 重要信 息。为 了保护这 些机 密信息的安全 , 从先秦的 萌芽, 秦 汉的发展 , 唐 宋的逐 步完善 , 最终在 明清 时期形成 比较 成 熟的保 密制度 。在 漫长的历 史长 河 中建 立 了许 多
等 。宋 代 重 大 事 务 只允 许 中枢 大 臣参 与 决 策 。 宋 仁宗 时 , 大 臣余 靖 上 奏 : “ 臣 窃 见 朝 廷 每 有 契 丹 遣使 到 阙 , 元昊差人来朝 , 大 臣商 量 , 唯 欲 秘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佚名一、春秋战国秦代以前(1)用印制度:约始于西周,西周已有印章(当时称“印”为“玺”),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

到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文书加印,说明了文书的权威性。

(2)正副本制度: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

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

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

(3)签名制度:始于殷商时代。

殷商甲骨文书是由史官或巫卜来占卜刻制的,他们在起草文书或记录活动时,常在甲骨文上签字,或刻上某记号,以示对所写文书负责。

唐宋时期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要在审定的文书上签字,一般字迹潦草,称为“花押”、“花书”,有的以符号代替。

这种签字难以模仿,使文书处理工作更严肃。

(4)驿传制度: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唐代更加完备,是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

二、汉代(1)公文用纸制度:用纸张作载体的公文,始于汉朝,魏晋以后增多。

撰拟公文所使用的纸张都有各自的规定,如颜色、尺寸等,黄纸为皇室专用,一般官吏、百姓用白纸。

在纸张尺寸上,规定书写皇帝的诏敕文告,使用高一尺三寸、长二尺的黄纸。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书处理程序制度:魏晋时,相府为最高政务机构,掌收受天下文书和颁发诏令。

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如上行文,经丞相送商书,再进呈皇帝阅示,以后交商书保管。

皇帝下行文,分两条渠道颁下,一部分交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一部分交商书转御史大夫,再转丞相分发。

四、唐代(1)一文一事制度: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宋朝普遍施行。

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

(2)封驳制度:唐代为加强公文制作的监督,驳正过失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唐代是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审议,如果觉得不妥,则可以驳回修改。

这种封驳制度,可以加强监督,提高公文撰写的质量。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的保密思想及档案保密工作的四个特点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的保密思想及档案保密工作的四个特点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的保密思想及档案保密工作的四个特点作者:赵静来源:《档案管理》2021年第04期摘要:我国古代在公牍学的研究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保密思想。

我国档案保密工作和保密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对档案保管场所、设施的一贯高度重视,二是对档案保密措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三是对档案保密制度和保密立法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对档案保密人员的严格筛选和能力培养。

关键词:保密思想;档案保密;保密工作;档案保管;保密制度1 我国古代公牍学中涉及的保密思想我国古代虽没有系统化的档案学理论及文书学理论,但形成了我国档案学及文书学的前身——公牍学,在公牍学的研究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保密思想。

1.1 周代的档案管理与保密。

黄才庚、曹大德认为,副本制度开始于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

[1]张锡田认为,制作与保存档案文书副本,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从现存史料来看,这一制度首创于我国的西周。

《周礼》之《春官》及《秋官》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

”“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

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2]《尚书·金縢篇》记载:“周公作册书毕,纳书于金縢之匮。

”藏于天府,纳于金縢之匮,大史等受其贰而藏之,既说明了统治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也说明了对档案保密事宜的重视。

1.2 秦代的档案保密。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量律法档案、户籍档案、舆图档案等象征集权统治的重要档案以及皇帝和丞相之间传递的诏制和奏书都保存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中。

[3]……秦朝的律法档案保管已相当严密,除正本外还有多份副本,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供皇帝审阅,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以及地方郡县处都有副本保存。

《商君书·定分》记载:“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礽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论古代秘密章奏的保密制度

