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合集下载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与用药合理性评估摘要:目的:探讨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要的实际使用情况、评估用药合理性结果。

方法:从我院信息系统内调取2020年1-8月份的99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病例,统计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应用合理性情况。

结果:23份存在欠合理用药现象,占全部病例的23.23%。

结论:我院在临床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需要做好专项评估,及时总结用药不合理、持续完善改进,有针对性地改进不合理用药情况。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性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菌药之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抗菌活性十分强,能够用于有效治疗危重细菌感染及耐普通抗生素之类的患者[1-2]。

但是,据《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8)》中规定,自2011年以来各级医院均在持续增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量及强度。

而阴性革兰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病菌的检出率则在日渐上升。

总体上看,伴随这种抗菌药的进一步推广运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表现出多重耐药性,非常不利于细菌感染的诊治工作。

为此,本研究就我院2020年1-8月份诊治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展开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从我院信息系统内调取2020年1-8月份的99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病例,统计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应用合理性情况。

纳入标准:均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病历完整性好,依从性佳;都是住院病人。

排除标准:存在非细菌感染情况;严重器质性疾病;不适宜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

1.2方法为了规范管理本院临床上具体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有效遏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病原菌的产生,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调取2020年1-8月份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全部出院病历(共99份),进行合理应用分析并整理,找出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因素,确定后续监控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以改善碳青霉烯类药整体使用的合理性。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引发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菌非抗生素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可进一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

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效果显著。

2. 抗菌药物的常见临床使用情况(1)抗生素的常见使用场景:-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等。

(2)抗菌药物的常见使用目的:- 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杀菌或抑制菌体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 预防细菌感染:手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些患者或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如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抗菌药物。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合理:某些场景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而不选择狭谱抗生素,导致多种菌株产生抗药性。

(3)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容易滋生耐药菌株。

4.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1)导致药物耐药性的提高:滥用抗菌药物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出现耐药菌株。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困扰,增加治疗难度。

(2)增加医疗成本:当大量的抗菌药物被滥用时,不仅会使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扰乱人体内健康的菌群平衡,容易引发其他传染病和肠胃问题。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

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近期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新型“超级细菌”的出现,为滥用抗菌药物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我院2010年1月1日至3月31日住院患者的病历。

运用电子病例系统,采取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我院病历内科200份、外科200份。

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方案”填写相关项目。

内科填写项目有:患者性别、年龄、诊断、有无感染性疾病、有无手术、有无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目的、疗效,抗菌药物通用名称、使用时间,有无病原学检查,有无药物敏感试验等。

外科填写项目有:除内科填写项外有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等级、手术时间、术前中后有无使用抗菌药物等。

2结果2.1基本信息男192例、女208例;年龄29天~81岁。

2.2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2.2.1基本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194份,使用率为48.5%;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76份,用于预防感染118份;其中,内科有应用抗菌药明确指征57份,无明确指征19份;外科有预防用药指征98份,无预防用药指征21份。

使用特殊抗菌药51份,使用非特殊抗菌药143份。

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22份,送检阴性19份,未送细菌学检查35份。

2.2.2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单一用药10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54.64%;二联用药58例,占29.90%;三联用药18例,占9.29%;四联及以上用药12例,占6.19%。

2.2.3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小时24例;25~48小时58例;49~72小时70例;74小时及以上42例。

3讨论近年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使致病菌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许多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敏感性不足20%。

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告,全球耐抗菌药物感染发病率上升,使一度可以治疗的疾病难以治愈,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目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接受治疗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

常规组在治疗中由主治医生根据个人的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实验组由主治医生和药师结合制定详细的计划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性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服药后的感染情况。

结果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97.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感染率15.00%低于常规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用药中根据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医学标准严格控制给药时间,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整体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引言抗菌药物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抗菌药物能够对疾病的感染进行预防,保证一定浓度下对于病原体以及其活性杀伤的抑制作用。

当前,各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不同药物的菌种不同临床的应用效果也呈现差异化,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抗菌后效应(PAE)将药物分为长效抑菌类型、浓度依赖型以及时间依赖型等,根据现代药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类型在体内的分布、利用及血药浓度等药理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化,不同药物的给药时间物的效果发挥也有所差异。

因此,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接受治疗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

常规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5.1±1.5)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0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30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5±2.4)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71±1.94)kg/m2;实验组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65.5±1.6)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25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0±2.0)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51±1.7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七条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who/msh1998)证实,适当的给药间隔与用药时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

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抗菌后效应(pae)、pk/pd参数,通常能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即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半衰期(t1/2)较长并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确定给药时间,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的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时间接触后,在药物浓度消除或是降至最低抑菌浓度(mic)后,仍然会持续抑制细菌生长的效应。

pae理论认为,抗菌药物给要间隔的确定应该为药物浓度超过mbc或mic的时间与pae的持续时间之和,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能够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延长给药间隔。

