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

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1.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

就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

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

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

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后续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也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四、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3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第三课时: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其具体要求是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一般规律、结合气候统计资料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主要气候类型”。

1、复习重点: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即根据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等方面判断气候类型。

2、复习难点: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
城市化
水平
目前速度
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 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课前预习: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地理教材第三章《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第一节《区域的特征与划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区域的概念、特征、划分方法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划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新课:(1)讲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家乡所在地区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相对独立、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内部结构和功能。

区域划分方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和电子产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较少,河流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地理一轮复习教学工作计划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20XX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为依据,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成绩,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三、教学进度1. 第一阶段:通读教材,梳理知识体系(1个月)2. 第二阶段: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训练(2个月)3. 第三阶段:模拟考试,查漏补缺,强化训练(1个月)四、具体措施1. 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2. 处理好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4. 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6. 加强课外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7.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分析考试情况,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分析考试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4.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 教学参考书:20XX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理教学课件、视频、图片等4. 课外辅导资料:地理习题集、模拟试卷等通过本学期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工作,我们相信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成绩将得到显著提高,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进度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进度

高三地理一轮教学进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进度。

在这个阶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对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系统回顾与深化理解,重点强化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分析方法。

此外,还需关注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动向,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全面准备。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地理思维。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一轮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实际问题。

(3)熟悉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具备地理观测、地图阅读、空间分析等基本技能。

(4)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地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教学难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三、教学过程。

1.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认真复习,准备笔记和习题。

2. 教学环节。

(1)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法。

教师通过示范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练习;(3)讨论法。

教师通过讨论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4. 教学评价。

(1)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课上的学习,课下的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水平。

希望通过本次地理学科的一轮复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一)考点说明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一)基础回顾: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而且,从现状分布看,我国交通建设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投影图片1:“我国主要铁路、公路网图”转承:复习西南地区的交通问题3.读图:我国哪些地区交通线路少?为什么?是不是这些地区不需要很多的交通?(讨论:主要是西部地区,不是不需要,而是由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决定的。

广大西部交通线路少,基础比较薄弱,但西部地区又是我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交通不畅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西南地区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地区。

)(二)知识梳理:1.投影图片2:“大西南地区位置和范围图”(教师指图、学生填图,明确大西南地区的范围)分析:西南地区的区位(1)内陆范围广,边境线长的内陆边疆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建设、对外联系不利。

(2)西南区这些不利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转化为区位优势:一是在建国后,由于该地区交通不畅,对外联系困难,成了我国战略大后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

二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这里漫长的边境线,众多的邻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三是,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西南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加强了区位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

2.投影图片3:“西南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师生共同读图)多山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区,跨了三级阶梯),使这里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里平”等谚语都反映了这点;更给大西南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平原与山区铁路建设比较表:注意分析:这里多大河(长江段的金沙江、川江,怒江、澜沧江等),穿行与高山峡谷中,水流急,因此交通价值不高。

并且,不少河流呈南北走向,因此更降低了它们的航运价值,只有川江及其支流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但这里水能最丰富)分析:本地区的多山地形还带来了地质灾害,联系必修地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泥石流、滑坡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转承:如此复杂困难的自然条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建设,为什么?3.投影图片4:“大西南地区资源分布图”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潜在价值高,农林牧和矿产、水能资源比例适当,结构合理。

总结:丰富的资源需要开采,最缺的就是交通。

因此要大力发展交通。

4.转承:无论区位还是自然条件的分析,都需要交通运输的发展,但,交通的建设,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它们的影响是相互的:先行官、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投入总结:该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潜力较大。

由于该地区地处边疆内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最主要的是交通的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受交通不畅的制约,西南区对外联系不便,区内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严重影响当地的正常生产,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状况,是这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总结: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背景:区位条件优势: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理位置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 需要大力发展交通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自然条件:地形条件的制约: 地势跨三级阶梯,起伏大地形多山地、高原、盆地 虽然地形恶劣,但资源开发 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需要丰富资源的需求: 自然资源潜在价值高矿产能源农林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运输的制约因此交通是大西南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后一直在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加快了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1997年建成的南昆铁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6.投影图片5:“南昆铁路示意图” (学生读图分析并填图)(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昆明、南宁);(2)途径了哪些省区?(云南、贵州、广西两省一区)(3)同哪些铁路、港口相连?(成昆、贵昆、内昆、焦柳等相连;与广西的北海、防城、广东的湛江相连——加强了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4)途径地区有哪些资源?(煤、石油、铝土、铜、铁、铅锌、钨、磷等矿产资源;水热资源;水能资源;农林牧资源等丰富)(学生归纳填写表格)南昆铁路沿线资源分布表小结:西南绝大多数在内陆地区,无出海口岸,如果没有这条铁路,大西南的资源外运就很不便,如号称江南煤海的六盘水,只能“以运定产”,大大限制了这里资源的开发。

有了铁路,加快了西南地区资源的开发,如磷矿和煤矿的外云,同时也促进了红水河水能资源和广西铝土矿的开发。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工矿业、农林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又能带动商业、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转承:实际现在这里的经济很落后:7.投影图片6:“全国贫困人口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1)贫困人口最多的省是哪个?(云南)(2)从图中看,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数分布多还少?(较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怎样?(较低)(3)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多少?(一半以上)占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比重是多少?(1/3)(4)西南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脱贫扶贫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南昆铁路经过的三个省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说明这里经济水平很低。

(贫困原因:地处内陆边疆山区,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能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帮助沿线地区少数民族的脱贫扶贫,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8.投影图片7:“广西、云南主要的边境开放口岸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南昆铁路通过其他铁路、公路又可同哪些国家连在一起?(越南、老挝、缅甸等,并在出境口,我国建立了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等)小结:可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南昆铁路使大西南同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更为便利,更能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对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意义。

9.同时,穿越在我国边疆的这条铁路,在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上也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战争期间。

当然,我们不喜欢发生这些。

10.总结: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意义:联系了西南与南部沿海的最便捷通道,结合了资源与区位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巩固民族团结,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战略意义:加强区位优势,加快西南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西南边疆11.投影图片8:“西南地区主要铁路分布图”(指导学生看图分析,填图)(1)建国后西南地区新建、扩建了哪些铁路?(复建、延长黔桂、湘桂线,新建了成昆、成渝、贵昆、内昆、川黔、南昆等线)(2)西藏发展了哪些交通?(新建了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公路并有公路同国外相连,在建青藏铁路)(3)大西南陆上交通有了怎样的发展?(均初步形成网络,西藏以公路为主,川、渝、滇、桂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4)其他运输方式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学生填表比较)12.转承: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的落后面貌,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交通仍很不便,同区域发展的要求相比,交通仍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劲”,因此,我们仍要加快这里的交通建设。

(1)还存在哪些问题?(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便)(2)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填表归纳)(三)要点精讲【例1】读沿“拉萨——南宁的地形剖面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D )A B C D E F①本区范围横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②(一)(二)(三)(四)代表的地形区依次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③沿线经过的河流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珠江④地形、地势是限制本区交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四)课堂针对训练:1.读下图,根据“中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形和地势梯级代号填写下列内容:(1)乙位于地势第 二 阶梯,③为 巫 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