论古代秘密章奏的保密制度

形成 了从封装到递送的一系列保密制度。

呈”下署 “ , 臣谨 封 ” = , 不 许 露 出 上 奏 登基 , 三字 且 = 要求群 臣缴 回经过朱批的奏折 。 在康
者姓名。虽在封套 上不露进呈密疏之人 的 熙 六 十 一 年 ( 7 2 十 一 月 二 十七 日 , 下 】2 ) 即 晋以前秘密章奏 的文书载体主要是竹 姓名 , 但皇帝可 以根据所加盖银印的内容 , 谕内阁:所有 皇考朱批谕 旨,俱著敬谨封 “ 简和木牍 。 王国维在《 简牍检署考》 中考证古 知道 密疏进呈人究竟是谁 。 固进呈 ; 若抄写 、 留、 匿 、 存 隐 焚弃 , 日后发 代 印 封简 牍 的方 式 时认 为 ,古 之 书 署牍 , “ 有 清代具折 人必须将 奏折放 人封套 , 再 觉 , 断不 宽恕 , 定行从 重治罪 。 ”从此 以后 ,
不宦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里的“ 哒 重 民大 多采用公车上 书( 亦称 诣阙上书 ) 的方
封” ,按 照王 罔维 的推 理应 该 也 是 一 印封 囊 式 。西汉公车设于皇宫北阙 ,东汉建都洛
内, 一印封囊#t 1 ̄ -。 3 布囊素里封事 , 不中式不得上 。” ㈣ 装事务 的儒生 由于不熟悉政务 ,
前, 由君 主 掌 控 批答 权 , 以实 现 对 以掌 握 中 识 的 规 定 ,与 原 密 疏 封 识 的 习惯 有两 个显 朱 批奏折缴 回制度是清代特有 的密章 枢文书处理权为代表的外朝相权的调控 。 著的不同 。原密疏封套的正面写“ 由 密题” 或 处理制度。康熙朝的密折经过康熙 批阅后 于保 密 的需要 , 密 章 奏在 实 际 运转 过 程 中 “ 奏 ” 样 , 秘 密 字 而此 密 疏 封 识 的正 面 上 写 “ 即发 回本人 , 进 由具折人 自行保管。 而雍正一

保密概论第3讲

保密概论第3讲

第三章保密工作的历史第一节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密工作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密工作第三节新时期的保密工作第三章保密工作的历史蔡晓峰青岛市保密局副局长课程目录⏹第一节古代保密思想制度简述⏹第二节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密工作⏹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密工作⏹第四节新时期的保密工作第一节古代保密思想制度简述⏹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保密思想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周易》中对保密的思想以及君、臣各自应承担的保守秘密的责任做了最初的阐述。

《易·系辞上》中有:“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古代的保密制度是随着保密思想的产生而建立的。

夏、商时期已初步有了兼有保密职能的官位“文书”,负责处理有关的政务和军务秘密事项。

这大概是保密制度最早的雏形。

西周时期保密事务由六官中的大宰主理,来往文书的保密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相关的保密制度也较以前健全。

如当时发明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的阴书。

即将三支竹简竖放排列,横着书写文书内容,写完后,将三支竹简分开,每支简只有三分之一的内容。

然后将三支简分三次递送。

收文者只有收齐三支简才能全部知晓其内容。

由于是分开递送,所以泄密的可能性很小。

秦汉时期⏹秦代,诏令与公务密事的有关奏章须经尚书至丞相府办理或转送皇帝。

为了保密的需要,规定了“依次传行”的公文传递方式。

⏹汉代对泄密的官员定有“泄漏省中语” “泄密书”等多种罚名。

唐代把对泄露秘密者的惩罚写进了《唐律》之中。

《唐律疏议·职制》“漏泄大事”条规定了“事应密”的概念,它包括司法秘密,军事秘密,文书秘密等,确定了什么是秘密事项及秘密事项的范围和原则,同时在《唐律》中还规定了泄漏秘密罪的处罚原则。

