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单元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2ppt

北师大版必修三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2ppt

主张一:道家思想
1、代思表想人特物点::老无子(为春、秋“时出期世)”、相对主义
(1)思想核心:万物本原是“道”,顺应自然 评价:
(2)哲学思想:朴素辩证思想“相对主义” 道观家真出理(世 的3的 信)思 心政想 和治反消主映极张了的:心没“态落无贵为族而完治全”丧、失小了国探寡求民客 2对、中代国表哲人学物影:响庄深子远(战国时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儒学走向正统的评价:
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
由发展。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三)“新”儒学走向正统
1、方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汉武帝尊儒措施: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成为选拔人才标准、察举制)
3)教育: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中央兴办太学,五经博士任教官; ③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 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2、“新”儒学内容:
“臣①愚提以出为“诸春不秋在大六一艺统评之”科价和、:“孔罢子黜之百术家者,,独皆尊绝儒术” 其道,勿适使应并了进加。强”中—央—《集汉权—书的—•董大加仲统强舒中一传央需》集要权的需要
主张四:儒家思想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时期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第一轮复习必修三_第一单元_第1讲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第一轮复习必修三_第一单元_第1讲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2.趋势分析:2014年的高考在本专题中可能会对宋明 理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Page 4
方法技巧
1、本专题涉及很多概念,学习过程中注意 多比较,加深理解。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主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
Page 12
(3)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 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 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 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 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 “和谐”思想,更是被世界人民 景仰和推崇。 Page 13
问题探究1:为什么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 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 (1)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 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历史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贯通“理”

地位
Page 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1张PPT)
⒊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礼教为主,提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③性恶论 ④“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
(一)儒家(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 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精神自由,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一)道家(无为、无欲、无求、顺其自然、 崇尚自由、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⒈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 ②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是运动变化
的,都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⒉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齐物论) ②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一)儒家
⒈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①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②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③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④性相近(伦理观)
⒉孟子(战国中期思想家) ①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②性善论 (伦理观) ③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⒊荀子(战国晚期思想家)
仁义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二)道家
⒈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 ②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是运动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3(北师大版)课件: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共31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3(北师大版)课件: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共31张PPT)
第1课(第2子目)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
墨家
法家
百家争鸣
道家
墨子
韩非子 庄子 老子 荀子 孟子 孔子
儒家
一、 “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 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②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相__对__的,认
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__精__神_上的自由
主张_以_法__治__兼国__爱,法术势相结合,三者
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变法革新。____”“非攻”,还主张“____”“薄葬 ”,反对浪费。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
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
守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
权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守株待免》
四、韩非与法家
1、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变法革新
2、地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代表 人物
思想
地位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 孔子 __以__德__治__民__;主张“克己复礼”;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有__教__无__类__”
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 荀子
发展了孔子的“仁”,主张实行
“_仁__政__”;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对儒家思想加以
民本思想;伦理观上主张“_性__本__善__” 总结和改造,使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各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总结发言,巩固所学: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3.教师强调重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短文。
2.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总结,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儒家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2.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继续保持!”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本节课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进而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平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提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

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关键词:封建理论,孔孟儒学,外儒内法。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一直宣扬是以讲“仁”讲“孝”的“孔孟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

孔子的地位也因此不断地被拔高。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学”,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还要激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具体围绕复辟与尊孔问题,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在1921年,为曾抨击孔子最力者吴虞出版《吴虞文集》写“序言”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在距新文化运动已经20年之后的1937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中说:“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

”(紧转第36页)其实,翻遍新文化运动的所有资料,可以确认当时并无“孔家店”和要对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

[1]但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运动概括为是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批驳,显然是把封建统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了;而这却是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因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后所确立的封建统治思想,虽然是打着“孔孟儒学”的旗号,却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容低估,但是将猛烈批判的对象认定为是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其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尚需引导和培养。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3.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这些学派观点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重点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详细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重要贡献,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的角度,进行观点阐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认同其积极价值,如仁爱、忠诚、诚信等。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政
仁义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4、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 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5、庄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 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为政以德”

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中庸
②创办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培养大批人才。
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春秋》《乐》
2、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 驳、彼此吸收融合。
二、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社 会 革 大 变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3)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军事、外交、 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 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 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董仲舒的新儒学
思想 主张
时间:西汉武帝时 ①宣扬“ 君权神授 ②提出“ 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
”学说
③认为“三纲五常 ”是万古不变的真谛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 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 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 臣、子、妻作出榜样。它反应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 之间的一种特别的道德关系。
⑤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不能克服自然 学说特点: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强调真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夸大真谛的相对性,把真谛的相对性 夸大为主观随便性,庄子的相对主义, 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 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肯定性,对后 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发作 用的。
墨家
代表:墨翟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 上述材料反应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意译:君主,就像天一样覆盖着大地;大臣,就像大地一样承载着万物,管理人民;
丈夫就像太阳一样使万物生长,主宰家庭;妻子就像月亮一样辅助丈夫;父亲就像春
天一样,让万物生长,主宰家庭,儿子就像夏天的万物一样得到抚养。秋天为死亡准
于不 道负 路戴 矣于 。道 路 矣 。

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件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件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 先秦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形成:
2)内容: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采纳 2、正统地位的确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
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顾颉刚
实质: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儒学的发展过程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老子的主张:
“道”本原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辩证思想
道家思想——老庄学说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 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 自朴。
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 朝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正统地位
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 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 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 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 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 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 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 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 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 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高中历史3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教案2)

高中历史3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教案2)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材料阅读能力,归纳思想家的主要观点.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4、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本课涉及多位思想家的观点,不仅内容多,而且比较难以理解【教学过程】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

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今日中国和今日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展示图片:“奥运开幕式”和“国学热”.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一部儒学简史。

在第1课中,我们将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正统地位的确立;第2课学习儒学的变异——“宋明理学”;第3课学习儒学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讲授新课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材内容:内容标准本课内容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一、百家争鸣(含义、原因、流派、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以及其他流派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过渡: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当然也包括儒家思想的形成,都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百家争鸣”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4)文化上私学兴起。

2.概念: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许多学术旨趣不同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彼此学习、吸收,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4.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条件:
(1)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引发了社会危机;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政策。

(2)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主要)。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体系。

其主张包括: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倡“三纲五常”。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汉武帝尊儒:
(1)起用儒生。

(2)把五经规定为国家教科书,儒学垄断教育。

(3)中央兴办太学提高儒学地位。

(4)地方郡县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独尊。

3.结果:
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排列顺序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

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

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首位判断法”外,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排列顺序式选择题的特点和解法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学说也是政治学派的总称,这是因为其各家的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道、法。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我们可以也应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
2.汉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因此,汉代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儒学获得统治地位,进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汉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

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消极之处。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C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010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

早在古代,儒家就提出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政治和谐等方面在内的和谐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很多相通、相融之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有可供我们借鉴的重要价值。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荀子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的思想,都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有(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D
儒家、法家、道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因而我国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往往兼采三种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不是只用其一。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D
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阐释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应该有的社会关系。

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时,国家就会安宁,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谐共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

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

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仁”B.“礼”C.“德”D.“孝”
B
1.(2010•上海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B
“百家争鸣”
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B
“百家争鸣”
3.(2010•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D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4.(2009•海南卷)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B.《论语》
C.《孟子》D.《易经》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