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鲁滨孙漂流记》
孙 宏 新
(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 系, 安徽淮南 22 0 ) 3 07
摘要 :鲁滨孙漂流记 》 《 是丹尼尔 ・ 笛福 的代表作。多年来 , 国内外专 家学者全面 、 深入 、 细致地对这部小说 进行 了研究 , 研究焦点多集 中在小说 的人物形象 、 殖民思想 和艺术特色等方面 。本 文从 生态批评角度人 手, 深入挖掘作品中隐藏的生态思想 , 以期对在现代工业文明下如何处理人与 自然 的关系有所启示。
地 的原 型 。但如 果仔 细审视鲁 滨孙荒 岛 的生活 , 就会发 现 , 滨孙 的荒 岛生活体现 了人类 与 自然的对 立 鲁 统一 。从生态 批评 的角 度来 看 , 滨孙 在征 服改造 自然 的过 程 中 , 鲁 既有 人类 中心 主义 的一 面 , 同时也有
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一面。 荒岛上的鲁滨孙与 自然已经合为一体 , 荒岛不仅是鲁滨孙征服的对象 , 也是他 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 鲁滨孙漂流记》 对《 做出新的解读。
文学 与文 学批评 之 间的 动态关 系 。 ”5 ( ’
生态批评是一个从对文学形式研究 向自然生命本体回归的潮流。 它表 明文学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 际问题的关注, 表明文学研究者相信文学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 可望用于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 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 自 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生态批评为生态文学研究打开 了新 视角 、 开拓了新领域 、 提供 了新课题 、 输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生态批评倡导文学研究向 自然转向、 向地球 转向、 向生态意义和生态审美转 向, 不仅有助于弥补文学研究多年来的不足 , 推动文学研究更为系统、 更 加平衡的发展 , 也有助于纠正当代文学研究 日 趋过于注重形式 、 过于消解意义等偏颇 , 扭转 当代文学 日 趋学院化、 晦涩化 、 脱离现实的倾 向。生态批评最大的贡献是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整体上全新的理念—— 生态哲学的理念 、 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理念, 并赋予文学批评应该担当的 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 。
《鲁滨孙漂流记》赏析
《鲁滨孙漂流记》赏析《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男人在荒无人烟的岛屿上漂流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主人公鲁滨孙在孤岛上的艰辛生活和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来展现人类的勇气、智慧和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对《鲁滨孙漂流记》进行赏析,探讨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首先,小说的主题之一是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鲁滨孙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寻找食物、搭建避难所、对抗野生动物等。
面对这些困境,鲁滨孙不仅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还通过慎重的思考和实践,与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他学会了捕鱼、种植粮食,并制作了各种生活工具,从而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体现了人类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其次,小说还探讨了孤独与人际关系的主题。
鲁滨孙在岛上度过了28年的孤独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
在孤独的环境中,他渐渐变得习惯并享受这种孤独,同时也思考着人类与社会的关系。
当他偶遇一位土著人后,他逐渐与这位土著人建立了友谊,并通过与他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和社会。
这部分内容让人思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孤独和社交的需求。
此外,小说中的冒险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的乐趣。
作者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紧凑的叙事,将鲁滨孙在孤岛上的种种遭遇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与海盗的搏斗、与自然的抗争、与时光的流转,以及最终获救的惊险经历,给读者带来了紧张和兴奋。
这些冒险情节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也让读者在想象中体验到了鲁滨孙的丰富和多样的生活。
综上所述,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漂流生活和所经历的冒险,展示了人类的勇敢、智慧和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小说中的主题包括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孤独与人际关系,通过精彩的冒险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的乐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启示。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
第16卷第6期2016年12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Vol.16 No.6Dec.2016《鲁滨迦漂浼记》中的噠悉女义本写马志欣(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第一部小说,也被认为是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生态女性主义为《鲁滨逊漂流记》中女性角色的失语提供了新的解读角度。
在自然被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侵占的同时,女性作为传统父权压迫的对象,被迫失去了自我身份和话语权。
自然生态系统中这种人和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正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男性与女性不平等关系的象征。
在自然生态层面,鲁滨逊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建立了 自己的岛码王国。
他对雌性动物的杀戮正是男性对女性支配的象征;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存在,她们没有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仅仅是男性权力支配下的产物,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绝对支配和压迫。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中图分类号:1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6-0099-04The Eco-Feminism Writing in Robinson CrusoeMA Zhixin(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 Shandong250100, China)Abstract:Daniel Defoe,whose first novel was Robinson Crusoe,was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realistic novelist in British literature.Robinson Crusoe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uthentic novel of Britain and it is also the cradle of realistic novels.It has been nearly 400 years since it came out in 1917 and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literature.When we approach the classic 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we may find a 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females^silence in the novel.Female is dominated by patriarchy and forced to lose herself,in the meantime,nature is depreciated by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The i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nature ecology is the symbo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omen in social ecology.In nature ecology,Robinson neglects the value of nature and set up his own Island Empire.His killing to female animals symbolizes man^ s domination to women.In social ecology,very few female character shows up and they either lost their names or are dominated by me.Man^s superiority i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t that time.Key words:Robinson Crusoe;eco-feminism;nature;female《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1660-1731)在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冒险小说,是根据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科克的经历改编而成。