《唐律》规定:“诸漏大事应密者,绞”对于知晓国家秘密的人,也有四条禁令:一不准泄露秘密;二不准延误期限;三不准违章失职;四不准忘误公事。

宋、元、明、清各朝代保密制度基本上都是《唐律》的基础上演变发展的,官员应遵循的保密规定增多,泄露秘密的罪名也增加许多,涉及到军事,政治的许多方面。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一、从公文之外进展保密公文保密制度自夏朝之后,开场渐渐的开展,在商朝设立守藏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除了他们其别人无权查看,到了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的公文保密传统,将文书正本于天府,天府用如今话来说就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也是最早的官府档案馆。

《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文保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公文泄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文书上以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在接到公文的时候要查看印玺以及泥封是否完好,来判断公文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被别人窥测等。

到了秦汉时期,公文出现了泥封,《旧汉仪》记载:“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当时的公文主要是竹简,上奏的官员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将奏章送上去比方送给皇帝,然后皇帝要自验査,假如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特别是在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泥封的方法传递机密公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泥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难免破损,毕竟泥封容易破裂,于是在西汉出现了“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包容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进步了机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此外西汉还出现了一种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展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千年风雅古代的保密文化

千年风雅古代的保密文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领域局限
目前对古代保密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保密文化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可以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如文化、科技、社会等。
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对古代保密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未来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法 丰富研究手段,提高研究质量。
物理和机械保密
藏匿和隐秘
古人在传递重要信息时,常常将信息藏匿于一些特殊的物品或地点 ,如藏于地下、寄于密室等,以防止信息被敌人获取。
信封和封印
在古代,信件或重要文件通常会被装入信封,并加盖封印以证明其 真实性,同时防止信息被复杂的保密装置,如迷宫、机关等 ,以保护信息的机密性。
法律和道德约束
法律规定
古代的统治者通常会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来保护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对泄露机 密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社会道德约束
在古代社会中,保守秘密往往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泄密则被视为不忠和不义 之举。这种社会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信息机密的作用。
04
古代保密文化的社会影 响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古代保密文化中风险管理的思 想启示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注重 风险评估和管理,预防和控制 潜在的安全风险。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保密文化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保密文化始终存在于各个 领域,如政治、军事、商业等。在古 代,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相对落后,保 密工作往往关乎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 亡。因此,古代的保密文化不仅是一 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战略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战略威慑
古代保密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威慑 手段。通过展示强大的保密能力,可 以给敌方制造压力,使其不敢轻易采 取行动。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策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一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与战略,同时也能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在古代中国,情报传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维护王朝的利益和安全,情报的及时传递成为了一项关键的战略任务。

古代情报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驿站、信鸽、密语等。

其中,驿站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其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确保了情报的快速传递。

然而,情报传递并非坦途,面临着诸如通信设施简陋、通信易受干扰等挑战。

保密技术在古代中国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避免情报被敌方获取,古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如使用密语、隐写术等。

这些保密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事实上,古代保密技术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例如密码学的发展以及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情报收集,因为这对于决策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取准确的情报,古人想尽一切办法,包括派遣间谍、收买敌方人员等。

这些手段虽然不道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情报收集对于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情报处理在古代中国也是一项关键的工作。

决策者通过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情报,能够更好地了解敌方的动态和意图,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古代情报处理的方法虽然没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仍然使得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情报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在古代战争和国家事务中,情报的传递与保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取得胜利,古人必须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情报,同时采取各种保密措施来防止情报泄露。

这些智慧和策略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国家安全和维护利益方面的重要性。

在古代,秘书人员伴随着君王和官僚的出现而产生。

关于保密史演讲稿范文

关于保密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保密史的演讲。

保密,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贯穿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保密史上的重要事件,感受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一、保密史概述保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保密的传统。