随着临床上对于pae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很多抗菌药物都具有pae。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给药时间这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因为不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和体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无法确定统一的pk/pd特征。

该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法应为保持组织中药物浓度大于mic,在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上,可按照pae持续时间与血药浓度超出mic的时间之和来确定。

对于乙酰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等pae和t1/2较短的药物,可依据推荐的t1/2时间来确定给药间隔,也就是用药3~4次/d,以保证药物浓度大于mic。

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新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浓度由峰值降至低值与mic能够形成叠加的pae,在受到感染的组织中会产生较长的pae作用。

所以,对于pae和t1/2较长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通常用药1次/d。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时间氟喹诺酮类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该药物的主要特征在于药物浓度越高,其病原菌清除效果越好,细菌耐药性发生率越低。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摘要】本文就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预防用药、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使用疗程、联用指征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处方用药也越来越复杂,联合用药极为普遍。

由于临床医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各类药物的特点,以至于不合理用药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药品浪费,更严重的还可发生药源性疾病。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更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难题。

临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是当前最严重的不合理用药之一,我国目前很多外科手术切口都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现象也比较普遍。

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使其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应有明确指征,通常不宜'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

病例一患者,男,68岁,从高处坠落后活动受阻2小时,入院就诊。

脊柱正侧位片显示第一、二、三腰椎呈前窄后宽改变。

初步诊断:腰椎单纯性压缩性骨折。

处方 5%葡萄糖 500ml头孢哌酮舒巴坦 2.0 ivgtt bid分析:本例为腰椎骨折患者,未合并感染,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应用高档抗生素更是不妥。

可增加机会性感染,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处置::本例不需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临床主要表现在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病例二患者,男,5岁,急性扁桃体炎处方 5%葡萄糖 500ml头孢呋辛 2.0 ivgtt q.d分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用药剂量应分两至四次给药,以保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临床用药合理性情况。

方法:病例选自在2020.03-2021.04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药物给药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中,大部分每日给药次数超过1次以上;在用药类型中,患者应用氟喹诺酮药物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其次为大环内酯(t1/2短)3.75%、B-内酰胺(t1/2短)2.50%)。

结论: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在临床治疗当中,抗菌药物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在多种疾病治疗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价格低、疗效显著、起效快等特点[1]。

近年来,基于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背景下,抗菌类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对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常常出现不合理应用情况,不仅提高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药物资源出现浪费现象[2]。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以此来确保临床用药合理,现展开具体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与方法本组对象是8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年龄区间在20-58岁,均龄是(35.7±6.0)岁,包括呼吸道疾病者34例,消化道疾病者29例,外科疾病者17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在给予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合理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合理控制其用药时间,方法具体为: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规定时间,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除此之外,还需向患者讲解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频率及间隔情况等;其次合理设置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了解及控制抗菌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最后,提升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评估力度,目的是为了评估给药时间与给药方案,减少用药不准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近年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不断提高,抗菌药物滥用、不合理使用成为临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产生细菌耐药性,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成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难点。

所以,临床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不仅会减少由于抗菌药物使用所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标签: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越来高,特别是近年来耐药菌感染、新型感染疾病不断出现,因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卫生安全问题[1]。

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现状,并结合抗菌药物特点,尽量做到个体化用药,防止耐药菌的散播,以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

1 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原因1.1认识不足目前,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与耐药性、耐药菌感染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思想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重视。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对个人不良用药习惯、不合理用药行为不作为,临床对部分疾病或症状,将抗菌药物作为保险剂,认为使用多一份保险,通常抱有宁可错用也不可不用的心理[2]。

1.2 知识落后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临床医生对部分新型抗菌药认识不足,其药理、药动力学仍停留在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特定抑制杀菌作用机制上。

临床对于药物的选择,仅凭个人经验,自行增加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证,并且通常出现超说明书用药,增加临床用药疗效。

知识滞后,加之临床用药不当的行为或习惯,成为当前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的重要原因。

1.3缺乏技术支撑部分医院条件有限,对病原菌的检测技术落后,药敏试验与临床用药脱节,造成用药指南、使用评估等与临床实际用药脱离,经验用药成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的主要依据。

1.4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对抗菌药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并且欠缺合理性。

同时管理组织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仅停留在表现形式,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无明确的规定,使各种抗菌药物在医院自由使用。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与临床合理应用分析丁进平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与临床合理应用分析丁进平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与临床合理应用分析丁进平发布时间:2023-06-14T03:34:02.954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7期作者:丁进平[导读] 目的:探究通过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分析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苏州沧浪医院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目的:探究通过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分析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抗菌药物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每月对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每位医师不少于50张处方,每月有抗菌药物处方200张左右共2556张进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分析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原因。