关于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赏析
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赏析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所创作的一部十分经典的冒险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是对现实的反映,代表着冒险与开拓精神。
该书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并成为经典。
本文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社会现实意义进行赏析。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个人主义后殖民主义现实思考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丹尼尔·笛福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
这种好评不仅是对笛福个人能力的评价与肯定,还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社会现实反映的感同身受。
18世纪的英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不仅商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海外贸易也逐步兴起,从而使新资产阶级快速地崛起。
新兴的资产阶级都想发财,都有一颗冒险的心,而当时海外贸易正是快速发财的一条途径,所以他们都想进行海外贸易。
而《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将这种现实真实地表现出来。
主人公鲁滨逊虽身处困境,但是他不放弃,最终战胜困难并取得了成功。
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家境殷实,父亲一直希望他继承家业,试图用优渥的家境阻止鲁滨逊出海。
安逸、悠闲的生活并不是鲁滨逊所想要的,他最终还是选择出海。
从小说这个情节当中可以看出鲁滨逊具有个人主义精神。
鲁滨逊有优越的生活,身边有亲朋好友,也担当着家族的责任与义务,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鲁滨逊的脚步,他还是选择对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这种勇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升华。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主义将逻辑性与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对感情十分排斥。
在《鲁滨逊漂流记》当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毛利男孩佐利在鲁滨逊落难的时候,给他提供了帮助,使他脱离了奴隶生活。
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也要效忠他。
而鲁滨逊也承诺要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并且一辈子交好。
但是在一次交易中,有位葡萄牙船长想要买走佐利,并且出60西班牙银币,鲁滨逊最终还是选择将佐利卖与船长。
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从生态批评视角浅析鲁滨逊形象
人 类 中心 主 义 的 张扬
从 生 态批 评 视 角浅 析鲁 滨逊 形象
褚 夫敏 申富英2 ,
(. 1 枣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 , 山东 枣庄 27 6 ;.山东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7 102 山东 济南 2 00 ) 5 10
[ 摘
要 ]鲁滨逊人类 中心 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 自然生态方面 , 在 主要体 现在 人与 自然 的 ” 的一面跃然纸上。鲁滨逊惟一一次用欣赏 的眼光来描绘 自然时形容道 : “ 真是一片清新翠绿 , 欣欣向荣 的景色 , 并且一切都碧油油 的, 充满 了春色 , 仿佛一个人工布置起来的花 园”3 _ J 。但他此时并没有忘我地 陶醉于 自然的美丽之中, 达到与 自然的和谐共融 , 而是“ 怀着一种内心的
[ 中图分类号 ] 6 I 0 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 号]10 11(010 — 16 0 04— 70 21)5 01 — 5
丹尼尔 ・ 笛福的《 鲁滨逊漂流记》 为英 国现实主义小说 的开山之作。长期 以来 , 人们叹服于主人公身 上 的奋 斗精 神 , 而忽 视 了其 人性 中反 生 态 的一 面 。综 观 近 年来 中外 学术 界 针 对 该 作 的评 论 , 难 发 现 鲜 不 有作品从 自然生态 、 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层面具体剖析该作品。洛夫认 为, 生态 的角度而不是 狭隘的 从 人类 中心的视角去阅读文学 , 为人们在这些方面重新思考经典作 品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威克勒在关 于
一
、
自然生态方 面 : 人与 自然的二元对立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 , 不难看出《 鲁滨逊漂流记》 中人类 中心主义 的张扬。在 自然生态方面, 在该 部小说中, 自然虽然没有处于缺席状态 , 但它是以展示人类抱负的背景存在的, 是展示人类英雄行为和权 威统治的舞台, 是被人类征服和控制的“ 他者” 。在这里 , 人与 自 然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鲁滨逊对 荒岛的征服和对荒岛上其他生命个体的肆杀 , 其对荒岛的征服控制上这种对立尤为明显。 从某 种 意义上 说 , 这种征 服精 神是 鲁 滨 逊在 荒 岛 开荒 拓 野 的精 神 动 力 。虽 然鲁 滨 逊 将荒 岛从 “ 绝望 岛” 开发成“ 希望岛” 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 , 然而他并不满足和快乐。“ 一想到我是被 困在这些树林 、 山 谷和沙漠中间, 一想到我 自己怎样像一个 囚犯似的, 困在重重海洋之间, 被 被困在没有人烟的荒野里 , 没 有 出头之 1, 3 我就会忧心如焚。 ” 自始至终鲁滨逊都未真正融人 自然, 尽管他在 自然状态下生活了 2 8 年 。由此可 以看出, 在作者笛福眼里 , 自然是没有价值的 , 自然的惟一价值存在于它 的物质价值方 面, 即 它的实用性——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什么。鲁滨逊在荒 岛生活的 日子里一直以“ 国王” 自居 , 称 小岛为“ 我的国土” 。当他看到不知名的植物时, 鲁滨逊 的第一反映总是这种植物能有什么用处 , 我该怎 么利用它。在鲁滨逊眼里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 , “ 除了拿来使用之外 , 没有别的好处”39  ̄9 1 。仅此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论文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基督教;科学技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将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
反对简单地将生态问题还原成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
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技术或经济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
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打破基于二元论、机械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
生态批评家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是根植于西方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多视角、深层次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
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工具价值。
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生态批评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不同学科都将本学科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构建起新的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现代学科理念。
大量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以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一些经典的作品。
从生态视角解读这些作品,能够使人们更清晰地发现到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渊源。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带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曾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寓言,经济个人主义的一部寓言,欧洲殖民主义与的真实再现。
从生态批评视野下重新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掘该作品的深层价值。
一、《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鲁宾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快速发展的资产阶级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条件下,启蒙运动兴起,人们挣脱了千百年来神学观念的束缚,把一切现象都归之于自然人性或以无神论为基础的人的理性。
笛福正是在这股资本主义浪潮下创作了《鲁宾逊漂流记》。
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信奉清教,是一个经营油烛生意的商人。
笛福的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几岁就开始经商,但是屡遭失败,晚景凄凉。
笛福在经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政治,他的政治见解代表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因为政治问题而数度入狱。
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贸易,赞成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主张民主,要求信仰自由,讴歌依靠个人奋斗而致富的中小资产阶级。