从古代的宫廷秘籍、军事机密,到现代的国家安全、经济信息,保密工作始终贯穿其中。

下面,我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为大家简要介绍我国保密史。

1. 古代保密(1)宫廷秘籍:古代宫廷为了维护皇权,制定了一系列保密制度,如《唐律疏议》中的《保密律》。

宫廷秘籍的编纂、保管和使用都严格保密。

(2)军事机密:古代战争频发,军事机密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都是军事机密的代表。

2. 近代保密(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保密。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满清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如建立秘密联络网、制定保密纪律等。

3. 现代保密(1)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保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1951年,我国颁布了《保密法》,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保密工作的重要性1. 维护国家安全:保密工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密,可以有效防止国家机密泄露,保障国家利益。

2. 促进社会稳定:保密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3. 保护企业利益:企业保密工作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保密,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语保密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我国保密工作的发展历程。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保密优良传统,加强保密工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保护企业利益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论中国古代保密文化

论中国古代保密文化
商业中人染有此项特性亦深大都守口如瓶不愿将本人经验心得轻于泄漏故在外邦经济公开社会人士互相讨论经济思想赖以进步而中国往昔经济学说关于工商业者特少盖研究之资料既无由搜集则讨论失其凭借安能有完善之学说作者简介
第2 1 卷 第1 期
Vo1 . 21 No . 1
北京 电子科技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B e i j i n g E l r c t r o n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密” 列 为一 条 重要 原 因 : “ 国人 有 一极 不 良之 特
( “ 密” ) 作为施政 三大 信条之一 ( 另外 两个 为 “ 勤” 与“ 速” ) , 并 以此 自许 , l 3 雍正时期形成的
奏折制 度更 以其保 密措施 之完备 著称 于世 。 但 自清末 以来 , 这一 传 统 就不 断 受 到 批评 。 如1 8 9 8年维新 派思想 家康有 为在 权 之事 , 乃 至 有
性, 即各 事 内容喜守秘 密 , 不 愿公 开研究 , 局 外人 不知 某项 问题 之 内幕 , 遂 觉 无从 研究 , 因此 而不
能产 生有价值 之议论 。例 如 中国之工艺 , 发达甚
早, 其 具有此 项经验 者 , 自诩 已得 不传之 秘 , 不愿 授诸 他人 , 历 时 既久 , 良法遂亦 失传 。商 业 中人 , 染有 此 项 特性 亦深 , 大 都守 口如瓶 , 不 愿将 本 人 经验 心得 , 轻于泄 漏 , 故 在外邦 经济公 开 , 社会 人 士, 互 相讨 论 , 经济 思 想 , 赖 以进步 , 而 中国往 昔 经济 学说 , 关 于工 商 业者 特 少 , 盖研究 之 资料 既 无 由搜集 , 则 讨论 失 其凭 借 , 安 能有 完 善之 学说

