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临床上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的准则。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严禁滥用、乱用抗菌药物,制定明确的应用指导原则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该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应先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对于临床常见的疾病可以根据经验选择常用的抗菌药物。
同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药。
2.限制大范围、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起效,但易导致抗菌耐药性的发生和扩散。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尽可能选择狭谱抗菌药物,特别是对于轻度感染或已经确定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不应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同时,对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病例,应严格掌握使用的时间,避免长期使用。
3.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和环境清洁等措施。
此外,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应遵循原则2,尽量使用狭谱抗菌药物。
4.关注特殊人群使用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儿童、孕妇、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
对于儿童和孕妇,抗菌药物的安全性还未完全确定,应仔细权衡用药利弊;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退,因此应该适当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5.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患者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抗菌药物,按照医生的嘱咐来使用,并且按照规定完成用药疗程。
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向医生汇报用药的情况,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在家使用抗菌药物时,患者也应该注意药物的保存、服药时间和剂量控制。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一、前言随着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愈发重要。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制定本管理办法,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二、管理原则1. 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疗程等方面的合理选择。
2. 严格遵守处方规范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守相关规范,明确写明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历号等信息,标明药物的名称、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三、管理措施1. 严格抗菌药物购买和使用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购买和使用流程,确保抗菌药物的采购来源透明可追溯。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进行严格的药物检测和质控。
2.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监控结果要定期分析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3. 开展抗菌药物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要加强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知识普及,增强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4. 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配送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要加强与药品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四、奖惩措施1. 奖励措施对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中表现出优秀的医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以鼓励他们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合理使用和创新实践。
2. 处罚措施对于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的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警告、罚款、停职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本管理办法,可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培训通知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
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我中心药事管理领导小组决定于2024年1月30日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24年1月30日15:00。
二、会议地点
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药房、全科医师及护理人员。
四、会议内容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解读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学习
(三)、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备案
五、相关事项
1.请参会人员提前十分钟入场,严格遵守会场纪律并关闭通讯工具或保持静音状态,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席。
2024年1月30日。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建议,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临床应用准则1.明确适应症:应根据病原菌的特性、感染部位和患者的临床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合理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遵循疗程原则,避免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3.合理选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取抗菌药物的剂量。
4.个体化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静脉、口服、皮下等给药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用药。
6.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应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7.避免滥用预防用药:应避免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加强药物监测和研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其他考虑因素1.合理控制使用频率:应控制门诊、医院、兽医等不同场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减少滥用现象。
2.倡导多学科合作:应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宣传抗菌药物知识:应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4.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健全抗菌药物的购销管理制度,限制非法销售和购买抗菌药物。
四、相关政策和法规1.加强药物审批:应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上市许可申请,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启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制度,监测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3.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合理用药意识。
五、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出现的重要措施。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指导思想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2.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3.抗菌药物应用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全程监控。
二、管理原则1.分类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三个级别,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和使用限制。
2.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合理用药原则和药物选择方案。
3.科学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全程监控: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具体管理措施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药师审批,并在患者用药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2.临床应用指南的实施:医院必须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并由专业组织进行审核和发布,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药物选择和应用的监测: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监测机制,实时记录医务人员的用药情况。
4.多学科联合会诊:对于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建议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抗生素限制使用:医院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并设定每月和每年的使用量限制。
6.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医院设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定期对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及时发布结果。
7.持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药水平和科学素养。
8.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四、管理评估1.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首先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菌药物,并尽量避免使用病原体对该药物耐药或产生交叉耐药的情况。
2.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根据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比如革兰氏阳性菌感染适合使用青霉素等。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根据临床需要和药敏试验结果,尽量选择使用狭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落的破坏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正确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对于治疗感染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和病情进行调整,疗程应按照标准治疗时间进行使用,避免过长或过短的疗程。