在点评完成后,由我院处方点评小组人员对其中不合理处方中用药错误进行记录,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原因并归类以及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对合理用药产生的促进作用。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抗菌药物处方中共计出现106例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发生率为4.15%。

结论: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而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需要针对药房中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当,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或引起菌群失调进而出现二重感染,或给机体带来损伤甚至死亡[1],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普及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但用药不良事件的报道仍在不断增加。

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应该需要明确患者的感染病原菌类型,有条件的做病原菌敏感性实验并根据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特点,及给药方式进行适宜性选择,进而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使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更加合理。

并在针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为患者设置合理的给药方案,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和药性,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案,进而使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得到提升。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定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其滥用与不合理使用也是存在的问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减少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规定和指导。

1. 适应症的明确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抗菌药物的作用谱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合理的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外,还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用药。

3. 限制使用时间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随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体的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

4. 预防交叉感染在医院环境中,预防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对于存在传染风险的患者,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消毒措施,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抗菌药物,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规定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预防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

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某院门诊抗菌药处方点评及合理使用分析

某院门诊抗菌药处方点评及合理使用分析

海峡药学2021年第33卷第(期需要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在一些高危因素存在时,如患者高龄、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有异物置入或涉及重要器官、营养不良等情况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944年3月5日卫生部医政司发布的《204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最高上限为3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院200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59例,占比29.50%,没有超过规定。

调查显示该院关节置换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60.53%。

3.2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I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是由金葡球菌引起,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选择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要结合手术的种类、手术部位常见的病原菌和患者的基本情况,抗菌药物中一、二代头抱类药物对金葡球菌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且它们安全性高、价格低廉,一、二代头抱类药物已经成为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首选,如果对头抱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4S-。

本调查结果显示,头抱唑林钠和头抱咲辛的使用率最高,但也有选用左氧氟沙星或三代头抱药物的情况,使用高级别的头抱类抗菌药物预防I类切口手术部位的细菌感染,非常容易引起耐药细菌的产生,同时目前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趋势越来越严重,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手术部位的细菌感染应严格限制预防性应用,这也表明该院还有不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5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输注给药时机本次调查发现,3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给药时间与规定不符,其中术前>、h输注抗菌药物6例,术中输注抗菌药物5例,术后输注抗菌药物2例。

根据规定住院患者围术期预防性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时间控制在术前0.2 ~14h或麻醉开始的时候,目的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已经达到可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提前或者太晚给予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预防手术部位的细菌感染。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随着临床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报告将对近一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使用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1.用药种类: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以及四环素类药物等。

2.用药途径: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进行给药,其中注射为主要途径,占总用药量的80%以上。

3.用药目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目的是治疗细菌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为主要病种。

二、抗菌药物应用效果近一季度的抗菌药物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治愈率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得感染治愈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敏感菌株所致的感染。

治愈率从上一季度的85%提高到90%以上。

2.症状缓解快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病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的体温下降、咳嗽、排尿困难等症状减轻。

3.应激反应减少:与以往相比,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应激反应明显减少,如药物过敏反应、肝肾功能障碍等。

三、抗菌药物应用问题尽管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多重耐药菌株增加: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的增加给抗菌药物的应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些细菌株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和费用增加。

2.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一些医生在面对病情紧急的情况下,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快速控制感染的目的。

这种滥用现象容易导致药物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3.不合理用药选择: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部分医生缺乏科学依据,仅凭经验或主观判断进行用药,容易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四、应对策略针对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监管,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2.宣传教育: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1T08:23:25.94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0期作者:金艳[导读]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金艳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25【摘要】目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方法:运用DDD法(限定日剂量法),对我院从2019年7月开始,到2020年7月截止全部抗菌药物排序的药物销售金额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对于排位在前3名的药物进行分析,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整体使用状况。

对着12个月的医嘱处方点评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频度,以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等进行分析。

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销售金额最高的是头孢他啶,最低为左氧氟沙星;DDDs排序最高的是头孢尼西,最低是头孢呋辛;不合理用药有357例,占比为35.7%,用法用量不规范有270例,占比为27%,重复用药为35例,占比为3.5%。