中国古代保密法律制度初探

中国古代保密法律制度初探
将古代保 密法制分为建立、 发展 阶段和成熟、 完善阶段并 进行 撰写 , 中提炼 出发 展特点及产 生的原 因, 从 以期对现
阶 段边 防保 密工 作起 到借 鉴 作用 。
关键 词 : 中国古代; 保密; 法律制度; 保密工作
中图分类 号 : D 0 . 99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方 面
1先 秦时期保 密法律 制度 的孕 育 、 我国有文字 记载 的保 密 思想 可 以追溯 到 四千 多年 前 的商 、 周时代 。《 易》 周 中对保密 的思想 以及 君、 臣各 自应 承担 的保守秘 密 的责 任 作 了最 初 的 阐述 。< ・系辞 上 易 第七》 中记载 :子 日: 乱之 所生也 , “ ‘ 则言语 以为 阶。君不 密则失 臣 。 臣不密则 失身 , 事不 密则 害成 。是 以君子慎 几 密而不 出也 。 ’ 代 的保 密 制度 是 随着保 密 思 想 的产生 ”古 而建立 的。在夏 、 商时 期 , 已初步 有 了兼 有保 密 职能 的 就 官位“ 秘祝 ” 其 负 责 处 理 有关 的政 务 和 军务 秘 密 事 项 。 , 这大概是保 密法律 制度最早 的雏形 。 2 秦汉 时期保密 法制 的初 步发展 、 泰汉情报确立与发展体现在中央及地方政权信息传 递、 军事信息使用及传递、 重要政务的保密和邮驿法制等
回家过 夜等 。为 了抗 击 辽、 西夏 及 金 的进 犯 , 王朝 要 求 宋 对 有关 边政 时事 的文件进 行 秘密 传 递 , 得 张榜 公 布 , 不 并 禁 止 复制 。在宋 代 法 律 中还 有 明确 的 奖赏 办法 , 励 人 鼓 们 举 报泄露 机密 的行为 。 在元代 , 仅 继 承 了宋 朝 由枢 密 院执 掌 军 务 秘 密 的 不 制度 , 且 用 高官 厚 禄勉 励 执掌 重 要 军务 秘 密 的人 尽 职 而

“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泥封”始于先秦 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

“泥封”始于先秦古代称官场泄密者“喜鹊嘴”秦代“右丞相印”和“左丞相印”封泥(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早在中国古代,已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从早期的“泥封”制到宋代的“实封”制、清代的“密奏”制,保密手段不断升级,对试卷等机密文字材料的保管更可谓“严防死守”……最早防范公文泄密的“泥封”始于先秦时期汉代“泥封”高下有别“武都紫泥”为皇帝专用中国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术,这项保密技术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

所谓“泥封”,就是使用一种叫“封泥”的材料,对重要文档进行密封包装的方式。

泥封兴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广为流行。

当时不论是公函还是私人书信,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一类的“纸板”上。

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封中国现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写在木牍上。

简牍不能折叠,写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让人看到。

出于保密,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木板,盖在简牍上面,这样就把文字内容盖住了。

这块木板就是书函的盖子,古人叫作“检”。

所谓“检”,依《释名·释书契》上所释,“检,禁也。

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

”“检”,其实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说是现代信封的雏形。

为防止有人随意开“检”,“检”上刻有三道绳沟,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作“印齿”。

然后用绳子通过绳沟与印齿捆紧扎牢,并填泥封实,趁泥未干时,在上面摁印做标记。

将封泥烘干后,“检”与“牍”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拆了封泥,就会被发现。

后来,有人将用来传递书信的木函,做成“鲤鱼状”,故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称,“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如果文件不仅有一支简牍,便要串好装进布袋或锦囊中,然后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绳子也缠入检齿内,并盖上封口人的印章,以发现被拆痕迹。

汉成帝曾下密诏弄死被其临幸而产子的宫女曹宫,便是将诏令封于绿袋中,让太监田客去执行。

此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里所说的,“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论中国古代的保密思想与法制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论中国古代的保密思想与法制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论中国古代的保密思想与法制张群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保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性,对保密的原则与弊端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自唐律开始,对保密事项的概念和范围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于当时社会的以唐律“漏泄大事”为代表的泄密责任追究制度和以清代奏折制为代表的保密管理制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政务公开的社会需要和动力都显著不足,因而中国古代保密法制在整体上还停留于对国家秘密的消极保护,对如何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太多的尝试.
【总页数】13页(P92-104)
【作者】张群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J], 张志民
2.中国古代“心”的思想--围绕宋濂《录客语》的阐释 [J],
3.谋成于密而败于泄 [J], 陈伟;胡亮;朱荣辉;杨思聪
4.\"无讼\"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与当代启示 [J], 游志强
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论中国古代的保密思想与法制 [J], 张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档案保密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档案保密制度ppt课件

