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土》赏析

合集下载

《祖国土》专题资料

《祖国土》专题资料

《祖国土》专题资料专题一祖国土专题内容综述阅读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朗诵诗歌,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2.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3.能写简单的现代诗,做到主题明确。

“江山多娇”选了三篇文章: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

重点是要历史地、具体地看待祖国、国家、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祖国山川颂》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选取了伟大祖国的多个侧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长江三峡》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在长江上的一段航程,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肖邦故园》这篇散文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颂歌的变奏”选了四首中外诗歌: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

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发现》全诗气势磅礴、动感强烈、主观色彩浓厚,洋溢着火山喷发式的激情,把阔别家乡重返故国精神状态的突然变化集中而凝练地凝缩在活生生的艺术形体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北方》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作者写北方的自然景色,让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评课稿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评课稿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评课稿一、引言《祖国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祖国广袤的大地和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寄予了人们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本文评析了该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课文内容《祖国土》是一篇诗意的散文,通过描写祖国的土地、山川、河流和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历史,展现了祖国的美丽和魅力。

作者以富有感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篇课文以诗意的叙述方式,将祖国的景色与作为统一神圣整体的万物联系起来,表现了家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理解《祖国土》中的意象和象征•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3.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意识和文学意义•分析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和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4.2 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并阐述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五、教学方法5.1 阅读导引法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进行预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2 课堂讲解法通过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讲解中,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解释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3 归纳总结法在课后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发展。

六、教学建议6.1 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和家乡、祖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导读: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一、专题基本分析必修三第一专题名为“祖国土”,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分成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江山多娇”,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三篇散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是“颂歌的变奏”,有《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四首诗歌,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第一板块都是必读篇目,第二板块是自读或选学内容。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二、对专题教学重、难点的认识与处理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式,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教学中注意要将文本置身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之中: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有意识地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包括其他阅读鉴赏方法的介绍,以便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阅读鉴赏的选择与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1.在内容上把握两个方面:“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侧重“赞颂”(必读);“颂歌的变奏”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侧重“变奏”(自读或选学)。

“赞颂”与“变奏”是一种爱国感情的两个方面。

2.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学习两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3.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对语言的感受如果不诉诸声音,就很难从根本上掌握这门语言。

尤其是汉语的声调和音节特征,平平仄仄起来天然带有一种韵律感。

所以,朗读、美读是真正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

如果脱离朗诵,许多语言中内在的东西都难以体会到把握住。

理解作品——设计朗诵方案——进行朗诵活动。

4.基本的语言训练(词语积累和语句的体会)三、专题教学整体安排1.课时安排:9课时板块一:江山多娇——《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4课时)板块二:颂歌的变奏——《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3课时)写作:2课时。

祖国土 (苏教版)

祖国土 (苏教版)

【学习目标】(1)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

(2)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3)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重点】(1)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2)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目标难点】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

其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有20世纪的萨福”之美誉。

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

原姓高连柯。

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

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

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

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

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

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

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

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

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

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年的诗篇)。

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语言知识⑴音形⑵词语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砂砾:细小的石块。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齑粉:细粉,碎屑。

【教学过程】一、导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祖国土

祖国土
• 古米廖夫早期诗歌中有不少是描写安娜的,她时而是美人鱼,时而是凡间女 子,时而是天上月亮。这条美人鱼具有难以名状的幽怨气质,她的存在只是 为了诗歌。1912年阿赫玛托娃的第一本诗集《黄昏》出版,在诗坛引起不小 反响。1914年《念珠》出版,读者抢购一空。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以清新委婉 的笔触给当时象征主义为主宰的诗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打破了当时晦 涩的象征气氛。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为其赢得世界声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黄昏》、《念珠》以高超的诗歌艺术揭示了恋爱中的女性的微妙复杂的心 理。然而其基本主题还是王子梦的破碎,赞美的是一种人世间普遍的缺憾美。
早年
• 1889年6月11日(旧历)安娜出生在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的“大喷泉”。父 亲是一名退役海军工程师。当安娜决定要写诗时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为了 不“辱没”父亲的姓氏她选择了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正是这个姓氏 响彻俄罗斯整个文坛,而非“戈连科”。
• 安娜六岁时父母离异,这给她的童年遮上了一层阴影。她的无忧无虑的年华 是在美丽的皇村度过的。她最初的回忆献给了皇村:“富丽堂皇、翠绿欲滴 的花园,奶妈带着我去玩耍的牧场,杂色的马驹驰骋的赛马场,年代久远的 火车站…”彼得堡(后称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与她的一生紧密相连,正如诗 人自己所说:“在列宁格勒我成为一名诗人,列宁格勒是我的诗歌的空气。” 在这里她度过了16年。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了安娜无穷的创作源泉。从小她便 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第一首长诗《在海边》描写了自己的童年。
• 尽管阿赫玛托娃选择了与祖国同在,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风顺的路。 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她的诗充满了恐惧 和忧伤。1924年因《耶稣纪元》中的一些诗篇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官员,阿赫 玛托娃的诗歌被禁,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无疑也是被判死刑。然而她没有一蹶 不振,没有销声匿迹,在这段“沉默”的时期内她研究了彼得堡的建筑和普 希金的创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诗歌,普希金给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和人生 启迪。

