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备、考、练)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3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选择题过关练习优题(1)及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选择题过关练习优题(1)及答案(一)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19.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A.甲B.乙C.丙D.丁20.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A.甲B.乙C.丙D.丁【参考答案】第1题,据图可知全国降水集中分布在东北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
甲、丁两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高压中心或高压脊控制,降水的可能性小,A、D错误;乙图中东北中部受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但长江中下游受高压脊影响,降水较少,B错误;丙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被低压控制,降水较多;同时,东北中部受低压槽影响,降水也较丰富,C正确。
第2题,乙图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大、势力强,控制我国广大地区,此时最可能为我国冬季,B正确;甲、丙两图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小、势力弱,对我国广大地区影响小,A、C错误;丁图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气压值小、势力很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从海洋上延伸而来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故此时为我国夏季,D错误。
1.C2.B(二)[2019·黄冈调研]下表为2015年两个不同日期我国甲、乙两城市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数据。
据此完成1--3题。
1、甲城与乙城的纬度差约为()A.7°B.8°C.9°D.10°2、M日期最可能为()A.1月22日B.2月22日C.4月22日D.5月22日3、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白昼长度。
下列选项中,天文辐射最少的是()A.10月22日的甲城B.M日期的甲城C.10月22日的乙城D.M日期的乙城解析:第1题,两地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两地纬度之差。
10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甲城为47°14′,乙城为56°16′,可知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差约为9°,故甲城与乙城的纬度差约为9°。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中提升选择精练及答案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中提升选择精练及答案(一)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季风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6~48之间,则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间变化应大于丙地。
故B正确。
第2题,乙地等值线向较低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
该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通道,因而云雨量比两侧多,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1、B 2、A(二)[2019·河北质检]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
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将阳光房建在房屋南侧的城市,大多位于()A.北温带B.北寒带C.南温带D.南寒带2、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A.春季、秋季B.秋季、春季C.夏季、冬季D.冬季、夏季3、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解析:第1题,阳光房能充分得到光照,建在房屋南侧,说明南侧光照条件好;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则南侧光照条件好。
2020届高考人教地理一轮稳优提优非选择练题含参考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地理一轮稳优提优非选择练题含参考答案(一)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6分)(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某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
(8分)(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
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对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
第(2)题,考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对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某年8月我国华北地区受暴雨洪涝影响,南方地区受干旱影响。
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受锋面雨带影响,南方地区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
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侧。
第(3)题,考查对干旱灾害的防治。
对于干旱灾害的防治应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6分)(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
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8分)(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任答两点即可)(6分)(二)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多地少。
2020高三一轮复习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高三年级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改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200m B.235m C.270m D.350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A.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B.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下表为乌鲁木齐和H地某月连续两天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3—4题。
3.H地在乌鲁木齐的A.东北方B.西南方C.西北方D.东南方4.此时段A.同样高度旗杆的正午影长广州大于纽约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南移动C.悉尼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D.开普敦昼长夜短、昼逐渐变短2019年7月12日,为期17天的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在韩国光州开幕。
据此完成5—6题。
5.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开幕当天,我国某地中学生观看到了“立竿无影”的景观。
该地区这一景观上一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是A.6月1日B.6月10日C.7月1日D.7月22日6.第18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A.晨昏线与赤道夹角变小B.北京正午影长持续变短C.广州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读下图,完成7—9题。
7.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地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8.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地A.地势高,大气稀薄B.海拔高,多冰雪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D.气候干旱,光照强9.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A.较高太阳辐射强B.较高,距离太阳近C.较低大气保温作用弱D.较低冰雪融化吸热读某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完成10—11题。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四附参考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四附参考答案一、地球表面的形态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距海里程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某日,甲地和乙地同时看到日出(北京时间),若干日后(小于半年),甲地和乙地同时看到日落(北京时间)。
描述该时段内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
答案先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昼长不断变短。
解析根据图形信息,甲地和乙地同时看到日出,说明处于同一晨线上;根据晨线的定义可判断此时东侧为昼,可判断北半球此时为昼长夜短;若干日后,甲地和乙地同时看到日落,说明处于同一昏线上;根据昏线的定义可判断此时东侧为夜,可判断北半球此时为昼短夜长。
二、地球运动下列构造地貌的形成中外力作用占主导的是()A.褶皱山B.背斜山.向斜山 D.断块山答案 C解析褶皱山、背斜山、断块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排除A、B、D项。
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形成约573平方千米的人工湖。