3.按泄密程度施行处罚,比虑较人性化,
“重罪重罚,轻罪轻罚”
到各种意外情况,比较人性合理。
11
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档案工作发展到明朝之后,出现了更加繁 荣、更加系统的发展局面。明朝以后,皇宫档 案管理业务更加完善。
1、 重视后档湖黄案册机库。构建设。明之初,京城南京就建 立档案中了的国中“明央代档黄专案门册库收。贮库其全完”国善赋的、役管
隐没、涂改、规避、
违枉和营私舞弊行
14
为。
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清代的公文保密制度集历代之大成,臻于完备,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特 别是皇权高度集中需要的系统、详备的一套保密制度。 1、创设了“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正 时建立的密折制度。 2、清代公文保密制度还体现在清朝机要机构的严格的保密纪律上。军机处作为 机要核心机关,所办之事,多属朝廷的核心机密,对保密更为重视。此外, 内阁也是机要之地,不许闲杂人员擅入。
后湖黄册库
12
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皇史宬——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是我国现存 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中档案的保管及查 阅都有严格的手续,甚至开启贮藏档案的金匮时 还要“焚香九口口首”,不仅有专人严密把守, 且整座阁楼设计别致,防火防盗,如今的故宫博 物院即是明代遗留文渊阁库楼遗址所在地。
皇史宬正门
皇史宬遗址
古代档案保密制度发展历程
2、照刷文卷制度。既考核了官吏,使政务得到 规范,又在一定程
度上防止了档案的丢失、涂改、毁坏,起到 了保护档案完整安
全的作用。
照刷磨勘文卷制
捕反3逆、“贼凡制徒闻机之定密朝大了廷事及,许总而兵多辄将泄军法于调敌律兵人讨者条袭,外文斩蕃;,,若收边以保证文度 宋书成 代于 磨档元 勘案朝 转, 官的是 之在 法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保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往今来,各个朝代对公文的保密制度都是十分重视的。

一、我国古代公文的保密制度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公文保密制度最早追溯到夏朝。

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这表明,在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十分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更加注重文书档案的收藏与管理。

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收贮于王室的宗庙、社稷,由于这些专门的场所都有人严加守护,一般臣民不准进入,所以,保存于此处的档案很安全,不易流散和外传,很好地起到了保密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公文保密制度的雏形。

周朝则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与守护。

周朝为了公文的保密与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周王、国君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证实其真实,在捆扣公文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以防伪造或泄密另外,西周时,还创制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也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已成为惯例。

并且,在文书传递过程中已使用“封泥”的方法。

秦朝的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

为了保证文书安全、迅速、及时地送达目的地,朝廷选派专门人员传递特别重要的或机密文书,如军事命令、报告等,而且“所载传到军,县勿夺。

夺中卒传,令、尉赀各二甲”(《佚名律》)这一方面表明统治者对保密制度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朝的公文保密制度已初步成型。

到了汉代,公文注意保密,出现了公文密级,对于机密文书即封事、合檄、飞檄,都由专人另行封送。

另外,汉代统治者也认识到保密的重要性。

如汉明帝刘庄曾对重操机要的尚书官员说“机事不密则成害”,所以,汉代任用机要人员很强调身份,即应是“士子”,因为“士子”更忠于封建地主阶级不会轻易泄密。

保密制度发展到唐代,唐王朝在借鉴历代公文保密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文保密制度。

第一,表现在盗窃文书的处罚条律上。

据《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律》中规定“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第二,表现在私拆公文的处罚条律上。

据《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中所记载,“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

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严厉、细密繁多的刑法条律为唐代的公文保密制度提供了保障,它使公文在保密这个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制各级各类秘书人员遵守,有助于提高秘书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差错,从而保证了公文的安全。

唐朝的保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等朝代沿用并发展。

宋朝边关战事繁多,辽、金、元先后攻击,千方百计大量搜集宋朝情报,为此宋朝对公文保密制度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首先,对失密、泄密行为的处罚规定。