苏教版语文高一《祖国土》同步PPT

苏教版语文高一《祖国土》同步PPT

②经审议通过的香港迪斯尼乐园扩建计划有望于 今年年底启动施工,未来5年将增加30多项游乐设施, 使游乐设施总数超过100项。
4.成语积累 默默无闻:形容不出名,没有人知道。 5.佳句集锦 人不仅为自己而生,而且也为祖国活着。(柏拉图)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
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才能达到人类的
济济救.南济.jjǐì
乐快 音乐 乐. .ylèuè
2.字形
囊香囊 襄襄樊 蠹蠹虫
砾沙砾 烁闪烁 铄众口铄金
佝佝偻 枸枸杞 拘不拘礼节
3.近义词 (1)价格·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商品出售的 钱数。 价值: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也指事物 的用途或积极作用。 ①在太原市河西农副产品市场监测的19种蔬菜中, 有15种与上周相比价格上涨,占到了监测品种的八成; 从蔬菜交易量看,各种蔬菜的上市量都有所下降。
高度。
(罗曼·罗兰)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
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阿·托尔斯泰)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
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林肯传》)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
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裴多菲)
文本预习必知
点拨:诗句中用了“不用”“不给”“不像 ”等否定词,写出“祖国土”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平淡无奇。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 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 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
2.人们常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而本诗 却不然。请分析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高中《祖国土》优秀范文

高中《祖国土》优秀范文

高中《祖国土》优秀范文脚下的土地高一(8) 于留泥土,因为太多而不被珍视;泥土,不因为不被珍视就忘记职责;泥土,默默无闻地履行着孕育生命的任务;泥土,也是一种博爱的精神。

春天——泥土的芬芳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地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它汲取着营养,经受了风雨的洗礼,终于有一天,它破土而出,它迎着太阳昂起头。

这时,泥土的脸上,充满了欢喜而欣慰的笑容。

春风拂过,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芬芳,混着青草味和各种花香,在微微的湿润的空气中酝酿。

泥土的芬芳,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它鼓励人们去拥抱春天。

夏天——泥土的奉献夏天,是植物孕育果实的季节。

植物的根系贪婪地吮吸着泥土的养分。

泥土奉献出全部的精力,却不求回报。

暴风雨来了,它连忙蜷紧身体,保护植物的根茎,使它不只被连根拔起;又尽力涵养水源,以备不时之需。

每逢干旱,它又让树木渗出水分,哺育生灵。

泥土只是奉献,不求回报,因此,它是无私的。

秋天——泥土的大度秋风过后,枝头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泥土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托起下坠的果实,让人们有个好收成。

它安抚着落叶们:慢慢化作肥料,来年再为植物的枝繁叶茂化作奉献。

泥土舍己为“果”,宽容接受了落叶,它是大度的。

冬天——泥土的温暖到了风雨载途的冬天,有的动物要冬眠,泥土用温暖的胳膊挽成摇篮柔声细语地说:“睡吧!这儿保准暖和。

”泥土,是世间万物最终的归宿,因此,它有母亲般的胸怀。

用手托起一捧泥土,用心灵去感受。

不知不觉,心也会和泥土一样散发芬芳。

土与国是分不开的,我们既要爱土,爱它舍己的品质,还要更爱我们的祖国,因为祖国是一个人心中最原始的心声,是我们的骄傲。

脚下的土地,你的付出会有回报的!祖国故事——祖国的风高一(8) 魏梦瑶风是祖国的魂,它不喜欢老呆在一个地方。

它到处飘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祖国的呼吸。

风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有时用它那顽皮的小手,把你服贴贴的头发拨乱;有时,它会在你干净的白球鞋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祖国土》教案5优秀教案