《鲁宾逊漂流记》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初期的精神风貌。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摘要: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引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生态危机。
作为岛上一切动植物的命运主宰者,鲁滨逊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只是他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他否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奴隶实行人身与思想的双重控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鲁滨逊宣扬拜物教思想,认为只有物质财富才能带给人类幸福,使得自身精神生态失衡。
《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反生态作品,它反映了作者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与资本主义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生态马克思主义;丹尼尔·笛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6-0059-04(1.福建师范大学;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0)《鲁滨逊漂流记》以虚构的人物——鲁滨逊的自传形式写作而成。
作为船只灾难的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远的热带孤岛上生活了28年。
作者丹尼尔·笛福深受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不可避免地宣扬了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使得小说中鲁滨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始终是反生态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一直深陷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危机之中。
一、鲁滨逊与自然的对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研究《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发现鲁滨逊与自然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鲁滨逊引发的自然生态危机体现在自然与自我的对立上。
鲁滨逊无视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保护义务,控制并过度利用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大自然是鲁滨逊表现主权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他主宰着一切动植物的命运。
《鲁滨孙漂流记》生态思想探析
局 面 在 荒 岛 上 逐 渐形 成 。 相 关 学 者认 为 ,人 与 自然是 和谐 乏是丰富的物资所无法弥补 的。
共处 的两个独立个体 ,自然需要人 类的守护和关 爱 ,只有
查 尔斯 ·斯 狄 尔 也是 1 8世 纪 的人 物 ,其 认为 人类 在 追求
这样 自然才能为人类服务 】。
生 活必 需 品时往 往是 最幸 福 的 ,但 人 的与 自然的关系属于和谐 解决生理需求 ,那么来 自于文明社会的鲁滨孙早已解决了这 共生 ,鲁滨孙的荒岛生活体现 了这一点。鲁滨孙 在征服荒 一 问题 ,他 的内心还有更多的欲望没有满足。荒岛的富足生
岛的过程 中更多的是将荒岛改造成一个适 宜居住 的文明环 活没有阻挡鲁滨孙对文明社会 的向往 ,他时刻都在想办法逃 境 ,他将大麦 、葡萄 、水稻等文明社会 的产物带 到荒岛进 离荒岛,为此他还损害了岛上的物资 ,比如,那棵连所罗门 行培育 ,荒岛上的野生动物也是通过驯养 的方式 得以继续 造耶路撒冷的圣殿也没有用过的高大杉树。荒岛生活无法实
人 与 自然 之所 以能 和谐 共处 的根本 原 因在 于人 与 自然 的 的 主人 默 认 成 了 自己 ,他将 这个 岛上 的一 切 都 想 成是 自己 同 质 性 ,这 也 是 生 态 哲 学 指 出 的 观 点 。人 与 自然 主要 是 通 的,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拥有所有东西的使用权。这种 内心 过劳动实现互动的 ,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在 自然中人类 独 白可 以看 出鲁滨孙 的欲望所在 ,如果改造荒岛仅仅是为了
品味作品中主人公的荒岛生活不难发现,小说 旨在体现人与 盾 ,也是不可避免的异质的存在 ,人与 自然实现和谐共生需
自然之间矛盾又和谐的关系。整个故事情节展现的鲁滨孙既 要 改造 去完 成 ,并 在这 个矛 盾过 程 中逐 渐消 除对立 关 系 ,人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摘要: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引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生态危机。
作为岛上一切动植物的命运主宰者,鲁滨逊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只是他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他否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奴隶实行人身与思想的双重控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鲁滨逊宣扬拜物教思想,认为只有物质财富才能带给人类幸福,使得自身精神生态失衡。
《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反生态作品,它反映了作者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与资本主义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生态马克思主义;丹尼尔·笛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6-0059-04(1.福建师范大学;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0)《鲁滨逊漂流记》以虚构的人物——鲁滨逊的自传形式写作而成。
作为船只灾难的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远的热带孤岛上生活了28年。
作者丹尼尔·笛福深受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不可避免地宣扬了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使得小说中鲁滨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始终是反生态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一直深陷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危机之中。
一、鲁滨逊与自然的对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研究《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发现鲁滨逊与自然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鲁滨逊引发的自然生态危机体现在自然与自我的对立上。
鲁滨逊无视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保护义务,控制并过度利用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大自然是鲁滨逊表现主权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他主宰着一切动植物的命运。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新解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新解王礼健摘要:《鲁滨逊漂流记》的整个情节可以看作人类的反叛、受罚、忏悔和获救的过程,契合了《圣经》的传统主题——赎罪。
笛福通过鲁滨逊的荒岛经历,体现了其强烈的加尔文宗的新教思想。
本文运用“预定论”“圣经的权威”“因信称义”等新教原理,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鲁滨逊宗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小说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主题;新教原理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位真正的小说家,其写实的风格对英国以及欧洲的小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以往学术界普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理解,认为体现了资产阶级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希望通过知识和理性为标识的启蒙教育来促进社会改良的主张[1]。
法国作家卢梭称其为“一本涵盖了所有书本知识的书”,笛福的这种对人的创造力的讴歌,这种对个人的关注远远领先了当时的其他作家。
2.从殖民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笛福本人强烈支持海外扩张、贩卖黑奴等野蛮行径。
小说中的荒岛是为主人公实现其理想的载体。
荒岛给予了鲁滨逊绝对的自由,免费的奴隶,富饶的资源,鲁滨逊在荒岛的统治模式反映了西方建构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2]。
3.也有学者结合清教伦理规范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角度,从对于时间和金钱的态度以及个人在世俗社会的义务的责任的角度去分析其体现的时代精神[3]。
然而,从基督教的原理本身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在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上体现了基督教的传统主题——赎罪,即通过某一个体的生活历程来描述人类的反叛、受罚、忏悔和获救的过程。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了人类;人类悖逆了上帝;上帝决定恢复人类与他的亲密关系;上帝呼召一些人来服侍他,并让他们将福音传到地球。
但是,和传统中世纪的基督教观点不同,这本小说深刻体现了加尔文派的新教理论,如“预定论”“圣经的权威”“因信称义”等等。
鲁滨逊漂流记的评价
鲁滨逊漂流记的评价《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西方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冒险小说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它通过一个男人孤独荒岛生活的经历,讲述了人类对自我及自然的探索和理解。