例如,“诸举人程文辄雕印者,杖八十,事及敌情者,流三千里”。

“诸狱四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

有情弊者,以盗论。

即藏匿弃毁拆换应架阁文书有情弊者准此”(《庆元条法事类》)。

其次,实行印行制度。

主要规定禁榜示和严雕印。

据《庆元条法事类》等史籍记载,宋朝规定边防要事应当“密行下则不得榜示”;宋朝还规定对有关边防政治、军事及时事的公文要严加控制,禁止复印,以免外传泄漏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处罚条律,宋朝规定:“凡雕印御书、本朝会要、边机时政文书者,杖八十;凡雕印及盗印律、敕、令者,各杖一百;凡佚所掌管的文书,杖一百;凡以制书、官文书质当财物者,与受质当者各杖一百;凡藏匿、毁弃、拆换文书者,徒一年;盗窃文书者,徒三年。

宋朝各种保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保守秘密,防止泄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元代保密制度借鉴唐宋模式,基本沿袭宋代,也很严格。

如规定不准将文书带回家中,如发现有盗窃文书者或擅自改动文书年月字迹者,要受杖刑或答刑。

明代,产生了有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揭贴”,而且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补保密条律,从而逐步实现了制度化。

对失窃密的处罚条律,《明律集解》卷三规定,“凡闻知朝廷及统兵将军,调兵讨袭外蕃及收捕反逆贼机密大事,而辄漏泄于敌人者,斩。

若边将报到军情重事,而漏泄者,杖一百,徒三年。

”“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予人者,斩。

常事,杖一百。

罢职,不叙。

”朝廷还规定:“密旨”、“密疏”,必须在御前密封和开拆。

另外,在《明律•吏律•职制》中还规定:“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

”清代的公文保密制度集历代之大成,臻于完备,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特别是皇权高度集中需要的系统、详备的一套保密制度,创设了“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正时建立的密折制度。

密奏,亦称密折,它是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

密折具有拟写简便、行文迅速、高度保密等特点,其中尤以保密为其核心所在。

清代公文保密制度还体现在清朝机要机构的严格的保密纪律上。

军机处作为机要核心机关,所办之事,多属朝廷的核心机密,对保密更为重视。

嘉庆帝曾严令:“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有泄漏。

”并且制定了周密、繁细、严格的保密纪律。

如“机密公文,指定一、二章京承办,誊清后密封呈递,由军机大臣用印密封后交兵部发出,底稿押封存记待事毕后才许拆封登档,其间如有泄漏,缮写的章京要受严厉处罚”;军机处办公地点,专派监察御史值班看守,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等等。

此外,内阁也是机要之地,不许闲杂人员擅入。

顺治二年(1645年)就规定,内阁发出的密件,由六科相应部门登记编号,原封送有关部,该部办理完毕后,密封送还。

除以上几点之外,清朝政府在公文的撰制、传递、收办和封制等各个环节中,也都规定了严厉的保密制度。

二、历代公文保密的制度涉及许多领域一是在公文制作中采用公文用印制度。

魏晋之前的简牍文书,它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组成,用绳系连,其封页称为“检”,在“检”之结绳处糊上一块粘泥,在粘泥上加盖印章,显出印文,粘泥干后很坚硬,这种用印法称为“封泥”,也称“泥封”。

加盖封泥的文书就叫做“玺书”。

若没有这种封泥印章,则公文不能生效。

正如马端临说:“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不能行之于所属。

”(《文献通考•王礼考》)这种公文用印制度就保证了公文的有效性和机密性,可以防止公文被伪造、篡改或泄密。

二是在公文的传递中采取的必要的保密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为使机要文书传递安全保密,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上下官署传递公务文牍,均须用官印予以“封泥”,即在传递前,将公文装入特制的匣子(或布袋、竹筒)内,匣外面用绳捆绑,于绳子打结处或开口处,皆填进胶泥,盖上官印缄口,交邮驿部门传递。