《祖国土》教案5优秀教案

《祖国土》教案5(优秀教案)祖国土教学目标:一、深入探究,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知人论世,认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准确朗读,鉴赏本诗的艺术,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一、联系写作背景,提炼诗歌主旨。

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一、了解十四行诗的知识。

二、赏析诗歌先抑后扬的写作特色。

教学建议本诗在教材中属于“祖国土”专题的“颂歌的变奏”板块。

如果说“颂歌”是“兴”,那么“变奏”可以理解为诗歌四个功能——“兴、观、群、怨”中的“怨”。

颂歌大都是热情讴歌祖国,表现诗人对祖国的赞美。

这几首诗虽然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一味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看似“绝情”,实为“恋情”。

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大多选取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教学中,一般学校应让学生了解本诗选择意象的普通与卑微独特,掌握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理解这其中所表现出的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从而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较好的学校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背景、通过作品感受诗人的人格,并进一步拓展延伸,迁移阅读同母题作品,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土地意识”与诗人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渲染气氛,引入文本。

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巨擘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太多的养分,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

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的阿赫马托娃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强烈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使她在专制社会中一生坎坷,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而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

二、初读:感知主旨,梳理层次。

请同学放声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诗人又是如何逐层呈现这一思想情感的?(交流) [明确]1.主旨。

语文ⅲ人版专项一版块二(祖国土)精品教案(一)

语文ⅲ人版专项一版块二(祖国土)精品教案(一)

语文ⅲ人版专项一版块二(祖国土)精品教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祖国土》是前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

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

/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

”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截了当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这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

最后两行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点明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法,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思路方法《祖国土》表达了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女诗人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

学习这首诗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要紧经历,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感悟;然后通过意象分析法,去发明诗人所选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从而比较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本诗的学习应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管祖国母亲怎么样的贫穷破败、灾难深重,她依旧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儿女永久对其不离不弃,永久热爱着她。

课前预备:1.让学生自读《祖国土》,解决字音字义并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2.多媒体课件及苏联名歌《喀秋莎》。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要紧经历。

2.通过意象分析法,去发明诗人所选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从而比较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4.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祖国土

祖国土

• 1962年阿赫玛托娃完成自传体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历时22年,为自 己的创作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晚年,荣誉纷至沓来,1964年阿赫玛托娃在意大利接受了“埃特纳·陶尔明诺” 国际诗歌奖,次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 认可。1966年3月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诗人因心肌梗塞病逝,结束了她77年的坎 坷历程。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 的谄媚我绝不歌也绝不聆听,/我的诗也绝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 的浅薄而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 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的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 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常被人忽略、 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对践踏祖国土的反思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 深厚的爱国之情。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1961年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飞白译)
返回
4. 作 者 介 绍
作者介绍
“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
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 ,原姓戈连科。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 之一。 代表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 《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 公的叙事诗》、组诗《安魂曲》等。

【推荐下载】苏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知识点:《祖国土》

【推荐下载】苏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知识点:《祖国土》

[键入文字]
苏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知识点:《祖国土》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高二上学期语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具象感和音乐性这首诗的每个意象都为任何人所熟悉,这种感情似乎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它却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

一旦被诗人挖掘出来加以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布罗茨基语)的表达,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量,具有了某种真理的性质。

诗的语言透明、朴素,每个词都组织、安排得像是自古以来就站在这个位置上(阿赫马托娃语)一样。

诗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8行为抑扬格4~6音步,后6行为抑抑扬格3~4音步,虽然经过汉语的翻译不可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十四行诗的风格所在。

 2.欲扬先抑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欲扬先抑,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土地的亲切和热爱之情,却先说对它的不珍惜、不重视,把它看得很普通、很平常,甚至是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一转,表现了对它的热爱。

如何选取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文章语言需要亮色,富有文采的语言得益于对词语和句子的锤炼,得益于对艺术表达技法的恰当运用。