关于库区小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云雾天数增多B.气温日较差增大C.降水天数减少D.气温年较差增大答案 A解析人工湖形成后,库区水分蒸发加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云雾天数增多,A对;水汽充足更易形成降水,降水天数增加,C错;水库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使气候的海洋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会减小,B、D错。
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读“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a~b时段处于()A.寒冷期B.温暖期C.冰期D.间冰期2.a~b时段较c~d时段()A.海平面偏高B.雪线海拔低C.热带的北界偏南D.极地冰盖面积大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时段的气温距平为正值,即其气温较高,结合其为“近5000年气温变化”,故选B项[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单位是10万年),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
第2题,a~b时段较c~d时段的气温高,故冰盖面积小,雪线海拔高,热带范围大(热带南界偏南,北界偏北),故B、C、D错。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过关选练题(三)及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过关选练题(三)及答案(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埃塞俄比亚平均海拔2 500~3 000 m,地热蕴藏量很大,水力资源丰富。
18世纪,埃塞俄比亚森林覆盖率约为35%;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约为16%;1990年以来森林面积继续下降。
该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正逐步成为花卉种植者的投资热土。
材料二2016年10月5日上午,世界首条全产业链实施“中国标准”的跨国电气化铁路、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简称亚吉铁路)正式通车。
下图为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分布示意图。
(1)简述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所经过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4分)(2)说明埃塞俄比亚花卉生产的有利条件。
(4分)(3)说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分)(4)判断“亚的斯亚贝巴(9°N,39°E)与北京(40°N,116°E)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有两天”的说法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
(6分)【参考答案】(1)自然地理特征的表述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角度进行。
(2)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和技术等),要根据当地特点进行分析。
(3)材料一中已经有明显的提示“森林面积继续下降”,说明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资源减少,解决措施从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寻求国际支持等角度综合分析。
(4)看清两地的经纬度,进行计算即可。
(1)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东非裂谷带,地壳运动活跃;纬度低,热量充足,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较多,水量较大等。
(任答4点即可)(2)有利的自然条件: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坦;河流分布多,水源较充足。
(任答2点即可)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国家政策支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等。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备、考、练)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21
课时达标(二十一)读我国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2050年为预测数值),完成1~2题。
1.若要绘制如上图所示的人口统计图,则须具备的数据资料是(D)A.出生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B.死亡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C.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D.各年龄段男性人口数量、各年龄段人口数量2.据图判断,到2050年我国人口状况的突出特点是(C)A.劳动力比重增大B.性别比例平衡C.老龄化趋势严重D.独生子女减少解析第1题,该图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若要绘制该图,必须具备的资料是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和各年龄段男性(或女性)人口数量。
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远远超过7%,所以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应是老龄化问题严重。
下图为2016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口占该省级行政区域总人口比重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完成3~4题。
3.2016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C)A.京津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川渝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4.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A.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低C.医疗水平高D.迁入人口多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四川、重庆的人口老龄化比例最高,因此2016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川渝地区。
第4题,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是在各省区中比例最低,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A正确;出生率低,少年儿童少,老年人比例占的高,B错误;医疗水平高,老年人死亡率低,占的比例会增高,C错误;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低,迁入人口少,D错误。
图甲为我国人口负担系数(含预测)曲线图[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图乙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
读图回答5~6题。
5.2010年之前的10年和之后的10年,我国人口负担系数曲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C)A.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数减少B.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数增加C.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D.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6.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特点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D) A.人口老龄化减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出生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年龄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少,失业率下降D.劳动力供给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解析第5题,2010年之前的10年,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导致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2010年之后的10年,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增大,主要原因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备、考、练)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7
课时达标(三十七)读图,完成1~2题。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A)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资源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A.①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③D.②④⑤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B)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解析第1题,左图为德国鲁尔区,右图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鲁尔区没有铁矿;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德国劳动力不廉价。
第2题,东北工业基地衰落是受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沿海新兴工业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
据此回答3~4题。
3.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C)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4.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D)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开始走向衰退、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