5. 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药。
总之,合理用药原则是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使用的范围、剂量和疗程,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为了有效控制感染,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落实医院抗菌药物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保证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制定本制度。
1.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院感、质管、药学、临床、信息、检验、纪检等管理部门组成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学化管理工作小组”。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学化管理工作小组职责:2.1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根据抗菌药物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落实。
2.2每年定期检查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药敏谱情况,参照相关国家级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及《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2.3对某些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每半年督促相关科室采样检查一次,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修改临床经验用药方案。
2.4每月组织相关人员检查全院及医共体成员单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使用抗菌药物。
2.5调查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2.6每月均需对全院各科室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及时整顿,及时改正,做到防微杜渐。
2.7不定期地检查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培养临床医生良好的用药习惯。
2.8每年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2.9督促医务人员随时报告所发现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新发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分析并上报有关部门,一般性反应也要及时登记,并每年组织评价一次,对疗效较差,不良反应多发或严重、或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及时淘汰和更换。
3.管理部门:为了严格落实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具体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学化管理工作小组”作为主管部门,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医务科、院感科、临床药学室、质管办、药剂科、检验科、信息科,纪检监察室及各临床科室主任作为分管部门和人员,予以具体落实,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改进意见,以便逐步完善该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性演化和抗药性的产生,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下面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1.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据医疗实际需要及基于临床证据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和特殊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它们也会对人体内正常菌群产生影响,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应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除非临床病情确实需要。
3.指导用量与用药时间合理用药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指导。
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同时,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和感染消退后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停药,以防止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注意使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但是,联合治疗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5.避免滥用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滥用预防用药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除非患者处于高感染风险状态,否则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注重药物选择和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细菌的抗菌谱及敏感性。
药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敏感菌株,避免使用多余药物和择优用药。
7.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同时,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8.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审委员会等。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抗菌药物和耐药问题。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抑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一、背景概述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愈发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医院需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方案,并进行考核评估。
二、实施方案1.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团队:由院感科、药剂科、临床科室等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政策。
2.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原则、用药剂量、疗程等,鼓励合理使用。
3.推行抗菌药物临床路径管理: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符合医院特点的抗菌药物使用路径,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4.实施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5.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建立定期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6.加强信息共享:促进多学科合作,医务人员间应及时分享患者信息和用药经验,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三、考核办法1.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对医院内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合格率不得低于90%。
2.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制定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合理用药率等,评估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临床疗效评价:对抗菌药物使用后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疗效评价结果进行考核。
4.不良反应报告率:加强医院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四、总结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的建立,对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医疗机构能认真执行这一方案,共同构建健康的医疗环境。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为加强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1 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等因素,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的医师。
1.3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管理2.1 医院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管理领导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工作。
2.2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领导小组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3 各临床科室设立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等组成,负责本科室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制度执行3.1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2)根据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因素,合理使用药物。
(3)根据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
(4)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合理选择药物,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药物。
3.2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处方开具应遵循“四查十对”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处方开具应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不得超范围、超剂量、超疗程使用药物。
(3)处方开具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处方开具应遵循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草药使用规定,合理使用中药。
3.3 药剂科应加强对药品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3.4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医师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四、监督检查4.1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利益、倡导合理用药,特制定此《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二、守则宣言我作为一名医疗从业者,郑重承诺遵守以下守则宣言,积极践行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责任,以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物耐药性问题。
1. 依据指南和标准:本人将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实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在任何情况下,决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将仔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确保用药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防控感染传播:本人将积极推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在抗菌药物应用中,将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效减少感染传播风险。