本文针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和情节,从文学角度出发,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
一、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教育人们要坚强、勇敢,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懂得自救。
故事中,主人公鲁滨逊因为一次海难流落到荒岛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了面对困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坚韧的品质,他不断地创造出生活便利的方法,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这种勇敢、乐观、灵活的精神和人生态度,对每个人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自己,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塑造生动形象,有着很深刻的内涵。
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机智、果断和有创造性的人物。
在荒岛上,他不仅仅过上了基本生存的生活,还充分利用各种物品和技能,逐渐变得熟练起来,并成功地做出了钓鱼、种植、制造家具等一系列事情。
此外,故事中的星期五、老皮尔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等都被描绘地十分真实而丰富。
笛福在塑造人物时非常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并且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可感。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独特的鲜明个性,它们之间的组合和对比,表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上的差异。
三、丰富多彩的情节设计《鲁滨逊漂流记》的情节设计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之路极具戏剧性,他穷尽一生的力量,与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自己的心灵作斗争,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困难。
同时,笛福在情节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文学的设想和创造力,使得故事中的转折点和高潮扣人心弦,以至于读者会在关键时刻紧张起来。
《鲁宾逊漂流记》: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鲁宾逊漂流记: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概述《鲁宾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宾逊·克鲁索在海上遭遇船难后,在荒岛上的生活和探险。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小说,其中呈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抗争和和谐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抗争在《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首先面临着被孤立于荒岛的困境。
他需要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有限资源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包括食物、水源、庇护所等。
他通过建造简陋的住所、种植农作物、捕猎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展现了人类对自然恶劣环境的抗争能力。
另一方面,鲁宾逊还要应对自然带来的各种威胁,如野兽攻击、恶劣天气等。
他采用巧妙的陷阱、武器等手段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对抗中的智慧和勇气。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尽管鲁宾逊面对着荒岛上的艰苦环境,但他并不是孤立于自然之外。
相反,他逐渐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生存质量。
例如,鲁宾逊学会观察周围的动植物行为,并通过这些观察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此外,鲁宾逊还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不同需求。
他运用木材建造船筏、捕捉海鸟收集食物、利用海水进行盐渍等技巧都展示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终,在漫长而孤独的荒岛日子后,鲁宾逊成功地制定了离开荒岛的计划,并安全返回文明世界。
这证明了人类可以通过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鲁宾逊漂流记》描绘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主人公鲁宾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历,也呼唤着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并引发了对生态环境的深思。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1. 引言1.1 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荒岛上生存的男人的故事。
这个男人名叫鲁滨逊,他在遭遇海难后漂流至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并在那里度过了28年的孤独生活。
本文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案例,探讨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抗争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挑战、自然环境的威胁与鲁滨逊的应对策略以及结论。
通过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经历的剖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个体在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智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塑造关系,并从中汲取启示。
通过对鲁滨逊的故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个体面对生存困境时所需展现出来的决心、毅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研究自然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塑造作用,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改变环境以获取资源。
最终,本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关于个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深思,并探讨这些启示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2.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2.1 小说背景:《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冒险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7世纪晚期,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的年轻商人在一次航海中遭遇暴风雨后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展开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的故事。
2.2 主要人物介绍:- 鲁滨逊·克鲁索:本书男主角,是一位勇敢、坚毅而又具有冒险精神的青年商人。
他的意志力和决心使他能够在孤岛生活中面对并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 弗莱迪亚:是鲁滨逊从沉船中营救出来的一个原始土著,成为他在孤岛上的忠实伙伴和朋友。
- 父母和兄弟: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中,但鲁滨逊常常回忆起他们的影响,并思考着他们在自己孤寂漂泊的日子里的重要性。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2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3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4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5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6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7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9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0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112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13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4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5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16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18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9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20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21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22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 