而晋以后的纸质文书,则用专门的封皮折角密封,并于封皮两端加盖印章或署上姓名,以此来防止公文泄密。

秦朝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公文传递制度,对特别重要或机密文书,在传递中选派专门人员传送,所经各县不得查问和阻拦,违者受罚。

宋朝新创了军邮制度。

有军邮局传递公文,既迅速又保密,遇有重要军事公文,则“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为了防止泄密,军事文书还采用暗号,备有常用军用短语,只让军事领导宫衙和在外作战的将领双方知道,即使文书让敌方截获,也看不懂文书内容。

而元代则设置了一套“急递铺”机构,专门负责递送朝廷机密紧急公文,而且对急递铺传递机密文书方法作了严密规定。

如“伪造文书,斟酌勾当轻重,处死或出军”(《元典章》);“诸中书机务有泄其议者,量所泄事闻奏论罪”(《大元通制•职制》)。

三是体现在公文的折叠、装封、编号上。

宋朝创造了实封制度,即官员呈奏的文书如事关机密、灾异、狱案、军事等,皆须将其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者书官名,封面不准贴黄。

在外奏者,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

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这就有效保证了公文的机密性。

四是体现在公文的保管上。

自商迄清,机密公文档案之搜索、秘藏,并定人专管,不让无关人窥视。

如商代,将甲骨文书收贮于宗庙的地窖内;周代,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派专人保管、守护;明朝,建架阁库300多个,中央的黄册库、皇史反存储朝廷不同的机密资料,其设计皆周密考虑到安全保卫工作,便于保密;清朝内阁大库是贮存机密之所,一般官员不能擅入的“机要重地”,所藏档案在当时称为“秘藏”,除管理人员外,“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见一字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可见其保密程度。

另外,还有两小点。

一是在公文的收文、发文的登记中也采取了保密手段。

宋代的登记制度,公文收发不仅要登记,而且对重要的涉及机密的公文还要装入封皮折角密封以防止公文泄密。

二是在元代首创的“照刷”制度中,这是监察官检查官府文卷的一种公文处理的制度,但对有关军事边关的公文是不照刷的,原因正是为了保密。

总而言之,保密制度是我国古代公文处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确保古代公文处理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对现代公文的保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秘书工作有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

我国从秦朝起,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公文的保密制度。

在唐朝,在泄露机密的处罚条律上,《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律》就规定,凡官吏泄露国家机密,不论有意无意,是否造成后果,均追究其刑事责任,“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

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

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

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勿论。

”到了清朝,清廷对泄密的惩罚同样也是非常严厉。

如规定“密旨”、“密疏”,必须在御前密封和开拆,“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刊刻传播概行严禁。

如堤塘与各衙门书办彼此勾通,本章一到即钞写刊刻图利者,将买抄之报房,卖抄之书办,亦俱照漏泄封事件例治罪”(《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七)。

清末,清政府还制订了《陆军惩治漏泄军事机密章程》,其中有四条是关于军事文书保密的规定,对泄密者,视其情节与危害程度“分别轻重给以三年以上监禁直至死刑”。

所以,在当今,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立法,建立比较完备的保密法规体系,严格依法治密,从法律的层面加强和完善保密工作。

秘书人员要自觉遵守各项保密法规,严肃查处各类失泄密事件;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本单位的保密规章制度,使保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地做好新时期的保密工作。

此其一。

宋朝鼓励告密,对告发泄密者制定了较为详尽的鼓励制度,以进一步堵塞泄密事故。

宋朝规定,凡告发藏匿、毁弃、拆换文书,获实后,如案情严重,赏告发者钱一百贯;案情一般的,赏五十贯;告发负责收发文书的人员违反规章,或私自将文书带回家过夜,经查实,赏给告发者钱五十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