第4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
2020版高考地理新优化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试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含解析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单元质检卷第2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9四川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一次调研)读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区域()A.面积大小相同B.东西方向长度相同C.南北方向长度相同D.比例尺大小相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两地距离小于20 000千米B.丙的自转速度大于丁C.由甲到丙最短航向为东南D.由乙到丁最短航向为东北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该经纬网图南北方向纬度间距均等,纬度差相同,实际距离相同,故①②两区域南北方向长度相同,C项对。
东西方向纬度越高,实际距离越短,所以实际面积①大于②,比例尺①小于②。
故A、B、D三项错误。
第2题,甲、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圈,最短距离为跨大圆120°的劣弧弧长,按111千米/1°计算,两地距离约13 320千米,A项正确;丙经纬度为(0°,135°W),自转线速度比丁大,但角速度一样,B项错;由甲到丙最短航向为先向正北,再向正南,故C项错;由乙到丁最短路线为大圆劣弧段,应先向西北,再向西南,D项错。
(2018河北定州中学下学期开学考)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
会晤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
读“金砖五国”轮廓图,完成3~4题。
3.“金砖五国”首都的相对位置是()A.①在②的东北方向B.③在④的西北方向C.②在⑤的东南方向D.②在③的西南方向4.图中“金砖五国”比例尺最大的是()A.俄罗斯B.巴西C.南非D.中国答案3.A 4.C解析第3题,西经度数向西增加,东经度数向东增加;北纬度数向北增加,南纬度数向南增加。
故据图可知,①在②的东北方向,③在④的东北方向,②在⑤的西北方向,②在③的西南方向。
第4题,根据各国实际面积可知,南非的面积最小,而图示五幅图图幅相差不大,故南非地图的比例尺最大。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备、考、练)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42
课时达标(四十二)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
如南通纺织和服装等企业组团“扎堆”投资有30多年纺织产业历史的太康县,在太康县形成了一座“南通纺织城”。
据此完成1~3题。
1.太康县吸引南通纺织产业迁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C)A.交通便捷,进入市场快B.中原地带,市场广阔C.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D.基础设施完善2.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的主要优势是(B)A.环境改变较小B.协作条件较好C.接近原料产地D.地租更加便宜3.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对南通市的影响主要是(D)A.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发展B.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社会失稳C.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D.短期内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解析第1题,太康县位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C正确;东部沿海地区交通更为便捷,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市场更为广阔,A、B、D错误。
第2题,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抱团转移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之间的协作,B正确。
第3题,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大规模外迁在短期内会造成过去地区部分劳动力失业,D正确。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会加快迁出地产业升级的速度,并不会造成社会失稳等问题。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
下图为1990~2011年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轨迹图(图中数字表示年份)。
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的移动轨迹是(C)A.一直向东南移动B.东南→西南→东北→西北C.总体向东南移动D.总体向南方移动5.下列时间段与引起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的动力对应正确的是(D)A.1990~1994年劳动力B.1994~1997年原料C.2004~2007年市场D.2007~2011年产业转移解析第4题,据图分析,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方向呈现出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的变化,总体上表现出向东南方向大致移动的轨迹。
山东2020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33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33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规范练第67页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
据此完成1~2题。
1.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A.中部向西部地区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C.东北向中部地区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2.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成本B.自然资源C.集群效应D.劳动力成本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分析,东部地区净转出为负值,说明是转入,其他地区为正值,为转出,由此可知,该类产业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
故选B项。
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故A、D两项错;我国东部地区资源比中、西部地区少,B项错。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比中、西部优越,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故选C项。
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
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
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
据此完成3~5题。
3.在图示模式中()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4.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5.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C.工人工资D.市场答案3.D 4.A 5.C解析第3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A项错;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B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C项错;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D项正确。
第4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C、D两项错;汽车制造精密零部件跨国分工,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B项错;只有普通服装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A项正确。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备、考、练)全国通用版 第47讲
1. 环 境 与 环 境问题。
2. 资 源 问 题 与资源的利 用和保护。
3. 生 态 环 境 问题与生态 环境保护。
4. 环 境 污 染 与防治。
5.环境管理
1. 以 统 计 图 表 、 区 域 图 、 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 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 及预防、治理措施,尤其 关注水污染、大气污染、 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 少等环境问题。 2. 结 合 时 事 热 点 , 结 合 具 体的环境问题,分析当代 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 特点,考查可持续发展与 环境问题的关系
高考总复习 ·地理
返回导航
第二十章 选修地理
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 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 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 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 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 的原因。 (2) 提 出 保 护 城 市 水 源 地 应 采 取 的 措 施。
高考总复习 ·地理
返回导航
栏目导航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二十章 选修地理
考点一 当代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管理
1.当代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
表现
成因
资源 短缺