3. 合理开具处方:本人将坚守药物处方的原则,注重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应症,确保开具抗菌药物时的处方准确性。
并主动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与疗程,严密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 多学科协作:本人将积极参与多学科的会诊与讨论,倡导全员参与,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片面个体的抗菌药物决策,确保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 持续教育培训:本人将定期参加相关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持续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业素养。
并将所学知识与同事分享,共同促进医疗团队对合理应用的共识。
6. 引导患者用药:本人将主动与患者沟通、解释用药原则与方案,并告知患者抗菌药物的风险和合理使用知识。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监测和随访工作,确保患者完成疗程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7. 主动反馈信息:本人将及时向药事管理部门提供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信息,配合医院和政府进行合理用药监测和评估。
三、责任履行为了更好地履行以上责任守则,本人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参加每月一次的抗菌药物管理会议,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
2. 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提问-审问-再问”的用药决策原则,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简述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选药:根据临床上所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和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具有较高疗效的抗菌药物。
同时考虑患者的用药史、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和费用等因素。
2. 目标定向治疗: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剂量和给药途径,使药物能在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同时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适时调整抗菌治疗方案。
3. 限制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能够覆盖多种病原菌,但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而选择短期应用窄谱抗菌药物。
4. 合理用量和疗程: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例如对于急性感染一般给药7-14天,而对于
慢性感染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5. 定期评估疗效:在开始抗菌治疗后,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如果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较大,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抗菌药物。
6. 防止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应仅在确诊或高度疑似细菌感染时使用,对于病毒感染和其他非细菌感染应避免使用抗菌药
物。
此外,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滥用、乱用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应用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抗菌药物,并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疾病的发展,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出现,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因此,探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选择适当的抗生素、遵循个体化治疗、避免滥用和误用、加强监测和评估以及提高患者教育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基础。
首先要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类型以及细菌耐受性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参考相关指南或专家建议进行选择。
其次要根据抗生素的药理学特点,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高效、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遵循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抗菌药物使用中,个体化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状态以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反应和不良事件,并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适宜抗生素。
三、避免滥用和误用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首先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不应将抗菌药物作为非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其次要遵循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和指南,严格按照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要求进行用药。
另外,不应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混合使用,以避免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
四、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1. 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维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利益,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是必要的。
2. 目的和原则2.1 目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目的在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2.2 原则•合理用药原则: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敏感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禁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多学科协同合作: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医师、药师、护士和微生物学家等。
•广泛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3.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的病原微生物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常见感染,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指南,可以参考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对于罕见感染或复杂感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议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3.2 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3.3 退药和停药•当患者的病情好转或达到治愈标准时,可以考虑停用抗菌药物。
•当抗菌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抗菌药物无效时,应及时停止使用。
4. 监测和评估4.1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建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系统,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水平。
•定期报告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4.2 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定期对医院和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目录一、总则 (4)二、组织与职责 (4)1.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 (5)组长职责 (6)成员职责 (7)2. 医疗机构职责 (8)3. 医务部门职责 (9)4. 药学部门职责 (10)5.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 (10)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1)1. 处方管理 (13)处方权限管理 (14)处方审查 (15)2. 医嘱管理 (18)医嘱审核 (19)医嘱执行 (19)医嘱监控 (20)3. 监测与报告 (2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23)不良反应监测 (24)情况通报与报告 (25)4. 培训与教育 (26)培训计划 (27)学习与考核 (29)四、抗菌药物采购与储存 (30)1. 采购管理 (31)采购计划 (32)合同管理 (34)2. 储存与运输 (35)储存条件 (37)运输管理 (37)库房管理 (39)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监控 (39)1. 定期评估 (40)评估指标 (41)评估方法 (43)评估结果 (44)2. 重点监控 (45)监控对象 (46)监控内容 (46)监控措施 (48)3. 反馈与整改 (48)反馈机制 (49)整改措施 (50)跟踪与复查 (51)六、奖惩机制 (53)1. 奖励措施 (53)表彰与奖励 (54)典型案例推广 (55)2. 惩罚措施 (56)撤销处方权 (57)纪律处分 (58)七、附则 (60)1. 解释权 (60)2. 修订日期 (60)一、总则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和治疗二重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全院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本制度,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二、组织与职责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医院应成立由医疗副院长担任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包括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护理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菌药物,但包含抗肿瘤抗生素 和免疫抑制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头孢 等
✓ 氨基糖苷类 -庆IS大霉素等 ✓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等 ✓ 四环素类 -四环素等
✓ 糖肽类 -万古霉素
✓ 林可霉素类 -克林霉素
合成抗菌药物
✓ 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等 ✓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等 ✓ 硝基呋喃类 -呋喃唑酮等 ✓ 恶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
✓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常与酶抑制剂组成复方制剂,对肠球菌作用低于氨苄西林
注意事项 :
1.属时间依赖性药物,应每日6或8小时给药一次。 2.变态反应反生率高,询问过敏史及做青霉素皮试; 3. 青霉素可安全的用于孕妇(B级);少量本品可经乳汁排出
,哺乳期应停止哺乳; 4.主要经肾脏排出(老年人肾功能轻度减退,感染时宜适当减
报
告
的
临