结论:增加对患者的药物医治的关注及重视程度,开展合理化使用抗菌药物,利于降低其不良反应状况,提升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大力推行。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头孢类药物[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evalua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DDD method (defined daily dose method) was used to make statistics on the drug sales amount and drug use of all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9 to July 2020. The top three drugs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use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Collect and count the 12-month doctor's order prescription review data, and analyze the dosage of antibiotics, the frequency of piperacillin tazobactam, and the causes of unreasonable drug use. Results: ceftazidime was the highest and levofloxacin was the lowest in the sales amount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The highest ranking of DDDs was cefonicid and the lowest was cefuroxime; There were 357 cases of improper drug selection, accounting for 35.7%, 270 cases of non-standard usage and dosage, accounting for 27%, and 35 cases of repeated drug use, accounting for 3.5%. Conclusion: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to the drug treatment of patients and carrying out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re conducive to reduce their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drug safety, which is worthy of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antibiotics; Rational drug use; Cephalosporins在我国使用抗菌药物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即运用率及使用起点高,送检率、合理性低。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推进,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医疗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虽然抗菌药物在许多方面都有益处,但不良的使用习惯以及超量的使用也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导致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等问题。

因此,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保证。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范围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来治疗患者,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医院应建立清晰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流程管理制度,并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质量和规范性。

二、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在治疗感染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先试验后使用”的方法进行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确定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选择与特定细菌敏感的药物来治疗。

此外,还应尽可能地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减少给药剂量,缩短用药时间。

如果病情较轻,可以考虑使用草药或其他非抗菌药物,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三、建立完整的药物监控和审查系统定期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审查,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针对药物使用不当的患者,需在医疗记录中作出相应的记录,并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监控系统,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使用药物的基本情况和病人的耐药情况。

四、加强医学教育和合理用药培训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护士和患者进行全面的医学教育和合理用药培训。

医生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大力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使用原则,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生的药物使用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患者也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了解,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作者:万忠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
作者单位:467000 平顶山,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医院随着时间药理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工作者已认识到随着人身体中的酶活性和激素分泌程度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患者对于药物的利用程度、血液中药物浓度和药物代谢周期也会随之伴有节律变化,因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既能保证药物疗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中通常将抗菌药物按照不同的PK与PD比值或抑菌效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浓度依赖型、作用时间依赖型以及长效抑菌药物。

依据分类可采用不同的用药时间和间隔,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以及间隔,现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对于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等药物,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长,血药浓度在体内下降的过程中又可产生附加效应,临床每日用药一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β内酰胺类药物是典型的时间依赖型药物,处于饱和抗菌状态时,血药浓度仅为最低抗菌浓度的5~6倍。

因此保证抗菌疗效的重点在于保证血药浓度高于最低药物抗菌浓度,有效抗菌时间在用药后的24 h内可维持8~12 h。

对于青霉素或多数头孢类药物,由于其药物半衰期短,可间隔6~8 h用药一次,即用药3~4次/d,单次用药效果不佳。

头孢西尼和头孢曲松两种药物的半衰期分别为55 h和56 h,有效作用时间可达到13 h,因此对于此类药物每日用药一次即可收到满意疗效。

比较特殊的药物如碳氢霉稀类,虽然药物半衰期短,但对处于静止期的细胞具有特殊杀伤作用,且抗菌后效应较长,因此可适当增加用药间隔,1~2次/d为最佳[2]。

4 喹诺酮累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喹诺酮累药物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具有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成正比的特点,因作用迅速不易引起耐药菌种的出现。

大部分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效应和药物浓度成正相关特性,并且药物和细菌作用时间延长也会对抗菌后效应有轻度增加作用,若大量使用虽可增强抗菌效果,但同时也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不宜大剂量使用。

依据药物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多数此类药物的给药间隔约为12 h。

常见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可每日用药一次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每日用药两次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使用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时,宜采用每日用药一次的用药方案。

5 抗真菌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常见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氟胞嘧啶类、多烯类和唑类,其中氟胞嘧啶类和唑类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多烯类为浓度依赖型药物。

唑类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如氟康唑的半衰期为28~38 h,临床用药时应保证药物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高于20,又因药物口服利用率高,因此可采用经静脉或口服每日用药一次的方案。

参照《临床用药指南》,氟胞嘧啶若采用静脉给药,应用药2~3次/d,若通过口服给药应用药4次/d。

两性霉素B可经静脉给药1次/d,或间隔一日后经静脉用药一次。

6 联合用药时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
联合用药时,可参考药敏实验结果或依据联合抗菌后效应评估联合用药的有效性。

正确的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抗菌后效应呈叠加或协同作用,较使用单一药物可增加抗菌后效应,因此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用量,适当增加用药间隔时间。

例如磷霉素对于杀灭大肠杆菌呈浓度依赖型,对于致病性金葡菌具有显著的抗菌后效应,若联合使用环丙沙星,血药浓度在3~4倍最低抗菌浓度时,已具备显著抗菌效果[3],因此当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适当减少单一药物用量或增加用药间隔时间。

临床工作中对于抗菌作用显著但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既可减少用药量,又能增加用药间隔,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368.
[2] 王美芳常用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中外健康文摘,2008,5(8):155.
[3] 刘学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