人口总量和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 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 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变迁,如太阳活动异常、气候变暖等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 人为 人口、资源、
经济增长速度;植被破坏严重;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 原因 发展
2020版高考地理新优选大一轮鲁教版课时规范练3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3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第66页“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下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012年中国与荷兰三次产业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2012年中国与荷兰产业结构()A.中国、荷兰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为主B.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且比荷兰发达D.荷兰的第二产业比重小且比中国落后2.“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①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②促进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大规模向西出口③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④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B 2.C解析第1题,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A项错、B项对。
荷兰属于发达国家,经济比中国发达,C项错。
荷兰第二产业比重小但比中国发达,D项错。
第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①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量增大,需要进口某些重要能源及矿产资源,不能大量出口,②错。
可以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对。
可以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
故选C项。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经济地带()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③服装制造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⑥进出口贸易A.①⑤⑥B.①②⑥C.①②④D.④⑤⑥答案3.A 4.A解析第3题,Ⅰ轴沿长江分布,沿线多为平原,Ⅱ轴沿沪杭—浙赣—湘黔铁路线分布,沿线多低山丘陵,故①对、②错;M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该地区能源短缺,需大量从外区域调入;N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以第二产业为主,④错。
2020版高考地理新优选大一轮鲁教版课时规范练3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3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第64页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A.草地、林地、耕地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D.草地、耕地、林地2.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冬季风B.地势C.天气D.纬度3.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雨多⑥地下有永久冻土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D 2.B 3.D解析第1题,根据东北地区的轮廓,结合气温和降水量等值线分析,图中A地降水少、气温较低,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地。
B地位于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以耕地为主。
C地位于长白山地区,以林地为主。
故选D项。
第2题,甲地等温线向南凸,气温比两侧低。
结合轮廓判断,甲地为小兴安岭,海拔高。
故选B项。
第3题,图中D地位于三江平原,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①对。
河流有凌汛现象,地表积水多,②对。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对。
河网稠密,④对。
夏秋雨多,地下有永久冻土,不易下渗,⑤⑥对。
故选D 项。
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1.441。
下图为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能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答案4.A 5.D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
选A项。
第5题,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一及参考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一及参考答案一、地球表面的形态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完成第*题。
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D.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答案 A解析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沉积;③处位于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
二、地球运动读图,图中弧ACB是晨昏线,其中AC段是晨线,C点的纬度数值是66.5°,完成以下各题。
(1)此图表示的是以________极为中心的投影图。
(2)图中乙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3)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当日________时。
(4)图示季节,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南(2)(0°,0°)(3)8(4)昼短夜长解析东西经120°之间为180°经线,则乙所在经线为0°经线,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为南半球。
乙点坐标为(0°,0°)。
由弧AC为晨线知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乙点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为0(24)时,则北京时间为8时。
北半球昼短夜长。
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下图为南美洲某地区地形略图,右下图为该地区A、B两城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逐月分布示意图。
表格为A、B两城市平均海拔和多年平均气温比较表。
(1)简述A城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2)比较A、B两城市年平均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3)B城市附近多数河流流量较丰富且季节变化较小,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半年降水量多,冬半年降水量少。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稳优提优练题及参考答案一、地球表面的形态下面图中EDF是晨昏线,其中ED表示昏线。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表示________月________日的地球光照情况。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3)此时A地出现________现象(填“极昼”或“极夜”)。
(4)这一天,B地________时日出,________时日落,昼长时间是________小时。
(5)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
(6)这一天,C、D、E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22(2)(23.5°N,120°W)(3)极昼(4)42016(5)234(6)E、D、C解析弧EDF是晨昏线,其中ED表示昏线,说明正对我们的部分为夜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图示时刻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于D点,说明D所在的经线(60°E)为子夜,则与其正相对的经线(120°W)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其时刻为6月22日12时。
B地日出和日落时间根据晨昏线与经线交点所在经线计算。
北京时间根据60°E为0时即可计算。
C、D、E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排列,应根据距离北回归线的纬度距离计算。
二、地球运动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
完成1~2题。
1.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A.水蚀作用B.风蚀作用C.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A.狭长山谷底B.河流出山口C.平原边缘处D.河流入海口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当沙子从书上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是沉积作用,D正确。
第2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B正确。