床
常
见
1
3
种
致
病
菌
耐
药
率
,
其
中
5
个
耐
药
率
第
一
。
4
何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该不该用?-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用什么?-所选种类和品种是否合理 给谁用?-成人、儿童、孕妇、老人、脏器功能不全 怎么用?-给药方案是否正确 用多长时间?-疗程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与否的评价标准
• 有明显疗效 • 安全风险低-毒副作用少 • 能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 • 费用经济
量应用)。
头孢菌素类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头孢氨苄 头孢羟氨苄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头孢硫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一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保护患者的健康,根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适应症、适当使用、禁忌症、禁用、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监测耐药性等内容。
第二章第三条,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第四条:确定病原菌和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优先选择静脉给药,口服给药仅限于轻度感染或特殊情况下使用。
第五条,对患者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及时提供准确的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第三章第六条。
第七条:患者有明确的感染证据,且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患者的病情严重,需立即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是针对该感染病原菌的首选药物。
第八条,应按照相关临床指南和国家药品目录的规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在医疗记录中明确记录使用适应症。
第四章第九条,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十条:使用正确的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如无必要,不得延长用药时间。
不得将患者作为试药对象,禁止滥用新型抗菌药物及未批准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得将抗菌药物作为保健品或非医疗用途使用。
第五章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不良反应、禁忌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十四条,并提醒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注意。
第六章、教育和培训第十五条、教育和培训。
第十六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第十七条,并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临床研究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水平。
第七章第十八条,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第十九条,提供给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药物有效性: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3、本地区、医院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4、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5、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宱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6、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六)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七)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八)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九)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若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
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孕妇、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
(十一)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病例,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一效果比。
二、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目标考核中,制定管理办法并有保证实施的监督措施。
(二)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内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由主管业务科长、院感室、医务部、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
该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为:1、根据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2、根据医院等级及本院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药敏谱等情况,以本指导方案为基础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3、会同药师和临床微生物医师定期下病房检查,调查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4、定期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等,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5、会同院感室和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及某些重点科室(如ICU、血液科、呼吸科等)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6、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教,提高全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7、组织评价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淘汰疗效较差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的意见,并提呈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三)会同院药委会实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并有计划地对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四)对广谱抗菌药物及(去甲)万古霉素等的使用实施严格审批制度,对某些价格昂贵、毒性大或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的品种须高级职称医生或科室主任开具医嘱。
万古霉素应用指征:①多重耐药菌MRSA、MRCNS、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②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③分泌物涂片葡萄球菌阳性的重症感染的初始用药;④口服给药用于甲硝唑治疗失败的或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伪膜性肠炎)等。
(五)预防用药仅适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
如不属于外科围手术期用药,主管医生应填写”外科非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后使用,特殊情况时须报请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审批后方可使用。
审批表留作病历档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须定期抽查复核。
(六)门诊处方抗菌药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7天量,最多不超过14日(抗结核药物除外)。
严格控制多药联用,对多药联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七)对使用、更改、停用抗菌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按卫生部临检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定期开展重要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及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监测。
(九)提倡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住院病人有样可采送检率应达到60%以上。
对有样不采者应制定相应处罚措施。
(十)对某些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发现有明显药商违规行为的品种,上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及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查处,必要时予以停用。
(十一)医院应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奖惩分明。
医务部、院感室、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5%以下。
三、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另行发文)四、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1、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
2、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病原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
(1)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通常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4)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应用抗菌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1)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等;(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表4.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方法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通常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20-30min内滴完),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如手术超过4小时,术中追加一次(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
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长用药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2)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的常见病原菌(表5)、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廉价、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
通常选择头孢菌素,以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
具体药物的选择可参考表5。
3、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1)必须重视无菌技术,不能期望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
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