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一、八股文八股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知识点之一。
其实,八股文并非真正的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体,由于它具有明显的模式和固定的结构,易于教学和考试,因此被广泛采用。
由于太过固化,因此这种文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学习八股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阅读和理解其他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需要特别注意。
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文言文中的“六艺”,即:“音、韵、声、律、呼、吸”。
这六个元素是指语音和语调上的规律,文言文中的“平仄”,即声母、韵母、声调和声调产生的节奏,是学习语音的重要事项。
此外,文言文中的语序也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左右递进”和“上下呼应”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学习和掌握。
三、文学知识文言文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例如:“四书五经”、“老庄”、“唐诗宋词”,还有《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这些都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
此外,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了解作者、作品的史料背景、时代特色、人物形象等因素。
四、辞章格律辞章格律是指文言文中某些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格律规范,例如平仄韵律,多音节韵,双排对仗等等。
这些辞章格律不仅代表着对材料的运用和掌握,同时也是文言文的重要标志,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此,学习辞章格律不仅能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五、名言警句文言文中充满了许多著名的名言警句,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精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考古代文学常识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
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二、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
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
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着名作品。
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产生最早的历史着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着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着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整理复习总结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
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
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
故称鱼书。
必修二《阿房宫赋》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1、既望:过了望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3、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1、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2、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3、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1、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2、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3、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消遥游》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1、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2、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必修3唐诗五首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1、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1、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3、《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6、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9、出官:(京官)外调。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1、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2、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3、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1、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2、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季氏将伐颛臾》1、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2、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3、国家: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4、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古通“肃”。
借指宫廷。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庠序: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6、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7、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3、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4、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5、至尊:最尊贵,最崇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6、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7、氓隶:犹贱民。
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8、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9、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10、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1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晏子治东阿》1、乞骸骨:告老还乡。
2、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谏太宗十思疏》1、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3、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5、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6、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必修五《鸿门宴》1、左司马:官名,职责是执行军法。
2、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陈情表》1、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
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2、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行为。
3、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4、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5、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段太尉逸事状》1、逸事: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
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
2、行状:称“状”,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也谓之“事略”)。
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3、署:暂时代理。
《游褒禅记》1、浮图:梵语的音译,也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的意义,也常指和尚。
2、父(fǔ):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3、临川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
《郑伯克段于鄢》1、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