在联想或想象的基础上,选取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是语言形象化的主要方法。

不仅诗歌如此,其他体裁的文章同样如此。

 选取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方法举例方法要求举例比喻法
 (1)比喻体和被比喻体一定不是同类事物。

1。

2 诗歌阅读方法及祖国土

2 诗歌阅读方法及祖国土
14
3、知人论世
阿赫玛托娃(1889~1966),前苏联女
诗人。女诗人命途多舛(chuǎn),1946 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 得以恢复名誉。1966年3月,饱经风霜 的女诗人病逝。 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痛苦、遭 受灾难的时代,然而,诗人没有怨天尤 人,没有背弃祖国,号召人们要“躺进 它的怀里”和祖国融为一体。体现了一 种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深厚的爱国之 情。
9
意象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
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 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即是指 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老师 《文字意象论》)。是诗人意中之象, 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 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的载体。
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
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 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 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10
课堂讨论:
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
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 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11
这种写法正是欲扬先抑,没有“圣歌”
式地赞颂,而是深沉地反思,透露出深 深的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 沉之爱,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 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 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 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 同时也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 而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 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 达到高潮。
25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 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 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 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 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 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月亮”的深情吟唱——《祖国土》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月亮”的深情吟唱——《祖国土》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豳岛圃豳
【 学 目标 】 教
人在 诗歌 中表达 的情感 。 本诗 的艺术特 色 。
富 多 样 性 ,代 表 作 有 爱 国 主 题 的 式 的 转 折 意 味 。 阿 赫 马 托 娃 的 这
组诗《 魂 曲》没 有 主角 的长诗 》 首 诗 其韵 式 就 属 于 这种 诗 体 , 安 《 前
二 、 者 简 介 作 教 师补充 。
由 学 生 课 前 收 集 有 关 资 料 , 体 ” 全 诗 分 为 3个 4行 诗 节 和一 增 加 苦 楚 , 不 像 天 国 乐 土 。 。 也
个 尾对 旬 , 于 它篇 幅短小 , 韵 由 押
她 的 创作 活 动跨 越 了 2 0世 又 极 严 格
语 既 是 从 苦 难 中升 华 出 来 的 对 祖 国 的 奇 诡 , 出 惊 人 , 是 全 诗 点 睛 之 天 空 下 ,也 不 是 在 他 人 的 卵 翼 之 乃 至 世 界 十 四 行 诗 的 创 作 中 , 莎
自怨 自怜 ,诗 歌 中 回 响 着 的 始 终 擅 长 的 是 最 后 两 行 诗 , 往 往 构 思 重 音 、 情 。 感
2 听 配 乐 诗 朗 诵 《 国 土 》, . 祖 3学 生 自 由 朗 读 , 意 节 拍 、 . 注
4学 生 单 独 朗 读 , 生 评 价 , . 师
判 意 识 使 她 在 专 制 社 会 一 生 坎 的 十 四行 诗 。 莎 土 比亚 在 运 用 这 学 生 跟 读 。 坷 。但 我 们 在 她 的 诗 中 却 看 不 到 个 诗 体 时 , 为 得 心 应 手 , 其 最 极 而

导入

、2音 节 轻 读 , 祖 国 ,我 们 祖 先 世 世 代 代 生 爱 着 自 己 的 祖 国 , 祖 国土 》 直 接 抑 抑 扬 格 是 指 第 1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祖国土》对比赏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祖国土》对比赏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祖国土》对比赏读“同”中有异趣,“异”中有同工——《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与《祖国土》对比赏读自古以来,家国之情一直是人们乐于吟咏的主题,催生出了许多优秀的篇什,它们或颂赞祖国的如画山川,或寄予对祖国的绵绵思念,或展望祖国的美好蓝图……优秀的家国篇什总能打动人心,因其回荡着能让所有人心弦共振的强音,蕴涵着能令所有人都兴奋激动、神痴意迷的情愫。

这种强音,这种情愫,跨越种族、国界,贯通古今直抵明天,已然成为一种普泛性的世间第一“大”情。

因此,当我们将中国诗人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以下简称“舒诗”)与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以下简称“阿诗”)放在一起比读时,这种感受及认识便异样的强烈。

两首诗都出自女诗人之手,在各自的国家都堪称精品,表达的都是对祖国的深爱之情。

但相同主题下的精品,在表达方式上却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可谓“同”中有异趣,“异”中有同工。