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24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2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2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27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28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29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30 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创造性背叛的研究——以《冷山》和《红字》为例3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32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33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3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35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36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38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39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4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41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42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43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44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4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46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47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48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49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0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51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52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53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54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55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56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5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58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59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1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6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6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64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65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66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67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6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69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7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7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72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73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74 专有名词普通化75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76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7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78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7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81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82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83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8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8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86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87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88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8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90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9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92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93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9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95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8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99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100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01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0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03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104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05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106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07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08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0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1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11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112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113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114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5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116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7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1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19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20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21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22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25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126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27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2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29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130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31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2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3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34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35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3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37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38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39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140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4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42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43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144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45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46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147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4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149 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150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15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2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53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154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55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56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57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5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159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60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61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162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6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6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65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166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16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68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6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70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71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172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73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174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75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76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77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78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7918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181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82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183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4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18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187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8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8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90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191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192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93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194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96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197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9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200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
外国文学史论文题目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学院师范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黄春雪学号 201221503112 年级 2012级2015 年 1 月 6 日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专业:语文教育学号:201221503112学生:黄春雪指导教师:朱雨时摘要:《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从生态视角来看,它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统治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人类主体的欲望统治者自然界。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科学技术的包围,由此部小说引发了许多思考,本文就此两方面浅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视角;发展;现实意义;科学技术一、概述《鲁滨孙漂流记》内容《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亚历山大的英国水手,由于和船长产生矛盾而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他凭借自身的勇气与智慧,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了四年,四年后他回到了祖国伦敦。
小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他在巴西买下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描写鲁滨孙在荒岛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所发生的事。
[1]本文主要从小说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
二、生态视角下的《鲁滨孙漂流记》小说中从生态视角下看“统治自然、征服自然”。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特殊时期。
这时期工业文明发展迅速,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人类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过度追求与过度汲取的方式,并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到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上。
小说中主人公鲁滨孙在岛上对动植物以及野人的态度,足以映射出当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欲求。
再如,鲁滨孙还往岛上带去了新的植物物种,并广泛推广种植。
细心品读可以发现,实际上鲁滨孙的这一行为已是对岛上植物链的破坏,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鲁滨孙对岛上动物和土著居民也有不义之举,心态高傲,和有一种统治者的优越感。
论_鲁宾逊漂流记_中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收稿日期:2008-08-15作者简介:程小玲(1970-),女,江西婺源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王诺先生在其著作《欧美生态文学》中指出:“生态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所有作品的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
重评的直接目的是对反生态文学作出减值判断,重评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新的、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1]。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是生态文学研究极力倡导的批评范式。
它是“以文学的的形态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在批评实践中,它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把抽取出来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他与生态整体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此,它力荐生态文学中的激进的“放弃的美学”,以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工具自然主义态度,拒斥对自然征服、占有的欲望[2]。