2020届高考人教地理一轮稳优提优非选择练题(三)附参考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地理一轮稳优提优非选择练题(三)附参考答案(一)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分别是:F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I_________。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指由岩浆到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1)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侵入岩(2)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冷凝作用(3)岩石新岩浆(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图中城市问题的表现有哪些?(6分)(2)导致上述城市问题的原因是什么?(8分)(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10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
第(2)题,城市问题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第(3)题,抓住材料二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6分,每点1分)(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8分,每点2分)(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10分,答出5点10分) (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三十三)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分别示意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B)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D)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
山东纬度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优越。
第2题,三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误;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误。
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5年),完成4~5题。
4.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C)
A.东部—甲B.中部—乙
C.西部—丙D.西部—甲
5.图中信息反映出(C)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解析第4题,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
第5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地区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不可取。
国家创新指数是通过评估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
读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回答6~7题。
6.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而人均GDP低于冰岛的是(D)
A.瑞士B.加拿大
C.巴西D.以色列
7.图中A、B、C、D代表的国家分别为(C)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B.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
D.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
解析第6题,读纵坐标可知,四个选项中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的有瑞士和以色列,读横坐标可知,这两个国家中人均GDP低于冰岛的只有以色列,故选D项。
第7题,图中B、D两个国家人均GDP低,为发展中国家,且D国家人均GDP更低,为印度,故选C 项。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回答8~9题。
8.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自然因素是(C)
A.植被B.土壤
C.气候D.地形
9.上题中的现象体现了区域特征的(A)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开放性④层次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8题,气候的差异对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广东气候炎热,故广东人爱喝凉茶;四川气候湿热,故四川人喜食麻辣食品。
第9题,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两地气候差异导致两地饮食习惯差异,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
据此回答10~12题。
10.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A)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11.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C)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1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B)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第10题,结合经纬度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①河为塔里木河,②河为长江。
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河流含沙量较低。
长江无结冰期,不可能形成凌汛。
长江的汛期远长于塔里木河。
第11题,甲、乙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12题,甲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小麦品质优良。
13.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列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下列关于图甲中P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河网稠密,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B.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
C.有肥沃的水稻土,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D.是我国重要的棉花和冬小麦产区
15.乙图所示地区由早期开发时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A)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16.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甲图所示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
B.甲图所示地区农产品丰富,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乙图所示地区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较少
D.乙图所示地区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
解析第14题,与乙图所示地区相比,甲图中P地所在的松嫩平原地区河流较少,耕地以旱地为主;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松嫩平原地处中温带,热量条件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松嫩平原的热量条件只适合春小麦、甜菜、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
第15题,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纵横、水系众多,不仅将耕地分割得较为破碎,而且不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现在,稠密的水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和用水条件。
第16题,甲图所示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且靠近辽中南工业基地,铁路交通便利,重工业比较发达;乙图所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资源、能源短缺,但因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较发达,工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甲图所示地区。
读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
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
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1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B)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
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解析第17题,人口×人均耕地得出耕地面积;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荒漠化现象。
第18题,草原区降水较少,过度开垦易出现荒漠化问题,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不宜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种植业。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A.地形和气候
B.水文和植被
C.植被和土壤
D.气候和农作物
20.对各自然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①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分布区
B.①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C.②区气候干旱
D.③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解析第19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祁连山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横断山为界。
第20题,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但并不是区域内部没有差异,东部季风区并非全部是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