寻常意象,饱含深情写诗需营造意象,这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

黑格尔说过,意象就是“心意通过想象而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

诗人通过“象”(具体事物)来表达“意”(思想、情感),两者巧妙融合,意象即成为诗人主观情绪外化的产物,成为诗人个体思想情感与客观之物的复合体,诗歌也就成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

两位女诗人的作品同样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舍弃了习见的宏大之“象”(诸如“巍峨的高山”、“奔涌的长江”之类),而选择了生活中那些不甚为人所关注的寻常之“象”,使各自的诗作涵融着同样的深情,呈现出新颖别致的艺术趣味。

“舒诗”中诗人选取“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形象地刻写出祖国所经历的贫困与悲哀;“阿诗”中诗人选取“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等意象,新人耳目地呈示出诗人对祖国土的反思。

这样的选取是别具匠心的,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流俗,正如黑格尔所说:“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精选文档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精选文档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祖国土一、专题内涵解说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7祖国土

1.7祖国土

祖国土内容精讲《祖国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

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庄严的意味。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难句分析1.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分析: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作者个人的生活遭遇:阿赫玛托娃一生的遭遇是很悲惨的。

她的第一个丈夫古米廖夫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是竟以“人民敌人”的罪名于1921年被判处死刑,尽管当时他们已离婚三年,但给她心灵上的打击还是非常沉重的。

她的独生子列夫·古米廖夫成年后又两次被捕入狱。

儿子被捕后,她作为母亲曾多次探监,她在监狱门外先后曾站队站了三百小时,时间跨度有十七个月。

阿赫玛托娃渐渐体认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命运:受难的、负罪的、承担的、见证的、命名者的命运。

这一切不是通过苟活而实现的,而是通过不朽的诗篇来完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感受,作者才作出了如上的诗句。

2.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分析:我们的国土是平凡的,正是因为平凡,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会践踏,会随意地挖掘,随意地荒弃,而不珍惜土地的可贵。

我们习惯于在土地上生活,却从没有考虑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如何的重要,一旦我们脚下没有了土地,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土地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是的,当我们脚下的土地平凡到很少有人意识到其价值的存在的时候,那实际上,正是土地伟大价值彰显的最佳时机,因为平凡与伟大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不可以跨越。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

《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祖国土》专题教学解析祖国土一、专题内涵解说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祖国土》同步练习《中国的土地》鉴赏

《祖国土》同步练习《中国的土地》鉴赏

《祖国土》同步练习(《中国的土地》鉴赏)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友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裕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选自《无题抒情诗》,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刘湛秋,当代诗人,本诗写于改革开放初期。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B.杜鹃花、三峡、神女峡、冻土层、椰子林,海浪、挂霜的葡萄、这些事物,代指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四方、古往今来之事,这正是炎黄子孙的“相思”。

C.第二节写美丽的人民比神奇的土地更为惹人爱恋,他们的外貌、性格、思想无一不美。

D.这首诗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中国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更在于人民已经成熟,思想解放,勇于开拓。

2.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中国这块神奇土地的秀美山川和既敦厚善良又顽强勇敢的人民,由物及人,又借物写人,结构完整,艺术天成。

B.第一节中杜鹃花、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看似写实,实为写意,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广袤壮丽,物产丰饶,又写出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神奇美丽,历史悠久。

C.第二节写人由外貌写到性格,再写到内心的精神状态。

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表现了饱经风雨洗礼的中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开放,祖国正走向复兴与昌盛。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典型新颖的意象。

如“神女峰的叹息”是拟人,“微风下的湖水”是比喻,挂霜的葡萄,成熟的硬核则象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就巨大,到了秋季收获累累硕果的黄金季节。

答案1.B("挂霜的葡萄"并不属于概括"中国的东西南北四方、古往今来之事,这正是炎黄子孙的相思。

高一语文《祖国土》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高一语文《祖国土》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祖国土》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阿赫玛托娃(1889—1966),苏联女诗人。

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姓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

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

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

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

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

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

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

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

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

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年的诗篇)。

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阅读指导】这是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

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

/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

”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祖国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

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土》赏析
导读:赏析
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诗人借助“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意象来具体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因为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这样的内涵: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

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

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

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

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

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