而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的利益。
从伦理的角度看,人对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义务,那么,这种义务被视为只是对人的义务的间接表达。
这样,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和生命伦理相对立”[2]。
近现代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极度张扬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将人推上了“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至尊地位,人成了现象世界唯一的“擅理智,役自然”的独白者、主体。
从生态思想角度看,一些文学经典隐藏着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欲望,它也散布着统治异族的殖民思想,因此,《鲁宾逊漂流记》是整个人类反生态文明和反生态的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生态文学研究重审的一个主要对象。
环保意识教育:从《鲁滨逊漂流记》中弘扬生态思想
环保意识教育:从《鲁滨逊漂流记》中弘扬生态思想引言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环保意识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个孤岛上生存者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在此过程中启发人们的生态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该小说,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
1. 简介《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简介: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是英国作家,出版商和评论家。
•小说概述:《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年出版,描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船只遇险,在荒岛上孤独生活多年,并与自然界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故事。
2. 主题解读:生态思想•生态思想定义:生态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鼓励人们尊重自然环境并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
•《鲁滨逊漂流记》中展现的生态思想:•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鲁滨逊在孤岛上学会不浪费、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比如钓鱼、种植食物。
•生态平衡与保护:鲁滨逊发觉有些动物是岛上的“害虫”,但他没有盲目消灭它们,而是寻找平衡,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对自然界描述与赞美: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壮丽景色的赞美,并透过描述引发读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 环保意识教育启示•培养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理解: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读者可以了解到个体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从中产生对大自然独特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培养尊重自然、珍爱环境的意识。
•提倡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小说中描写的鲁滨逊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启示,倡导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观念。
•鼓励生态旅游与生活方式转变:《鲁滨逊漂流记》中丰富多彩的岛屿生态景观启发人们探索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通过阅读以及亲身体验,可以为社会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并引导人们转变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等不良生活习惯。
4. 环保教育策略•教学材料开发:教育机构可以将《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课程的教学材料,通过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其中蕴含的环保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题目:《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一、选题意义《鲁滨逊漂流记》是经典的冒险小说之一,描写了主人公鲁滨逊孤独在荒岛上生存的经历。
该小说被广泛阅读,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选题将主要探讨该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批评是一种用生态学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小说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一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进行解读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探讨小说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对该环境进行分类、描述,分析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小说中人类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小说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及生态批评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
其中,文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环境的观察和反应进行分析,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观点展开探讨;比较研究法主要用于对小说中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描述,并与实际环境问题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三、预期结果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和分析,本文预计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典型的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该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3)小说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四、参考文献(1)严嘉莹.生态批评:关于文学与环境的良性互动[J]. 人文杂志, 2018(3): 127-135.(2)鲁滨逊漂流记. [美]丹尼尔·笛福著,丁建民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虞和一.生态文化方式下的环境伦理及其教育意义.中国环境文学研究,2013(3):20-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二元对立
4:Jj,。:’顺卜一f?,沦之
Abstract
Daniel Defo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ists of the 1 8m century in Britain.
one
His masterpiece Robinson Crusoe creates
dilation of
crisis. in
to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anthropocentrism
Robinson Crusoe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thesis.Through this analysis,we intend
evaluate Daniel Defoe’S thinking
the privilege of is merely the world
inherent value and is the yardstick of everything,that only
survival and should receive ethical
care
man enjoys
that
and concern,and
worldwide outlook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many critics have
nature.Eco・criticism focuses
on
t—ed to interpret
famous
wri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culture,
concern.
In terms of natural ecology,the dichotomy between Crusoe will be
man and
nature
in Robinson
is
analyzed.In
this novel,though nature is not
absent,but present,it
by
nature
dominated“other'’to be
conquered and exploited
cause
man.The anthropocentric
outlook is believed to be the root From the
for today’S the
global—scaled ecological
on
natural,social,and
spiritual ecology respectively.
东J、。''’何{I’’Pf—i仑Z
And the examination of his hero--Crusoe’S action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social and spiritual ecology will be the focal
animals.And
this dichotomy is
a
isolated island.In
SenSe,the island.
happy
conquer
spirit is the primitive spiritual motive of the hero to explore the into
a
Crusoe transplants the hopeless island
hopeful
island,anyway,he
is
not
and satisfied.From
III弓:J:。’;j埘{㈠;’f?,沦之
者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文明人与非文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自身之间 的对立,并夸大科学和技术的威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笛福反生态的思想。现在, 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需要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与文明、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我们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以达到和谐的生存境 界,即诗意的生存境界。
自然的唯一价值存在于它的物质价值方面,即它的实用性一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提供什么。同时鲁滨逊与自然中其他生命个体一动物之间也是对立的。在
作者看来,动物是低级的,动物的生存权完全由人类控制。人类可以随自己的意
愿任意杀戮动物。因此在该部小说中,鲁滨逊不时杀戮动物,并非出于食物需要, 而是彰显其武力和枪的威力。 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会强化人类对人类的控制,反之亦然。在社会生态方面, 鲁滨逊支持奴隶制和买卖黑奴。强烈的控制他人的欲望使鲁滨逊有着根深蒂固的 等级观念,控制他人的欲望强烈,缺乏对其他个体自由、平等的尊重,尤其体现 在鲁滨逊对待黑人佐立和星期五上。鲁滨逊救了星期五,给他取名,教他英语, 迫使他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使他皈依基督教,并将他驯化成忠实的仆人。鲁滨 逊多次炫耀对于星期五完全控制后的得意。当地的居民被鲁滨逊描述成野人,无 恶不作。同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该小说中女性像自然一样,被动、无语, 处于被控制的状态。笛福的优越感使他不仅要控制自然,控制不文明的人类和文 化,还要控制女性。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没有女性人物,即使提到了几位女 性,也都没有名字。因此,女性是缺席的、无语的、被边缘化的。此外,在该故 事中,笛福努力使读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开发、征服和集聚财产。在此过程 中,科学和技术是帮助人类实现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该小说中,笛福极度崇尚 科学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和技术被崇尚到如上帝一样,无所不能。 在精神生态方面,通过鲁滨逊的故事,笛福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物 质财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鲁滨 逊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他海外旅行的原始动力是发大财,其对物 质财富的贪婪追求在小说中有形象的体现。 丹尼尔・笛福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源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受18世纪 英国社会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给笛福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 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其笔下的鲁滨逊拥有资产阶级所有的特点。其次,科学和 技术的进步及二者的融合,使笛福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技术至上,认为科技 是万能的,没有科技不能解决的问题。此外,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来自其个 人经历。笛福出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在伦敦长大,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唯利 是图,视经济利益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最后,笛福作为一名清教徒,深受犹太. 基督教的影响。犹太一基督教将人类视为万物的中心,这种思想影响人类数千年 之久。因此,人类将自己视为宇宙的最高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简而言之,<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颂扬人类中心主义的经典之作,它向读
marginalized“other'’to be conquered and exploited by man.To
dichotomy
demonstrate
between
nature and
marl,two
aspects will be listed,that is,Crusoe’S
attitude towards the island,and his attitude towards especially reflected by Crusoe’S attitude towards the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Crusoe’S coloni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ostcolonial theory.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wome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the rise of the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aSpects of the novel economic
Crusoe雒an
embodiment
of the
enterprising,fearless
man.The majority
of critics,however,pay more
perspective of
to query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The
critical strategy of eeo-criticism is
and
deconstruct the
anthropocentric
world outlook,which maintains that
man possesses
expression of
European
the
colonial desires.It also shows the
importan
and illustrates
strength
of Defoe’S religious
convictions.Some and
regard
critics attempt to analy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nglish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ry
Robinson Crusoe has been variously read觞an alleg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勰a manifesto of economic individualism,and嬲an
量一切的标准,只有人享有生存的特权,只有人应该受到道德关注。在人类中心 主义者眼中,自然仅仅是人类征服和利用的“他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被认为 是今天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不难看出《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 在自然生态方面,在该部小说中,自然虽然没有处于缺席状态,但它是以展示人 类抱负的背景存在的,是展示人类英雄行为和权威统治的舞台,是被人类征服和 控制的“他者”。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类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这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鲁滨逊对荒岛的征服和对荒岛上其他生命个体的肆杀上,其对荒 岛的征服控制上这种对立尤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征服精神是鲁滨逊在 荒岛开荒拓土的主要精神动力。鲁滨逊将荒岛从“绝望岛"开发成“希望岛", 然而他并不开心和满足。自始至终,鲁滨逊都没有真正地融入自然尽管他在真正 的自然状态下生活了28年。由此可以看出,在笛福眼里,自然是没有价值的,